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预习

发布时间:2011-11-30 10:39:30

15 戊戌变法 预习学案

制作人:李静 审核人:靳凤巧 使用时间:2010-3-30 序号:09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30年,中国发生了著名的戊戌变法,二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历史背景相同、时间相似、目标类似、措施相近,都是向西方学习以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戊戌变法本身就是以明治维新为榜样进行的,但两者的结局截然相反,这是为什么呢?

知识梳理:

一、 戊戌变法的背景:

(一)甲午的震撼——社会基础

1894年开始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激发了人们的 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列强掀起了

(二)维新思想的兴起——思想基础

1早期维新思想

119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 ,产生了以 等人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思想,他们要求,政治上: 经济上:

文化教育上: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经世之论,兴办新式学校,传授西方科学知识,培养新式人才。

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郑观应《盛世危言》

2)作用:

2. 戊戌维新思想

1)时间:

2)主张:明确提出

3)代表:康有为 特点: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翻译 体现了 的特点。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据此,分析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

天演者,西国格物家言也……以为天不可独任,要贵人以持天……使人治日即乎新,而后其国永存,而种族赖以不坠,是之谓与天争胜。而人之争天而胜天者,又皆天事之所苞,是故天行人治,同归天演。 ——吴汝纶《天演论·序》

尝试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成为新的政治力量——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二、过程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公车上书:

1)原因: 草案传回北京,各省举人联名拒签合约。

2)内容:A下诏、迁都、练兵——权宜之计;

B变法从 方面入手,引进西方的 制度。

3)影响:

2、强学会与《时务报》

1)康有为等人在上海、北京创办报刊 ,后改名

18958 在北京组织 ,宣讲“中国自强之学”

18961,康有为在上海创办

18968 在上海创刊,梁启超任主笔。

2)影响:

(二)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

1、戊戌变法:

1)诱因:

2)具体准备:A1898年康有为上书

B18944,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

宗旨:

3)实施:1898611光绪帝颁布 诏书,宣布变法,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

具体内容“破旧”、“立新”(详见课本P108

主要内容

2失败:1898921,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重新 ,大肆搜捕维新派,杀害了“戊戌六君子”。

3.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

4、性质:

三、影响

四、变法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具体原因:

①客观上:反动势力强大。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如慈禧太后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控制了人事任免权。各省官员大多对变法阳奉阴违,并不真正实行。袁世凯告密出卖维

②主观上A.维新派缺乏坚强领导核心;

B.脱离群众,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

C.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D.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五.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1、中国的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打击,故发展缓慢、经历曲折。

2、民族资产阶级始终没有掌握近代化的领导权。(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

3、中国近代化的主要内容是争取民主,实现工业化。

4、要实现近代化,必须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5、争取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

重点探究

1、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注意史论结合)

①政治上: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②经济上: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思想上: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感情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同时,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文化展开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百日维新中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设立新式学堂,也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

④社会生活上: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如主张男子剪辫子、妇女不缠足)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也起了重要作用。

2、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比较

相同点:①性质上,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②目的上,都要求摆脱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不同点:①社会背景上,日本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也越来越不满;农民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勾结,且力量大。

②领导力量上,日本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领导力量,用武力推翻幕府守旧势力,保证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中国的守旧派势力强大,握有实权;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导致改革措施无法实施。

③国际环境上,日本明治维新发生时。正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未到。欧美各列强一方面正忙于国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另一方面正集中兵力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戊戌变法发生时,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掀起了瓜分世界的高潮,中国成了列强瓜分对象,国际环境对中国改革不利。

④结果不同:一败一成。

习题反馈

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材料二

材料三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

材料四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材料五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康有为维新思想有什么特点? 这种宣传方法有什么利弊得失?

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2 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形成,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思想的传播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机。

⑵特点:“托古改制”,把传统的儒家思想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相结合。

利:有利于减少改革阻力;弊:暴露了康有为等维新派的软弱性。

⑶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2 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形成,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思想的传播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机。

⑵特点:“托古改制”,把传统的儒家思想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相结合。

利:有利于减少改革阻力;弊:暴露了康有为等维新派的软弱性。

⑶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2 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形成,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思想的传播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机。

⑵特点:“托古改制”,把传统的儒家思想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相结合。

利:有利于减少改革阻力;弊:暴露了康有为等维新派的软弱性。

⑶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2 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形成,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思想的传播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机。

⑵特点:“托古改制”,把传统的儒家思想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相结合。

利:有利于减少改革阻力;弊:暴露了康有为等维新派的软弱性。

⑶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2 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形成,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思想的传播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机。

⑵特点:“托古改制”,把传统的儒家思想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相结合。

利:有利于减少改革阻力;弊:暴露了康有为等维新派的软弱性。

⑶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戊戌变法预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