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教学案例 -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5-12 02:33:11

慈母情深教学案例

本文是关于慈母情深教学案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word/media/image1.gif

  案例背景:
  虽然"母亲"这一角色时刻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再熟悉不过,但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梁晓声的《慈母情深》一文中的母亲形象,对于这些优越生活条件下的十一二岁、少不更事的孩子们来说,想走进文本中的母亲,去深刻地体会母爱却不是一件易事。而老师若在一堂课上一味说教,往往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很难使之产生共鸣,受到启迪。为此,我做了几种教学设计,却都不甚满意。一天在电视中偶然听到某学校让学生体验父母一天的劳动这一新闻时,才茅塞顿开:何不在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究和精读品味相结合的方式,并着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调动学生记忆中对母亲的印象,让学生体验文本中母亲如何劳动的基础上,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折射出的伟大母爱?
  案例描述:
  上课伊始,我不动声色地在黑板上板书了"慈母"两个字,接着,一个问题抛给学生:"看到这两个字,你会想到什么?"顿时,孩子们想象的空间,记忆的大门就打开了。
  “我想到了:一位母亲在深情地给宝宝喂奶的画面。”
  “我想到了:深夜,一位母亲在灯光下为孩子缝补衣裤的情景。”
  “我想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我想到了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该生深情地朗诵。
  紧接着,在引导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后,我又让他们带着从文中母亲身上初步体会到的感受辛苦,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让学生找母亲辛苦工作的画面时,学生找到了画面一:“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我直接问到;"你从哪个词中体会到母亲的辛苦?”学生们异口同声:“震耳欲聋。”在对该词进行解释之后,我又追问:“听到这样的声音,你会有什么感觉?”问题一出,学生那一张张皱着眉头的脸上早已显示了答案,“难受死了!”“很烦躁!”……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得又多么实在。我趁热打铁:“的确,这样的环境谁都不愿意久留,可母亲在这么差的环境下工作,而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只是一天两天的事吗?”“不,是长年累月。”“是啊,想到这儿,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此时,学生们的情感大门顿时敞开:“母亲实在太辛苦了!”
  学生又找出画面二:“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我直截了当地问:“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母亲?”孩子们又一次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我的印象中,母亲应该是精神焕发,红光满面的。”“应该拥有一张白皙,有光泽,溢满青春的脸。”“有一双炯炯有神、清澈、会说话的眼睛。”……我再次追问:“如今,这些都到哪里去了?”“消失在这没日没夜辛苦的工作中。""消失在生活的重担下了。”
  此时,通过文章所描述的人物形象与孩子印象中人物形象的鲜明对比,学生们已情绪高涨,思路开阔,我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因势利导:"想到这儿,你心里感受到了什么?""心酸,心痛,一辈子都难忘……"这些字眼儿孩子们脱口而出,然而,这正是他们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
  在学生充分感受母亲辛苦之后,我又借机小结提问:每天十几小时的忙碌!十几个小时的煎熬!十几个小时的震耳欲聋!十几个小时的弯着背!母亲的工作就是这么的单调,这么的枯燥,这么的辛苦。而这些跟慈母情深又有什么关系?一语如巨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他们从母亲的挣钱不易,到母亲的毫不犹豫给钱买书;从母亲的无私,到我深受母亲影响成长;从母亲对我的期望,到我的成材成名……深刻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真没想到,五年级的学生竟能把这个问题谈得如此深刻,回答得比老师还要好。望着孩子们一张张充满稚气的脸,我高兴,我欣慰。
  虽然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但句句饱含深情,至真至朴的深情。我做了最后的总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同学们,对母亲的爱,对母亲的感激,我们目前能做到的就只有以爱和孝敬来回报,去吧,回去把刚才的那番话再深情地向妈妈说一次。语文是一种感悟的艺术,一些感性的文字的堆积,所以语文的学习就应该透过文字的躯体,透视文字的灵魂,体会作者真情的流淌,生命的呼吸,记忆的闪烁。教学中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在学生了解了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试着独立阅读,通过探究慈母之情“深”在那儿?从而体会到母亲的慈祥,善良和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学会感悟,学会感受,学会感恩。

慈母情深教学案例 - 教案教学设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