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0-10-13 18:13:14

《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一课时教学预案

康缪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课文的新词。

3、初步感知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与课文的结构层次。

4、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了解水滴石穿的原因,感受小水滴的伟大。

教学流程:

一、揣摩图意,揭示课题

1、课前热身:看图猜成语。

教师依次出示图片,每幅图片暗含一个成语,分别是“三长两短”、“七上八下”、 “铁杵成针”、“滴水穿石”(板:滴水穿石)注意“滴”的写法。

2、看到这幅图,你有什么疑问?在你的印象里,水滴是怎样的?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石头呢?

3、对呀,貌不惊人的柔软的水怎么可能滴穿坚硬的石头呢?但是,“滴水穿石”的现象却真的存在,还成为了大自然奇妙的景象。(出示图)师述文中第一节一二句。

4、如果我们能解开这个谜团,还能从中得出许多“启示”呢! (板书完整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指导读通

水滴为什么会穿石?它给我们的启示又是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去课文中找找答案吧!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生字和二类字多读几遍。在不懂的地方打上一个小问号。

生自读课文,师巡视倾听,随机指导。

●读完课文,你有什么问题吗?

咱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对课文的学习,也许你会找到答案呢。

(一)检查读词

1、咱们一起来交流交流这些词语的学习。【出示生字词:本草目 自生计 专利

2、指名读、正音

3、摘掉帽子,你还能读准确吗?

4、有哪些词的意思你已经理解了?说给大家听听。

●猜猜《本草纲目》是一本怎样的书?

《本草纲目》是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实地考察,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7年编成的心血的结晶。全书52 卷,约200万言,记载了1892种药物。李时珍根据古籍的记载和自己的亲身实践,对各种药物的名称、产地、气味、形态、栽培、采集、炮制等作了详细的介绍。因此课文中说这是一部医药学巨著。

“恋”:曾在法布尔那课学过很多与“迷恋”相近的词。

●“谋”在词典中有这样三种解释,在这儿选择哪一种?

●用“勉”组词。

齐读两遍。

5、加点字都是我们这一课要学的生字,相信大家都会写。但是我们要提高要求——写好看。看看,哪个字结构比较特殊比较难写好看?(勉)

那我们怎样才能写好看呢?要注意哪个笔画的写法?(竖弯钩长一点 钩要往上翘 不要往里弯 部首是“力”

●看老师写一写。(师板写“勉”)

●请大家在书上描红。

5“滴水穿石”是一个成语。课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的四字词语,你都会读吗? 开火车读。 小老师领读。

滴水穿石  三心二意  微不足道  日雕月琢

持之以恒  炉火纯青  坚持不懈  半途而废

孜孜不倦  接连不断  翻山越岭  锲而不舍

6、请大家再读读这些词语,找找哪些词语与“滴水穿石”意思不一样的(说一个剔除一个)

7、请用铅笔在意思一样的词语下面横线。(交流:持之以恒、孜孜不倦、接连不断、坚持不懈、日雕月琢、锲而不舍)

8、你能联系生活实际,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说一句话吗?

9课文中用了很多的四字词语,这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今后的写作中我们也可以恰当地使用四字词语,使作文更生动。

(二)指导读文,理清脉络: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读后交流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一人口读,其他人心读,围绕“正确、流利”这个标准来评价。如果满分是10分,你打算给他打多少分?为什么?(随机正音,对多音字“给” “教”进行教学)出示“不教一日闲过 ——齐白石” 给予

2、同学们分组讨论每一自然段写了什么。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概括每段主要内容:

⑴先来看第一小节,这么长的一段话,要想把它概括成一句话,有什么法子?

对,找重点词。试试吧。

⑵学生交流后出示第一自然段段意。(第1自然段:“滴水穿石”形成的原因。

⑶对,就这样找重点词组织一下就可以概括自然段的意思了。下面请每一大组默读一个自然段,找找重点词,写一写,概括这一自然段的意思。(分大组自己学习概括)

⑷交流,每一组一人。如果不全,其他人补充。

第2自然段:由“滴水穿石”这个奇观提出观点——如果我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什么事情都能做成。

第3自然段:用三位名人成就事业的例子从正面说明观点。

第4自然段:用雨水不能滴穿石块的例子从反面说明观点。

第5自然段:再次强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3、刚才我们已经讨论了每一节的意思,同学们采用了找重点词的方法概括得非常准确。现在你看看,有没有哪些小节内容相近可以合并,怎么合并?(学生交流)

4、第一二节:(出示)看看概括段意有什么技巧啊?(节意相加)

对,那第3、4自然段怎么相加呢?(教师先说繁的,交流后出示正确的)

5、刚才咱们已经学会了概括段意的方法,就是节意相加。不过在概括段意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正确、简洁。正确就是内容不能出错,简洁就是语言不罗嗦。现在,你能用这样段意相加的方法来概括全文的意思吗?请大家结合自己写的段意和屏幕上的段意把全文的意思简单写一写。(写,交流)

6、同学们,你们都是有本领的人,把这么长的一篇文章读成了一段话,真不简单。特别有水平的人啊除了能读成一段话,还能读成几个词呢。我相信,老师你们都是特别有水平的人,肯定能把课文读成几个词,试试吧。(交流)

(出示:提出观点 证明观点 强调观点 红字)

7、还能把这十二个字提炼得再简洁些吗?(交流,板书:提出 证明 强调)

三、精读课文第一二节,感悟启示。

1、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理清了课文结构,现在让我们走近滴水穿石,感悟它所带给我们的启示。“滴水穿石”是一种奇妙的自然景观,那么这种景观是如何形成的呢?请自读第一自然段,找找这种奇观形成的原因。

2、交流,出示:(原来,在这个小洞……成为了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⑴从这一段的描写中,你知道水滴要想把石块滴穿,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

你从哪些词语中知道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红字)读读这些词。

这些词语,你能用两个词语来概括吗?

3、书上是怎么写的呢?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4、你找到了哪两个词?(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师总结:是啊,无论岁月如何变换,水滴总是对准那一个地方,这就叫“目标专一”(板:目标专一)

无论过去了多久,水滴总是不断地重复着那样一个动作,滴啊,滴啊,滴啊,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绝不停止,永不放弃,这就叫“持之以恒”。(板:持之以恒)

3、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滴水为什么能穿石吗?用上“因为……所以……”的关联词。(出示:因为……所以……)

4、加上第一句话,看看有什么特点。

这样一问一答的句子就是设问句,文中还有一句设问句,你能找出来吗?

5、看起来特别柔弱的小水滴,却能滴穿坚硬无比的石头,因此,作者这样说(出示:水滴的力量是……所以能把石块滴穿。)

6、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对照我们自身,你能获得什么启示?

(出示:如果我们……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能把问号改成句号,意思不变吗?

●“像水滴那样”是什么意思?(出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水滴那样 ,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7、“滴水穿石”是一种令人惊叹的奇观!让我们拿起书本,再一次欣赏这一奇观,再一次感受它给予我们的启示。(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四、总结:

事实证明,从古到今,确实很多人身上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书中就举了三位名人——(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的事例。下节课,让我们仔细学习他们的这种可贵精神。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熟读课文,摘抄与“滴水穿石”意思相近的词语2遍;

2、搜集课外两个体现“滴水穿石”精神的具体事例和名人名言

板书设计:

滴水穿石的启示

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教学反思

智慧理答 以问促答

小语组 康缪燕

在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观,教师已经在开始注重与学生的对话。孙建峰老师曾说过:“教学人生乃是对话人生,对话即教学。”教师们已经在注重与学生的对话教学。然而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与学生的对话质量如何呢?是否是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呢?著名教育研究者潘新和老师曾说过“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人引以骄傲的言语生命:人的言语生命状态,言语生命意识,人的精神创造力和自由能动性,人的言语态度、理想、信念和信仰。”“在语文教育中,唯有以唤起和激发人的内在的生命、精神动能为根本,因人制宜,为人的言语行为找到正确的目标和理想,引领学生走上言语人生和诗意人生之路,使人的言语上的发展成为一种生命自觉,才有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发展。”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对话质量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的言语生命的发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命对话过程。尤其是教师对学生的理答语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言语内驱力的生成。

笔者前段时间在海安县实验小学进行了一次课堂实践活动,以下是我在导入处的一段对话:

师:(出示第四幅图)你说。

生:滴水石穿。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滴水穿石。

师:请坐。这幅图片中暗藏的成语就是——

生:(齐)滴水穿石。

师:“滴”字写的时候注意中间是一个“古老”的“古”,不要写错了。

看到这幅图,你有什么疑问呢?

生:水滴怎么能滴穿石块呢?

师:是啊。在你的印象中,水滴是什么样的?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

生:渺小。

师:还有吗?

生:微不足道。

生:脆弱。

师:看来同学们积累的词语非常多啊。那么石头在你的印象中又是如何呢?也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

生:坚硬。

师:还有吗?

生:坚固。

生:坚不可摧。

师:是啊,那么渺小、微不足道的水滴,又怎么可能穿透坚硬的石头呢?这在我们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是天方夜谭。然而滴水穿石的现象却真的存在,而且成为了大自然中一种非常奇妙的景观。

在这段对话中,学生的回答有些片面,因此我的理答主要是采取追问的方式。追问一般倾向于同一个学生,这样可以保持学生思维不被打断,也有利于对话深入展开。追问可以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纵式思考,变感知为理解,从而引领学生实现文本阅读的第一层次——走进文本。

曾记得看过《教海漫记》中记的于永正老师利用追问,击碎学生“全会”假象,顺利开展教学的一个案例。当时初读于老师的这则教学案例,对于老师的于老师的教学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很是佩服,却不能说出好在哪。现在参加课题学习,了解了这是一种追问式理答,属于教学基本功的范畴。这则案例反映了于老师很强的理答能力,教学基本功怎一个“深厚”了得!大师的机智理答值得我们青年教师去学习。我们应该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在阅读教学课中,用敏锐犀利的眼睛,透过课堂纷繁现象,看清现象后学生对文本的接触情况是否“又快又好”。不管学生的初读解读“好”还是“不好”,都给他来追问。就可以避免文本解读时的“南辕北辙”、“浮光掠影”,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有效对话,深度对话,走近文本。

滴水穿石的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