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发布时间:2021-06-24

2020年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所谓经济运行,指的是社会生活中的无数个人、家庭、企事业单位、团体和组织,它们之间围绕着经济利益及相关的其他各种利益而形成的相互影响、交互作用的错综复杂的运作和活动过程。第一文档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2020年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20年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冲击,在接踵而至的不利因素影响下,利通区经济首次出现逆位增长。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运行稳定恢复,就业民生保障有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好于预期。

  一、经济运行“韧性强”:回稳节奏铿锵有力

  初步核算,202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65亿元,总量突破200亿元大关迈上新台阶。按不变价计算,GDP同比增长3.9%,累计增速从一季度-2.7%负位开局,到上半年的转正增长2.5%、前三季度持续回升增长3.3%,全年圆满收官于3.9%,增长曲线平滑上行,经济发展韧性充分彰显。

  从产业发展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4.51亿元,同比增长3.7%,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9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7.72亿元,同比增长6.3%,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2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8.42亿元,同比增长1.9%,比一季度回升3.4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1.0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结构调整为12.2:38.7:49.1。超出预期的总量增速,配合结构性改善,全区经济恢复性增长态势延续,已基本回归新冠肺炎疫情前的运转常态。

  二、发展领域“势头好” :供需链条循环畅通

  面对疫情对产业链供应链带来的震荡,稳增长与调结构形成“双双受阻”的严峻局面,全区上下始终保持高度战略定力,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优势明显扩大,主要领域回升步履强劲有力。

  (一)从生产领域看

  奶产业领跑农业经济发展。2020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1.2亿元,同比增长3.9%,增速较上年同期提升0.5个百分点;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6.1亿元,同比增长3.6%,增速与上年同期持平。一是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增长。在“一稳两减”的产业发展带动下,2020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25.5万亩,比上年增加1.45万亩,增长6%;综合亩产595公斤,比上年增加7.0公斤,增长1.2%;粮食总产量15.1万吨,比上年增加1.03万吨,增长7.3%。二是奶产业强劲支撑。在“规模养殖、种养结合、草畜一体化”的战略推动下,畜牧业发展生机蓬勃,奶牛养殖效益基本稳定。全年,全区共有80家(含孙家滩38家,五里坡四期新增4家)奶牛养殖场,奶牛存栏16.8万头,同比增长16.7%;鲜奶产量69.9万吨,同比增长15%。奶产业实现产值25.7亿元,同比增长16.7%,占牧业产值的77.8%,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0.2%,拉动农业经济增长2.3个百分点。

  工业内生动力加速释放。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原材料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PPI逐月提升,12月份环比上涨2.4%,环比价格连续八个月上涨,企业经营状况不断改善,工业生产持续加快。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60.2亿元,同比增长5.6%,相比1-9月增速加快1.8个百分点,分别拉动第二产业、GDP增长4.4、1.7个百分点,拉动力相比前三季度均加强0.8个百分点。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比1-9月加快1.8个百分点。一是轻工业拉动力强劲。全年全区规上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拉动规上工业增长2.2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65.5%,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二是重点行业拉动增势明显。截止12月,本年三大拉动型行业食品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和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2.2%、6.0%和62.2%,对规上工业经济贡献率分别达到48.9%、16.0%和76.2%,分别拉动增长2.2、0.7和3.4个百分点。三是电力生产稳步增长。电力生产企业积极组织复工复产,特别是在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和年末多轮寒潮天气等因素叠加影响的情况下,不断加大电力供应力度,有效保障了民生和重点需求。全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电力消费22.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环比增长1.8个百分点,较三季度增长3.0个百分点,较一季度增长1.4个百分点。

  服务业承压前行稳步复苏。作为受疫情影响冲击最严重的领域,服务业内需转移性增量恢复接近正常化,主要经济指标降幅持续收窄,现代服务业发展活力不断释放。截止12月末,市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81.5亿元,同比增长10.4%;各项贷款余额306.4亿元,同比增长6.8%;其中中长期贷款169.0亿元,同比增长5.1%,贷款余额自3月份负位增长以来,逐月回升,货币流通速率加快折射出企业经营活力和信心不断增强。全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3.9亿元,同比增长3.6%,拉动服务业增长0.5个百分点,拉动力比前三季度加强0.3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业实现增加值7.1亿元,同比增长7.5%,比前三季度加快1.7个百分点,拉动服务业增长0.6个百分点,与金融业成为推动服务业回升的主要动力。

  (二)从需求领域看

  项目投资快速推进成效显著。始终做好“调转增融”四篇文章,聚焦重点产业,狠抓项目工作责任落实,稳投资成效持续显现。全年全区实施项目87个,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5%,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53个百分点,比1-11月提高6.4个百分点。增速比自治区(4%)高13.5个百分点,比吴忠市(16.1%)高1.4个百分点,分别位居自治区第4位、川区第1位、市辖区第1位。一是种植业投资稳步增长。全区入库种植业项目10个,全年投资同比增长27%;二是基础设施投资持续上扬。全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22.3%,占全区投资比重的10.8%,占比较上年同期增加0.5个百分点。三是民间投资拉动力强劲。全年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9.7%。占全区投资比重达84.6%,占比较上年同期扩大12.2个百分点,拉动整体投资增长33.8个百分点。

  消费结构持续升级。随着扩大内需战略以及各项促进消费政策显效发力,市场销售逐季改善,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线上线下共同发力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全年全区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4亿元,同比下降7.6%,降幅环比1-9月收窄2.0个百分点,消费复苏态势逐季稳固。一是乡村市场恢复好于城镇。全年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0.4%,降幅相比一季度明显收窄15.9个百分点,回升幅度相比城镇消费(9.3个百分点)高出6.6个百分点。二是民生类消费接续增长。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商品增长态势明显好转,随着企业复工复产回归正轨,餐饮消费需求加快增长,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烟酒类产品,分别增长3.5%、4.2%、1.5%。三是重点商品零售额降幅收窄。全区18类商品零售类值中,14类产品与三季度相比降幅均有不同程度收窄,其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降幅收窄均超过10个百分点。        

  房地产经济逆势攀升。固定资产投资峰值出现稳定支撑房地产市场保持活跃。从房地产投资看,全年全区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3.5%,降幅环比1-11月收窄5.4个百分点。从商品房销售看,全年房地产商品房销售面积75.0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9%,环比加快10.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显著提高32.5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房销售面积69.1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7%,环比加快10.0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40.38亿元,同比增长30%,环比加快7.1个百分点;商品房住宅销售额37.84亿元,同比增长31.5%,环比加快7.5个百分点。从配套产业看,全区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产值40.8亿元,同比增长9.4%,比上年同期加快26.7个百分点,带动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8.1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与1-9月持平,分别拉动第二产业、GDP增长1.9、0.7个百分点,拉动力环比分别加强1.0、0.5个百分点。

  三、保障措施“成色足”: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疫情冲击下催生一系列保企业保民生政策落地实施,在推动全区经济运行的稳步回升的同时也带动了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居民收入等三大效益的持续好转。

  (一)企业效益接连回升。截止11月底,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完成营业收入212.3亿元,同比增长8.1%,增速较1-10月加快1.5个百分点。其中食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质和电气机械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7.3%、19.2和70.3%。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共投入营业成本172.5亿元,同比增长9.5%,增速比1-10月加快1.6个百分点;投入四项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和财务费用)共计16.9亿元,同比增长2.0%,增速比1-10月提高0.9个百分点。但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1.04元,比1-10月增加0.03元;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7.94元,比1-10月减少0.02元。

  (二)保障力度持续扩大。全区积极推动“六稳”、“六保”各项任务落实落地,社会民生持续改善。一是民生投入力度加大。全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376万元,同比下降3.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6776万元,同比增长16.8%。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0057万元,同比增长28.9%;教育支出50219万元,同比增长320.4%,卫生健康支出18009万元,同比增长98%,在财政收支压力持续增大的情况下,继续加大了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二是居民收入增长跑赢GDP。全年全区居民收入实现两个跑赢,即全体居民收入增速明显跑赢GDP增速,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明显跑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64元,同比增长6.4%,增速高于GDP增速2.5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12元,同比增长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977元,同比增长5.2%,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2.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4,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三是物价涨幅温和可控。据调查队反馈数据现实,全年吴忠市居民消费价格(CPI)总水平同比上涨1.4%,涨幅较1-11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持平。12月当月CPI同比上涨0.6%,环比上涨1.0%。非食品类价格持平,与食品类高涨幅形成分化。其中,因车险综合改革政策出台,各保险公司调整车辆第三者责任险基础保费,2020年车辆保险价格同比下降10.9%。疫情影响出行人数减少,各景区下调门票价格,同比下降4.8%。经营成本增加,影响服务价格变化。受物价上涨、员工工资上调及设施投入增加的共同影响,小学初中教育价格同比上涨17.6%,学前教育价格同比上涨1.2%;物价上涨助推衣着加工和衣着洗涤保养价格同比上涨5.4%和6.1%;受机票、景点门票价格下降影响,旅行社收费价格同比下降3.7%。供需发生变化,影响服务价格变化。受疫情影响外来人口减少,租房需求减少,私房房租和自有住房房租价格同比分别下降3.2%和3.9%;由于疫情暴发,殃及出行人次,飞机票价格同比下降16.5%。

  四、动能转化“潜力大”:新旧动能转换加快

  (一)新产业新动能持续增长。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乳品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9.3%、13.7%、15.3%,三大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尤其乳品产业处于领跑地位,日收鲜奶5000吨以上,鲜奶消化量达80%以上,目前鲜奶价格4.1元/公斤,同比上涨0.2元/公斤,涨幅5.1%;环比上涨0.3元/公斤,涨幅7.9%。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0%,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2.6个百分点。全区综合能源消费量102.2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1%,同比下降17.6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增长4.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4%,同比下降10.1个百分点,能源消费逐步回升,结构持续优化,能耗强度继续下降。

  (二)现代化进程步伐进一步加快。落实自治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1100万元,实施西麒麟科技研发中心、黄河精品观光带等项目27个,牛家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万达金街、光耀美食街等特色商圈辐射带动效应不断增强。开展首届电商美食节等促销活动25场次,带动消费1.12亿元,“多彩利通·美味之城”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全力打造医养研学游于一体的健康产业园,引进陈氏康复医院等企业6家,创建为自治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积极开展“两晒一促”文旅推介活动,新增3A级景区2家、三星级农家乐3家,石佛寺村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全年接待游客161万人次、旅游收入5800万元,分别增长15.1%、25%。

  五、稳固恢复“压力存”:经济发展内外困难加剧

  总体来看,当前全区经济循环基本畅通,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保持全自治区中等靠前位置。但是也要看到,宏观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疫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不小,经济仍处在恢复进程中,2021年各项指标稳增长仍面临较多困难和挑战。

  (一)畜牧业养殖成本增加,生产规模扩大化受限。养殖行业持续升温为玉米市场提供大量需求,致使玉米价格涨幅较为明显,与此相应的饲料类作物价格接连走高。据调查队资料显示,2020年饲料玉米价格上涨30%;豆粕上涨12.5%,青贮上涨30%,农户养殖成本增加,中小型养殖户受自身经济基础薄弱的限制,生产规模扩大面临较大阻碍。同时家禽市场整体发展态势较差,养殖户养殖热情有所下降,部分资金短缺、经验较少的养殖户风险和压力增大,部分大中型养殖户缩小养殖规模,减少鸡苗购进量,部分小型家禽养殖户退出养殖市场,致使鸡的存出栏均逐步缩减。2020年,家禽存栏20.1万只,同比下降74.8%,其中蛋鸡存栏10.8万只,同比下降22.3%;家禽出栏131.9万只,同比下降31.1%;禽肉产量2629吨,同比下降32.1%;禽蛋产量1098吨,同比下降66.1%。价格仍处于弱势地位。

  (二)工业增长掣肘因素较多,行业发展差异化明显。一是停减产问题加剧。截止12月底,全区规上工业企业中,停产企业8家,减产企业55家,包括6家停产企业,共减产值18.9亿元,比1-11月持续增加0.7亿元。二是企业规模偏小、项目进展偏慢。骨干大企业偏少,从规模企业中看,产值过亿元企业28家,占比31.13%,过10亿元4家,过20亿元2家,50亿元以上的企业1家。新入规企业普遍偏小,缺少有力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新生动力。

  (三)部分领域投资力度薄弱,投资结构亟待优化。受疫情影响,市场需求整体偏弱,企业扩投资意愿下降、重点项目建设步入中后期等影响,制造业在库项目投资规模及数量均大幅减少,全区制造业在库项目30个,1-12月完成投资11.1亿元,同比下降48.2%。致使我区投资增长主要依靠种、养殖业及新能源产业拉动,后续发展潜力不足。同时,各产业园区未能充分发挥平台承载作用,集聚效应有所下降,投资萎靡不振。全年金积工业园区完成投资12.2亿元,同比下降36.8%;毛纺织产业园完成投资0.12亿元,同比下降90%;健康产业园完成投资0.63亿元。园区受经济大环境影响较为严重,新引进的项目大幅减少,投资呈现快速下滑态势,对全区投资下拉作用明显。

  (四)消费回补不及预期,持续回升压力较大。一是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降幅扩大。全年石油制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9.8%,降幅比1-9月扩大0.2个百分点。下拉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个百分点。二是住宿餐饮业复苏缓慢。受疫情影响旅游业增长渐缓,导致住宿业提振乏力。纵观全区,除红宝宾馆外其他大中型宾馆无接待大型会议能力,内、外需求均拉动有限。全年全区住宿和餐饮业完成零售额21.1亿元,同比下降4.7%,实现增加值3.6亿元,同比下降2.7%,降幅比1-9月扩大3.3个百分点,下拉第三产业增长0.1个百分点。

  六、多措并举抢抓“新机遇”:助推经济稳步向好恢复

  2021年,站在“十四五”规划的新起点上,经济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要继续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着力畅通经济循环,筑牢民生保障基础,为2021年开好局打下坚实基础。

  (一)深入推进转型升级,夯实工业发展基础

  一是稳大扶小帮企业,促双循环抓机遇。一是稳住骨干企业为重点。对骨干大企业继续实行处级领导联系制,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对中小企业,要有关部门牵头,加强经济运行监控,建立企业问题台账,及时通报有关部门协调解决困难与问题。扩大内需外需促生产。要围绕企业发展,落实各项惠企政策,协助企业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帮助扩大市场份额,如食品加工行业等,支持与鼓励企业产品扩大本土销售。二是谋创新促大发展,抓项目促见成效。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自我创新,才能在市场立于不败之地。发改、工信等部门可组织企业听讲座、参展会,赴高院校和发达地区学经验,学先进企业管理模式、发展经验、经营理念,开发新产品。鼓励与支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加快传统工业和互联网技术融合,提高产能,扩大经济效益。要加快项目建成投产。有关部门要积极做好在建工业项目的前期服务工作,明确专人跟踪项目,主动协调项目建设有关事宜,督促企业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促进项目早投产早见效。

  积极抢抓政策机遇,持续扩大有效投资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投资是关键。一是要对接融入全自治区“内循环”。要认真分析研究利通区在全自治区经济循环中的定位,充分发展奶产业、装备制造业、纺织业等方面发展优势,将食品加工、现代纺织业等优势产业深度融入产业链中,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争取主动、把握先机。二是要抢抓政策机遇,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要对接中央、自治区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化危为机,抢抓机遇,围绕新基建、乡村振兴建设等加快布局一批基础设施尤其是“两新一重”项目,着力扩大有效投资。三是要突出发展重点,持续激活民间投资活力。要继续加大工业技改、高新技术等产业项目的引进落地,优化投资结构;要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和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民生领域,激活民间投资活力,全力推动民间投资和政府投资优势互补,共同促进。

  (三)深入探索三新经济,不断释放消费潜力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消费是基础。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持续高度关注、着手解决医疗、教育、养老、社保等方面的民生难题,让居民愿消费、敢消费,全面激发消费市场活力。二是要推动线上消费本土化。要密切关注疫情对市场供求的影响,抢抓线上经济发展新机遇,以区块链经济、互联网经济、电商经济等新消费业态的快速发展释放“双循环”的内需潜力,要最大限度减税减费减租,降低商贸企业经营成本,为线上线下消费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三是要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鼓励新百联超、人人乐超市等实体店开展末端配送服务,重点培育“网上菜店”、“生鲜电子商务”、无接触配送等新业态,提高消费和生产、仓储、销售业态的互动循环效率。四是要激活农村消费潜力。要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加大农业投入,做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文章,真正激发农村消费市场活力。

  (四)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要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一是要切实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当前我区研发投入强度仍然偏低,要从政府财政投入、鼓励支持企业投入、引导金融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等途径着手,切实提高研发投入力度。二是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围绕装备制造、现代纺织、绿色食品加工等产业,实施战略性新兴企业增量体质工程,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三是要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持续实施结构改革、绿色改造、智能改造、技术改造“四大改造”行动,重点加快西麒麟生物科技研发中心、中环高科新能源环保等工业项目建设,力争R&D投入增速突破1.08%大关。

  2020年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20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特别是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巴彦淖尔市委、政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各项决策部署,科学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着力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主要经济指标逐季回升,恢复态势持续稳固,第一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增速由负转正,总体经济基本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

  根据盟市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874.0亿元,同比下降1.5%。从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12.2%,上半年同比下降8.3%,前三季度同比下降5.0%。全年增速较一季度收窄10.7个百分点,快于全区收窄幅度4.7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21.5亿元,同比增长3.8%,较一季度提升23.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256.6亿元,同比下降5.7%,较一季度收窄9.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395.9亿元,同比下降1.3%,较一季度收窄7.4个百分点。

  一、供给侧加快恢复,一、三产业对经济复苏的带动作用明显

  农牧业稳步向好。我市立足绿色农牧业资源优势,以“天赋河套”区域品牌为引领,全力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为目标,不断推动现代农牧业发展,农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显现。2020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快于全区平均增速2.1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1.0个百分点,是唯一正向拉动产业。全市粮食面积540.3万亩,同比增加1.6万亩,增长0.3%;粮食产量55.2亿斤,同比增加2.4亿斤,增长4.5%,连续三年保持在50亿斤以上,粮食单产511.2公斤/亩,较上年增加21.2公斤/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规上工业降幅持续收窄。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不利局面,我市深入落实各项助企纾困政策措施,坚持因企施策、一企一策,帮助解决原料、运输、用工等要素保障,工业经济发展逐月向好,降幅持续收窄。2020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6.6%,较一季度收窄11.2个百分点。25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9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增长面36.0%,较一季度提升20个百分点;47种主要工业产品中,19种同比增加,增长面达40.4%,较一季度提升4.8个百分点。重点监控的30种工业品价格同比平均增长11.4%。其中,23种产品价格同比增长或持平;7种产品价格同比下降。

  服务业复苏加快。受疫情影响,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一季度同比下降8.7%,上半年同比下降7.1%,前三季度同比下降4.3%,全年下降1.3%,降幅呈逐季收窄态势。规上服务业发展稳步向好。2020年,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6.8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较一季度提升28.5个百分点。分行业看,16个规上服务业行业大类中,10个行业营业收入增速较前三季度有所提升;装卸搬运和仓储业、邮政业、电信业、物业管理业、商务服务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社会工作业7个行业实现正增长,行业增长面43.8%。

  二、需求侧持续转好,稳投资、促消费成效明显

  有效投资进一步扩大。立足产业布局和发展定位,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和延伸链条,加强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快于全区投资增速4.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50.9%,拉动投资增长5.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4.8%,拉动投资增长2.5个百分点。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全市涉农项目投资同比增长160.7%,占投资比重较上年提升10.2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7.2%,快于投资增速4.6个百分点,占投资比重较上年提升0.1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101.9%,快于投资增速99.3个百分点,占投资比重较上年提升1.0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活力增强。全年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2.3%,较1~11月份提升8.4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比重的57.1%。

  消费市场活跃度增强。积极应对疫情对消费品市场的严重冲击,制定落实发放消费券、发展地摊经济、夜间经济等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消费品市场逐月回暖。20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下降8.7%,较一季度收窄14.5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商品零售所涉及的18类商品中,饮料、烟酒、书报杂志、中西药品、通讯器材5类商品呈正增长,10类商品好于前三季度。汽车、石油两大类消费加快恢复,合计实现零售额同比下降26.2%,较1~11月份收窄2.8个百分点。

  三、居民收入“跑赢”经济增速,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负转正

  居民收入逐季回升。2020年,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826元,同比增长3.7%,快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5.2个百分点。从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5.1%,上半年同比增长2.0%,前三季度同比增长3.5%。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57元,同比增长3.1%,较前三季度提升0.1个百分点;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84元,同比增长8.5%,较前三季度提升2.5个百分点。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5.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9年的1.7缩小至1.6,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稳步回升。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6.9亿元,同比增长2.2%,较一季度提升39.5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40.7亿元,同比下降4.3%;非税收入16.2亿元,同比增长23.2%。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06.1亿元,同比增长0.2%,较一季度提升8.0个百分点。

  四、市场主体收益加快恢复,保市场主体成效初显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推动减税降费和刺激消费政策的实施,市场主体活力增强、效益提高。2020年,253户规上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74户,较1~11月份减少6户;营业收入较1~11月份收窄1.9个百分点;产销率101.2%,同比提升4.1个百分点。25个工业行业中,有12个行业利润实现同比增长,增长面达48.0%,高于全区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市场主体销售额降幅分别较前三季度收窄2.0个和0.1个百分点;从事住宿和餐饮业的市场主体营业额降幅分别较前三季度收窄8.6个和8.5个百分点。

  五、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我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构建以绿色产业为基础、新兴产业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绿色高质量发展步伐不断加快。2020年,全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较上年提升0.8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中,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0.9%,较上年提升0.9个百分点,降幅高于规上工业0.7个百分点;电力热力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占比达到29.4%,较上年提升3.0个百分点,快于规上工业增幅10.9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企业58户,较上年增加15户,实现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24.7%,同比提升10.7个百分点,同比增长2.0%,快于规上工业增速8.6个百分点;新能源发电增加值同比增长11.2%,快于规上工业增速17.8个百分点,占电力行业比重达40.3%。服务业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幅分别高于服务业增速19.6个、27.5个和1.2个百分点。

  2020年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巨大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影响,全县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力落实“六保”任务,经济运行持续稳定恢复,实现了总体经济的正增长。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根据市统计局核定,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66.8亿元,增长1.4%,增幅同比回落2.9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8%)6.2个百分点。 

  2.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79.2亿元,同比下降7.0%,增幅同比回落10.0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5.6%)18.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1.9亿元,下降4.9%,增幅同比回落5.6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1.9%)17.0个百分点。 

  3.固定资产投资额达53.1亿元,增长10.8%,增幅同比回落2.3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3%)6.5个百分点。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5亿元,增长0.2%,增幅同比回落10.0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9%)8.1个百分点。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亿元,同比下降4.2%,增幅同比回落4.9个百分点。 

  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7亿元,增长-6.5%,增幅同比回落17.0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7.5%)11.0个百分点。 

  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71元,增长8.1%,同比回落1.7个百分点,低于全市平均水平(8.3%)0.2个百分点。 

  7.商品房销售面积854960平方米,下降7.2%,同比回落25.5个百分点,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7%)9.9个百分点。 

  8、建筑业产值完成12.2亿元,增长9.7%,增幅同比增长13.2个百分点。 

  9.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12.98亿元,增长12.6%;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10.57亿元,增长-4.0%,增速比去年同期低5个百分点。 

  10.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019万美元,比去年减少120万美元,比全市的1229万美元低210万美元。 

  11.全县用电量107120万千瓦时,增长3.8%,增幅同比回落4.6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7%)6.5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用电38033万千瓦时,增长0.6%,增幅同比回落10.1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6%)6.2个百分点。 

  二、经济运行特点 

  1、从各季度来看,全县经济增长实现由负逐渐转正。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的增幅由负渐进转正,一季度GDP下降10.1%;上半年GDP下降4.6%,较一季度上升5.5个百分点;前三季度GDP增长0.8%,较上半年上升5.4个百分点;全年GDP增长1.4%,较前三季度季度上升0.6个百分点。 

  2、从三次产业来看,一产、二产的增加值实现正增长,服务业增加值降幅收窄。 

  全年GDP初步核算值为166.8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一产增加值完成60.1亿元,同比增长2.8%;二产增加值完成35.4亿元,同比增长3.2%;三产增加值完成71.3亿元,同比下降0.9%,降幅比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收窄了7.6、3.5、0.8个百分点。 

  3、从各行业来看,支撑GDP增长的主要指标发展不均衡。 

  GDP是综合性指标,GDP的增长需要各行业数据的支撑,拉动GDP增长的指标有: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可比价增长2.7%;建筑业增加值增长10.5%;批发业销售额现价增长19.6%;零售业销售额现价增长7.6%;邮政业务总量增长11.7%;电信业务总量增长28.8%;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增长4.8%;保费收入增长6.5%。 

  抑制GDP增长的指标有:规上工业增加值负增长4.9%;国家样本推算规下工业增加值负增长2.0%;住宿业营业额下降17.7%;餐饮业营业额下降3.3%;公路和水路运输总周转量分别增长-0.4%和-2.7%;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7.2%;房地产业工资总额不变价增长-0.9%;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现价增长-11.4%;非营利性服务业工资总额现价增长-1.2%。 

  三、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 

  农牧业、建筑业、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增势较好,部分经济指标年内由负转正,为经济实现正增长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生产形势较好 

  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1.3亿元,比上年增长2.7%,比前三季度加快0.6个百分点。全年水果产量91.3万吨,增长16.0%。粮食总产量20.0万吨,比上年增长-19.7%。蔬菜及食用菌产量137.7万吨,增长2.2%。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12.51万吨,其中禽肉产量为5.13万吨;牛肉产量为0.76万吨;羊肉产量为0.82万吨;猪肉产量5.8万吨,同比增长23.1%。禽蛋产量1.36万吨,牛奶产量0.18万吨。生猪生产持续恢复,年末生猪存栏41.75万头,比上年末增加12.01万头,增长40.4%;其中能繁育母猪存栏5.06万头,比去年末增加1.24万头,增长32.5%。水产品产量24万吨,比上年增长2.8%。 

  2、工业生产降幅逐渐收窄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防控,企业逐步复工复产,企业产能逐渐释放,工业产值和增加值降幅也随着收窄。2020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79.2亿元,同比增长-7.0%,降幅比第一季度收窄了13个百分点;比上半年收窄了6.7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收窄了4.8个百分点。增加值完成21.9亿元,同比增长-4.9%,降幅比第一季度收窄15.9个百分点;比上半年收窄7.6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收窄6.0个百分点。 

  3、建筑业快速增长 

  今年以来,住建、统计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加快具有资质建筑企业入库,引导本地建筑企业积极承揽工程,县域内外市场进一步拓展。全县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达33家,有经营活动的30家,全年建筑业产值完成12.2亿元,同比增长9.7%,比去年-3.5%的增幅增长了13.2个百分点,刷新了近几年来建筑业一直负增长的记录。 

  4、市场销售逐步恢复 

  2020年,随着疫情防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商贸企业复商复市稳步推进,消费需求逐步释放,消费市场持续回升向好。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5亿元,比上年增长0.2%。批发业销售额达105.7亿元,同比增长19.6%;零售业销售额完成21.8亿元,同比增长7.5%;住宿业营业额完成3.1亿元,同比下降17.7%;餐饮业营业额完成2.4亿元,同比下降3.3%。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2.4亿元,同比增长-4.2%。 

  5、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1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分领域看,建设项目投资完成7.3亿元,同比下降29.0%;房地产开发投资45.7亿元,同比增长21.8%。全县商品房销售面积854960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2%;商品房销售额44.6亿元,下降9.5%。分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下降43.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7.4%。 

  6、财政民生支出保障有力,金融信贷保持平稳运行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7亿元,下降6.5%。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4.8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涉及民生的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粮油物资储备等领域的支出分别增长10.3%、12.3%、19.9%、33.6%,均明显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平均水平。 

  截至12月末,绥中县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12.98亿元,比年初增加46.06亿元,增长12.55%,增速比去年同期低6.83个百分点,增量比去年同期少增13.51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10.57亿元,比年初减少8.83亿元,增长-4.0%,增速比去年同期低5个百分点,增量比去年同期少增10.97亿元。 

  7、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 

  2020年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比上年上涨3.1%,涨幅比上年上涨了0.7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烟酒价格比上年上涨6.8%,医疗保健价格上涨3.1%,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上涨1.6%,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上涨1.9%;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2.7%,居住价格上涨2.4%,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2%,衣着价格上涨0.2%。12月份,全县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环比上涨1.2%。商品零售价格比去年上涨1.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去年上涨7.7%。 

  8、农民收入平稳增长 

  2020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71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工资性收入5394元,同比增长0.2%;经营性净收入7167元,同比增长15.0%;财产性净收入291元,同比增长22.3%;转移性净收入2119元,同比增长6.3%。全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684元,比上年增长3.2%。 

  四、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全县经济社会正常秩序已基本恢复,呈现持续回暖态势。但国外疫情和国际贸易摩擦导致部分出口企业订单不足,并进而影响国内产业链,需求不足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反映在工业、服务业、投资等领域,发展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需要密切关注。 

  1、工业行业负增长面仍然较大 

  2020年我县工业企业生产虽然持续回升,降幅逐渐收窄,但目前仍处于负增长趋势,产值增长-7.0%,负增长面还较大。东戴河新区的部分企业受出口订单减少的影响,产值负增长8.4%,比全县降幅平均水平又扩大了1.4个百分点。 

  2、建设项目投资仍明显不足 

  从投资渠道来看,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仍是我县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力军,占全部固定投资的86.2%;建设项目投资7.3亿元,同比增长-29.0%,仅占全部固定投资的13.8%。可见我县建设项目投资明显不足,投资增长主要依靠地产项目拉动,建设项目进展滞后,缺乏建设项目支撑,尤其是大项目拉动。 

  3、服务业企业增幅下滑,营业额下降 

  2020年服务业增幅仍在下滑,增加值负增长0.9%。目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居民在外服务消费相较以往有所减少,影响服务业部分企业恢复正常经营水平,尤其对住宿业和餐饮业影响较大。住宿和餐饮企业虽复商复市,但婚宴、喜宴、会议等大规模消费锐减,且控制人员聚集,多以周边少量客源为主,客流量减少导致营业额下降。全年住宿业营业额下降17.7%,;餐饮业营业额下降3.3%。 

2020年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https://m.zsfuye.com/caijing/296021.html

《2020年经济运行情况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