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教案一等奖

发布时间:

6.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腊月”“初旬”“蒜瓣”“杂拌儿”“逛庙会”“娴熟”“零七碎八”“万象更新”“截然不同”“张灯结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教学重难点】
1.了解单元内容,清楚单元知识要点。
2.能正确读写“腊月”“初旬”“蒜瓣”“杂拌儿”“逛庙会”“娴熟”“零七碎八”“万象更新”“截然不同”“张灯结彩”等词语。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习俗及文章写作方法。【课时安排】三课时【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小组学习表格。
2.要求学生或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或询问身边长辈,了解各地春节习俗。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23页,轻声读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
说明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让我们再读读本组课文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
《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

说明整体感知单元部分,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本单元教学内容与要求,而尽快了解教学重点,便于以后的学习。
3.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1教师板书:春节这是中国人最看重的节日。每当这时候,不管你身处何地,都会千方百计回家,因为这是一个喜庆的节日,一个团圆的节日。请问,你们今年是怎么过春节的?
说明借此引导学生回味春节,感受春节热烈气氛,从而引发学生学习兴趣。2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北京的那么老北京人又是怎样过春节的呢?让我们一起随着作家老舍先生的笔触去深入了解一番。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遇到生字借助拼音读正确,遇到多音字或吃不准的字不妨查查字典;不理解的词语试着用学过的方法解决,例如: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等。
媒体出示:反馈练习:
1)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并打上“√”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jiànjiān)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多数铺(pūpù)户在正(zhēnɡzhènɡ)月初六开张,不过并不很忙。糖形或长方形或为瓜形,又甜又黏(niānnián这是用花生、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néhuo)成的。
北京虽是城市,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qíqǐ)过年,而且过得分(fēnfèn)外热闹。2)理解词语。娴熟——(熟练。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说明加强字词句练习,帮助学生能正确朗读全文。

2、再次读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在文中打上问号,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老北京人过春节非常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预设: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
腊八粥:腊八即腊月初八。在腊八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媒体出示)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小年:农历中的节日。在腊月二十三日,旧俗在这天祭灶。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预设:
空竹:(媒体出示)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说明在学习中应自始自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及不懂就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研读课文
1.通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了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呢?默读全文,请用“——”划出有关句子。
媒体出示: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小结:由此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这两句话相互照应,文章结构因此显得完整,浑然一体。

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1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同桌合作,把文中写到的时间和风俗习惯分别填在表格中。
时间腊月初八腊月初九至
腊月二十二
风俗习惯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三过了二十三
除夕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大扫除,把吃的东西备足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正月初一
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
初六
铺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正月十九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春节结束
2)媒体出示表格,学生校对
说明风俗习惯”一栏不强求学生填得全面细致,只要大致意思一样即可,表格内容仅供参考。
3)根据这张表格,你们发现课文是按怎样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3.分清详略,了解写作方法。
1分清详略:这么多内容,作者是如何谋篇布局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找找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2)集体交流: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
4.教师小结:这四天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呢?让我们下节课再来细细品味。四、复习巩固

读读词语,尤其注意多音字读音:
间断铺户正月掺和一齐又甜又黏五、作业1、抄写词语。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
听写词语,然后同桌对照课文检查并改错
出示腊月初旬蒜瓣杂拌儿逛庙会娴熟各形各色零七碎八万象更新截然不同张灯结彩二、研读课文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为什么?深入地读一读,圈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风俗活动,结合自己过年感受,待会儿和大家交流交流。
学生交流,媒体出示相关句子内容。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板书)熬腊八粥
出示: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指名读句子。
体会语言表达特点。熬腊八粥怎么就成了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了呢?小结:难怪作者在文章开篇就介绍熬腊八粥的过程呢。
(语言通俗而有趣,作者运用排比与比喻方法,非常自然地说明粥的材料丰富,表达了对丰收的自豪与期盼。
泡腊八蒜
出示: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读句子。
体会语言表达特点,在泡腊八蒜时,作者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呢?

小结:作者住腊八蒜的“色”“味”双美的特点,用简练的语言将叙述与描写融为一体。
2.除夕。老舍先生从哪两方面来描写“除夕真热闹”的呢?指名读第7节,(板书:除夕)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学生交流:
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板书:做年菜穿新衣吃团圆饭守岁)
小结:从刚才的交流中看出,人们都在为庆祝除夕而忙碌着,当然热闹。另外从“万不得已”“必定”看出,人们非常重视“吃团圆饭”,这里饱含这浓浓的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守岁”有两层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
说明品读这样的句子,不仅了解除夕的热闹,还要深入了解领悟传统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学生交流: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
小结:老舍先生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对除夕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板书:热闹)
3)师生配合朗读。(老师读总起句)
小结:描写除夕的情景,作者用一句总起句引出,从两个方面向我们娓娓道来除夕的热闹场面。
3.正月初一。这个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人们是怎样度过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体会人们愉快的心情。(板书:正月初一)
1)学生自己品读。

2)教师引读,并板书。(板书:拜年招待客人逛庙会……)教师: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从中让我们感受到北京春节的热闹,人们愉悦的心情。(板书:愉悦)
4.元宵。主要通过句式训练来体会。
出示: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1)老师引读“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让学生通过读感受灯的数量多、种类多。(板书:灯的数量多灯的种类多)
2)模仿句式,说话练习
出示:元宵节上的灯真多呀,各形各式这么多的灯,让老北京人大饱眼福,还能吃到香甜可口的元宵,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5.总结:从刚才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老舍先生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如此这般,北京的春节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说明学生在进行交流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更要经常性地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复习巩固
课后“阅读链接”有两篇文章,也写了过春节的事儿。请大家先自己读读,然后将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与之相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下节课来交流。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表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上节课,大家通过同桌合作填写了表格,进行了汇报交流。现在回忆回忆,同桌互相说说: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媒体出示(时间顺序)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

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说明在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不必苛求其与上述答案一模一样,只要做到语言通顺,重点内容突出即可,但若发现学生概括时面面俱到则必须及时加以更正。
研读课文
齐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老舍先生的语言特点。学生齐读课文。指名学生说。
(非常朴实,通俗易懂;有地方特色,京味儿浓;好像一位长者在向你拉家常、讲故事一般亲切有味,娓娓道来……)
3)出示老舍先生的话。
我不论写什么,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
教师:老舍先生所谓的“俗白”就是语言通俗浅易,朴实无华。自然,他的“俗白”并不是粗俗浅露,而是精练含蓄、耐人寻味。
说明全文学完了,想必学生对老舍先生的语言特点已有所悟,此时补充老舍先生的话,旨在让学生此“俗白”非彼“俗白”,知道通俗浅易,朴实无华的语言同样生动而富有魅力。
2.上节课,老师请大家自学“阅读链接”,并比较它们与老舍先生一文有什么不同,现在谁来说说。
(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
3.找到有关内容,一起来读一读,体会同一个日子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感受。
年夜饭照例是非常丰盛的。……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胡乱吃两口,倒头便睡,不知东方已既白。(厌烦、苦恼)
夜幕降临时,大家便团团围坐在圆桌前。……于是,除夕噼里啪啦大笑着

走来,又噼里啪啦大笑着离去。(温馨、快乐)
通过比较,你知道了什么?(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当然也可以写出不同的心境。
对,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特色。
三、复习巩固
1《北京的春节》一文中好几处写了孩子怎样欢度春节,快速浏览课文并交流。
(孩子们准备过年,买杂拌儿、爆竹、玩意儿;腊月二十三,孩子最喜欢买糖吃;正月初一,孩子爱逛庙会;元宵节,孩子们买花炮燃放。
2.那么你又是如何过春节的呢?学生自由说。
说明这里的说是为了后面的写。虽然春节离开的日子并不太远,但有些小朋友可能平时不善观察,通过交流,可引发这部分学生回忆,由此激发他们兴趣,从而为接下来的写做铺垫。
拓展练习
1.学了这篇课文,让我们也拿起笔,写一写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要求按详略写两到三件事。
说明既然本文强调的是详略,因此,在学生练写习作时不妨也要求学写详略,使得这一写作方法能在学生心里扎下根,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有着不同节日习俗,同学们可把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的过程告诉你的长辈,然后再听听他们小时候是怎么过春节的。

【板书设计】6北京的春节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除夕做年菜穿新衣吃团圆饭守岁——热闹正月初一拜年招待客人逛庙会……——愉悦元宵灯的数量多灯的种类多

北京的春节教案一等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