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圩古镇、沙子镇、熊村空间分析对比

发布时间:2016-06-06 17:27:41

一、区位分析

1.1 大圩古镇区位分析

大土于古镇位于璃江的东畔,距桂林市区约18 公里处(图1-1)。据历史记载,大圩古镇始建于北宋初年,兴于明清,鼎盛于民国时期,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大圩古镇以规模大而成为广西四大圩镇之最。

大圩古镇是重要的水路交通枢纽和著名的集市贸易集散地, 马河与漓江呈“丁”字相交,将古镇一分为二。大圩古镇面临滴江,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漓江流域可上至湖南,直下广州。古镇整体布局坐北朝南,东与马河相接,北面漓江。自灵渠开通后,连接了湘江、漓江、长江、珠江等水系,商业经济迅速发展。因此,在清光绪三十一年《临桂县志》称大圩为“水陆码头”;民国时期赶圩人数高达1万余人,泊船多达二三百艘,共建有十三个码头,现在存10个码头(图1-2)。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以及风水传统理念的影响,古镇的布局自由,顺应地势依山水而建,注重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融合,是一个典型的商贸传统小镇。

1-1 大圩古镇 区位图

1-2 大圩古镇 平面图

1.2 熊村区位分析

熊村选址建造在地势高低起伏的山坡上,村落发源于海洋山脉的漓江支流马河,筑坝将马河水引入村中,自北向南蜿艇绕熊村古街而过 (1-3) 。熊村是因湘桂古道而形成的古村落 ,现代道路开通后,湘桂古商日渐被废弃,熊村也随着古商道一同衰败没落。

熊村依山势而建,地势并不陆峭,较为平缓,整个村落随山地形呈现中间高、南北两端低佳。村落南面是璃江支流马河,自东向西从南边村外流过,溪水清澈,水量丰沛,两岸古树茂密。马河的村口处,筑现引水,水流随着村落的水渠,由南到北通过长约500米的古街巷 (1-4)

熊村北是一片水稻田,由村南马河的引水通过村落的古巷,可以直接到达这片水稻田,用于灌概。总体来说,熊村依山势而建有引水灌溉田地,自然生态,植被环境良好,古树茂盛。

1-3 熊村区位图 1-4熊村平面图

1.3沙子镇区位分析

沙子古镇地处桂林南约80公里,到平乐县城30公里,离阳朔、恭城两县县城20公里。现属平乐县下辖。沙子镇区位独特,处于恭城、平乐、阳朔三县交界之处。该镇始建于唐代,是岭南千年古镇。古镇东南临江,省道305线自西向东到这里折向东南绕镇而过通向平乐,向东北则连接省道201线可达恭城、灌阳、全州和湖南省(图1-5。旧时,在公路没有修建前,主要依靠茶江水路运输,加之自唐代就有古驿道经过,沟通湘、粤、桂,联通桂中桂北,促使沙子成为当地水陆交通的枢纽,也成就了当地商贸兴隆、圩镇繁荣的古镇格局(图1-6

1-5 沙子镇区位图 1-6 沙子镇平面图

四、空间形态分析

4.1 大圩古镇空间形态分析

大圩古镇“因水成镇”,自由自发生长而起,由于受漓江水系空间形态的影响,平面布局上以一条横贯古镇、与漓江平行的线形商业老街为主要骨架,呈“一”字形,古镇的发展顺应地势,形成延展的扩张规律。老街通过各条巷道与码头相连,形成了鱼骨架形状的空间结构。在古镇生长发展过程中,线性空间关系是大圩古镇最主要的空间布局形式。其后,随着水运、商业的发展,巷道逐渐形成,构成了水陆交通系统,进一步完善了线性空间体系。同时,以建筑为基本单元的面状空间不断扩散、填充整个线性骨架。由此,大圩古镇的街巷空间形成了以商业老街巷道民居的有机空间组合。

总体来说,大圩古镇的空间形态有以下3点特色:

1)功能明确,形态多样

以市为主要功能,屋檐下的空间成了大圩古镇文化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古镇街道的转折和收放是多样的,人们从街巷中可以体验到一系列的压抑和轻松、收缩和扩展、封闭和开敞的历程。

2)注重交往,尺度适宜

从数据上显示,原始古镇建筑多为一二层,层高大致在2.5m3.6m之间。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探讨了建筑高度(H)与临幢间距(D)的关系,D/H的比值增大会造成远离感,比值减小会造成压迫感;而当D/H=1时,建筑高度与间距之间有某种匀称存在。两个人的距离也是如此(以人脸部高度H=24cm30cm为基准)。这种人与人之间交易属于公共距离,公共距离一般尺度大于3.75m,这在爱德华.T.霍尔的《隐匿的尺度》中有明确的定义,因此这类街道宽度一般都在4m7.5m左右。人在线形街道中间正好体验两侧界面这种集市、交易的公共距离(图4-1)。

3)融入自然,山水为界

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倾向于打听道路的起始和终点。端界面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古镇线形空间的起止点。大圩古镇常以自然山水环境作为端界面,这就使得每一条街巷的尽头都可以看到古镇周围的自然风光,体现了大圩古镇与周围自然环境融合的特征(图4-2)。

4.2 熊村空间形态分析

熊村平面呈现棋盘布局,并被街巷分隔为若干个街区。熊村在平面布局上多为独立式的单幢建筑, 错落有致互不相连,少数民居间有过街楼连接。出于防御需求,每一街区都有高大砖石拱门相隔,石拱门有“天向门”、“人寿门”、“德星门”、“紫气门”构成了整个村落的安全构架,石拱门到晚上闭门,其街巷被分为几个区,自成一个小的空间(图4-3)。

熊村村内分三街六巷, 三街六巷如同树干一般,由主干到支干再到细枝。街巷道路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级是以老街,南北贯穿村落,长约500米地的老街,老街为熊村的主干的街巷,商铺建筑多集中在此级道路两侧,街道两侧圩市形成一定规模,另一条主干路长街,东西方向与老街相连,青砖镶地,道路一侧是水渠,与路巷平行,水由马河引入,这也是熊村街巷区别于其他村镇的一大特点;第二级街巷主要功能是与主干相连,构成熊村的主要的交通,宽度等级略窄于主街,通常是村落较多的团落的交通道路,也可以便于小量人群聚集活动,也会设有一些商业建筑设施;第三级是村落建筑间形成的巷弄,十分狭窄,仅满足与个人的交通功能,无法让人停留活动的空间,幽闭感强烈(图4-4)。

4-3 街区之间的石拱门

4-4 三个尺度等级的街巷

4.3 沙子镇空间形态分析

茶江在沙子古镇的空间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临江,且地处三县交界,历史上的沙子古镇兼具水路交通枢纽及商贸集散地的功能,并因此而兴盛;且古时因技术限制,河流仍是难以逾越的自然屏障,无法实现跨江发展,故其空间只能沿江向两端生长。因此,现在的沙子古镇总体呈现出“带状”的平面空间形态,即一条主街穿镇而过,建筑沿主街行列状分布,且考虑到与茶江的联系及水上交通的需求,主街与江岸之间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了许多小巷,故亦可将其平面布局看作“鱼骨状”。当地亦有沙子镇“一街、三弯、九塘、十八巷”之说。

沙子镇街巷可分为主街与巷道两个等级。主街大部分宽度为3米,但某些大型民居面前的街道宽度可达4m,且这类民居层数为2-3层(高6m-8m),这就形成了一个D/H=0.5的街道空间界面,给人一种高度包围感和庇护感,但这类建筑在街道的布局上并不会连续太长,部分民居门面为1层(高3m-4m),因此不会给行人带来过于强烈的压抑感和幽闭感

从茶江的横断面上看,沙子镇的空间序列亦可以归纳为“水街巷”,即茶江江面、亲水空间(码头)、护坡及石砌防洪平台、民居及公共建筑、小巷及主街。

4-5 沙子古镇横向空间序列示意

六、三者空间形态的共性

6.1 选址

1)注重防洪功能

漓江为雨源型河流,洪水和枯水为其基本特征,所以一些古村落选址都注重防洪涝之灾。如熊村南面漓江支流马河,因此其选址于较高的地势作为天然的防洪堤,到码头要通过石阶;沙子镇的选址则位于河流旁的高台之上;而大圩古镇虽然地势平缓,但与河流有一定的距离,且该河流段水流相对稳定。

2)兼顾生产生活需要

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进而对选址空间尤为重要,进而影响到古村落的空间形态。自然环境、水利、地形及交通等对农业生产有影响的因素。耕种是传统村落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有了足够的可耕地,农业生产才能自给自足。在江流域地形较为复杂,山地、丘陵较多,耕地贫乏,有“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貌状况。漓江流域村落选址与规划布局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特定的地理背景与自然条件,村落建造相对不利于耕作的地方,因形就势,或依山或傍水,村落都建造尽量的不侵占耕地,同时改造开发山体成为梯田增加耕地,以满足与村落的农业生产。此外,村镇的职能也对其选址及空间形态有重大影响,譬如沙子古镇和大圩古镇作为贸易枢纽,因此于行政区域交界或水陆交通节点处选址,其商业功能也导致了单一主街的繁荣,空间呈现线性发展;而熊村则以居住功能为主,注重防御功能,故呈现棋盘式布局。

3)讲究风水

中国古代村落选址强调风水的环境模式,要求后有靠山、前有流水、形局完整的地理单元,山环水抱,被认为是“藏风聚气”的有利于生态的最佳风水格局。论谓:“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内气萌生,言穴暖而生万物也:外气成形,言山川融结而成形象也,生萌于内,形象成于外。实相乘也”。“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是村落选址最基本的原则和基本格局,同时也构成了村落的空间基本形态。

漓江流域古村落选址受我国古代风水学说影响,村落选址时候十分注重风水格局,“坐北朝南,背山面水”的风水模式为最佳选择,漓江流域地处低纬度,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选址朝南,便于采光。选址坐北朝南背山面水,便于通风;“背山”可阻挡来自北方寒冷的冬季风,形成较为良好的小气候环境。村落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地,山明水秀,景色宜人。村落的周边都有笔架山、玉印山、官帽山、砚台山等等都有着文登科甲的美好寓意。

6.2 街巷

1)街巷结构

街巷是古村落建造的构架,是村落的整体空间形态的表达。以上三个村镇的道路都可为街、巷。街道一般为村落的主干道,规模和长宽尺寸大于巷的,是村落重要的交通、休闲空间。巷,尺寸小于街的规模,有交通、和小型集会空间,它与街共同构成村落的骨架,密如蛛网似地延伸到村镇的各个角落。如大圩古镇、熊村结构在大小等级上可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级是村

落中的主街,规模、形制、尺寸都较大,其功能用于商业、集会、赶圩、交通等,主干道贯穿村落,村落民居建筑沿主干两边排列,一级街巷的的铺砖较为讲究,一般为就近取材的青石板石条和鹅卵石铺砌而成,其主要的部位有铺设图案纹样。第二级是巷道,相对于一级街巷来说,在尺寸和规模上都小于一级街巷,有一定的集会的功能,主要功能是将村落内部的民居建筑组团联系在一起。第三级是巷弄,宽度很窄,有的不到一米的宽度,仅限与人们的交通。三个等级的街巷路相互配合,彼此穿插,形成了村落的街巷结构。

2)街巷尺度

漓江流域古村落的街道,有商业和民居形式的街巷,有着不同街巷尺度。商业的如大圩和沙子镇,街巷相对宽,主街道的尺寸宽度约为4-5米;而熊村则因居住较商业比例更大,主街道宽度仅为3米左右。除了商业的主街道外,村落内部的街巷尺度较小,一般在三米内,狭小的巷道组成了村落的“迷宫巷”,使得村落内部空间增加了安全性,也增加了邻里交往的可能性。建筑高墙形成的狭小的街巷空间在夏天利于通风,是人们休闲、纳凉的公共空间。

3)街巷节点

街巷节点是街巷交叉形成或者是街巷的起始点街巷节点空间尺度上相对较大同时也是村民们日常活动、休闲的公共空间。街巷的交叉口大多是“丁”字形和“人”字形,出于自然地势和安全的考虑村落街巷节较少出现“十”字交叉街巷,这样曲折的和错位的街巷和高大的墙体形成迷宫巷(譬如熊村),为村落的安全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同时通过街道曲折的穿过村落(譬如沙子镇主街的“三弯”)可以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行走体验。

6.3 民居建筑的空间特征

1)“三大空”式天井建筑

堂屋两侧对称分布,一层为正房,父母之居称为正室,以显示在其在家庭中的地位。二层通风性较好,用于储存空间,放置粮食、木柴、家用物品等。堂屋的木隔断后是通向二楼的楼梯。该类建筑当地称作“三大空”。

这类建筑多见于熊村及大圩。建筑平面较为规整,并以“进”为基本单元进行组织布局,分为门厅、主楼、天井和后堂四个部分,均为内天井式中轴对称,天井在建筑中起到采光、通风与空间连接的作用。建筑中间为大门,空间布置中轴对称,中间为中堂也叫“堂屋”主要功能是进行礼仪活动和日常起居,堂屋一般设有香火台,在中间隔断的板壁上是供奉祖先的牌位和神龛。建筑的平面空间布局组合建筑的平面空间布局组合中轴线两侧基本完全对称,这种统一、规整的建筑平面格局,也是古代风水中讲宄相互协调、均衡的一种体现。

2)“筒子屋”式天井建筑

滴江河流作为古代商业运输的主要河流,一些临江的古村落的商业清代、民国期十分发达,古镇内街道两侧商业店铺云集,土地显得极为珍贵。因此,街道两侧用于商业建筑多为小开间、多层、大进深,整体呈狭长的长方形,狭窄如筒子,也叫“筒子屋”。此类建筑多见于沙子镇,大圩也有少量分布。

此类建筑的内部交通上直接从房间之间穿过,也有些在房间一侧隔出狭长走道。建筑整体分布于街道两侧,沿着街巷向纵深发展,建筑与建筑侧墙之间相接,因此,这样长进深的建筑室内采光较差比较阴暗。筒子屋建筑前后一至两进也有三开间由商铺、天井、正房、厢房、后院组成,这种小开间大进深的平面布局, 使商家可利用前一进经商,后几进作为作坊或自家居住之用。堂屋与后屋之间设置小天井,可以与建筑外部形成较大的风压,有效的在建筑内部形成向上的风速,有利于建筑内部的空气流通和保持干燥。天井与房间隔扇门窗为隔断,门窗敞开,前后全部贯通,可以达到干燥、阴凉的效果,利于商品存放。

大圩古镇、沙子镇、熊村空间分析对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