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发布时间:2021-04-29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一切以“人”为中心,强调对人心灵深处的关心,寻求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人性真善美的追求。新闻报道的宗旨就是人文关怀,就是关心民生。第一文档网精心为大家整理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希望对你有帮助。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文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人文精神逐渐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新闻报道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在新闻报道中贯穿人文精神,反映了社会和人民的需求,是新闻报道取得播出效果的重要保障。胡锦涛同志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提出新闻报道“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新闻报道应体现人文关怀的理念。

  一、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体现在对“人”的关注上

  新闻报道是新闻传播的重要方式,每一件新闻事件的报道,将引起一定的社会反响,不仅是新闻事件中的人,作为受众的其他人,也会受到新闻报道的影响,因此,新闻报道必须要考虑人的因素,必须关注“人”。离开了人这个主题,新闻传播就失去了工作的中心,也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人文关怀说到底是对人及人的价值的尊重,新闻报道作为传播媒介,应当以人为中心,充分体现对人本身的关注,各个新闻要素都要围绕人来组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其终极目的是要提升人的生存质量,在新闻报道中,既要有景物、数据,也要有对人的关注,将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在“人”这一主体上。如果能在报道中,融入对人们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变化的關注,那么就更加能够贴近百姓生活,更加能够在受众中引起共鸣,从而使新闻报道更加人性化、更能够体现媒体对社会发展的实际意义。在招商引资项目新闻报道中,既要将项目的投资规模、预期效益等关键信息,传递给受众,也要将项目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公诸于众,保障公众最大限度的知情权,例如项目对资源的消耗、是否破坏环境等方面,要关注人的生存环境,体现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二、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体现在平民化的视角上

  新闻报道应将平民化视角作为切入点,让平民百姓充当新闻报道的主角,通过新闻媒体反映群众的呼声和心愿,更好地发挥媒体的达民意、顺民心、解读政策、化解难题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当前的新闻报道,内容更加丰富,尤其是对平民生活的关注更多了,新闻报道的角度更加平民化,取材于平民、反馈给平民,这样的新闻,使人们更能体会到,许多新闻就发生在自己身边,每个人都是新闻的主角,新闻更加贴近百姓生活。

  新闻报道要反映人的真实境况。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闻的受众面更为广泛,因此作为人文精神的体现,新闻报道必须以人物本身的面目来面对受众,保持新闻的真实性,尊重受众的知情权,新闻报道既要关注民间和基层,也要真实的反映普通人的情况,通过对普通人理想、乐观、痛苦、奋斗、希望等的报道,增强新闻的社会影响力。新闻报道要深入挖掘人物的真实情感,客观真实地反映事件的真实状况、和事件中人物的真实境遇,使受众客观认识新闻事件。

  新闻报道要还原人的本真面目。当前社会价值的多元化,使人们猎奇、追求另类新闻的兴趣骤增,一些新闻媒体投其所好,追求收视率,在报道中夸大其词的现象并不少见,新闻报道偏离了真实的本质,就不能够正确引导舆论,因此,新闻报道应正确对待成功、财富、娱乐等社会现象,客观反映事件,不能把人“神化”,要用事实说话、用本真打动人。还要将新闻镜头转向民间、基层和弱势群体,用我们的镜头记录社会最现实、最根本、最直接的状态,要将来自基层的声音、真实的状态、人的本来面目,让受众看到、听到,引发他们的共鸣、引导正确的舆论声音。

  三、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体现在新闻从业者人文素质的提高

  新闻传播要通过从业人员的工作来实现,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更来自于新闻人员较高的人文意识和品味,只有发自内心的人性的温暖,才能够做出凸显人文精神的新闻。一件件公平正义、感人肺腑的新闻报道,与新闻工作者高尚的情操、理性的判断力、敏锐的观察力分不开。饱含人文关怀的新闻报道,体现在新闻工作者较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上,只有注重自身能力建设,加强实践,才能够增强自身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不断提升综合能力;富有人文精神的报道体现在新闻工作者坚守良知、维护正义的高尚情操上,新闻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够善于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并运用采访、编辑等手段,使新闻能够散发人文的魅力、彰显人性的尊严,向受众传递一种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引导人们自觉维护社会正义和道德良知,引领健康积极的舆论氛围,在构建健康良性的价值体系上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感人至深的新闻报道,体现在新闻工作者对实际生活的深入体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提出,新闻改革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新闻工作者只有经常深入基层、到一线去,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了解受众的内心想法,才能够挖掘到散发人性魅力的新闻线索,并认真剖析新闻事实,准确把握分寸,保证新闻报道客观真实、以人为本。

  四、总结

  综上所述,人文关怀是新闻媒体的最高目标,也是新闻传播的生命力,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体现,是衡量其质量和价值的重要指标,只有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时刻关注人的发展、重视对人的关怀,贯彻人文精神,才能够将人文关怀播撒到社会、促进社会和谐。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纵观近年来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多的媒体将目光投向了普通百姓,关注平常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和情感需求,新闻报道中的“人”作为个体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这种从现实和精神上体现出的真诚的人文关怀,让人感到欣慰。人文关怀在新闻传播中有哪些现实意义呢?在新闻报道实践中,如何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精神呢?

  首先,在新闻报道中只有关注人,才能更好地坚持“三贴近”原则。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进一步强调指出,新闻宣传报道思想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作为党、国家和人民的喉舌的新闻媒体,只有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新闻报道的全过程,只有真正地“以人为本”,切实关注民生、民意、民情,做好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传声筒”,才会真正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也只有这样,新闻媒体才能真正做到“三贴近”。

  其次,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可以引导受众建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与社会的现代化。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转型期的问题日益凸现,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尖锐化,亟须新闻媒体及时地进行引导。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一直把受众等同于被动的接受者,媒介就是单一的传播者,而忽略了每一个受众的个性、参与性与耐受性。因此,我们的新闻媒体亟须把目光从教条式的口号宣传转向平民大众乐于接受的饱含人文精神的鲜活新闻事实。冯天瑜先生曾说:“已经迈开现代化步伐的中国,针对目前现代化开发的一些弊端,用呼唤人文关怀的努力来救活功利主义导致的文化失范,是十分正当的。人文关怀与工具理性地协调发展才是文明进步的健康之路。”事实上,社会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是依靠人的现代化才能实现。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和更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传媒,传媒以人文关怀为价值本位,真实客观地反映外部世界,将有助于引导受众建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人与社会的现代化。

  最后,人文关怀精神的注入有利于媒体自身品格的塑造。开播于1996年的凤凰卫视经过十余载的发展,已经成为华语媒体中的一个品牌。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先生在“2004・中国新视角”搜狐年度高峰论坛上致辞中表示:“凤凰卫视一贯把人文关怀作为我们的理想和目标。我们应该在我们的旗帜上写上‘发现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价值、张扬人的价值’。”把人文关怀做到极致,人的权利至上、人的价值至上,这些在凤凰卫视的节目中已经成为最基本的理念,也是凤凰卫视赢得全球华人关注和赞誉的关键所在。再如《南方周末》始终致力于展现普通百姓的感动、悲伤、愤怒、希望和疑问等最基本的民生状态,记录下他们为希望而奔忙、为正义而主张、为秩序而思考的身影。它真诚地为民众呐喊的努力赢得了读者的信任,树立起了独特的媒介形象和公信力。

  综上所述,新闻报道重视人文关怀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新闻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一名有良知的新闻工作者应时刻把“人文关怀”的理念存放在心中、体现在笔下。新闻报道要关注普通人的需求、愿望,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基本权益,在新闻报道的各个环节中,充分考虑人的情感、人的感受。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新闻报道要体现对于生命的尊重与敬畏。曾有一个新闻图片,画面捕捉的是一名骑自行车的市民在大雨中因为陷进无盖污水井中而倒地。事后,人们纷纷议论这名摄影记者的职业道德问题。许多人批评这名摄影记者,明知有危险而不去提醒过往市民,却守株待兔等待所谓“精彩”镜头的出现。新闻记者首先是一个人,而后才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应该时刻把对人的关怀放在首位。河北卫视《午间视野》栏目中曾播出一条新闻《灵寿县寨头中学:学校明知规定,故意超员运学生》。讲述的是记者在采访途中遇到灵寿县寨头中学正在运送放学回家学生的校车大都超员了100%。记者在采访客观情况的同时,极力地劝说校车司机不要超载运送学生。这种常规采访之外的劝说就是发自内心的对于人的生命的敬重和关爱,人文关怀说到底是对人及人的价值的尊重。

  在新闻报道中,尤其是在报道普通平民、弱势群体时,更应该尊重他们的处境、他们的人格尊严,体现出人文精神,《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周刊》在这方面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它在喧哗的新闻“热点”中,把目光瞄准了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劳动人民,关注他们的艰难生活、悲惨命运,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赞扬。另外,2007年河北卫视《午间视野》栏目贯穿全年的“与爱同行・爱心编织轮椅梦”系列节目也是关注并帮助弱势群体的一个典型。通过“与爱同行・爱心编织轮椅梦”系列节目,《午间视野》共筹集募捐了100多部轮椅并全部送到贫困的肢残者家中,使他们走出了多年未出的家门。通过报道一个个肢残人士的命运,在全社会营造关注残疾人群体的氛围,履行并彰显了媒体的社会责任,体现了媒体的人文关怀精神。由此可见,弱势群体的媒介诉求与新闻媒体的价值追求的一致性说明这正是新闻节目展现人文关怀的最佳领域。

  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应该避免为人文关怀而人文关怀,以肤浅的感情取代理性的思考。在当今的一些新闻中,经常可见纯粹为了体现“人文关怀”而“人文关怀”的现象。人文关怀并未融入到新闻理念中,从而造成了关注题材越来越琐碎,新闻立意越来越庸俗。事实上,人文关怀不应仅仅成为媒体报道的角度和题材选择的方向,作为一种精神,它更应该成为新闻媒体工作者所持有的一种理念。如果简单而纯粹地为了人文关怀而人文关怀,缺乏冷静理性的思考,缺乏对人生价值的尊重和人生意义的深层次探讨,这样就很容易使媒体成为高高在上的救世主,所谓人文关怀化的“同情”和“关爱”就成了一种居高临下的施舍。总之,从感性欲求回归于理性关照,人文主义的天平才不会倾斜。

  其次,应该避免新闻节目在注入“人文关怀”,“突显人”的过程中走向极端。一些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巨大的利润诱惑和功利主义思想的驱使下,将原本应给予人文主义关怀的新闻事件当成了其吸引眼球、提高收视率的工具。他们在传播中大量运用视觉新闻,极尽渲染之能事,强烈刺激人的感官。如在灾难发生后,记者为了抓取“生动鲜活”的现场,挖掘所谓的“人性化细节”,不顾人的感受。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大量及时的新闻报道让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第一时间了解了灾情,营造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舆论氛围,也使中国人民的国民精神和公民精神进一步升华,让团结友爱、同舟共济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进一步升华,让全国各族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但是毋庸置疑,有些新闻报道也不无遗憾,一位老人被压在废墟中,一直痛苦呻吟,救援人员在极力劝阻老人不要发出声音,保留体力,我们的现场记者却做了这样的现场报道:“大爷,能听见吗?大爷?说说话。”大爷又发出了呻吟声。不知道记者要听老人说什么,难道此时还有什么比挽救生命更重要的吗?在运送伤员的直升机上、救护车上,也经常可以看到我们的记者在对那些被埋了几十甚至上百个小时,已经很虚弱的伤员进行采访,这些采访难道真的就那么重要吗?一些记者为了拍摄下生动感人的情景,不顾灾难受害主体及其家属的悲痛,毫无顾忌地触碰已经很脆弱的情感底线,直到采访出眼泪才算罢休,殊不知这些粗鲁的采访方式实际上是对采访对象造成“二次伤害”。

  在有些报道中,采访对象在一种完全无知的情况下接受诱导式甚至设计式的采访,然后记者将这种“非常态”状况下获取的图片、图像和文字公之于众,这对采访对象来说有失公平,也侵害了他们个人隐私权。这种传播行为是把受众仅仅看作自然的人、本能的人,对大众作为“社会人”缺乏合理的情感关注、道德提升,显然这是对人的简单理解,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忽视,是有悖于人文关怀的原则的。

  在当前中国的新闻实践中,新闻的人文关怀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认知和实践,媒体正以越来越浓的人情味与亲和力出现在广大受众面前,而新闻的人文关怀也成为社会评价媒体品位和格调的一种尺度,新闻媒体只有秉持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坚持“人文主义”精神,才能在众多新闻媒体中立于不败之地。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https://m.zsfuye.com/caijing/272322.html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