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习题锦

发布时间:2010-12-09

《文学理论教程》习题集 一、解释术语: 1、文艺学;2、狭义文学;3、文学话语;4、惯例的文学观念;5、话语蕴藉; 6、文学;7、精神生产;8、文学创造;9、文学创造的客体;10、文学创造的主体; 11、文学创造材料;12、艺术发现;13、创作动机;14、艺术构思;15、形象思维; 16、灵感;17、知觉;18、综合过程;19、突出与简化;20、变形;21、陌生化; 22、即兴与推敲;23、艺术真实;24、艺术概括;25、情感把握;26、形式创造; 27、艺术形式;28、“有意味的形式”;29、文学活动;30、审美。 二、填空练习: 1、文艺学的五个分支是: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 2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 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个要素组成。
3、文学活动过程是一个从 艺术生产 到艺术价值生成再到艺术消费的过程。
4、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对象化论、艺术生产论、特殊的意识形态论、文学起源论、现实主义的创作论、文学历史发展论、文学批评论。
5、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对文学性质的理解体现在:“对象化”论强调的是它的创造性,“意识形态”论强调的是它的依存性,“艺术生产”论强调的是它的独创性。 6、马克思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
7、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是:理论方式、宗教方式、实践—精神方式、艺术方式。 8、文论史上的几种文学起源说有:巫术说、宗教说、游戏说、摹仿说等。
9、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括如下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语境。 10、文学话语的社会性表现在,它具有意识形态性、民族性、人民性和阶级性。
11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12、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体现为两种修辞形态:含蓄和含混。

13、文论史上对文学创造客体 的解释有:“自然”说、“情感”说、“原始意象”说等;对文学创造主体的解释有:“摹仿者”说与“创造者”说、“旁观者”说与“移情者”说、“集体人”说等。
14、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可分为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几种。
15、创作动机的结构可以分为远景动机、近景动机、主导动机、非主导动机、高尚动机、卑下动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等多种类型。
16、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包括: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创作动机等。
17、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有:回忆与沉思、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等。
18、构思方式有:综合、突出和简化、变形与陌生化。
19、文学创造的物化手段包括:行之于心到行之于手、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即兴与推敲等。 20、文学创造过程包括:发生阶段、构思阶段、物化阶段。 21、文学创造原则:艺术真实、艺术概括、情感把握、形式创造。 三、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对) 2、文学起源于人对宇宙事物或世界的摹仿。(片面) 3、文学起源于游戏。(片面)
4、文学的发展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因此它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是同步的。(错) 5、诗与应用文的区别在于句子的排列方式。(错) 6、没有社会现实生活,就不能有文学。(对)
7、文学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就不能掺杂丝毫主体思想情感。(错) 8、文学是无功利的,所以就不能有任何功利考虑。(错) 9、文学是形象的,所以它完全不依赖理性。(错) 10、文学是情感的,它不包含认识因素。(错)
11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都是一种精神生产,因此它们在创造规律上没有什么区别。(错)

12、艺术的职责不是摹仿自然,而是表现心灵,表现情感。(片面)
13那些能获得审美愉悦的艺术家,都是处于游离于现实利害关系之外的“旁观”位置的人。(片面)
14、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片面) 15、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对)
16、文学创造时,作家的主观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对) 17、文学创造的真实性原则与生活真实、科学真实是一样的。(错) 18、艺术概括与西欧文学史上的“类型化”主张本质上是一样的。(错) 19、情感把握是一种价值取向的把握。(对)
20、能够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全在于它的语言形式,作品中的社会历史内容与之无关。(错)21、文学的艺术形式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对) 四、简答题: 1、请简述文学理论的对象与任务。 2、请说明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3、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4、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对文学性质的理解表现在哪些方面? 5、请说明文学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的位置。
6、为什么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比其他诸说有更大的合理性? 7、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8、试说明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及其原因。 9、文学概念有哪三种含义?其对应的文学观念是什么?有何解决办法? 10、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11、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社会性的话语活动?
12、请举例说明文学作品是以话语蕴藉的形态而存在。

13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与科学、宗教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有个性的创造?
14、举例说明文学话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
15、请说明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客体应具有什么特点(特殊性)。 16、为什么说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的显示客体? 17、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者和创造者”? 18、请举例说明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19、请说明理智与情感在艺术构思中的意义何在? 20、请说明意识和无意识在文学创造中的意义。 21、请举例试述作品与意图之间的冲突。
22、请与生活真实和科学真实比较,说明艺术真实的基本特征。
23、为什么说艺术概括是在“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中实现的?请举例说明。 24、怎样理解“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是主体意识对客体对象的能动介入和把握的过程? 25、怎样理解文学创造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情感把握?阐述这种情感把握的诚挚性与高尚性原则。
26、形式创造应遵循哪些基本规律和原则? 五、论述题: 1、请试述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2、请结合实际谈谈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的问题。 3、论文学创造的主体。 4、论文学作品的艺术真实。
5、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为什么?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者和创造者”?请举例阐述。
6、果戈理小说《外套》的素材,来自彼得堡官场的一件逸闻。一个穷困的小职员酷爱打鸟,靠节衣缩食,拼命做一些额外的零工,才攒钱买了一支猎枪。万万没有想到,刚一打猎,猎枪就被茂密的芦苇挂到水里去了。小职员懊恼万分,从此一病不起,直到靠了同事们的帮助,凑钱给他
重新买了一支猎枪,才算救了他一命。就是这件趣事,成了果戈理写作《外套》的契机。不过,猎枪这一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被改成了外套这一生活必需品;猎枪失而复得,改成了外套得而复失;故事的结局,也由小职员的转危为安,该成了命丧黄泉。一个带有喜剧性的皆大欢喜的生活事件,经过果戈理的改造,成了因困顿而追求,由追求而幻灭的三部曲,从而对沙皇俄国的官场黑暗和小人物命运的卑微悲惨,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请运用《文学理论教程》第八章中的有关理论来分析阐述果戈理的这一创作行为。
7、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群魔》的最初意图是想攻击革命民主主义者格拉诺夫斯基、别林斯基等人,但具体写作中却情不自禁地升起对俄国旧贵族的仇恨。于是应该赞美的人物却成了“一半像魔鬼”的形象。请运用所学过的文学理论来阐述这一写作现象。
8、为什么未经过艺术处理的癞头疮、鼻涕、大便、毛毛虫、死尸之类生活现象不能成为文学创造的主要客体?请结合创作现象对文学创造的客体进行论述。 9、“游戏说”评述。
10、简述你的文学创造主体观。 11、谈谈你对文学的理性精神的理解。 12、请用文学典型的理论分析孔乙己的形象。
13马克思认为,音乐造就具有音乐感的耳朵,绘画生产出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请根据所学过的文学理论对这段话进行评析。
14导演冯小宁在谈到他的《紫日》放映时,一些学生看到日本鬼子杀害中国老百姓时不禁哈哈大笑,他只觉得毛骨悚然,不寒而栗。请分析这一文学接受的特殊现象。
15、下列作家的“宏论”涉及到了文学理论的哪些问题?请运用本学期所学过的文学理论知识,分析阐发这些问题。
名作家莫言、余华、阿来不久前应邀到清华大学演讲,就当前文学的状态各发“宏论”: 莫言说,就写作来说,现在已经是一个春秋战国时代了:出现了美女作家的写作,然后出现了中学生的写作,去年出现小学生的写作,上个月出现了幼儿园三岁小孩的写作。估计明年就是胎儿的写作了。进一步我估计可能会出现宠物的写作。还有当红主持人的写作。你说人家写的不好?不对。人家一发行就是100多万。我们这些抱残守缺的所谓严肃作家拼命调动所有的宣传媒体和机器大加鼓噪,甚至让我们去作秀,也顶多卖10万册不到。我觉得这两年随着消费时代的来临,网络写作必将全民化。
阿来说,我个人达不到雅俗共赏,我就瞄准了能喜欢我的作品的读者,这也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消费时代,我自己是充满信心的。我相信在很长一段时间当中,中国文学或者说是我本人的文学,让我吃饱,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而且还不会吃得太差。

余华说,我与格非1987年就小有名气了,那时我们被称为先锋派。但我的书卖得好是前几年的时候。现在的个人写作完全把内分泌和内心弄混了。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的小说才是写内心的,他们的内心宽广,隔了那么久的时间,我们再读他们的作品,依然感同身受。内心的力量是要传达给你,而内分泌的力量是要把你拉下水。
16请阅读下列两则材料,运用所学过的文学理论知识,分别阐发它们各自揭示了什么文学理论现象,并请综合这两个现象作出简要的评论。 材料一:
余华:读者决定作家

谈论当下的文学离不开余华这个名字,他的小说不仅在文学圈内备受推崇,而且拥有广泛的读者,并受到影视界大腕儿们的特殊关注。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销售量相当可观。数年前张艺谋曾把《活着》搬上银幕。如今余华正潜心写作一部新的长篇小说。另有消息说,《许三观卖血记》的电影版权已被韩国人买下,计划由姜文执导。日前,余华接受了记者的专访,纵谈他的小说创作。 记者:您的小说基本都是10万到15万字的小长篇,从来不见您写砖头厚的书,这是一种有意的追求?
余华:应该说直到1995年我写《许三观卖血记》,还觉得长篇小说是写得越长越好,那时我个人的阅读还没有出现那么大的变化。我是作家,但我也是一个读者,除了经典作品,我自己都不愿去读大部头的书了,如果自己写得太长就过分了。今天能够轻松地掏钱买书的读者,绝大多数是很忙的,像我这样一个作家很容易让人怀疑写那么长的书读了会不会上当。今天的文学需要的是高度集中的故事、更加凝练的叙述。
记者:您力图将小说锻炼得""一些,是从读者的角度考虑的?您认为今天的读者已经没有耐心了。
余华:有些作家误以为是作家创造了读者,其实相反,是读者创造了作家。19世纪的文学大多数是臃肿的,像巴尔扎克、狄更斯,都为报章写连载小说,这与当时读者的趣味吻合,他们的风格是被读者逼出来的。而今天的读者要求作家写得简洁干净。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阅读趣味必然发生变化。重要的是---首先我自己都没了耐心,怎么去要求读者有耐心?
记者:但是您在阅读经典时显示了非凡的耐心,您曾经为《读书》撰写了一系列漂亮的批评文章,是您重读经典的体验。如此重视作为一个读者的身份,是否这与您的写作密切相关? 余华:我年轻的时候喜欢读一些很费劲的小说,写的是《世事如烟》之类的作品,那时马原说我"把一个很好看的故事写得很不好看"现在我发现,十多年前看得津津有味的《城堡》几乎看不下去,我喜欢的是能一口气读完的书,比如不久前我重读的《静静的顿河》,感觉与从前完全不同。并非我在阅读上变得懒惰了,能一口气读完的书也不见得就轻松、通俗。阅读与写作紧密相关,为什么我们会对一部作品有感受?我相信是作家写作时了解应该如何让读者去阅读,
种心理或有意、或无意。在《读书》上发表的文章是我十多年阅读写作生涯的总结,帮助我弄清了很多含混的东西,对我写眼前的长篇有很大的好处。不过我不会再把这样的随笔当做今后主要的工作,我要等年纪大了再写,它们带给我的乐趣真不亚于写小说。现在我得趁着精力还够,命写小说。
记者:您是否也追求小说的故事性、情节性?
余华:在我的写作生涯中,每一时期都会遇到不同的困难。最初我不会写人物心理,到了《现实一种》我明白了,无须直接写心理,只要去写人物在环境中的状态,这是福克纳给我的遗产。然后我一度害怕写对话,让对话符合人物是个难题,写到《许三观卖血记》,我知道写对话已经没问题了。现在我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把小说写得更吸引人。我们有些作家觉得非写成《尤利西斯》才叫纯文学,我认为吸引人不但不会削弱、反而会增强作品原有的力量,好读不等于轻浮。我们的纯文学作家自己让路给通俗文学作家,使他们的地盘越来越大。我觉得,纯文学与俗文学之间并不矛盾,再过50年,我们会拥有既有力量又吸引人的作品。
记者:这几年许多作家成为公众人物,靠的是小说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您如何理解作家和影视改编之间的关系? 余华:对我而言,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只是一个收入的延伸。不过,影视对小说确实能起到巨大的宣传作用,原先不知道你的读者,看了电影、电视可能就来买你的书,就关注你的作品。读者的认同是重要的。但我最大的成就感还是来自写作过程本身,那种激动、满足,那叫得意„„ 材料二:
文学市场化及文学青年的命运
当下文学市场化使文学期刊处境尴尬,也主宰着许多文学期刊不得不改变初衷,不再成为文学青年尤其是初涉写作的文学青年练笔的阵地。 人们看不清“纯文学刊物”的“纯正”文学趣味、“纯正”文学立场和“纯正”美学追求———泛文学写作已被广泛接受认可。 由于许多热心的文学青年一开始写作便盯着泛文学报刊版块,他们一开始便受到一种“非纯正”影响。 当下文学市场的“春秋烽烟”虽未造成“诸侯争霸”局面,却已让那些视文学为各色“敲门砖”的人士却步三分。尽管从事文学工作并非皆在“市场”操练,然文学创作渐渐步入“市场”却是不争的事实。许多文学刊物,不管发行数万,还是发行几千,还是仅能售出百把册,都在“市场无情”的声浪中站在“市场”外隔岸观火。在“市场”计划的边缘中,这些文学刊物披着计划经济的余泽,念着市场经济的“经”,为文学事业忧心如焚。其从业人员从组稿到刊物的版式设计,想了许多点子,征求了许多意见,目的无非是想使刊物能增加发行数量。因了文学建设的需要,因了文学市场的培育之艰难,这些刊物无法也不能在文坛消失。 然而,生存的非市场化并非意味着发展的非市场化。各省市所办的文学刊物在“日子不好过”的叹息声中仍把日子一天天地“过”掉。在“生存”问题不忧的情况下,他们要发展就必须“忧”
市场“忧”买方了。这样对作品的取舍、对作家的选择、对文体的处理,就不能不依赖市场之需求了。 当下文学市场化使文学期刊处境尴尬,也主宰着许多文学期刊不得不改变初衷,不再成为文学青年尤其是初涉写作的文学青年练笔的阵地。为了适应文化市场的需要,争取更多的读者,文学刊物不能不把组稿的重点放在名家身上,因为名家稿首先为期刊赢得了潜在的读者市场。同时,学期刊为了扩大发行,不能不适应读者的需要,而刊发一些非文学或文学含量甚低的泛文学作品,这势必削弱了对文学新人的“培养”与“扶植”。 在文学的娱乐消闲功能得到极大张扬的大语境下,文学之“纯”已淡化。而刊发泛文学写作文本的刊物,当然远远大于硕果仅存的“纯文学刊物”,许多社会生活类杂志为了吸引读者,也刊发了不少泛文学写作文本,各级报纸虽一再减少文学版面,但单就报刊整体而言,泛文学写作文本刊发的阵地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因为各种生活休闲类版面刊载着大量的散文随笔。遗憾的是,所有这些载体,选择泛文学写作文本的最初动因,多是为了迎合读者趣味,而这些“趣味”文学成分甚少,有的甚至仅是“感官趣味”。 由于许多文学青年一开始写作便盯着这些版块,因了发表的冲动,不得不去揣摸这些文章的口气和行文方式,强颜幽默式的叙述,哗众取宠式的议论,煽情作秀式的行文,充斥在他们的笔下。这使许多热心文学写作的青年一开始便受到一种“非纯正”影响,于耳濡目染之中,败坏了自己的文学趣味与文化品位。在这些青年中,很可能产生高产的“自由撰稿人”,却很难将其“业绩”与“文化贡献”结合在一处。不能不说,这是一种遗憾。 既然谈市场,则必然要谈市场运作规则,文学市场当不例外。倘怀着“文学贡献”之热衷而坚守自己的品位与趣味,再去调整自己与市场的关系,自可获得一种生机。倘一开始便迎合市场需要,“千方百计提高发表率”以“增加收入”,这样的文学青年的命运着实堪忧。 同样是面对文学市场,可以出现精品,亦可以因文学垃圾一时“洛阳纸贵”。所以相对于过去,目前文学青年要保持高品位追求,首先得经受物质利益诱惑的考验。文学作品的重复、抄袭、仿、品位低劣化,使许多文学青年一开始就失却了对文学乃至整个文化的崇高感———也许这正是一类时尚———使自己成为一个缺乏文学趣味和文化品格的人。所有这些,均影响着当代文学青年的文化选择,影响着现时代文学青年的文学命运。 我以为,在文学日益市场化的今天,青年人要想献身于文学,应首先找一个谋生的饭碗,使自己的衣食生存得到保证,然后再来细心研习文学。那些什么都写并以此谋生的“自由撰稿人”,开始就不是为“文学”而写作,当下青年人要投身文学写作,是决不能以他们作为楷模。当衣食得以保证并有一份职业,再来遍阅文学经典,然后从经典中走出来,立志写出超越经典、于人类文学文化事业有所贡献的文本,当是当下文学青年的正路。当然倘在市场规则下先赚笔钱,再来百业不理,专心打磨文学,亦不失一条好路,只是这样的幸运仅只个别人才有。



文学概论习题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