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周边地缘态势与南方丝绸之路新战略

发布时间:2015-06-25 10:47:14

西南周边地缘态势与“南方丝绸之路”新战略

20140524 00:00 来源:《东北亚论坛》2014年第1 作者:王志民 字号

浏览量

内容摘要:针对美国的战略调整给中国经济、政治和安全等方面带来的多重挑战,有学者提出,地处亚太中心位置的中国,不应将眼光局限于沿海疆域、传统竞争对象与合作伙伴,而应有“西进”的战略谋划。

关键词:西南;战略;中国;南方丝绸之路;态势

作者简介:

  美国高调“重返亚太”实施所谓“再平衡”战略,已直接引起日本、菲律宾等少数周边邻国借势抗衡中国,谋求在与中国岛礁争议问题上占得优势,也有某些周边国家试图两面下注,通过“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而从中渔利以实现其利益最大化。针对美国的战略调整给中国经济、政治和安全等方面带来的多重挑战,有学者提出,地处亚太中心位置的中国,不应将眼光局限于沿海疆域、传统竞争对象与合作伙伴,而应有“西进”的战略谋划。[1]也有学者提出,“向西开放”比“西进”更适合作为一项公开宣示的国家对外战略,而“向西开放”需外交全局统筹。[2]还有学者提出,中国应采取“固北、稳西、安东、拓南”的地缘战略。[3]笔者将以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和南亚地区的地缘经济政治发展态势为视角,探讨我国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战略抉择。

  一、西南周边地缘环境复杂,拓展余地更广阔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同样离不开周边。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仅拉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也为周边国家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机遇,而中国的经济转型更为世界和周边地区创造了巨大的需求潜力和庞大的市场规模。2012,中国对外贸易额达38667.6亿美元,货物贸易额居世界第二位,仅比美国少150亿美元,其中货物出口贸易额居世界第一,中国已成为128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据权威预计,2020,中国市场释放出的购买力将达64万亿元人民币。[4]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发表《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将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我们将大力促进亚洲和世界发展繁荣。新世纪以来,中国同周边国家贸易额由1000多亿美元增至1.3万亿美元,已成为众多周边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重要投资来源地。……据测算,今后5,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左右的商品,对外投资规模将达到5000亿美元,出境旅游有可能超过4亿人次。中国越发展,越能给亚洲和世界带来发展机遇。”[5]的确,中国周边地区近水楼台,大部分国家已与中国形成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态势。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也是中国周边地区的主题。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和南亚接壤,所处地缘政治环境是中国周边环境中较为复杂而敏感的地区。周边无大战则是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总体发展态势。东南亚地区在中国崛起的地缘战略上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东盟是中国地缘经济政治战略攸关的地区,而中国的存在又为东盟提供了美日之外的一个选择,这就给了东盟国家一个在大国博弈中进退自由的活动空间。而东盟推行“大国平衡”战略又决定了其不会与中国为敌。中国是“南亚次大陆”的最大邻国,南亚国家中有与中国有领土纠纷甚至发生过战争的国家(如印度),也有与中国保持传统友谊的全天候朋友的国家(如巴基斯坦)。中国与印度同为发展中大国,但又都是金砖国家成员,已建立起某些多边合作机制,双边合作潜力极大。中国与南亚其他国家不仅保持着传统友谊,而且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深度合作有待开发。无论从地缘经济还是地缘政治视角看,东南亚地区和南亚地区与中国相邻,相互关系都是以地理空间为基础的。“任何国家都无法移动它的地理位置;也没有国家可以卷起领土逃之夭夭。”[6]这种独特的地理性是无法改变的,相互合作与制约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虽然有的国家可以选择借助外来强权(如美国)来制约中国,但美国对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制约取决于美国的地缘战略,更多的属于战略性,而不是地理性。美国并非亚洲地理上的邻国,其亚洲地缘战略不是永恒的,将随着美国的国家实力、国际地位及对外战略的改变而改变。如今,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作用正在发生新的阶段性变化,地缘经济政治环境虽然面临多重复杂态势,但对东南亚国家和南亚国家而言,仍然面临着可以预见的重大机遇。

  ()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一体化加速发展

  东南亚位于中国大陆的东南部,属于亚欧大陆的“边缘地带”,毗邻华南经济圈,是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跳板。而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在地区事务和世界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虽然都属发展中国家,但在经济贸易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互补性。东南亚的天然橡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5%,锡矿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55.6%,特别是印尼和马来西亚丰富的木材、印尼的矿物燃料、老挝钾盐矿、越南富磷矿及铁铜矿、菲律宾的铜等都是中国需求的产品。而中国的谷物、蔬菜和锌、铅等矿产品都是东盟国家需要进口的产品。虽然中国与东盟国家都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而东盟从中国进口的机电产品以通用机械电器为主,中国从东盟进口的主要是电子元器件类产品,存在产品结构上的互补性。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劳务和旅游方面也存在互补性。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基础科学研究具有较大优势。2011,中国国内申请的技术专利数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2012,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居世界第一位。目前,中国与东盟已经成立了科学技术合作联合委员会、科技训练中心、科技研究和服务中心等,开始在科技方面进行合作。2012,《中国东盟科技伙伴计划》启动,“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成立。2013,以“联合创新,共同发展”为主题的首届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召开。中国不断向东盟国家输出农业先进技术,每年都有来自越南、缅甸、老挝、菲律宾、柬埔寨和印尼等东盟国家的技术人员到中国学习甘蔗、水稻等种植技术。

  中国东盟自贸区背景下各种制度化的合作平台进一步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国东盟博览会已成为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每届设置投资合作专题,举办国内各省及东盟10国推介会、投融资项目对接会、项目信息发布会等一系列投资促进活动。2010324,《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正式生效,总规模为1200亿美元的区域外汇储备库和7亿美元的区域投资信用担保基金也相继建成。(1)2011年开始,中国东盟自贸区进入第二阶段(2011年至2015)即全面建成自由贸易区阶段。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等东盟4国与中国贸易的绝大多数产品实现零关税。2012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创历史新高,突破4000亿美元。如今,中国已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东盟发表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联合声明提出,争取到2015年双方双向贸易额达到5000亿美元,2020年达到1万亿美元,今后8年双向投资1500亿美元。中国和东盟已经决定,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深化产业合作,共同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

  稳定和谐的地缘政治关系为地缘经济合作提供了可靠保障。中国是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非东南亚国家。中国还与东盟有关国家还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致力于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以和平方式处理本地区问题。中国官方郑重表示,与东盟国家将继续保持对话与协商,增进互信,在协商一致基础上达成“南海行为准则”而努力。[7]目前,中国与东盟间的高官磋商、商务理事会、联合合作委员会、经贸联委会以及科技联委会共同构建了中国东盟五大平行对话合作机制。2011,中国东盟中心正式成立,以推动中国东盟各领域的务实合作。201310,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时提出,中国与东盟建立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为双方和本地区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诚然,东盟某些国家与中国存在南海领土争端问题,“中国威胁论”在东南亚国家中也颇有市场,加之美国“重返亚太”实行所谓“再平衡”战略。东南亚某些国家寄希望于美国重返东亚来保障其安全,将美国作为平衡因素与中国抗衡的力量。但东盟在解决安全问题上长期坚持自主的“东盟方式”,东南亚国家大都认同和主张“大国平衡”战略,希望中美相互制约,给自身留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东盟试图主导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离不开中国的支持与合作。而中国也对东盟担当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牵头人乐观其成,特别是面对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挑战,中国积极支持和参与由东盟倡导的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RCEP将包括东盟10国和东盟的自贸伙伴国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日本、韩国和新西兰等共16个国家,符合该地区所有国家的利益。如果RCEP成功实施,将促进亚洲经济一体化,加快世界经济从西方向亚洲转移的进程。

  ()中国西南与南亚一体化发展潜力极大

  南亚不仅在中国地缘经济政治中处于较为独特的地位,而且南亚地区国家相互之间的地缘关系也错综复杂。由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马尔代夫组成的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简称南盟),已成为新兴国家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南亚全境是陆权的“心脏地带”国家通往印度洋的出海口,本身就兼具“心脏地带”和“边缘地带”的双重地缘价值。南亚濒临的阿拉伯海及其扼守的印度洋,是重要的海上能源交通通道,具有极其重要的区位战略地位。[8]南亚是世界上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而且资源储量和种类与我国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与印度同为发展中大国,经济互补性很强,存在相互合作的广泛基础。

  印度有发达的软件产业,中国有装备制造业和硬件产业的优势。印度决定在2010年以后的5年内投资数万亿美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参与机会,但广泛的大规模经济合作需要两国良好的政治关系来保障。中印贸易近年来呈现快速发展态势。2011,中印贸易总额达到739.2亿美元。中国已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印度也成为中国重要贸易伙伴(居中国对外贸易额排名的第13)。印度是铁矿石的主要提供商,据商务部网站数据显示贸易额已达618亿元,印度已成为中国第三大铁矿砂来源国。金砖国家积极筹划货币合作,构建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也为中印合作提供制度化平台。当然,中印存在边界问题、水资源争端以及印度国内不断炒作所谓“中国威胁论”问题,特别是对中巴合作抱有极强的戒心。但无论中国还是印度的战略家,均认为中国与印度存在着共同利益,和则两利,斗则两败俱伤。中印恶性竞争无疑会给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带来风险。[9]201310,印度总理辛格访华时明确表示:对华友好是印度外交的优先方向,两国总理自1954年以来首次实现年内互访,表明印中关系发展势头良好,前景十分广阔。[10]巴基斯坦是中国地缘上的全天候伙伴,是中国在南亚地区最大的投资目的地和海外重要工程承包市场。2012,中巴双边贸易额超过120亿美元。中巴在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农业、电信等领域合作也不断推进。由于多年的反恐战争,巴基斯坦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巴基斯坦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绝对离不开与中国这个全天候伙伴的合作。而巴基斯坦人力资源丰富、高端人才英语优势明显,中国企业到巴基斯坦投资设厂,可以有效促进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促进就业,提升巴基斯坦制造业水平。[11]中国与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保持传统友好合作关系,一方面可以平衡印度以南亚为基础抗衡中国;另一方面可以向南亚扩展中国的影响力。巴基斯坦是南亚地区第一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并同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但巴基斯坦国内政治局势持续动荡,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又处于反恐第一线的压力,不仅制约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而且影响了巴基斯坦的地区影响力。全方位发展与南亚各国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全方位合作关系无疑是中国的基本战略。

  南亚国家普遍工业基础薄弱,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在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方面需要进口大量机器设备。而中国产品适合当地的消费层次,这就为中国机电产品、农机具、交通运输设备,特别是成套设备对该地区的出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2]南亚地区人口众多,区域内贸易量不到其贸易总量的3%,这为中国商品进入南亚市场提供了有利的机会。南亚除印度外,其他南亚诸国普遍工业基础差,制造能力薄弱,绝大多数的工业制成品依靠进口,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是相当有竞争力的。[13]依托南盟合作机制,深化与南亚的合作关系,是中国南亚地缘经济政治战略的切入点。20067,南盟部长理事会正式接受中国为南盟观察员。2011,中国决定再次向南盟发展基金捐款30万美元。[14]中国已将经贸、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环保、人力资源培训和扶贫减灾作为中国与南盟务实合作的重点领域,并探讨建立双方务实和更有效的合作机制。中国与南盟的一系列合作举措将极大地推动与南亚国家的合作步伐,加快中国与南亚国家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我国西南地区所处的特殊地缘经济政治环境具备引领周边发展的基本条件,蕴涵着对外开放模式创新的巨大潜力。我国西南地区对外开放正面临着诸多历史性机遇,如建立区域国际中心、构建沿边经济开放带、赋予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新内涵、建设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打通西南大通道、构建“两洋出海”战略等已经成为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抉择。

西南周边地缘态势与南方丝绸之路新战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