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

发布时间:2020-05-13 06:46:46

深入学习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作者:自治区党… 文章来源: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讲师团编写《理论学习2011》 更新时间:2011-5-411:32:16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资政育人资源,是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思想教育的生动教材。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迫切需要吸取和借鉴历史的经验、智慧和力量。深入学习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以史鉴今,对于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

辛亥革命的爆发,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改变了近现代中国历史的走向,也影响了整个世界。中国共产党从争取执政地位,到建设和发展新中国,再到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历史,已成为全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中央要求把党史作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四个重点学习内容之一。倍加珍惜党的历史,深入研究党的历史,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全面宣传党的历史,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用党的历史教育党员、教育干部、教育群众尤其是教育青少年,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深刻总结和运用我们党带领人民长期奋斗积累的丰富经验,善采资政育人的精华,既是领导干部的重大政治责任,也是领导干部增长政治智慧、提高理论素质、增强党性修养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

一部中共党史是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和各个时期党员干部改革创新党的建设的智慧结晶。

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规律、探求真理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弥足珍贵。深入研究我们党在开辟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蕴含的大智大勇,尤其是在治国理政中形成的执政理念、执政方略、执政体制和执政方式,在应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处理重大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中凝聚的外交谋略、外事方针和政策,在治党兴党中获得的规律性认识,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国外执政党兴衰成败历史经验中得到的深刻启示,就能找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开创事业新局面的智慧之源。当然,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同样是宝贵财富,诚如恩格斯所说:“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认真研究这些失误和曲折产生的时代背景、环境条件、主客观原因以及付出的沉重代价,可以使我们头脑更清醒,行动更稳健,少走弯路,不犯同样的错误。

历史是思想的沃土、灵感的源泉。党的历史是党的理论的重要根据,理论背后有着丰富、生动、具体的史实作支撑。毛泽东说:“我的那些文章,不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是不可能写出来的,因为没有经验。”不了解党的历史,就无法感知理论的光辉和魅力,无法理解其深刻性和科学性,就会觉得理论是枯燥、抽象、单调的,既谈不上主动亲近、系统掌握,把握其精髓和灵魂,更谈不上用敏锐洞见当下,正确指导实践,科学预见未来。进一步讲,领导干部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研究党史。党的历史是一个需要用宏观视野把握的综合整体。上自鸦片战争,下至改革开放,每一段历史都同当时的世界形势、国际背景紧密相连,对这些知识掌握得越全面越深入,思想驰骋的空间就会越宽阔;如果只是一鳞半爪,略知皮毛,要获得大视野、大见识,那是难以想象的。创新是贯穿党的历史的精气神。党成功开辟中国革命之路、发展之路,形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在前无古人的自主创造中实现的。与党的历史同行,不仅能够受到创新精神的洗礼,而且有利于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思想方法真正学到手。读史当明变,变中存在辩证法。学会运用历史发展规律的大尺度来评价重大决策的得与失、重要人物的功与过,可以让人变得更加客观、理性、成熟,从而辩证地认识事物、观察世界、处理问题。

坚定理想信念,既需要真挚的感情认同,更有赖对“主义”的真理认知。只有从党带领人民走过的风雨历程中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的历史必然性,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国人民选择改革开放这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由之路的历史必然性,对理想信念才会虔诚而执着,至纯而深厚。同样,对于党在自身建设中所具有的克敌制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只有深入了解它们形成、丰富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才能真切体会到其超越时空的普遍价值并身体力行、发扬光大。对于革命先烈、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身上体现的崇高境界、高尚品德和精神风范,了解得越具体翔实,就越会让人引以为标杆,不断激励自己;引以为明镜,自觉检视不足,不断实现精神的升华。列宁说过:“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用自己的信念和智慧谱写了历史长河中的壮丽篇章。走过的路,经过的事,有成功有喜悦,有挫折有教训。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中国共产党的每一名党员都要把学习党史作为最基本的党性要求,作为毕生的修身之道。回顾党的历史,不仅是为了缅怀历史,更是为了牢记使命,力争上游,再创辉煌。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陷身于迎来送往,热衷于吃吃喝喝,不学理论、不知党史,久而久之,忘记了历史,背离了宗旨,淡漠了群众,走向了堕落,败坏了党风。这是我们必须吸取的深刻教训。

注重从党的历史中吸取开拓前进的力量和智慧,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他主持起草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定》,全面正确地总结了我们党从成立到抗日战争时期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所犯错误招致失败的沉痛教训,对于统一全党思想、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强调“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他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全面地总结了我们党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成功经验和所犯错误造成挫折的深刻教训,对于实现党和国家的伟大历史转折,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大意义。

我们党成立90周年,执政62年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治党治国的经验,是一笔宝贵的政治财富。今天,党和国家正沿着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向前迈进,新的形势对于党史研究、学习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从多方面提供历史经验,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总结党领导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总结党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经验,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我们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需要总结党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经验,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我们党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总结在不同历史时期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时代主题和国际形势发展变化制定正确的国际战略方针的经验,为制定和坚持正确的国际战略方针、争取更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毫无疑问,注重总结党的历史,更好地发挥党的历史的鉴今、资政作用,是新形势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从党的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以转化运用于现实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资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总揽全局,作出了加强和改进党史工作的部署。按照党中央的要求,我们要倍加珍惜党的历史、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坚持不懈地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用党的历史教训警示人,努力从党的历史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智慧和开拓前进的力量。

(一)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

党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是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理论创新和飞跃的历史;是党不断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经受住各种风险和挑战考验,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成功地领导了两次革命、干了三件大事、实现了两次飞跃。第一次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第二次革命,正在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与此相应的第一件大事,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第二件大事,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第三件大事,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立起社会王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两次飞跃,是以波澜壮阔的实践为基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实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两次革命、三件大事、两次飞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和世界历史上值得永远记载的伟大成就。这些成就,既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强大的精神力量,是能够对全党和全国人民产生巨大激励作用的重要资源。这些成就,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准确把握社会前进的方向;更加深切地感受中国发生的历史巨变,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信心;更加具体地体会党和人民不懈奋斗的艰辛,坚定继续开拓奋进、迎接各种风险挑战的决心。

我们要把党的历史放在1840年以来中国170年的大背景中,认真研究和大力宣传党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揭示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华民族作出的重大贡献,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历史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的历史必然性,深刻揭示通过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深刻揭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历史必然性,把党的历史转化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强大动力。

(二)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

人类文明是一个不断积淀又不断发展的过程,党的历史也是不断地继承传统又不断地开拓创新的统一。一个成熟的政党,只有科学地继承优良传统又不断地与时俱进,才能更加坚实地走向新的未来。

在90年的奋斗、探索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锤炼和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这种传统,既包括制度规范,又包括价值理念;既包括组织体系,又包括精神文化。通常我们习惯性地强调的,主要有作风和精神两大类。

作风是大至一个党、小至一个人在其思维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取向和风格特点,包括学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90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作风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不同时期,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的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了一系列优良的作风。它们包括:自党成立起就开始形成的勇担历史使命、深入工农群众、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作风;党的七大系统总结和概括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及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强调的务必继续保持的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十一大上邓小平同志强调“一定要恢复和发扬”的群众路线,实事求是,批评与自我批评,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民主集中制五个作风;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2007年胡锦涛同志大力倡导的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十七届四中全会要求大兴的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批评和自我批评四个作风;等等。

在形成一系列优良作风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还培育形成了许多富有内涵和特色的精神。在革命时期,主要培育形成了以坚定信念、救国救民、敢于斗争、勇于探索、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严守纪律、维护团结等为基本内容的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主要培育形成了以建设国家、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等为基本内容的建设精神,如大庆精神、大寨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等。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培育形成了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敢闯新路、开拓创新等为基本内容的新的时代精神,如“六十四字创业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等。

这些作风和精神,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为核心,以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为基础,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灵魂,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世界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行为活动的基本规范,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些作风和精神,融汇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优良传统,不仅在过去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未来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历史资源,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大力弘扬党在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优良作风和精神,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加以充实、丰富和创新,使党的优良传统内化为广大干部党员的思想并成为重要的精神力量,外化为积极向上的行为方式。通过党的优良传统的学习和宣传,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和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使党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不断得到提升和发展。

(三)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

历史经验,是一个郑重的党对于自身活动、经历的思考和总结。它既是昨天的记录,也是今天的认识,更是明天的向导。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并从这些经验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党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在遭遇各种挫折时顽强奋起,在战胜各种困难中经受考验,不断开拓、不断前进、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革命斗争的经验,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毛泽东同志通过总结经验,把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概括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在开始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之时,毛泽东同志总结中国和苏联的经验,提出了处理好十大关系的思想。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用“十个必须”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经验。1982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强调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992年,党的十四大总结了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大14年的基本经验。1998年,江泽民同志用“十一个必须”总结了改革开放20年的主要经验。2001年,江泽民同志用“三个必须”概括了党的80年实践给我们的启示,并强调:“总结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2002年,党的十六大用“十个坚持”总结了13年的基本经验。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用“六个必须坚持”总结了党执政55年的基本经验。2007年,党的十七大用“十个结合”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的宝贵经验。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用“六个坚持”总结了党执政60年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

党在不同时期总结的历史经验,有不同的时段、环境、背景和角度,但总体上来说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深入的过程。所有这些经验,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不仅深刻揭示了党的基本历史轨迹及其本质,反映了党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的过程,而且逐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于党更好地制定和坚持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要倍加珍惜党经过艰辛探索取得的这些经验,认真学习和深入思考这些经验,深刻认识这些经验都是经过长期艰难的探索、甚至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获得的。要时刻牢记和善于运用这些经验,用之启迪、指导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要用这些经验启迪、指导我们工作中的每一个决策、每一项政策、每一个举措,启迪、指导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特别是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启迪、指导我们不断提高治国理政的水平,更加成熟和科学地领导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领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四)用党的历史教训警示人

在90年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在书写巨大辉煌和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曾经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犯过错误,遭受过不同类型的挫折甚至失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些曲折、失误、教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结合历史实际进行研究和分析。

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探索。中国国情的复杂性,大大超出任何一种书本知识和外国经验。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探索的过程当然不可能一帆风顺,这样那样的曲折、失误甚至失败也就难以避免。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30年代革命根据地的丢失、红军被迫进行长征,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等,都是重大的挫折甚至失败。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发生这些失误和挫折并不是不可理解的事情。

对这些挫折、失误,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态度。实事求是,首先要正视现实,既充分肯定党所取得的成就,也敢于承认党所遇到的失误和挫折。正视历史,正视事实,是一个诚实的、郑重的党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只有正视现实,才能勇敢地面对现实、科学地研究现实、正确地对待现实。当然,实事求是并不是仅仅停留于具体的事实,而是要进一步研究和认识蕴含在这种事实背后的内在联系,即本质和规律。也就是说,要认真思考和研究造成失误和挫折的原因,有哪些值得记取的教训,从这些教训中汲取营养和智慧,防止再犯类似的错误。只要采取这样的态度,失误、失败就能够转化为成功之母。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并不在于从来不犯错误、从来没有曲折,而是在于能够勇敢地承认和正视自己的失误和挫折,郑重、科学地对待这些失误和挫折。我们党正是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了大革命的失败,才终于选择和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正是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从中记取深刻的教训,正本清源、拨乱反正,才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邓小平同志说:“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如果否认“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和挫折,实际上也就否定了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否定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切路线方针政策。将近90年来,中国共产党正是在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过程中,才变得更加成熟;我们的事业不但没有因此而受到损失,反而变得更加兴旺发达、蒸蒸日上。

对党在历史上曾经遇到的失误和挫折,必须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科学、辩证地加以分析和看待。要始终牢牢把握党的历史的主流和本质,分清主流与支流、成就与失误的关系;充分认识党所从事的伟大事业和艰辛探索,充分肯定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历史贡献。决不能因局部的、一时的失误和挫折而否定党的历史的本质和主流;更不能允许敌对势力肆意歪曲和捏造事实,抹黑党的历史,制造思想混乱,借以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我们一定要在激励人、教育人、启迪人的同时,在分清是非和性质的基础上,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历史教训警示人。要认识到失误和挫折本身是坏事,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转变为好事。每个失误和挫折里面都包含着值得记取的教训。这种教训,是苦涩的,但也是深刻的;虽然令人痛心,但却刻骨铭心,可以让人永世不忘。要用这样一种独特的教科书或者教科书上独特的篇章来警示我们自己、警示我们党。通过这种警示,深刻认识发生失误和挫折的原因,时时提醒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全力加以防止和避免。尤其是通过历史的比较、分析、启迪和警示,充分认识在当代中国,既不能走老路,更不能走邪路,唯一的选择只能是坚定不移地走通过改革开放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将经验的启迪和教训的警示恰当地结合起来,我们从历史中汲取的营养和智慧将更为丰富,获得的力量也将更为持久和强大。

三、继承光荣传统,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继承光荣传统,要认真、系统地学习,全面、正确地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首先是要把握好党的历史主流。习近平同志在2010年党史工作会议上强调,建党89年来,中共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付出最大牺牲,作出最大贡献。习近平同志的强调是实事求是的,这就是党的历史主流。任何人都无法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结束了近代中国遭受列强凌辱、一盘散沙的局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任何人都无法否定,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创改革开放道路,初步实现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基本解决了广大人民的温饱;任何人都无法否定,中国共产党现在正着力推进全面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正在带领全国人民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无论党经历了多少挫折,领袖人物犯过何种错误,从根本上来说,党的本质是先进的,党的历史功绩是主流,如果不看本质,不肯定主流,如果像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一味对党的一些挫折、错误或领袖人物的一些错误进行挑刺,只注意“瑕”,不看“瑜”,也就无法科学正确看待党的历史,那就叫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其次是要把握好党的发展规律。俗话说,人无完人,同样一个政党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作为一个严肃负责的政党,我们从来都是善于学习、总结,并汲取经验,完善自己。90年来,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发展过程,好比一个人,从学走路开始,肯定会摔跤一样,又好比人成长过程中其思想也是从冲动到成熟一样。我们的党是在摸索中壮大、前进的,不管哪个时期,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奋斗过程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对于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带领人民奋斗的过程其实是积累经验、自我完善的过程,以科学态度对待党的历史,就要把握好党的成长发展规律,不能戴有色眼镜去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我们应该站在当时环境,考虑当时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看待党的历史。现在互联网上某些人因为牺牲了一些志愿军战士,就质疑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上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的决策是错误的,这就是戴有色眼镜对待历史问题,根本没有考虑中国当时所处国际环境,中朝之间的历史根源等,其质疑最终也就得不到多数中国人的认同。因此,离开对具体的历史环境的分析进行研究宣传党的历史,不是科学的态度,甚至是反科学,也就无法把握好党的发展规律,把握好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

我们党经过90年的英勇奋斗,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辉煌篇章,也铸就了弥足珍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学习和研究党的历史,对于党员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掌握科学理论,认识革命和建设的规律,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不辱执政兴国崇高使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历史穿越时光的隧道,能常驻人心的常常是一个个并不恢宏的小细节,而那恰是历史的魂魄。它传递出的情感价值,温润着一代又一代;它传达出的信仰力量,激励着一辈又一辈。学党史,知党史,需要深入学习、深入思考、深入应用。要由许多“小细节”里品出“大关节”来。因此,深入学习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要善于从整个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中去把握。了解历史前进的必然和历史变革的深刻动因,从中受到深刻的启迪和宝贵的教益,从而获得不断开拓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根据史学家田居俭先生的见解,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提高马克思主义素养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立党立国的理论基础,也是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诞生伊始,就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是因为这个理论批判地继承了人类以往一切有价值的思想建树,并经过实践的检验和充实,成为最先进的科学体系。这个体系,又以完整、缜密、开放、发展为特征,深深植根于历史的沃土之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理论着作,有些就是历史着作。如马克思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法兰西内战》,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德国农民战争》、《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马克思主义的许多科学论断,就是从上述历史着作中提炼和升华出来的。因此,要深刻地理解和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原着,就必须学习19世纪的外国史,特别是英国史、法国史和德国史。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不断发展的科学,不能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拘泥于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提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要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又把握客观实际的变化,就必须首先弄清马克思主义的来龙去脉,同时还要弄清马克思主义诞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只有结合历史来学习马克思主义,才能紧跟时代的前进步伐,把思想认识从不合时宜的观点、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解和教条式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自觉地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理论概括,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因为“与时俱进”的“时”,就是时代,就是历史;“进”,就是发展,就是创新。

结合学史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是“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育”的一条途径,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提高马克思主义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试想,如果不熟悉19世纪和20世纪的中外历史,特别是俄国史、苏联史和苏联共产党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中国共产党史,怎能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实践中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呢?江泽民同志在1998年10月22日致中央党史研究室的信中指出:“学习理论要同了解历史实践,总结历史经验结合起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一部蕴含和体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活生生的教科书。”各级领导干部应以这个精辟论断为座右铭,努力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二)总结治国安邦经验

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也是善于以史为鉴的民族。“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这是历朝执政者崇尚的治国信条。自古以来,高明的政治家都把历史作为“求治之资”,历史也确实为他们执政提供了重要参照。

比如,关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一思想最早见于《尚书》,后被历代统治阶级奉为圭臬。用舟与水比喻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关系的“载舟覆舟”说,虽然早在《孔子家语》、《荀子》等典籍里已有记载,但真正使之人心入脑的还是唐初君臣切磋治国之术的《贞观政要》。贞观年间魏征给李世民的论政奏折中引述,“荀卿子日:‘君,舟也;民,水也。水以载舟,亦以覆舟。’孔子日:‘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水也。”’李世民阅后茅塞顿开,悟出“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民惟邦本”,关键又在民心向背。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清朝康熙年间,镇守古北口的总兵蔡元上书玄烨,报告辖区内长城“倾塌甚多”,“请行修筑”。玄烨批复:“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历代执政者的言行,尽管因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瑕瑜互见,但“他山之石,或以攻玉”。当代中国的各级领导干部如能用历史唯物主义加以筛选,披沙拣金,为我所用,就会襟怀无邪,志存高远,“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人民要求,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现实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中国素以礼仪之邦着称,一向倡导“德,国家之基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此论虽有失偏颇,但不乏合理因素。古代的优良传统道德确实是现代的优良传统道德的源泉。这个源泉涌现出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自强不息精神,“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创业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厚德载物精神,“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崇高奉献精神,“宁可玉碎,不能瓦全”的舍生取义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清正廉洁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系大局精神,“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勤政敬业精神,等等。因此,要弘扬现代的优良传统道德,又必须溯本求源,学习孕育这些精神的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

结合学史进一步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因为各级领导干部既是领导者、落实者,又是参与者、实践者。所以,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首先要以德治“官”。只有“官德”先行,“民德”才能共进。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此多有论述。他们每逢谈起治国,总是把“修身”摆在首位,强调为官必先立德,有德方能为官。如《论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又如《扬子法言·先知》说:“或问‘何以治国?’日:‘立政。’日:‘何以立政?’日:‘政之本,身也。身立则政立矣。”’如果用当代人的思想来解读上述内容,则是说,领导干部必须在实践中努力陶冶道德情操,以高风亮节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和带动群众。如此,才能令行禁止,事业有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要各级领导干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民,就能以先进性带动广泛性,促进各行各业、各家各户以至每个个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以便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是可以转化运用于现实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倍加珍惜党的历史、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努力从党的历史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智慧和开拓前进的力量。应坚持不懈地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把党的历史转化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强大动力;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科学地继承优良传统又不断地与时俱进,使党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不断提高治国理政的水平,更加成熟和科学地领导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用党的历史教训警示人,深刻认识发生失误和挫折的原因,时时提醒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全力加以防止和避免。

干部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研究党史。党的历史是一个需要用宏观视野把握的综合整体。上自鸦片战争,下至改革开放,每一段历史都同当时的世界形势、国际背景紧密相连,对这些知识掌握得越全面越深入,思想驰骋的空间就会越宽阔;如果只是一鳞半爪,略知皮毛,要获得大视野、大见识,那是难以想象的。创新是贯穿党的历史的精气神。党成功开辟中国革命之路、发展之路,形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在前无古人的自主创造中实现的。与党的历史同行,不仅能够受到创新精神的洗礼,而且有利于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思想方法真正学到手。读史当明变,变中存在辩证法。学会运用历史发展规律的大尺度来评价重大决策的得与失、重要人物的功与过,可以让人变得更加客观、理性、成熟,从而辩证地认识事物、观察世界、处理问题。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之根本,可以明执政之枢纽。学习党史是党性要求,更是执政需要。各级党组织要把在广大共产党员中开展“学好党史、争当先锋”活动作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掀起学习党史、牢记宗旨、服务群众的热潮。广大共产党员要自觉学习党史、全面熟悉党情,把学习党史的热情转化为做好工作、努力创先争优的激情,当好促进科学发展,构建社会和谐的先锋战士。

深入学习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