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0-12-01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三篇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下面是520作文网为大家带来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1

  一、基本情况

  *县位于江苏省最北部,面积1576平方公里,辖15个镇,1个经济开发区,324个行政村,58个居委会,人口121.7万。文化底蕴深厚。*县是汉高祖刘邦故里,秦时置县,有“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之称,以汉文化发源地著称四海。县内有歌风台、大风歌碑省级重点保护及有价值的文物如大风歌碑、汉画像石、汉代陶器等2000余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建有融汉城公园、汉街等为一体的汉文化景区。*县还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祖籍地,有“明先世家”之称。区位优越。*县地处淮海经济区中心位置,为徐州、枣庄、济宁、商丘、淮北五市经济辐射交汇点,具有北上南下、西进东出的独特优势。交通便利。*县濒临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徐*铁路纵贯南北,与欧亚大陆桥、大京九、京沪、京广铁路接轨,1小时可达京福、连霍高速及徐州观音机场,徐济高速公路建成后可在15分钟内入全国高速公路网,兼有公路、铁路、航运之便。资源富集。*县是我国华东区最大的煤炭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探明煤储量24亿吨,可均衡开采100年,境内有部、省、市属8对矿井,年产原煤1200万吨,发电装机容量60万千瓦。以*县为半径50公里内,分布着丰富的石灰石、白云岩、高岭土、钾长石、石英砂等矿藏。工业基础雄厚。目前已形成铝、盐、煤、电、农副产品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县经济开发区为省级开发区,入选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最具投资潜力开发区,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入园企业150余家。城市发展极具潜力。*县座落在美丽的微山湖畔,是一座滨湖亲水城市,功能完善,风光秀美;新城区、开发区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已经成为工业集聚的重要平台,*县入选浙商投资最具潜力城市。

  近年来,*县先后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县”、“江苏省社会治安安全县”等30多个省级以上荣誉称号,被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江苏省民间艺术之乡、唢呐之乡、古筝之乡。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年,我们紧紧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确立了“立足新起点,谋求新跨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走在苏北前列”的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富民优先,突出发展主题,创新发展思路,凝聚发展合力,奋力进位争先,扎实实施“工业腾飞、农村繁荣、城市崛起”三项战略,突出工业强县,主攻重大产业,狠抓招商引资,强势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快城市发展,以富民惠民安民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全县经济社会保持强劲快速健康发展势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日益加快。全年完成GDP173亿元,增长16%;财政收入17.02亿元,增长41.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25亿元,增长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5亿元,增长53.3%,其中工业性投资65亿元,增长4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3亿元,增长1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50元,增长15.7%,农民人均纯收入5790元,增长12.6%。

  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是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工业支柱产业日益壮大。坚持工业强县第一方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狠抓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不动摇,组织专业招商小分队进驻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等地区驻点招商,开展一系列专题招商活动,举办首届汉文化研究高层论坛暨经贸洽谈会、中国首届煤电铝高层论坛暨经贸洽谈会、南京企业家看*县、千名浙商看*县等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县成功入选浙商投资最具潜力城市,全县在建、签约、在谈项目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通过招大引强,铝、盐、煤、电、农产品加工五大支柱产业迅速崛起。铝产业方面,铝产业园被省批准为“江苏新型铝材产业园”,上海大屯能源投资17亿元的10万吨高精度铝板带、江苏华丰铝业投资13.5亿元的10万吨高精铝板带、江苏丰源铝业投资9亿元的3.6万吨精度铝箔、广东华昌铝业投资5亿元的铝型材等一批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盐化工产业方面,天成氯碱二期6万吨烧碱、6万吨PVC、徐州中兴化工1万吨三氯氢硅项目建成投产;徐州南开天元化工投资2.8亿元的4.5万吨次氯酸钙、徐州瑞达化工投资1.1亿元的1万吨环己胺项目已开工建设。煤化工产业方面,*县煤化工产业园被国家发改委纳入全国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为全国七大煤化工产业基地之一。徐州禄恒能源化工投资110亿元年产150万吨液相甲醇及IGCC项目已开工建设;徐州观贸焦化一期60万吨项目产销两旺,二期即将建设。煤电产业方面,徐州顺成洗煤热电联产项目180万吨洗煤厂已建成投产,徐州德*100万吨洗精煤项目正在建设,大屯煤电公司2×30万千瓦煤电综合利用及年产300万吨洗煤项目正在做前期准备。农产品加工方面,南京雨润、广西桂柳、浙江黄岩、河南华英等一批国家级龙头企业在*县建成投产,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13家。广西桂柳集团年孵化亿羽苗鸭、无锡宏达食品公司年加工万吨出口特菜等投资超亿元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入园龙头企业已达48家。

  二是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围绕“建成面积5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50万”中等城市发展目标,积极实施“北连东进西扩”战略,集中实施了总投资约26亿元的“二河二桥二十路”等八大类50项城建重点工程。新城区按照“一年打基础、二年大变化、三年树形象”的目标,加快基础设施、文卫设施、生活小区、商贸物流、餐饮服务等项目建设,框架初步形成。老城区加快实施管网改造,大力实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改造城区主干道、人行道50条,铺设生态砖23万平方米,更新路灯4300余盏。高质量、快速度完成滨河公园二期工程建设,快速启动*公园建设,绿化道路25条16万平方米,新建小游园22个5万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400万平方米,新增园林式单位46家、园林式小区23家,人均公共绿地超过9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超过40%,并顺利通过国家级园林县城验收。*城市区交通秩序、环境卫生、市容市貌明显改善,城镇居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三是高效规模农业迅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锁定发展壮大生态肉鸭、创汇特菜、优质稻米三大主导产业,着力实施了高效农业规模化和设施农业建设“双10项工程”,以徐*路设施种养、*敬路特菜种植、沿湖路稻蒜轮作等七条主线,张敬路设施菜、孟河路牛蒡、栖唐路苔蒜等六条辅线为重点,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高效规模农业,全县高效规模农业面积占耕地总面积达到48.5%,三大主导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份额占60%以上。生态肉鸭养殖量超过1亿羽,成为全国最大的生态肉鸭养殖基地。创汇特菜面积突破50万亩,复种面积超过100万亩,成为全省最大的特菜生产加工基地。50万亩优质稻米全部实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栽培、粳稻化生产,成为全国著名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江苏省鸭业协会在*成立,全县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15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427个,规划建设肉鸭、特菜、稻米大型专业市场3个,扩建农产品批发市场10个。全县通过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81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01个,绿色食品33个,有机食品9个。在新村建设上,按照“试点引路,突出重点”的原则,坚持“县指导、镇推动、村落实”,采取“政府规划、群众自建、社会共助”的建设模式,分为新村建设型、农民公寓型、以企带村型、环境整治型、城镇社区型5种类型,高标准推进2个试点镇、24个试点村建设,打造了一批“民富、村强、貌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全面启动135个重点村的建设和改造,推动了全县新农村建设深入发展。

  四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谐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加快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实施了一批火炬、星火计划项目,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义务教育巩固提高,高考取得优异成绩。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8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2%。三项基本国策得到很好落实。计划生育扎实有效,全县耕地面积动态平衡,区域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对符合城镇低保条件的2322户7006人、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13967户25364人全部纳入低保,做到了应保尽保。新建、改建、扩建镇中心敬老院9所,新增床位11*张,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62%。全县城镇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8%、98.5%、90%。切实加强扶贫济困工作。在全县开展“一日捐”活动,成立了*县慈善会,募集慈善捐款1100万元,特困群体的生活保障得到进一步加强。对全县考取二本以上的151名特困大学生发放救助金50.6万元,对全县1200名孤儿和2000名特困生发放生活补助金65万元。结合*县实际,全面实施农村新五件实事,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十件实事全面完成。扎实推进平安*县、法治*县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大调解、大防控措施不断完善,全县新建治安监控点64处,增加摄像探头163个。完善领导信访接待日和领导包挂重大信访案件制度,有效化解了一批矛盾和问题。加强矿区、湖区联防联调工作,减少和避免了湖区及接边地区矛盾纠纷,维护了湖区及省际边界地区的稳定。

  四、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产业政策、土地、环保等宏观调控措施趋紧,项目建设的瓶颈制约愈加明显;工业结构需进一步优化,竞争力不强,节能减排压力增大;一、二、三次产业比例有待进一步调优;支柱产业和骨干项目还需进一步壮大;开放型经济总量偏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名优品牌尚需加快培育等,上述问题需在下步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五、下步措施及建议

  (一)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围绕煤电、煤化工、盐化工、铝及铝深加工、农产品加工五大产业,挖掘包装一批带动性强、集聚效应明显的产业龙头项目,积极引进新项目,拉长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增强产业竞争力。2008年重点推进徐州禄恒能源公司投资110亿元年产150万吨液相甲醇及IGCC项目;上海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7亿元年产10万吨高精铝板带项目;江苏华丰铝业有限公司投资13.5亿元年产10万吨高精铝板带项目;徐州丰源铝业有限公司投资9亿元年产3.6万吨铝箔项目;观茂焦化二期投资6亿元焦炭项目;广东华昌铝业投资5亿元的铝型材项目;天成氯碱投资4.5亿元年产10万吨烧碱、10万吨PVC项目;徐州南开天元化工投资2.8亿元年产4.5万吨次氯酸钙项目等64个重点项目。

  (二)全力推进招大引强,积极培育经济增长点

  一是积极推进专业招商。进一步整合招商力量,以29个招商分局为主体,建强专业招商队伍,强化专业招商。二是全面加强产业招商。围绕铝、盐、煤、电、农副产品加工五大支柱产业,调整充实五大产业招商领导小组,围绕五大产业开展招商。三是组织开展系列产业招商活动。在上海等地举办煤化工产业专题招商活动,邀请国内外煤化工专家及相关企业就产业发展及项目进行洽谈;赴美国针对煤化工产业链进行招商。在佛山举办新型铝型材产业招商活动,针对铝业链项目进行招商;赴澳大利亚针对铝产业链项目进行招商。在徐州举办第二届煤电铝高层论坛,围绕煤电铝产业发展,广泛邀请客商,进行论坛和项目洽谈。在宁波开展盐化工专题招商,包装推介一批盐化工产业链项目。在环渤海湾等地举办农产品加工专题招商活动。在上海、杭州、温州等地举办现代服务业专题招商活动。更广泛的宣传*县、推介*县。

  (三)全力推进城市开发,全面提升*城新形象

  围绕北连对接大屯煤电公司、东进融入湖区、西扩拓展产业区发展战略,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加大城市产业项目建设力度。全力实施好以“一桥二馆三园十路十八区”为重点的六大类66项城建重点工程。建成完善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做好“绿、水、汉文化”三篇文章,充分挖掘和保护汉文化资源,整合开发旅游资源,实现旅游、文化产业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依托临湖优势,引水入城,以水为脉,打造滨湖亲水城市;开展大规模城乡绿化活动,巩固国家级园林县城成果,实施好“三园六区二十路”绿化工程,新增绿化面积100万平方米,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建成“绿色*县、魅力*县、活力*县、和谐*县”。

  (四)全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继续锁定生态肉鸭、创汇特菜、优质稻米三大主导产业,围绕“七条主线、六条辅线”13条产业线路,建设10大设施农业重点工程。加快江苏外向型农产品加工园建设,入驻省级龙头企业10家以上。积极培育围绕生态鸭向生态家禽、家畜养殖过渡,优质农产品由特菜的分级、保鲜向速冻、脱水、冻干转化,优质稻米向精深加工转移。千方百计降低农民创业门槛,在创业政策、投资融资、信用担保、法律服务等方面为农民创业开绿灯、多服务,努力培养一批创业致富的农民典型。以科学严谨的规划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五化、六通、六有”标准,深入推进“百村示范工程”,建成一批在全市有位次、全省有影响的新农村典型。

  (五)全力提升传统服务业,重点突破现代服务业

  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中介、金融咨询、现代商务、科技服务、法律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全面优化的环境优势、快速扩张的产业优势和重大项目落户的带动优势,抓住徐济高速公路建设的机遇,积极推动重大物流项目建设,着力建设淮海经济区边界重要的物流基地。大力开拓旅游业。推进微山湖旅游和汉文化景区旅游建设,提高旅游经济份额。加快推进温州商贸城、金凤凰建材装饰城、七彩街、铁西农贸市场等一批大商场、大市场建设,努力实现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形成商贸服务业的品牌和特色。

  (六)全力关注和改善民生,努力构建和谐新*县。

  一是切实为民办好实事。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围绕保障救助、人居环境、出行条件、扩大就业、新农村建设、社会事业等六方面,办好实事。二是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体育事业。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争创全国科普示范县;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高水平组织好第七届刘邦文化节暨经贸洽谈会的各项文体活动;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三是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加大投入,完善制度,形成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维护社会稳定。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提高法治*县建设水平,确保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在苏北领先。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2

  近年来,××县在深化县情认识、找准经济发展差距的基础上,确立并全力实施“生态立县、药业兴县、旅游强县”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狠抓产业开发培育,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自XX年“6.9”后,六年间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2.2%、11.2%、10.5%和11.9%。XX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99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1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2012元,增长2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1亿元,增长18.4%。p>

  客观分析××的县域经济主要数据,整体呈现出增幅较快、但水平很低的特点。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XX年全县生产总值仅占全盛全市份额的0.029 %和0.57 %;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18212元的32.7%和全市10046元的59.2 %。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6.7:31.7:41.6,与全省11:56:33和全市24.8:38.6:36.6比较,农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且布局散、规模孝特色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工业企业设备落后,市场狭窄,技术含量低,多以资源粗加工为主,对县域经济贡献率低,还不能发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功能。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生态旅游等现代服文秘杂烩网务业处在起步阶段,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二是产业发展缓慢。生态旅游、绿色中药两大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绿色中药虽初具规模,但产业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精深加工瓶颈难以突破,仍处在出售原材料的农业产业初级阶段。生态旅游虽已起步,但推出的旅游产品缺乏特点和亮点,配套的服务功能尚不完善,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财政增收困难,发展投入严重不足。多年来,由于没有稳固财源,地方财政收入极其微薄,转移支付主要用于保工资和保运转,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困难,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乏力。四是固定资产投资后劲不足,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薄弱。近年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依靠中省项目拉动,地方投资比例低,项目统筹能力差。县乡村道路网点少、等级低、通行能力差,交通瓶颈问题尚未彻底根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瘠薄,地块狭窄,人均耕地面积小;城乡基础配套设施落后,市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五是贫困面大,城乡群众增收乏术,部分城乡群众生产生活还比较困难。XX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40元,分别是全省12858元的64.8%和全市10155元的82.1%;农民人均纯收入2012元,分别是全省3136元的64.1%和全市2884元的69.7%。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是主要支撑。六是城镇化水平低,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不强。我县虽有3个建制镇,但规模偏小,城镇基础设施不健全,物流、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渠道不畅,市场化程度低,对县域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弱。目前,我县城镇化率不足30%,明显低于全省的42%和全市的38%。

  ——建设人均经济强县势在必行

  在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确定了“培育特色产业、建设人均强县、构建和谐××、打造熊猫家园”的载体,力争通过2至3年的努力拼搏,使全县生产总值达到3亿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左右,从人均经济指标上快步跟进和奋力赶超省市平均水平。

  确定这些目标,一方面是我们实现建设人均强县、奋力争先晋位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基于我县人口少既是劣势也有优势的特点。我们虽然在经济总量方面无法与其他县区相比,但人均指标上却蕴含着潜力。具体讲,一是××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经济发展正处在新的战略机遇期。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出台了多措并举突破县域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商贸流通、公路交通、财政金融扶持政策、乡镇机构改革、扩权强县等利好政策,必将推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具大。随着“生态立县、药业兴县、旅游强县”战略的深入实施,我们在产业培育方面多年的努力终将获得丰厚回报。三是××具有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后发优势明显。全县各级班子紧密团结,各级干部齐心协力,广大群众求富思进,加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催生的强大精神动力,××必将驶入突破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随着西成高铁客运专线过境设站、“引汉济渭”工程等重点项目年内的开工,县委、政府发展农业三大产业的决定落实见效,大熊猫生态旅游开发项目的顺利推进,必将推动××的快速发展。只要我们凝心聚力、奋起直追,按照“抓特色比亮点、抓增长比人均、抓稳定比和谐、抓管理比环境”的发展思路,把省市推进县域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那么我们必将把落后的劣势转变为后发的优势,迅速掀起突破发展的新高潮。

  ——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突破发展

  发挥比较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首先,在农业方面,以农业产业化为目标,强力推进生猪、山茱萸和板栗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坚持抓大户、抓示范、抓规模、抓亮点的思路,出台相关政策措施,设立专项资金进行扶持和补助,促进三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按照一村一品模式,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积极发展天麻、猪苓等中药材,搞好土鸡、中峰、大鲵等特种养殖业,抓好核桃、食用菌等林副产业。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补贴政策机遇,搞好山地综合开发,大力发展后续产业,形成特色鲜明、多元互补的产业格局。其次,在工业方面,继续以山茱萸等产业为龙头,着力开发天贝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山茱萸保健酒、农家香公司的系列农产品等项目,并辐射带动同类产业和相关产业的配套发展,形成以技术为先导,以名牌产品为基础,以骨干企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同时,将水能和矿产开发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作为发展龙头逐步壮大。第三,在三产方面,充分依托自然生态优势,围绕大熊猫栖息地、秦岭珍稀动物园重点开发农业观光旅游、民俗旅游、科考旅游,组织好茱萸花节、大熊猫节等旅游节庆活动,扩大我县旅游宣传面。积极发展物流、商贸、信息等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缺乏可供出口的资源和产品,居民消费能力也非常有限,因而投资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要继续抓住国家扩内需、促增长、保民生的政策机遇,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突破发展主攻方向,精心论证、筛癣储备一批带动力强、关联度大、附加值高、有支撑作用的大项目,全力以赴抓好重大产业项目、重点基础建设项目、民生保障项目、社会事业发展项目的争取和实施,重点争跑高速路新连接线、东陈路、污水及垃圾处理厂、大熊猫生态旅游综合开发等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大投资、推进大发展。要加快项目开工和建设进度。对扶贫重点村、椒溪河流域土地整理、金水河梯级电站开发、经济适用房建设、乡镇卫生服务体系、佛中扩建、大熊猫生态旅游和天美、秦隆石材等投资额超500万元的大项目,要倒排进度,明确时限要求,确保及早动工建设。

  大力推进城镇化,催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要抓紧实施县城规划修编工作,统筹编制村镇建设规划,力争我县乡镇列入“陕南陕北百镇”建设计划,积极做好西岔河撤乡建镇争取工作,通过各方面的措施,努力提升县城和重点集镇的品味。要不断改善建设基础设施条件,扩大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县城、重点镇和一般乡镇三个层面梯次推进的发展体系。坚持“抓龙头、做大做强中心县城”和“抓基储大力发展小集镇”相结合,突出搞好中心县城和重点集镇建设,借助三河口库区移民机遇,鼓励和引导群众向集镇集中,扩大县城及大河坝镇、陈家坝镇规模和容量。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引导农民出村出镇发展服务业,发挥小城镇对周边经济、文化、服务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强化“民营经济就是县域经济”的观念,按照“优化环境、宽松政策、取消门槛、放手发展”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活动,落实税费减免优惠政策,从税收、贷款、工商管理、土地使用等方面积极扶持城乡群众兴办个体私营实体,最大限度地拓宽群众就业门路,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把招商引资作为实现××突破发展的根本出路,下更大的力气,投入更多的精力,坚定不移地抓好招商引资工作。牢固树立开放兴县思维,突出中药材、农林产品、矿产等特色资源,做好优势项目的策划、包装、推介工作,主动出击,广泛联络,大胆借用外力推进发展。要加大投资环境整治力度,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认真落实发展环境一票否决制度,严厉查处破坏投资环境行为,夯实各乡镇、各部门主要领导抓投资环境的责任,最大限度地实现工作效率提速,及时为企业生产经营排忧解难。

  切实增加城乡群众收入,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矗本着“跳起来摘桃子”和跨越突破发展的原则,县委、县政府提出今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000元和1XX元,力争尽快赶上省市平均水平,为建设人均经济强县奠定基矗当前,一是要围绕增加群众收入,进一步搞好百名干部进村入户帮助农民增收工作,切实帮助农民选准发展项目和拓宽增收渠道,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增收计划,努力从影响群众增收的各个环节入手,分解指标,明确任务,多措并举,确保群众收入有较大幅度提升。二是要突出重点,加快发展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以个体工商为主的非公经济和以生态旅游为依托的第三产业,为增加城乡群众收入提供稳定可靠的途径和支撑。三是要衔接好统计数据与考核指标,确保把城乡群众收入情况真实的反映出来。

  同步推进社会各项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要继续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切实抓好信访工作,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局面平安和谐。扎实做好省级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创建工作,积极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县和国家级卫生县城,精心组织好今年的高中考,协调推进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进一步推进农业农村基础建设、恢复重建和民生工程建设,加快××中学扩建项目建设进度。切实维护和改善民生,扎实细致安排好城乡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积极拓宽就业渠道,确保群众生活不发生问题。高度重视防汛、地质灾害防治和安全生产工作,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3

  关于在全省开展县域经济调研的通知下发后,定西市、县区高度重视,采取多种形式认真组织开展调研。现将定西市七县区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十*五”时期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定西地处甘肃中部,全市总面积**.*万平方公里,辖 1 区 6 县,有***个乡镇,2 个街道办事处,户籍总人口 300 多万。总耕地面积***万亩,农民人均 3 亩。全市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岭交汇地带,大致分为黄土丘陵沟壑、高寒阴湿两个

  自然类型区。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中温带半干旱区,包括安定区、通渭县、陇西县、临洮县和渭源县北部,约占全市总面积的**%;高寒阴湿区为南温带半湿润区,包括漳县、岷县和渭源县南部,约占全市总面积的**%。全市海拔 1420—3941 米,年降水量 350—600 毫米,年平均气温 7℃,无霜期 109-162 天。全市 6县 1 区全部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定西是甘肃典型的传统农业大市、人口大市和贫困大市。“十*五”时期,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四抓三支撑”总体工作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按照兴农强工、做大城镇、扩充总量、提升水平的总体要求,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引领、产业支撑、城镇带动、协调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新路子,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就。目前全市县域经济总体呈现基础夯实、产业提升、蓄势转型、整体推进、加快发展的新特征。

  ——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十*五”期间,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

  断深化对市情及各县区情的认识,努力完善和拓展县域经济发展思路。2006 年,我们在坚持以往“三个顺应”(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等重大工作指导原则的基础上,针对各县区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已有一定基础,但工业薄弱、城镇规模小的实际,适时作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工作方式转变和工作重心转移的决策部署,推动经济发展从偏重传统农业向大力发展工业和现代农业转变,从偏重农村经济发展向城乡统筹发展转变,从偏重投资拉动向投资和消费拉动并重转变,从偏重经济发展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2008 年以来,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认真吸纳历届班子探索实践成果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形成了以“兴农强工、做大城镇、扩充总量、提升水平”和精心打造中国“两都”(中国薯都、中国药都)、弘扬三苦精神(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建设四大基地(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有色冶金加工基地、水电矿产开发基地、劳务输转基地)、实施五大工程(民生工程、生态工程、科技工程、人才工程、党建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总体工作要求和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引领、产业支撑、城镇带动、协调发展”的路子。同时,不失时机筹备召开全市工业发展大会,鲜明提出并组织实施“工业发展十大行动计划”,制定下发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科学发展意见,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取得实质性进展,促使经济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2009 年,我们围绕贯彻落实省委区域发展战略,又作出了“在中心带动上抓机遇,在组团发展上求突破,在整体推进上下功夫”的具体部署。2010 年,我们适时举办全市领导干部读书研讨班,重点围绕贯彻落实国办《意见》和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科学谋划“十*五”发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交流,明确提出了跨越式发展的总目标。实践证明,这些思路部署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不仅切合定西实际,也与省委提出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任务相吻合,在实践中将会继续发挥重要指导作用。

  ——基础条件持续改善。“十*五”期间,全市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下功夫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是“十五”期间的 3.88 倍,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亿元,是“十五”期间的 3.27 倍,重点建成了一批交通、水利、生态及城乡公用设施骨干项目。建成高速公路 4 条 265.7公里,公路网密度由“十五”末的17.2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到46.7公里/百平方公里,***个乡镇均通等级公路,**.*%的建制村通了油路。实施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万亩,新修梯田***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1775 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 39.3%,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十*五”以来,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实现两位数增长,并位居全省前列。2010 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亿元,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人均生产总值 5**元,年均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亿元,比“十五”末增长 5.5倍,年均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年均增长**.*%。大口径财政收入**.*亿元,比“十五”末净增**.*亿元,年均增长**.*%;财政支出**.*亿元,年均增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亿元、贷款余额**.*亿元,年均分别增长**.*%、**.*%。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 2005 年的 41:18:41 调整为 31:25:4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亿元,年均增长**.*%;农业生产粮经比由 2005 年的 86∶14 调整为 2010 年的 78∶22;夏秋比由 64∶36 调整为 22∶78。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工业发展“十大行动计划”顺利实施,初步形成了以有色冶金、精盐化工、电能开发、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现代制药、矿产开发、建筑建材等为主的 8 大产业集群,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亿元,增长**.*%;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由**.*%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年均增长**.*%。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提高到**.*%,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特优产业加快发展。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发展以马铃薯和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以全膜双垄沟播为主的旱作高效农业,以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以母畜扩群、规模养殖、草畜转化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10 年,马铃薯、中医药两个省级循环经济产业园挂牌成立,“中国薯都”、“中国药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马铃薯、中医药、草畜等特色优势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农民人均从特色优势产业中获得纯收入 1**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以上。“十*五”以来,全市推广发展以全膜双垄沟播为主的旱作农业**.*万亩,增产粮食**.*万吨,其中 2010 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万吨,比“十五”末增加**.*万吨,增长**.*%;新建日光温室 1781 亩、塑料大棚 3902 亩,设施农业累计达到**.*万亩;全市标准化养殖小区、规模养殖户累计分别达到***个和 4 万多户,规模化养殖比“十五”末增长**%,岷县、安定、陇西县被列入全省牛羊养殖大县。

  ——城镇建设强势推进。坚持把城镇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快城镇体系建设步伐,初步形成了市区—县城—重点城镇—建制镇四级城镇体系。结合新旧城区建设,五年完成城建投资**.*亿元,是“十五”期间的 5.3 倍。其中市区完成投资***亿元、年均增长 2.4 倍。城镇建成区面积由“十五”末的 136平方公里增加到 155 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市区旧城改造加快推进,新区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城市综合管理进一步加强。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稳步发展,高中阶段入学率**.*%,每千人拥有病床卫生技术人员 2.09 张,每千人拥有数 2.***人。建成了一大批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大力实施科技项目,获得国家专利117 件。先后组建成立马铃薯、中药材等 6 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优势作物品种选育等***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取得明显进步。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大型现代秦剧《百合花开》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坚持财政支出向改善民生倾斜,近五年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改善方面的支出达***亿元,是“十五”期间 4.9 倍。多方筹资**.*亿元,为群众办实事 53 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和**.*%。城乡低保覆盖面分别提高到**.*%和**.*%,保障人数分别达到**.*万人和**.*万人。新增城镇就业 6 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2005年的 6**元增加到 10**元、年均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 1**元增加到 2**元、年均增长**.*%。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亿元,比“十五”末净增**.*亿元。

  ——扶贫开发卓有成效。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认真贯彻国家和省上关于“一体两翼”的扶贫开发战略部署,坚持不懈推进连片整流域开发,着力加快全市扶贫开发进程。2001 年以来,共下达国家和省上各类扶贫资金**.*亿元;贫困人口由2000年底的**.*万人下降到2010年的**.*万人,占农业人口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由 2000 年的 1**元增加到 2**元,比 2005年的 1**元增加了 1**元,年均增长**.*%。同时坚持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五年来共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投入扶贫专项资金 5***万元,有效加快了试点县乡村的扶贫开发步伐。

  二、当前制约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十*五”期间我市县域经济虽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仍面临着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结构不合理、贫困比重大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亟需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着力破解。

  一是自然条件酷劣,基础条件薄弱。干旱、雹洪、沙尘、霜冻等自然灾害频

  繁。全市农村还有 1***个行政村不通油路,占行政村总数的**%,2***个自然村不通农用车;农网改造覆盖面仅为**%,比全省平均水平低 6 个百分点。2010 年底,还有**.*万人饮水不安全。全市山大沟深,水土流失严重,山川地之比 94:6,需要治理改造的坡耕地尚有***万亩,有未退耕坡耕地***万亩、宜林荒山荒坡***万亩,亟待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 4000 多平方公里,从根本上改变落后面貌还需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二是经济总量小,自我发展能力低。2010 年全市生产总量、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大口径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的 3.4%、1.53%、**.*%、**.*%和 1.82%。人均 GDP 分别为全省和全国的**%和 17.87%,人均财政收入为全省和全国的 14.28%和**.*%。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省和全国的**.*%、**.*%和**.*%、45.65%。城乡收入比 4:1,投资比5.7:1,消费比 5.4:1,城乡二元结构特征较为明显。

  三是资源相对匮乏,开发前景不容乐观。全市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且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同时水电和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裕,黄金、盐岩、石灰岩、红柱石、花岗岩等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具有一定储量,但由于开发不足,对经济贡献较小;风、光、煤、气、油等资源极度稀缺,不具备工业开采价值。水资源严重短缺,人均占有水资源不足 540 立方米,仅为全省的、全国的 1/4;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200 立方米,仅为全省的 1/3、全国的 1/10。

  四是产业层次低下,结构调整难度较大。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 2005 年的 41:18:41 调整为 31:25:44,一产高出全省***个百分点,二产低于全省***个百分点,三产略高于全省水平。三产内部结构相对单一。一产中种植业占**%,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加工转化能力弱,产业链条较短,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二产是典型的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重工业,三产中工资刚性支出占比较高,服务业

  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很不发达。总体看,一产竞争力不强,二产规模较小,三产活力不强,财政自供率仅为 8%,比全省低 16.1 个百分点。

  五是投资规模小,与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全市投资规模小,人均水平低,2010 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全省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全省的 50.9%。且投资结构不合理,政府投资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居多,而社会投资项目和生产经营性项目较少。政府投资大多数为基础设施和公益性建设项目,外商和民间资本主要倾向于房地产和服务行业。

  六是社会事业滞后,保障水平较低。由于财力短缺,全市社会事业投入明显不足,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缓慢,保障能力十分有限,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尤其是人力资源开发严重不足,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全市每万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数 92.5 人,人均受教育程度 6.3 年,相当于全省 2004 年的水平,就业培训率仅为**%,城乡低保覆盖面分别为**.*%和**.*%。

  七是贫困人口比重大,扶贫攻坚任务繁重。由于扶持资金投入不足,“十*五”期间国家投入定西的扶贫资金总量为**.*亿元,按照贫困人口***万人计算,人均年扶持强度为**元,扶贫资金投入标准较低,建设资金缺口很大,一些基础设施项目无法实施或标准很低,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今年全市共识别出低收入人口**.*万人,占全市农业总人口的**.*%,高出全国 38.***个百分点、全省23.***个百分点。每年还有**.*万人因灾返贫,返贫率在 7—**%之间。

  综上所述,目前定西依然是全省乃至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仍然是全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任务。特别是扩充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十*五”时期,仍然是定西夯实基础、产业提升、蓄势转型、整体推进、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

  要抢抓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政策机遇,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目标,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探索走出一条工业引领、产业支撑、城镇带动、协调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三、推进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做法、经验和模式

  “十*五”时期全市县域经济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所经历的重要实践,不仅为“十*五”和今后更长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提供了成功经验和模式。

  (一)坚持在解放思想中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途径,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十*五”期间,各县区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理清发展思路,走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路子。安定区提出建设“全国最大的县区级马铃薯脱毒种薯扩繁、商品薯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仓储四大基地”目标,按照打造“中国薯都”核心地的定位,加快省级马铃薯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大力提升马铃薯产业发展水平;通渭县充分发挥耕地面积大、人均占有耕地居全市首位的优势,利用大面积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机遇,加快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努力建设全省草畜产业大县。陇西县提出“打造一都两中心(中国药都、陇中现代物流中心和世界李氏中心)目标,按照打造“中国药都”核心地的定位,加快建设省级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大力提升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水平;渭源县利用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资源优势,全力推进打造“中国马铃薯良种第一县、甘肃生态文化旅游名县、全国绿色肉食品生产基地”进程;临洮县发挥临近兰州的优势,着力打造“全省最大的农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花木生产基地、宜居休闲度假基地和兰白都市圈内最具潜力的工业聚集发展平台”;漳县提出“打造中国新型建材基地、西北盐业重镇和陇上生态旅游胜

  地”目标;岷县提出“打造甘肃南部以道地药材生产、商贸重镇和旅游避暑胜地为特色的经济强县”目标。今后,我们要不断深化对市、县区情的认识,主动在全国和区域发展大局中寻找发展定位,大力拓展发展思路,大胆探索走出一条贫困地区科学发展之路。

  (二)坚持在抓项目中拉动经济快速增长。抓项目是解决贫困地区资金制约因素、加快发展的最有效抓手。我市自身财力严重短缺,是典型的项目带动型和投资拉动型经济。“十*五”时期,全市上下抢抓国家“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等政策机遇,进一步健全完善项目争取实施机制,每年年初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领各部门负责同志,集中时间专门赴省进京汇报衔接项目,取得良好成效。五年来共争取国家和省上预算内投资***亿元,是“十五”期间的 3.88 倍,年均增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大幅提升,年均增长**.*%,比“十五”末翻了两番多,年均拉动 GDP 增长 5.7 个百分点。仅 2010 年一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比“十五”期间 5 年累计投资还多**.*亿元。实践证明,投资拉动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十*五”时期,我们要坚持以水利、交通、城镇建设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大项目和投资规模,努力夯实发展基础,改善发展条件,增强发展后劲。

  (三)坚持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十*五”各县区产业发展情况看,我市各县区经济属典型的农业主导型经济,即使是工业基础较好的陇西县,其工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为**.*%,仍为工业有所起步的农业型县域经济。经济结构不合理一直是制约我市发展的主要症结。必须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关键环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来促进整个经济结构调整,从而加快资源转化步伐,使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一是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不断探索农业产业化为主的专业化基地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定西特色

  农产品资源比较丰富,是甘肃重要的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万亩、总产达***万吨,分别占全省的**.*%%和**.*%,是全国三大马铃薯主产区之一。中药材种植面积***万亩以上,位列全国地级市第一,占全省的近一半、全国的 8%左右;总产量达**.*万吨,占全省的**%、全国的**.*%。肉类总产**.*万吨,居全省第三位。马铃薯、中药材、畜草三大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新兴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柱。目前,全市农民收入**%来自特色优势产业,工业增加值和税收约**%来自农副产品加工。为此,我们紧紧围绕建设甘肃重要的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目标,全力推进打造“中国两都”和建设全省草畜大市进程,加快产业战略性升级。在马铃薯上,加快建设以安定为核心地的省级马铃薯循环经济产业园(马铃薯贸工农一体化试验示范区),实现马铃薯产业“种植—加工—交易—物流—研发”的集群化发展,把定西建设成为全国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商品薯生产、精深加工、仓储基地,以及马铃薯物流集散、技术研发、价格形成、信息发布、产品宣传展示中心;在中医药产业上,加快建设以陇西为核心地的省级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打造集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以及休闲、保健等产业为一体的现代化中医药产业集群,把定西建成全国重要的中药材药源基地、饮片加工基地、中医药加工和现代制药基地、中药材现代物流集散地、大宗中药材价格形成中心、现(期)货交易市场和中医药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在草畜产业上,利用大面积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机遇,坚持以沼气建设为纽带,支持规模养殖和分户养殖共同发展,推动草畜产业尽快做大最强,加快走出一条“种草养畜—沼气肥田—种粮增收”的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二是发挥交通区位优势,不断探索以服务中心城市为主的城郊服务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定西距兰州仅 1 小时的车程,不论从区位优势、交通条件,还是从信息通讯、资源互补性等方面,都具备接受兰白经济圈辐射带动的现实基础条件。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

  省政府提出的“中心带动”区域发展战略和建设“兰白都市经济圈”的决策部署,定西充分发挥毗邻兰州、交通便捷的优势,以市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兰州高新区临洮中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为节点,通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等,主动融入兰白都市经济圈,在服务省会城市中加快自身发展,努力将我市建成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兰州及周边地区肉蛋奶禽蔬等鲜活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和我省中部地区现代物流业的重要枢纽。同时联手构建定西、兰州、天水一体化的旅游运作机制,着力打造绿色生态、黄土文化风情、红色旅游线,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切实把旅游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

  (四)坚持在发展壮大二三产业中大力推进城镇建设。

  “十*五”期间,各县区都把发展工业作为强县富民的根本措施来抓,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坚持在发展壮大二三产业中大力推进城镇建设,形成了以工促农、城乡联动的良性发展格局。我市城镇化率年均提高 0.***个百分点,带动城镇税收以**.*%的速度增长,城镇消费需求年均增长 18.5 个百分点。2010 年全市城镇化率仅为**%,比全省和全国分别低 20.1 和 32.5 个百分点。为此,我们坚持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战略重点,紧紧围绕打造“五宜”城市目标,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建设。坚持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同步进行,城镇建设与开发区和园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高起点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不断提升综合承载和辐射带动功能。特别把加快二、产业发展作为推进城镇建设的重点来抓,充分发挥二、三产业在促进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第二产业上,按照突出重大项目,壮大骨干企业,孵化新兴产业,培育产业集群的思路,加快推进定西、陇西、临洮、岷县 4 个省级开发区和通渭、渭源、漳县 3 个工业集中区的建设,积极培育引领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第三产业上,充分利用定西交通基础好、地域优势强、物流需求日趋增大的优

  势,以现有专业市场和物流园区为基础,加快物流配送、连锁经营、大型超市建设,形成以现代物流产业园区、功能性物流中心和多层次配送中心为节点的现代物流框架。同时以发展现代物流业为引领,大力发展需求潜力和就业容量大的现代服务业。今后,各县区要选择一批城郊乡镇和城郊村,统筹推进产业布局调整、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开发、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工作,探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子。

  (五)坚持在发挥比较优势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市区域空间跨度较大,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人力素质有一定差异,县区之间、城乡之间、山川之间发展存在较大差距。2010 年,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的安定、陇西、临洮三县区人均 GDP 均高于全市 5**元的平均水平,陇西最高为 7**元,岷县最低为 3**元,其他各县均在 3**元至 4**元之间;三县区人均财政收入在**元至**元之间,其他各县在**元至**元之间,全市人均财政收入安定最高,通渭最低;三县区第二产业占比达到或超过**%,其他各县在**%至**%之间。从自身实际出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一是坚持非均衡发展,支持条件较好地区率先发展。在洮河流域重点发展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为重点的高效设施农业和水电一体化开发,在渭河和漳河两岸重点发展以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产业,在关川河、牛谷河沿岸重点发展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马铃薯和各种小杂粮为主的的旱作高效农业,加快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片带。二是加强区域合作,坚持组团发展。鼓励支持各县区打破行政界限,主动融入经济带动能力强的地区,努力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十*五”期间,我市各县区将认真实施国家和省上区域发展战略,依托我市地处关中——天水经济区和兰白都市经济圈两大经济片区中间地带和多条省道、高速公路、铁路交汇的区位优势,强化与西陇海兰新经济片带节点城市纵向联系,争取将安定、临洮、陇西 3 县区

  纳入兰白都市经济圈,将通渭、陇西、漳县、岷县 4 县纳入关中——天水经济区,争取定西整体纳入兰西格经济区,推进临洮中铺循环经济示范区与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一体化建设,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六)坚持在深化改革中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我市自然条件和发展基础较差,资源匮乏,发展环境问题一直是影响自身发展和对外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特别是“十*五”以来,随着平定、天定高速的建成通车,引洮工程、兰渝铁路、宝兰客运专线等重大项目的加快建设,定西的区位优势更为明显,发展环境有了显著改善。今后必须要把环境建设贯穿于经济发展全过程,通过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拓展对外交流合作广度和深度,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不断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七)坚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促进社会和谐。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始终坚持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着力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健全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十*五“期间,我市要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大力实施各项民生工程,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快速发展。

  四、对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根据这次全省县域经济调研提纲和我市发展实际,并结合贯彻落实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等政策措施,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2.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重点的扶持力度。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城镇建设等县域经济发展重点领域,省上一旦确定发展重点,就应在政策、资金、技术、税收、土地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使其尽快形成规模效益。建议省上加大对定西等贫困地区的倾斜扶持力度,对定西提出的建设省级马铃薯、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引洮一期、二期工程建设,洮河、渭河、关川

  河重点流域治理等一系列重大项目,予以重点关注和支持,必要时在国家层面积极衔接,争取早日实施。同时建议省上将争取实施“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示范区”、“国家级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西部地区农民创业促进工程”、“百县中心镇建设工程”、“国家级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市”等西部意见和甘肃意见中提出的国家支持建设的试验示范区和试点工程及其他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设立专项资金加快推进,并将我市各县区列为全省首批试点县,尽快启动建设。

  3.建议进一步完善县域经济发展政策。要本着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不断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政策措施,切实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在财政政策方面,适当调整财政收入分配体制,加大对贫困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减轻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在税收方面,改革税收征管制度,加大税收返回比例,促进财力分配向县一级倾斜。在金融方面,对贫困县实行贷款利率优惠政策,扩大金融网点覆盖范围,扩大基层银行贷款范围和贷款规模。投资政策方面,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对县及县以下的专项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对除竞争性领域以外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社会事业公益性项目提高补助资金比例,降低或减免县级配套资金。对国家要求地方配套的项目,应以省财政配套为主,尽量减少市、县配套资金。在土地政策方面,当前建设用地报批难度大、费用高,各类建设新增建设用地需求量较大。省上在实行严格耕地保护政策的前提下,对工业园区建设、重点基础设施项目、重点产业集群和符合产业政策的招商引资项目的建设用地应给予重点保证,工业建设占用耕地,所在县政府因土地后备资源匮乏不能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可申请省土地主管部门在省内易地落实耕地占补平衡。

  4.建议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认真研究解决各县区之间经济社

  会发展不平衡问题,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对发展相对滞后的县予以重点倾斜照顾,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特别要抢抓国家西部意见和支持甘肃意见中提出的加快“两州两市”扶贫攻坚区建设的政策机遇,全力实施集中连片扶贫攻坚工程,加快贫困地区发展。定西作为全国扶贫开发最早的地区,首创全国扶贫开发先河,省上应将其作为全国扶贫攻坚试验示范区,并尽快启动建设以临洮、渭源、岷县为主的定西与临夏甘南“两州一市”洮河流域扶贫开发示范带,通过设立专项扶贫资金、坚持对口帮扶等措施予以重点支持。

  5.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导。省上应根据不同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切实加强对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统一规划和领导,帮助基层科学制定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和规划,解决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当前,我市1区6县全部按二类区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标准执行,标准偏低,未能体现国家对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政策的倾斜,一些县机关单位行政编制短缺,严重影响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为此建议省上适当调整和提高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执行类别与标准,将其列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范围;尽快制定出台县乡镇机关非领导职务设置和审批政策,解决基层干部待遇问题;扩大城乡一体化试点范围,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增强县域经济辐射带动能力。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三篇

https://m.zsfuye.com/content/211938.html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三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