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经验材料

发布时间:2018-12-26 18:44:29

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经验材料



  坚持“四重”引导民族团结进步  

   

   

  XX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与粤赣两省接壤,素有“鸡鸣三省,水注三江”之称。全县辖19个乡镇,总人口40万,其中有5个少数民族乡镇、17个散居民族村,有瑶、畲等26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万,占全县总人口的17%,是郴州市少数民族人口、少数民族乡村最多的县。多年来,县委、县政府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不断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显著成绩。  

  一、重宣传教育,营造民族团结浓厚氛围  

  始终将宣传贯彻落实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利用广播电视、学习培训、普法教育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营造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社会氛围。一是培训宣传。把《湖南省散居条例》等民族法律法规及民族政策的学习,列入县委、县政府中心组学习内容,纳入全民普法必学内容。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列入县委党校主体培训班授课内容,在干部培训中进行教育。二是活动宣传。每年九月份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广泛宣传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常识,大力宣传“三个离不开”的真实含义;在县广播电视台、政府站等媒体大力宣传民族政策,推进民族知识宣传。三是学校宣传。在中小学开展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为核心内容的教育活动,各学校通过共青团、少先队等组织对青少年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青少年维护和珍惜民族团结的自觉意识。通过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学习、了解党的民族政策,增强民族平等团结的意识,促进了全县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经济发展。  

  二、重干部培养,建立民族团结人才机制  

  坚持从组织保障、培养管理、协调服务等方面下功夫,不断优化少数民族干部的成长环境。一是突出重点,强化培养。在县委党校开设民族政策课程,每年安排一批科级领导和民族村的主干到县委党校培训;先后选派4名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南民族学院和省委党校脱产学习,选派2名民族工作干部到中央民族干部管理学院学习,选派99名少数民族干部到省、市委党校培训,选派15名优秀青年民族干部到市直机关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每年安排一批少数民族干部外出学习考察,促进了民族干部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解放思想,强化任用。坚持看本质、看政绩、看潜力,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先后公开选拔少数民族干部30担任副乡镇长;积极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先后提拔了4名少数民族干部进入县级领导班子;采取基层调机关、富乡调穷乡、小乡调大乡、近乡调远乡的办法,先后交流锻炼少数民族干部127人,增强了少数民族干部的组织观念和适应能力。三是严格标准,强化管理。对少数民族干部实行分级分层管理,使少数民族干部增长了才干,历练了本领,提高了素质,提升了能力。每三年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并通过电视、通报、会议等形式树立少数民族干部典型。目前,全县有少数民族干部678名,占总数的12%。认真落实了民族乡镇长由本民族干部担任的规定,并26名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乡镇领导班子任职,比例达37%;在乡镇担任领导职务的少数民族领导干部32名,占乡镇领导干部总数的16%;少数民族县人大代表30名、政协委员9名,分别占总数的16%5%。  

  三、重民族发展,夯实民族团结物质基础  

  把加快民族乡镇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来抓,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大力倾斜和支持,有力的促进了民族乡镇的发展。一是调查研究出政策。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从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扶贫开发、发展社会事业等方面提出了民族乡镇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建立了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社会化的长效机制。二是加大投入抓建设。不断拓宽筹资渠道,切实加大资金投入,集中力量抓好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民族乡镇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XX年共投入1亿多元,完成基础实施项目43个,经济产业项目9个,实现了民族地区水、电、路、通讯基本覆盖,100%的乡镇通水泥路,行政村水泥路通畅率达%。大力支持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其中小垣瑶族镇投入XX多万元用于农贸市场、廉租房、棚户区改造建设等;三江口瑶族镇投入3800多万元将临街店面统一湘南瑶乡风格装饰,打造成具有典型瑶乡风情的生态示范小城镇。努力加快瑶乡新农村建设步伐,全面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三是因地制宜兴产业。引导民族乡镇立足本地实际发展特色产业。小垣瑶族镇的有色金属产业、三江口瑶族镇的生态旅游产业和延寿瑶族乡的小米椒、盈洞瑶族乡的金银花、岭秀瑶族乡的生姜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来势都非常好,成为了乡镇经济发展、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同时,注重发展民族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分别设立了民族工作、少数民族医疗补助、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助学、边远地区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等专项资金,推动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  

  四、重创建活动,构建民族团结崭新局面  

  历届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共谱民族团结进步之曲,共唱民族团结进步之歌,保持了全县政治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一是创办系列民族活动。XX年,举办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民族颂”文艺演出,以歌舞形式宣传了一批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先进典型。XX年,举办了纪念建国60周年民族发展成果图片展,展示了我县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共同发展的建设成就;XX年隆重举行了20周年庆典,编印了《XX少数民族》,全面、真实地记录了各少数民族文化,展示了我县5个民族乡镇成立20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先后编创了“舞春牛”、“纸马歌”,进一步弘扬了瑶族传统文化;“十一五”期间,开展体育竞赛、文艺演出等联谊活动以及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活动,推动了各民族文化交流,加深了各族群众的感情融合。二是探索系列创新作法。通过建立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民族矛盾纠纷排查调查制、民族关系协调制、民族感情联络制、民族工作联络员制、宣传教育制等七项制度,为构建“邻里和谐、干群和谐、上下和谐、区域和谐、行政接边地区和谐、社会环境和谐、民族关系和谐”营造了良好氛围。三是建立系列合作机制。在做好县内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同时,与周边地区韶关市的仁化县、乐昌市建立了跨省民族团结联谊协作机制,制定了边区治安联防联治制度。通过建立边界联调机制、情报信息互通制度、定期召开边界联谊会、边界镇村干部互访交流等形式,共同调处边界田土、山林纠纷,联合整治跨省治安,实现了群众安定团结,边界和谐稳定。  

  

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经验材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