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现状及对策研究》陈曦

发布时间:2020-04-26 19:51:30

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现状及对策研究

文献综述及研究思路

摘要: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是分离焦虑的一种,也是新入园小班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每年九月份的新学期开学,适龄幼儿要离开父母和家庭开始他们迈向社会化进程的第一步,即进入幼儿园小班开始新的游戏和生活。在幼儿园中,幼儿需要接触新的环境、新的人群,这是在以往任何时候幼儿都未曾体验过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幼儿由于初次与家长分离导致他们会经受一段入园分离焦虑所带来的痛苦,并且这种焦虑程度一旦过高,还会严重影响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在以往的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对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和缓解策略等问题关注的较多,而对缓解策略在幼儿园中实施的现状调查却很少涉及。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新入园小班幼儿与家长分离时常见的分离焦虑表现的特点是:以大发脾气或哭闹,请求父母不要离开、幼儿依恋父母,不相信其他人、一提到去幼儿园,幼儿总表现的忧心重重这三种表现为主。2、新入园小班幼儿在幼儿园中常见的分离焦虑表现的特点是,以哭闹、独自游戏、依物、不正常午睡这四种表现为主,哭泣、跟人、拒吃、重复句子属于个别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分离焦虑表现。3、家长和幼儿教师在针对幼儿常见的入园分离焦虑表现所采用的缓解策略中,很多策略方法是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即很多策略的应用是不可取的。结合本研究的结论,分别对幼儿家长和教师提出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策略建议:1对幼儿家长提出的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策略建议:(1)提前帮助幼儿做好入园准备;(2)解决家长自身的分离焦虑问题;(3)带幼儿提前熟悉班级的其他小朋友。

关键字:新入园小班幼儿 入园分离焦虑 缓解策略

正文:

1.有关焦虑的研究

(1)焦虑

焦虑属于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它不仅存在于大多数人的生活之中,而且还是很多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焦虑情绪的蔓延会使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挫败感,严重的还会致使个人由于缺乏信心而加重对现实的失败感和内疚感。因此一个人如若长期处于焦虑情绪状态下是非常容易导致焦虑症、抑郁症等其他精神问题的发生的。

2、有关分离焦虑的相关研究

(1)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常见的学前儿童的情绪障碍。(也称离别焦虑)属于焦虑的一种,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学前儿童情绪障碍。

分离焦虑是近年来学前教育领域及心理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毕(JohnBowlby)在哈洛对恒河猴母爱剥夺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分离焦虑最早产生于婴儿时期,是指婴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导致情感联结的断裂,进而引起的不安或痛哭的情绪反应。

幼儿心理学中把“幼儿在心理上特别依赖从小就熟悉的亲人和环境,离开亲人到了新的环境就产生了焦虑感”称为分离焦虑。即幼儿和父母、家人分离时表现出的一种不安情绪和行为,是幼儿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产生不安全感的反应。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工V (DSM一工V)的界定,分离焦虑是指个体(尤其指婴幼儿)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或者与其家庭分离有关的过度焦虑和发展性不适。这种反应常常会有紧张、烦躁、恐惧的复杂感受交织在一起。

(2)有关分离焦虑产生原因的研究

①对亲密抚养者的依恋行为

国外很早就有研究表明,新入园幼儿之所以对上幼儿园会产生焦虑感,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幼儿对亲密抚养者有着强烈的依恋倾向。鲍尔毕(JohnBowlby, 1969)认为幼儿的依恋发展要经历四个阶段:前依恋阶段(出生一6周)、产生依恋阶段((6周一8个月)、明确依恋阶段((8个月左右一2岁左右)、互惠关系形成(18个月一2岁后)。幼儿在明确依恋阶段就开始对亲密抚养者的依恋十分强烈了,这一时期幼儿所依赖的成人一旦离开他们,幼儿就会产生不安的表现,而且一旦与成人长时间的分离则会产生分离焦虑现象。认知心理学家卡根(F " Kagan )采用“图式”的概念来解释依恋的形成机制。卡根设想,婴幼儿在交往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一些人和物体的图式。当与图式相似的刺激物出现时,他们会表现出愉快的情绪;当与原先图式略有不同的刺激物出现时,会引起他们的兴奋、好奇和探索行为;而当出现与原来图式完全不同的刺激物时,婴幼儿则会感到害怕,出现一些不适应的反应。

②本能的对陌生环境产生的不安全感

蒙台梭利指出:大自然赋予儿童对秩序的敏感性,这是一种内在的感觉,它能区分物体间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习惯。这种敏感性使外界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各部分相互依赖,如果一个人能适应这种环境,他就可以指引自己的行动达到特定的目标。然而,当幼

儿在被送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时,一切刺激都可能打破其内心原本的平衡状态和内在秩序,且行为专家的研究也显示幼儿年龄较小、身体机能发育尚不完善,特别是大脑神

经系统的发育不完善使得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能力、适应性较差,所以当幼儿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时会本能的产生一种不安全感,焦虑心理也随之产生。

当然这与幼儿自身个性特点也有很大关系,那些个性上表现出很强独立性、性格活泼外向的幼儿的依恋和焦虑程度会比那些独立性很差、内向胆怯的幼儿小的多。

③经历过多次分离体验

鲍尔毕曾对两组接受短期住院治疗的18到48个月大的幼儿进行了观察研究,这两组幼儿其中的一组是允许母亲陪护,而另外一组则只允许母亲每天探视。一个月后,鲍尔比对这些母亲进行了回访,发现与入院前相比,没有母亲陪伴的幼儿明显的表现出情绪烦躁、暴怒,并且在行为方面也与入院前有很大的差异。并且这一组的幼儿当再次面临与母亲分离时会表现的更加不安。而第二组幼儿入院前后的表现没有什么差异,反之出院后幼儿的表现还更好一些。因此,曾多次经历过与父母分离体验的幼儿更容易产生分离焦虑。

3、有关入园分离焦虑产生原因的相关研究

幼儿园教育是学前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机构,也是幼儿一生中接触到的第一个相对正式的教育场所,幼儿自进入幼儿园之口起便开始了离开父母、迈向社会独立生活的第一步。大量研究已经证实,让幼儿参加家庭环境以外的高质量的看护,尤其是幼儿园教育,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和认知能力的提高都是有所帮助的。然而尽管幼儿园生活对幼儿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对于新入园的幼儿而言进入幼儿园就代表要与父母分开一段时间,任何人在与亲人分开的时候心里总是会有一些不舍与忧伤,幼儿更不例外,家长是他们的保护伞,当他们失去父母的依靠时会不知所措,还会对将要接触到的陌生环境、生活规律的变化而产生心理负担,这些不适应状况就导致了幼儿最初入园时的情绪问题一一入园分离焦虑问题。大量的研究也已经分析了入园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生理需要的缺失

陈帼眉教授指出:“幼儿在家的生活习惯与作息制度以及幼儿独立的生活能力,也影响幼儿的分离焦虑。幼儿对父母的依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能满足他们生理上的需要”,即在入园以前,幼儿的衣食住行这些基本需要都是由家人专门照顾,幼儿在家中的生活是宽松随意不受任何约束的。但是在幼儿园中幼儿园有其专门的规章制度,而且在幼儿园里幼儿不可能再享受和家里一样的专门的对待,需要慢慢适应,学会与大家分享,融入到集体生活的环境之下,并遵守幼儿园里的一些规定。另外由于幼儿园中每个班级的幼儿人数都比较多,幼儿教师无法给予每一个幼儿全部的关注,也就是说无法满足每个幼儿的全部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幼儿由于长期被家长照顾,自理能力很差,突然间需要自己照顾自己时就会出现很多不适应反应。长此以往,幼儿对去幼儿园就会产生恐惧,形成焦虑。

(2)安全感的缺失

根据马斯洛(A. H. Maslow, 1908-1970)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生理的归属于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安全需要属于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人的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由于幼儿入园之前,整天与家人生活在一起,生活气息浓厚,而且家庭生活比较随意、自由,家庭生活中熟悉的亲人、环境都给予幼儿一种安全感。但是当幼儿到了入园的年龄,需要入园时,他们会接触到新的陌生环境、陌生的面孔以及陌生的制度约束,这一切对于从未离开过父母的幼儿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很容易导致幼儿感觉到安全感的缺失,这时幼儿就会产生一种逃避的心理,渴望回家,当这种渴望得不到满足时,幼儿就会有一定的焦虑行为出现。

(3)生活方式的转换

幼儿在进入幼儿园之后,最主要的转化是生活方式的转变,由以前的家庭生活方式转变成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方式,我们都知道幼儿在家庭生活中只要有困难就可以向家长求助,但是幼儿园里不一样,很多时候需要自己去做很多事情,这就使幼儿对生活方式的转变产生不良情绪。同时,个体生活与集体生活也有本质上的差异,在家庭生活中,幼儿很随意自主,而集体生活中有着比较严格的行为规则,对于幼儿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使幼儿比较约束,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就会表现出一系列的不,偷快的情绪。

4、有关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常用策略的相关研究

帮助新入园小班幼儿缓解入园分离焦虑,使其尽快融入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之中是幼儿家长和教师在幼儿刚入园时所共同面对的问题。针对缓解幼儿分离焦虑这一问题,很多研究者分别从幼儿家长和教师两方面提出缓解策略:

①降低亲子依恋程度

根据约翰.鲍尔毕的依恋理论我们知道,每个幼儿在与父母分离时所产生的焦虑,大部分是因为亲子依恋的关系,所以解决分离焦虑现象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降低亲子依恋的程度。因此在口常生活中,家长要试着对幼儿放手,让幼儿知道“我可以”,多鼓励幼儿与和他年龄相仿的幼儿接触、嬉戏,尤其在幼儿即将入园前的一段时间里,家长应有意识的让幼儿从家庭走向外界,逐步降低幼儿的亲子依恋行为,减轻幼儿分离焦虑发生的几率。

②经常带幼儿外出

心理学有关研究指出接触新鲜事物和人群,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幼儿对亲人的依恋主要与两方面有关,一是与家庭教养方式有关,另一个是与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所接触社会的程度有关。在大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由于在口常生活中接触的人比较多,容易对他人产生信任,依恋对象广泛,这就使得幼儿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相对较强,也就是他们的分离焦虑情绪持续的时间会相对变短。但是如果幼儿平时很少接触到家庭成员以外的人或事物,当他们面对陌生面孔和不熟悉的环境时,由于很难建立对他人的信任感致使幼儿很容易产生分离焦虑,并且还很难从这种焦虑的情绪当中解脱出来。所以,在幼儿入园以前,甚至在幼儿更小的时候家长就应该多带幼儿接触外界环境,扩大幼儿的活动范围及交往空间,培养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使幼儿能够更快的融入到陌生环境之中。

③坚持每天送幼儿去幼儿园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拉施里的所做的有关动物记忆实验的研究表明:坚持一个行动,关键在头三天,如果能坚持21天以上,就能形成一个习惯;如果坚持重复90天以上就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如果能坚持重复365天以上,想改变都很困难。因此,为了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家长在幼儿没有极其特殊的情况下,都要坚持每天送幼儿准时入园,不要因为幼儿出现的不适反应而今天送明天不送,不要让孩子产生可以不上幼儿园的期望。

专著

[1]陈帼眉,玛晓霞,庞丽娟著。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陈鹤琴.创建中国化科学化现代化幼儿教育「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2:281.

[3]陈晋颖.浅谈小班幼儿入园焦虑对策「.T}.学前课程研究,2007, ( 7 ): 15-17.

[4]土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现状及对策研究》陈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