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讲义

发布时间:2020-04-30 07:27:35

专题一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专题知识概述

一、论述类文章的定义

“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科学的文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

二、论述类文章的结构

1.纵贯式结构

即按照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织材料,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顺次展开。

2. 并列式结构

围绕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提出几个并列的分论点。这种结构方式往往是总分总式,而核心部分是并列式。

3. 递进式结构

层次段落间环环相扣,逐层深入,前一部分的论述是后一部分论述的基础,最后推导出文章的结论。

4. 对比式结构

把正反两方的观点、事例对比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反差。

三、选择题常见的几种变式

1.表述角度的变化,依然是原文观点,只是变换一下表述的角度。

2.表述句式的变化。同一意思,采用与原文不同的句式。

3.表述语言的变化。同一观点用不同的说法。

四、选择题干扰项的错因类型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高考对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都要落在语言上,因此高考题设置选项,往往具有迷惑性,善于识破选项陷阱,无疑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以下9种错因上。

1.内容曲折

1 张冠李戴

  把甲的观点、发现、发明说成乙的发现、发明。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当选项中出现类似“XX的观点是”这样的句子时,注意是否有此种类型。 

2 误划类别

把本属于同一类的拆开,说成两类或几类;或把本不属于同一类的合并成一类。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修饰语位置,因为这一位置在阅读时往往不被注意。当选项中出现类似“XX类的XX怎样怎样”时,注意有无这种情况。

3 指代有误 

选项句对原文中的“指代内容”解释有误,或是类别上的,或是程度上的。 注意选项句中表指代意义的关键词。如:这、这些;此、与此相反等等。

2.程度差异

①混淆范围混淆概念。①部分说成整体;②或然说成必然;③可能说成肯定;④偶尔说成往往;⑤轻度说成严重等等。注意选项句中的一些表程度、范围的关键词。如:全部、都;必须,一定;严重、非常等等。

②推测有误。实际上就是在时间上、逻辑上的混淆范围,即有意把原文中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然。对照原文,注意一些表示时间、表示结果概念的关键词。如:已经、将要、完成、成功、全部、都、一定等等。

③无中生有。原文中本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①选项句的意思往往和文章的整体意思相近,但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②选项句的几个词在原文中都有,但却在原文的不同位置。

3.逻辑错误

(1)混淆因果. ①因果倒置:把原文中的“因”说成“果”;或把“果”说成“因”。②强拉因果: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选项句与原文相似,但注意:a因果的位置和原句是否一致。b选项句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c注意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就只要……

(2)“倒置失当”与“倒推失当”①倒置失当:将原文中的句子的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倒置,造成不合逻辑。如:人是两足动物。正确。若改为:两足动物就是人。错误。②倒推失当:一个道理,正推成立,反推未必成立。如果说“努力就一定成功”成立。则“成功一定来自努力”则未必成立。需要注意的是,倒置或倒推后有时成立,有时不成立,要仔细辨别。还要注意比较是否有陈述主体和被陈述对象倒置的情况,看倒置后是否合逻辑。

3偷换概念. 选项句对概念的理解与原文中的概念不统一,或在类别上,或在范围上,或在程度上。选项句与原文区位中的句子往往相差很少,或增加、减少一两个词语,甚至是“的” “了”等虚词以改变意思;或换一个相近的词语或句子以改变意思。

我们在做题时,为了提高速度,可进行逆向思维,即在做题时,看到某个选项具有某个特点,即判断其可能是某类错因,再对照原文,确定其是否如此,从而得出准确判断。

五、论述类文章阅读方法

根据处理信息的过程,一般说来,阅读论述类文章宜采取三遍阅读法。

1.读文审题,明确信息角度

第一遍阅读要求平心静气,全神贯注,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力争基本把握整体文意。阅读前可提出设问:文章对论述的问题有什么见解和主张?运用了哪些材料?阅读时要边读边划出关键词句。关键词主要包括文章重要阐述的概念术语,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等。

角度是指从哪个方面发表对问题的见解或介绍对象的特点。文章有时有角度性标志语,如为什么、怎样、如何、认为等。同一个角度的文字往往集中在一起,

即使有时没有这些语句,也可以根据句子、层次、段落等语言块的内容来概括。且试题的题干、选项也相应从一定的角度来设计,不仅读文时要注意,读题时也要明确。

2.扣住问题,细心查找信息

读文和审题时角度意识强便于扣住目标,找到题目与原文对应的区域和文字,有方向地查找和深入理解。查找的方法有两个:

(1) 投石探波法将题干或选项表明的关键语句“石子”投到文章“水面”,以“石子”为圆心,由近及远,一圈圈、一层层找准信息区,找全信息点

(2) 借助“标志语”除了借助前面说的“角度性标志语”,还要借助“结构性标志语”,即表明层次、段落、角度、内容等照应、转换、提起、总结的语句,如“此外、不过、么、如前面所说的、种情况下、也、”等查找信息时要细心、周全,尽不偏移信息区,不漏掉信息点

(3) 文题比对,筛选判断信息读文和查找阶段,对信息的理解、捕获不透彻、,将题目的题干、选项与原文对应文字仔细比对,选项的最后一道“工序”,要注意方法“文题比对”,对每个选项可以两种除了“投石探波”法,还有“选项切片”法有些选项长的句子,可将其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段,逐一与原文对应的词语、句子所在的区域比对,看原文有的片段,看片段的信息与选项吻合;比对时除了借助“角度性标志语”“结构性标志语”,还要注意表示范围、性质、程度等的词语,如“主要、所有、”等最后,再检查答题思路方向与要求吻合.

第一讲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考点综述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现代文阅读的基础,是理解文意的前提。所谓“文中”指理解概念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题型一般为选择题。

复习重点

梳理论述类文章对重要概念的理解的知识。知晓重要概念的定义、范围,解答题目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复习难点

1.结合语境理解概念的含义。概念的语境意义,是理解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

2.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概念也不例外。

3.准确理解概念的特定意义。“岗位”不同,职责不同;位置不同;概念的意义也就有所区别。

4.概念的感情色彩及其附加意义。概念也有“感情”,心有灵犀,用心感悟。

复习思路

广泛积累知识;感悟方法;仔细揣摩[备考锦囊],总结规律;充分利用习题,拓展能力。

对论述类文章重要概念含义的理解

1.“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指要解释的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现出来的、具体而动态的、和字典有着某种联系的意义。

2.“文中”是指具体的语言环境,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整体文章的词语理解,一是具体语言环境的词义。一个概念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受上下文的影响,会有一定的临时的具体的意义。

3重要概念有下列内容:

(1)体现作者意图、立场观点,表现文章思想的词语;

(2)对文章结构起总领、照应或过渡作用的词语;

(3)表现作者感情倾向的词语;

(4)反映深层次含义的含蓄的词语;

(5)作者反复强调的词语;

(6)有修辞作用的词语;

(7)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

(8)概括性极强的词语。

备考锦囊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就是对文中重要概念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内涵及外延能够清楚、确切地领会和把握,它要求我们不仅要理解重要概念的字面意义,还要准确理解它的特定意义。这是我们正确理解、准确把握阅读材料内容的关键,是进行高层次鉴赏的前提,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能力层级为B 具体说来,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对概念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的本质属性为基础一般的,要理解的概念在材料中一定会用一定的篇幅进行说明的。解题的关键是要弄清楚概念的内涵,对照选项一一对应,找出选项中与材料具体内容的区别,把握住概念的本质属性。

2. 联系具体语境理解 理解概念的关键是把握它所处的具体的语言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指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 (大语境);二是指结合词语所在的上下文来理解词语 (小语境)。在理解概念时,这两种语境同时起作用。

一个词语在语言中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其他词语组成句子表达某种意思;反过来看,上下文中总是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包含这个词语的意思,或制约这个词语的含义。解题时要有整体观念,认真理解语境,把握上下文的意思。另外,由于汉语词语的多义性,在不同的文章、句子中就会表达不同的意义,这都要我们学会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要学会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有些词语之间孤立起来看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就有联系。这也就要求我们注意句子中的复指关系,以及那些看起来没有实际意义的关联词和虚词。

4.要紧扣写作背景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词语阅读时,如果对个别词语在理解上遇到困难,不妨将其同文章的写作背景、主旨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联系起来。

5.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及其附加意义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附加在某些词语上的褒扬、喜爱、肯定、尊敬或者贬斥、厌恶、否定、鄙视等感情。附加意义主要指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意义。

词语有不同的感情色彩——褒义、中性、贬义,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语境中,褒义的词语可以表达讽刺的意味,贬义的词语可以表达喜爱或赞美的感情。这种用法往往在文学色彩较浓的论述类文章出现。

第二讲 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的含义

考点综述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在论述类文章阅读中常见的题型一般为选择题。

复习重点

1.明确“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内涵。了解本考点的具体内容,为备考指明方向。

2.了解“重要句子的类型”。注意从结构、内涵、表达几个方面来关注文中重要的

句子。

3.掌握“理解文中的主要句子的含意”常见的设问形式。明确考查形式,复习起来目标更明确,事半功倍。

复习难点 1.阅读时学会抓住几种标志性的语句。看准标志性句子,理解其不同作用,就为理解句子含意打开了一扇窗子。

2.掌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方法。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词、注意结构与修辞、明确句子的位置,才能准确理解句子的含意。

3.明确“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应注意的问题。理解句子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综合分析,方能得出正确答案。

一、重要句子的类型

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
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此外,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二、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揭示段意。主要抓住段的起始句、终结句及结论性的句子。

2.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此类句子主要是指在文章开头、结尾的结论性、概括性语句和段落的中心句。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要抓住文章挈领性的、过渡性的、总结性的语句以及区分段内层次的语句。

三、在阅读时,需要注意抓住的几类句子

1.抓起始句。一个语段往往是相对独立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转承和定调的作用。

2.抓主旨句。阅读时要迅速从大量的扩展句和叙述句中找到与文章主旨直接相关的句子。

3. 抓衔接句。为了让语段层次连贯自然紧凑,作者常会用转承句或转承词来帮助衔接。

4.抓扣题句。有的句子紧扣全文中心,在语段中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句子含意深刻,促人深思。

5.抓警策句。警策句是指内涵丰富,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的句子。它是作者对于生活的高度提炼、概括并进行逻辑推理的结果,领悟它的含意,有助于提高认识能力。

6.抓矛盾句。有些语段中的句子,如果单从字面上看似乎自相矛盾,实则是作者复杂情感的寄托。

7.抓点评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准确地抓住此类句子,会帮助我们快速地接近文章的主旨。

8.抓语气句。阅读语段时,有时会碰到一些诸如反问、设问、感叹以及一些故意的倒装句,阅读时注意区别、体会这些语气,就能很容易地探查出作者的意图。

9.抓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写人叙事,更精妙地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要运用一些修辞格,使描写的对象形象化。

10.抓煞尾句。语段中的煞尾句或概括总结上文,或留下余地让人思索,或饱蘸笔墨抒发感情。

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在考试中常见的设问形式

(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意;

(2)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

(3)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

备考锦囊

文中重要的句子,往往指的是或有深层含义、或有比喻意义、或有言外之意、或有特殊意义的句子。这些句子本身,有简单的短句,也有复杂的长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与阅读效果,是把握文章整体内容的关键,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能力层级为B

下面是理解文中句子含意的几种具体实用的方法:

1.由词语而句子(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含意)

首先找到主要句子中要理解的关键词,将句子的理解缩小到词语范围,再弄清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关键词来理解句子。这些句子一般都不很长,关键是其中个别词语用得别致,有特色,使整个句子也显得非同一般。

2.由位置而句子(根据句子所处的位置,理解句子含意)

有些句子,所处的位置很独特,或在文章开头,往往有总领下文之功;或在文章中间,可能担负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任务;或在文末,概括总结全文,揭示某种意义。对于这样的句子,一定要根据它的位置来分析,这样才 能准确把握其含意。

3.由形式而内容(根据句子的结构或修辞手法,理解句子含意)

根据长句的结构或者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也是我们理解句子含意的重要方法。对于长句,可以从它的成分构成,或分句间的关系角度去理解句子含意所在;对于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要从修辞手法的作用等方面,理解分析句子的含意。

4.由篇章而句子(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含意)

句子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产生一定的意义。理解句子含意,当然首先要把句子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脱离了具体语言环境的句子,就如无水之鱼,当然不会表达出生动丰富的意义来。所以,紧紧扣住语言环境,才能正确理解句子含意。如第2题中理解尺度之不同简直成为一道墙垣了这个句子的含意,就要注意其在文中的具体位置,本句是处在前面是原因,后面是结果的位置。联系上下文分析原因结果才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

5.若是客观性题目,要将选项和原文及题干细心比照判断一般每个选项都是由原文的某个层次、某个句子提炼概括而来,在提炼和概括过程中,往往会变换说法,因而要细心核对选项的意思是否在句子关涉的意义范围之内,是否与所考的句子的角度吻合,是否与原文的表达一致。具体说来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符合文意。符合文意指在做题时将每一个选项逐一进行比照,比照该选项与原文意思是否相同,哪些字句变了,而意思变了没有,不要只是看文字是否相同。

(2)符合题意。符合题意是在比照符合文意的前提下看看该选项是否符合题干的意思,要将题干的意思中的几个要点和选项进行分析,完全符合题干要点的才是正确答案。比照分析时一定要做到严谨

(3)排除陷阱。命题人常常通过设置陷阱的方式对考生进行干扰,了解命题人设置陷阱的方式,适当地进行排除是常用的方法。解题时,要认真对照原文核查每个句子有没有增加或缩减或偷换词语,若没有,再看看句子是否犯了强加因果条件、随意判断、以偏概全等错误,一一进行排除。

第三讲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考点综述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现代文(包括论述类文章)阅读的必考内容中的重点,题型一般为选择题。

复习重点

1.理解“筛选”“整合”的具体含义;明确需要筛选的信息的种类;掌握筛选整合题的命题思路与命题形式。

2.理解“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具体内涵,明确其主要考查方向。

复习难点

1.客观题与主观题的解答方法。题型不同,方法也有不同,解答时仔细总结与体会。

2.此类题目的解答步骤。明确答题步骤,解题时方能条理清晰。

3.解答此类题目时常见错误。前车之鉴,需高度重视,方能不重蹈覆辙。

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的定义

所谓筛选,指的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筛掉次要。其实也就是对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理解。

()整合的定义

所谓整合,是指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

()文中需要筛选的信息

1.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

2.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特别是有关特点、原因、表现等等的信息)

3.表达文章主旨的语句;

4.文中的概括句;

5.文中的过渡句;

6.文章的标题;

7.文后的注释等。

()筛选整合题的解题基本思路

1.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

2.按照筛选标准,确认材料的检索区间

3.把主要的进行整合,有的可直接组合,有的除了文中的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联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4.根据题型选择方法,如果是主观题,一般的步骤是:摘取要点,理出顺序,恰当表达。如果是客观题,要根据试题转换的方式,透过迷惑项,采取排除法,抓正确项。

()筛选整合类题目的三种类型

此类题目从答案归结上看,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1.直接提取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的指向明确,甚至注明用文中的话回答,筛选的范围又不大,因此难度较低。

2.从搜索到的有关信息中提取关键词句,适当地加工综合,使答案简明扼要,准确到位。

3.在原文中找不到直接的答题信息,要我们透过文意用自己的话对有关内容作出概括。

()客观题命题人常设计错误选项的方法

1.以偏概全。

2.答非所问,或为原文未谈及的问题。

3.改变判断的性质。

4.偷换概念。

5.背离语境的暗示,与材料或相关信息相矛盾。

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是指对语段或整篇文章中具体材料的筛选、提炼、总结、加工与转化。这里的具体材料,指的是详尽的叙述、细致的描写、充分的论证以及翔实的说明。这里筛选、总结、提炼、加工与转化就是归纳与概括。具体的特点是,化繁为简就是归纳,就是概括。归纳内容要点主要考查以下三个方面:

(1)直接考查对全文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能力;

(2)结合层次分析,考查对全文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3)考查对段意、定义的某一具体材料的归纳概括能力。

概括中心思想是用自己的话对文章的内容、主旨进行阐发或概括。任何一篇文章,都应该有中心,都有写作的目的,或赞成什么,或批评什么,或宣传某种思想观点,或驳斥谬论,或介绍事件,或传播知识,或抒发情感……总之,都有一个主旨,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文章的主脑,是一篇文章的价值所在,可以说阅读的终极目标之一就是要把握住这个中心。概括中心思想主要考查以下两个方面:

(1)概括、归纳文章的中心(或中心论点)

(2)揭示文章的意义、价值、目的、用意。

备考锦囊

前些年论述类文章大多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近年来由于新课标的实行,主观题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试题中。解题时应该遵循解答客观题的基本原则,又要兼顾到主观题的具体特点,来掌握筛选整合的方法。

由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几个方面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互相交叉。根据近年来新课标高考命题特色,同时为了便于讲解,我们在本讲将这几个知识点统称为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以下是相关的解题方法。

一、要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对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的阅读,要把握住其主要内容,只有这样,才可能保证对相关内容的分析有一个基本的思路和倾向。科学类文章要分析文章中出现的基本概念和解说概念的材料,特别是对概念的解说的材料是理解文章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科学家的解说语言、实际生活的体现、对未来的预测等,都是把握文章内容的重要方面。只有先从整体上把握住文意,才能有针对性地或快捷地找出相关的文字或材料,才能进一步为筛选提供掌握材料的保障。这要求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养成处处留心,句句在意的好习惯和整体认知的习惯,必须对整个文段或中心段(针对某一问题的相关段落)有深入的理解,甚至不能忽视那些很不起眼的有时误以为只是补充性质的加注文字。

二、审清题目要求,确定筛选信息的标准

认真分析题干的要求,根据题干的要求确定筛选的标准,再对材料进行比较辨别。如第1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的在当今出现的原因这个关键信息,围绕这个要求进行信息筛选的话,A项就不正确,因为A项说的不是在当今出现的原因,而是回顾历史事实。又如上面第3题,题干暗含着筛选已给的角度主客观因素

三、学会对信息的比较辨析、分类整理

解答阅读题的第一步是辨析材料,理清材料的性质,比较与题干要求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把篇章或语段内容有条理地分列成若干要点,然后根据考题的要求对筛选的内容进行简要的梳理,分清有关与无关,主要与次要。舍弃次要和无关的部分,再加以概括,即可确认文中重要的信息,找出答案。如第2题,解答时,关键是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对,找出异同,分析其改换部分与原作的实质是否相同,从而做出判断。

特别提醒:

现代文阅读的设题者在信息转换过程中往往要设置种种陷阱来干扰我们的思路,如无中生有(凭空想象)、以偏概全、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扩大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强加因果、将未然说成已然、将偶然说成必然、将特定说成全称等。

还要注意文中关键词语。关键词如目前”“将会”“已经”“……”“……之外”“大概”“也许”“可能”“计划”“预计 与此相反”“如此以及那些表示事物之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关键句主要包括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重点句、观点句、过渡句,表明结构层次关系的联结句以及使用双重否定、疑问语气的句子等。

四、提取信息要准确,要准确理解文章语言

所谓准确,主要是指两点:一是分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二是满足试题需要,包括提取和整合的角度,归纳的要点,都要恰如其分。

准确理解文章语言是从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角度说的。信息靠语言文字符号传递。不能准确理解语言,就不会有准确的筛选和整合。因此 ,要特别注重准确理解阐释基本概念、介绍事物属性的语句。准确理解表述作者见解、观点或传递新知识的语句。

五、在主观类题目中,组织答案时可以采取的方法

1.摘取法。直接提取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指向明确, 甚至注明用文中的话回答,筛选范围又不大,因此难度较低。

2.合取法。从搜索到的有关信息中提取关键词句,适当地加工综合,使答案简明扼要,准确到位。

3.自撰法。在原文中找不到直接的答题信息,要我们透过文意用自己的话对有关内容作出概括。

六、解题步骤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筛选信息整合信息两个层面,两者既独立,又紧密联系。通常,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要按以下几个步骤去做:

第一步:审清题意,确定范围。正确理解文意和题意,确定筛选范围,即检索相关的信息区域,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内容,然后再对诸多信息进行检视。

第二步:借助标志,抓住关键。在检索相关信息区域的过程中,要善于借助信息标志,抓住关键性词语,如关联词语、表顺序的词语、指代性词语、插入性词语、总结句、过渡句、呼应句、设问句、反问句等。

第三步:认真比较,去伪存真。信息有显性信息,也有隐性信息;有文章中的真实信息,也有命题者命制的作为错误选项的虚假信息。要反复认真分析比较,去伪存真,作出正确的判断。

第四步:归纳综合,重组输出。筛选之后,还要对相关的信息进行归纳综合,并用准确的语言进行信息加工,或把经过筛选的信息按试题要求重新组合后表达出来。

第四讲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综述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在现代文(包括论述类文章)阅读中是必考的内容之一,常见的题型是选择题。

复习重点

1.弄清“观点”与“观点态度”的内涵。明确二者的内涵,为解题提供依据和指导。

2.把握“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常见的切入点。切入点就是命题的关键点,明白了这些, 就把准了命题的脉搏。

复习难点

1.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步骤。由总体到个别,步骤合理了,思路明确了,答案就条理了。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应注意的问题。总体把握,细节注意,才能减少失误。

一、观点与态度

观点,就是作者对事物所持的看法;态度,就是指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包括肯定与否定、爱与憎、褒与贬,以及某种程度的保留等。

二、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也就是文章的意旨,在不同类型的文章中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一般说来,论说性的文字是明朗的、直说的;文学作品则比较含蓄。论说性的文章中,中心论点、分论点以及某些论点,就是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观点。叙述性的文学作品,一般以写人、叙事、写景见长,观点态度等不直接说出,但是,也是可以捕捉到的。

三、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是作者在文章中明确提出来的意思,即明示信息如:中心句、总领句、总结句等直接表示观点态度的语句;

二是作者在文中没有明白地说出来的意思,即隐含信息,学生做题时的难点在隐性信息的分析上,作者观点态度的隐性信息往往附着在一个词语、句子、标题甚至一个标点符号上。如2004年辽宁卷的《认识自我》用引号表达了作者对这样的认识自我的否定与讽刺。而文中的 赛艾姆在屋里踱来踱去,他那丑陋的脸上荡漾着欢乐的光泽,嘴里不时发出一阵像猫啃骨头时的欢快叫声这句,用了丑陋”“像猫啃骨头时的欢快叫声这些描述性的词语,都暗示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四、命题形式

论述文中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1.辨析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

2.概括作者对文中某一内容的观点态度;

3.比较作者在文中引用、转述的多人的观点;

4.分析比较选文的信息材料与作者的观点的异同。

备考锦囊

一、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步骤

1.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语句。这方面主要是抓文眼,即抓关键句和中心句,整体上把握文章所主要体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2.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内容,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有时还需要对文中各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好作者的观点态度。

3.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有两种方法:

(1)正反对比。要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观点。

(2)相似辨析。有些观点不是明显的对立,而是相容、相交、发展、递进,这要仔细辨析,方能明白作者的真正观点。 这种方法在客观选择类题目中使用较多,因为它的选择项之间可能有着这样的联系,有着,这样就要善于对比与甄别。

4.借助于材料的背景知识,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如:作者的生平和思想、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有关注释等;尤其是现代作品的末尾往往有写作时间交代,切不可忽视。

5.对于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的,必须将选择项与原文信息进行比对分析,不能凭空判断。

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应注意的问题

1.要整体把握文意、全文的倾向。分析概括全文的观点态度固然要注意这一点,即便是分析概括文章局部表现的观点态度,也应如此。这是解答这类试题的前提。

2.要准确理解语句。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语句来表现的,对语句理解不准确,分析概括就会出错。

论述类文本讲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