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丧事问题多

发布时间:2015-10-07 18:45:14

农村丧事问题

笔者老家就在当地山区,自2015年春节至今,亲身经历了几次老人的葬礼,感受非常多。人生百岁总有一死,虽然基层农村丧葬习俗有所革新,但举办丧事,农民家庭一般仍按历史相沿的传统习俗进行,尽可能对丧事大操大办,厚葬重殓,成为一种显示家庭实力的形式。丧事花费互相攀比、过程非常繁杂、迷信色彩严重、火葬实质堪比土葬以及大量占用土地等问题非常突出,有的家庭对丧事所需竭尽全力,甚至因此返贫致贫,更影响到土地可持续发展利用和新农村建设方向和成果。

一、丧事费用高,家庭负担大,不利于农村经济持续科学发展

比如,在准备“后事”阶段花费就比较大。当人生命垂危时,本人或家属其他成员要为其准备丧事用物,在笔者当地,一是要准备丧事费用,按照家庭经济情况,平均万元左右。二是要备好棺材,棺材的木材以贵重为好,板料越贵重、越厚、越大才为最好,一般来说花费视各家经济情况而定,但是厚葬的习俗使很多人不得不尽力而为,平均3000元到10000元不等。三是要备好寿衣等物品。要备衣、裤(裙)、鞋、袜、帽,衣裤应有棉有单;要准备大量的白色孝布和为参加丧事的亲戚准备的孝鞋、袜子、麻绳、哀杖等;要为逝者的侄女等相关亲属准备新衣服一套(件),四要准备好纸扎的牛、马、轿、车及金库、银库、童男童女等祭礼的费用,现在有的地方在这个环节上“推陈出新”,出现了别墅、豪华轿车、大屏幕电视、麻将桌等,甚至还有为逝者备好“三陪小姐”等现象,花费项目不一而足。五是请吹鼓手和一些专门从事丧事服务人员的费用。有的家庭甚至请两班吹鼓手,唱对台戏,还有点戏费用,有的人家还要请一些草台班子搞演出等等,使得农村丧事费用居高不下。

同时,由于本地民风厚重,一村有人去世,全村皆去吊唁,礼金也是水涨船高,笔者观察和记录的礼金数额多的达到1000元左右,少的在100元左右。而且无论在外工作的还是外出打工的,即使平时关系并不紧密,亲近的亲属也必须返乡参与丧事并交付礼金,数额还不能少。综合这些费用,对于刚刚致富要奔小康的广大农村家庭特别是刚刚脱贫的家庭来说无疑是巨大的一笔开销,因此欠债和返贫致贫的问题随即出现,一次丧事,几年不翻身,很不利于农村经济持续科学地发展。

二、农村丧事过程繁琐,迷信思想严重,不利于健康向上的文化道德建设

比如,在笔者当地,逝者必须口含一铜钱或硬币,称为“噙口钱”,背垫铜钱或硬币,称为“垫背钱”;手持线串小面饼,称为“打狗饼”,小饼个数与死者年岁相等棺头点长明灯灯,称为“引魂灯”。还要 “泼汤”,当地习俗是在人死之后,一般三日葬。葬前,每日早、午、晚三次送汤,第一次泼汤之前,要为死者举行“报庙”、“指路”仪式,到土地庙向土地爷报到。泼汤时,孝男孝女分开进行由长子带领;女由长媳带领,并由长孙或辈分最小的嫡亲抬汤罐子汤时必须痛哭,哭的越痛越显孝道;不哭则显对死者不孝。每次汤,除丧家男女跪拜致哀外,来吊唁的亲朋也要行跪礼吊祭,行礼过程比较复杂,有“大八拜”、“小八拜”等规矩,丧家儿女们需要陪祭。还有请灵与送灵辞灵送盘缠拉棺、行路祭、摔老盆等环节。过程极为复杂,亦步亦趋,表面上看来非常严谨,哪一个过程都不能够含糊,否则就是不孝,充斥着迷信思想。过程复杂是一方面,但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农村的切实践行形成严重障碍,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更是面临传统习俗的挑战。

三、农村丧事受行业从业人员支配,不利于农村综合管理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笔者有亲身体会,几天下来,不但子女们心力交疲,就是亲朋好友们也极为疲困,更关键的是,这种大操大办的习俗并不是基层农村干部在始终主导和参与,往往由当地一些丧事人员主导,他们在中间不是节俭办事,而是引领迷信思想到处泛滥。更为严重的,是利用丧事机会“发财致富”。他们与一些丧事用品从业者相互联系,甚至与个别殡葬行业管理人员勾结,在一些过程和细节上大做文章,收取高额费用,使得社会服务成为个别人敛财的工具。比如,使用什么车辆送火化,是一般车辆还是豪华车辆,火化炉使用什么规格,是否要清空别家的骨灰再火化,骨灰盒什么级别,夹带尸袋收费、花圈收费等等,不但使一般群众在火化环节花费巨大,而且助长了严重的不正之风,有的群众诉苦无门,到处求人,使得有的部门在农村的权威性和号召力每况愈下,农村综合管理和基层文化建设愈加困难,不利于农村综合管理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农村丧事占用土地多,死人与活人争地,不利于土地资源的科学综合

20世纪90年代以来,火葬后的骨灰存放方式在不断更新,种类繁多,但在笔者当地,传统的入土为安的思想属于主流,虽然火化已然全部执行,但绝大部分仍然将骨灰盒放入棺材后下葬,不但墓穴要大,还要堆砌地上部分,一般占有土地面积6平方米左右,有的更大。再加上目前群众都富起来了,有的家庭出资购地用作坟地,而且位置还比较随意,有的在传统老坟地下葬,有的则请“风水先生”仔细查看,在自己选定的地方大建坟地,立碑树牌,相互攀比,占用大量土地。

据笔者亲身经历来看,大量的坟地是以老坟地为主,主要位置在山地、丘陵、滩涂和树林等,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些土地也成为发展经济的有力支撑,隆起的大面积坟堆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已经构成障碍,因为坟地问题引发的纠纷也时常见于报道。竟然有的坟地占用的土地是基本农田,在大片土地中间出现几个坟堆,周围栽种松柏树的现象也经常见到,而大部分群众对坟堆占地问题认识也不到位,往往助推了坟地占地思想的蔓延,这对于土地走上集中和大规模机械化、集约化以及现代化的农业升级是极为不利的,非常不利于土地资源的科学综合利用。

、农村出身的党员干部有苦难言,更有个别人借此敛财,不利于党风廉政建设

有的党员干部出身农村,虽然在外工作,但迫于老家的习俗规矩,也只能参与其中,不但对于推动农村移风易俗起不到作用,而且容易被很多群众误认为党员干部也大办丧事。更有个别党员干部利用丧事之际,展示自己在外工作的“辉煌成果”,同事、同学、战友、关系单位人员等等皆登门吊唁,车来车往,礼金丰厚,周围村民评头论足,也算是光宗耀祖,为逝者挣得更多光彩。反过来说,有的党员干部在外工作,假如只是单独携亲人回家奔丧,影响很小,却遭受众人白眼,有的村民会认为“混”地一般,结果,办丧事的规模大小成为在外工作人员互相比较社会地位的一个标准,使得部分农村出身的党员干部有苦难言。

也有个别党员干部单位和位置比较关键或重要,存在着有的单位和个人借丧事机会大量奉送礼金的现象,个别人借此敛财。方式非常简单,因为有“办公人员”在“现场办公”,有的是两个登记簿册,一个用于本地村民和亲戚登记,另一个专门用于“对外”登记,分工非常明确。只要奉上礼金,说明单位名称或者个人名字,直接登记在“礼簿”上即可,事后大家彼此相互你知我知,公然对抗有关规定,很不利于党风廉政建设。至于礼金来源,笔者认为,无论是个人登记还是单位登记,难免存在公款私用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至于农村丧事占用时间多,容易耽误农事和工作等问题也是比较突出,按照一般伦理来说,办理丧事本身无可厚非,其中深深寓含了对先逝者的亲情、友情、关爱和追念,但是,丧事费用高,家庭负担大,丧事过程复杂,迷信思想严重占用土地多等问题的存在,的确困扰着基层农村的发展,目前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这些问题已经明显地影响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虽然相关部门出台了许多具体政策和规定,但由于强大的传统习俗和具体执行不力等问题,往往浮在城镇多,落实农村少;机关单位多,个人家庭少,政策和规定在农村的实施成效缓慢,必须在高度重视的同时,加强丧葬礼俗改革,简化繁琐仪礼,正确引导广大农村群众厚养薄葬 使丧事习俗符合时代要求

一、及时完善丧葬制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应该及时完善相关殡葬管理和服务制度,特别是县区、乡镇一级相关部门,一定要具体到微观层面,对殡葬依法实施管理,体现行政法规对民俗的引导作用。落实责任,具体到人,加强监管,提高殡葬服务水平,防止殡葬服务变相成为个人的敛财工具。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落实群众监督制度,成立村级殡葬理事会,一旦有个别人利用丧事机会大搞损民害民的事情,相关部门一定要严查严办,绝对不能只讲部门利益或者姑息养奸,须知殡葬大计直接与经济社会良性健康发展息息相关。

二、积极宣传,引导群众树立正确丧事观念

事实上,根据笔者的调研,很多农村群众对大办丧事也很有意见,甚至也有很多群众深恶痛绝,但出于传统习俗,往往也屈从于各种压力。应紧紧依靠群众,以典型事例引导,做好专项宣传工作,而且长期坚持,不能搞一阵风,要从中进一步的发现问题,由小到大,将时代精神逐渐引入农村传统丧葬习俗中,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丧事理念,实现厚养薄葬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家族墓地的消亡,国有公墓不断增加,为火葬后的骨灰存放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同时,存放方式也不断更新,种类繁多。人们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和思想意识,自由选择骨灰的存放方式。骨灰存放的方式有骨灰墙、骨灰亭、骨灰塔、骨灰存放室等。此外,还有骨灰植树葬和骨灰下葬立碑墓地等,这种方法似乎来源于传统的入土为安的思想。近年来兴起的骨灰海葬也逐渐为人们接受。

总之,祭奠死去的亲人,选择什么方式,受经济、文化等个人素质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应该说,悼念亲人,是人之常情。但是,在现代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应该提倡在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革除那些带有迷信色彩的礼俗,使丧葬礼仪这一传统文化朝着积极、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

农村丧事问题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