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化学总复习《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专题突破

发布时间:2018-12-22 14:47:37

2018年中考化学总复习《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专题突破

【考纲要求】

1.掌握溶液、溶质、溶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概念。

2.掌握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了解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3.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知识网络】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组成:溶质和溶剂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固体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KNO3

溶解度 变化规律: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溶解度 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Ca(OH)2

常用溶解度曲线表示

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溶液

溶质的质量分数 = ×100%

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定义:固体溶质从饱和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蒸发溶剂,适于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的物质

结晶 冷却热的饱和溶液,适于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大的物质

放热,:NaOH H2SO4

溶解现象 吸热,NH4NO3

变化不明显,NaCl

乳化现象:洗洁精洗衣物和餐具上油污是发生了乳化现象

【考点梳理】

考点一、溶液、溶解现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组成:溶质和溶剂。

3)特征: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密度、浓度、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改变,溶液久置不出现沉淀,不分层。

2.溶解现象

1)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溶剂的温度:温度越高,溶解越快。

固体溶质的颗粒大小:颗粒越小,溶解越快。

搅拌加速溶解。

2)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物质溶解时,往往会引起温度的改变。溶解的过程发生两个变化:

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要吸收热量;

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过程,要放出热量。

当吸热大于放热时,溶液温度降低,反之升高。

3)溶于水温度升高的物质:氢氧化钠、浓硫酸等,溶于水温度降低的物质:硝酸铵等。

3.正确区分乳化现象和溶解现象

1)乳化是使用乳化剂将植物油(的油珠)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存在于水中而不能聚集。

2)溶解则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在溶剂的作用下,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溶剂中。乳化作用得到的是乳浊液,溶解后得到的是溶液。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定义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须注意以下两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这两个条件下才有意义,脱离了这两个条件,无法判断是否饱和。

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一定要指明具体的溶质,同一溶剂对一种溶质已经饱和,但对另一种溶质却不一定饱和。

5.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在一定温度下,看该溶液中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如果有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溶质与溶液共存,那么这种溶液就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否则是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或者向其中加入同种溶质的固体粉末,看其是否继续溶解,从而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要点诠释】

1.溶质与溶剂的质量具有加和性,体积不具有加和性,即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体积+溶剂体积溶液体积。

2.溶液一般是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溶液透明包括无色透明和有色透明,如硫酸铜溶液为蓝色,氯化铁溶液为黄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透明不是溶液的基本特征,如水、酒精虽然透明,但不是溶液。

3.如果加入水中的物质与水发生化学反应,那么溶质就是与水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如:把生石灰放入一定量的水中,溶质是氢氧化钙,而不是氧化钙[CaO+H2O=Ca(OH)2];三氧化硫通入水中与水反应生成硫酸,溶质是硫酸[SO3+H2O=H2SO4]

4.注意区分反应热与溶解热。反应热是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溶解热则是物质溶解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将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放入水中,都会放出热量,但放热的本质不同,前者是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时放出的热量,是反应热,后者是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出的热量,是溶解热。

考点二、溶解度、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四要素:一定温度;②100g溶剂;饱和状态;单位:g

3)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温度。

2.溶解度曲线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熟石灰。

3.溶解度曲线图中的点表示的意义

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该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处于饱和状态。

2)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不饱和状态。

4)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过饱和状态(或溶质未完全溶解)。

4.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

【要点诠释】

1.理解溶解度需抓住以下四要素:

1)条件:在一定温度下。因为物质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故不指明温度时,溶解度没有意义。

2)标准:在100 g溶剂中。物质溶解量的多少与溶剂量的多少成正比,要比较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必须用等量的溶剂。此处100 g是指溶剂质量,不能误认为是溶液质量。

3)状态:达到饱和时。只有在一定量溶剂中(100 g)达到饱和时(溶解最大限度),溶质的量才是一个确定的值,否则溶解度就不是一个确定的值。

4)单位:以g为单位。

2.可从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认识气体的溶解度。如:夏天打开汽水瓶盖时,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减小,会有大量气体涌出;喝汽水后会打嗝,是因为汽水到胃中后,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

考点三、溶质质量分数、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1)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100
2)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100g+溶解度)×100%
2.配制溶液的主要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3.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公式中溶质的质量必须是已溶解的物质的质量,未溶解的物质不是溶液的组成部分,当然也不是溶质。

2)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所以形成溶液的质量是所有溶质的质量之和加上溶剂的质量,该溶液中某种溶质的质量分数即为该溶质的质量除以溶液的总质量。

3)计算时,分子与分母的单位要统一。

4CaONa2OSO3等易与水反应的物质溶于水时,与水反应生成Ca(OH)2NaOHH2SO4,溶质是反应后的生成物Ca(OH)2NaOHH2SO4,而不是原物质CaONa2OSO3,所以溶质的质量是溶液中Ca(OH)2NaOHH2SO4的质量。

5CuSO4·5H2ONa2CO3·10H2O等结晶水合物溶于水时,溶质是CuSO4Na2CO3,而结晶水会进入溶剂。

6)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以由溶解度直接求得。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要点诠释】 

1.在关于生成物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中,重点在于计算生成物溶液的质量。生成物溶液的质量有两种求法:

1)用质量守恒定律来求,生成物溶液的质量=反应前所加物质的质量总和一反应生成的气体质量一反应生成的沉淀质量(如有不溶的杂质也应减去)。

2)生成物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在计算溶剂的质量时要考虑反应是否生成了水,还要考虑反应物溶液中的水。

2.溶液配制过程中溶液浓度出现偏差的分析:

1)配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低的原因:溶质过少;溶剂过多;溶质过少与溶剂过多同时存在。

2)配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高的原因:溶质过多;溶剂过少;溶质过多与溶剂过少同时存在。

3)出现溶质和溶剂过多或过少的原因主要有:计算出现错误;称量与量取出现错误;操作不规范,损失了溶质或溶剂;溶质纯度不高或量器精确度不高等。

考点四、溶液的稀释、浓缩和结晶
1.关于溶液稀释的计算:
1)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2)若设浓溶液质量为A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加水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稀溶液B g,则

A g×a%Bg×b%(其中BAm
2.关于溶液浓缩(无溶质析出)的计算:
(1)向原溶液中添加溶质:溶液增加溶质前后,溶剂的质量不变。增加溶质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增加的溶质的质量,而溶液的质量=原溶液的质量+增加的溶质的质量。若设原溶液质量为A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加溶质Bg后变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溶液,则

Ag×a%Bg(A gBg)×b%
(2)将原溶液蒸发掉部分溶剂:溶液蒸发溶剂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若设原溶液质量为A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蒸发Bg水后变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溶液,则

Ag×a%=(AgBg×b%。
3)与浓溶液混合:混合后的溶液的总质量等于两混合组分溶液的质量之和,混合后的溶液中溶质质量等于两混合组分的溶质质量之和。若设原溶液质量为 A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浓溶液质量为B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两溶液混合后得到溶质的质量分数为c%的溶液,则

Ag×a%B g× b%=(AgBg)×c%。

3.结晶:固体溶质从饱和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1)蒸发结晶:一般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体物质,即溶解度曲线缓升型的物质。

2)降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物质,即溶解度曲线陡升型的物质。

【要点诠释】

1.关于溶液稀释的计算一定要抓住: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然后根据所给信息列方程求解。

2.关于溶液浓缩(无溶质析出)的计算,要根据浓缩的具体类型来具体分析找出等量关系来解决。

3.结晶法可用于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组成的混合物。在具体的操作中,要结合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溶解度和含量的多少。降温结晶和蒸发结晶以及过滤等方法要交替使用。

4.分离混合物的操作过程:加热溶解(或常温溶解)、冷却结晶(或蒸发结晶)、过滤分离、洗涤晶体、干燥晶体。

【典型例题】

类型一、考查溶液的有关概念、溶解度曲线的应用以及溶液的配制

1.要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中要用到的玻璃仪器只有烧杯和玻璃棒

B.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应该将砝码放在左盘,药品放在右盘

C.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120

D.称量时,必须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思路点拨】知道配制溶液所用的仪器、托盘天平使用时左物右码等注意事项、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有关计算。

【答案】D

【解析】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故A错。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时要左物右码,故B错。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595=119;故C错。易潮解、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因为氢氧化钠既易潮解,又具有腐蚀性,所以必须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故D正确。

【总结升华】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熟悉托盘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项,防止由于错误操作造成误差。使用托盘天平称量时要把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右盘;称量干燥的固体药品,应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干净的质量相同的纸,把药品放在纸上称量;对于易潮解的、有腐蚀性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如表面皿、小烧杯)里称量。
2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浓度相同
B保持20℃,蒸发溶剂可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30℃时,将4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液的质量为80g
D10℃时,将两种饱和溶液升温至3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增大

【思路点拨】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能表示的意义:根据已知的温度可以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根据物质的溶解度也可以查出它所对应的温度;可以判断或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提纯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即选用蒸发结晶还是降温结晶、升温结晶);并且,还可以判断或比较析出晶体的质量大小,即曲线越陡,析出的晶体就越多;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是相同的;并且,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

【答案】D
【解析】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故饱和溶液浓度相同,A选项正确。保持20℃,蒸发溶剂可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B选项正确。30℃时,甲的溶解度为60g,将4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只能溶解30g,溶液的质量为80gC选项正确。10℃时,将两种饱和溶液升温至3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D选项错误。

【总结升华】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溶质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变方法;然后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3.在下表①-④组的X溶液中,滴加Y溶液至过量,生成沉淀或气体的质量与加入Y溶液的质量关系符合下图的是(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思路点拨】首先分析图象的意义是随着Y的不断加入,反应开始没有气体或沉淀生成,然后气体或沉淀逐渐增加;其次将四个反应的化学反应原理逐一分析,分析气体或沉淀的生成与Y试剂的关系,最后和图象对比可解答。

【答案】C

【解析】图象的意义是:随着乙的不断加入,反应开始没有气体或沉淀生成,然后气体或沉淀逐渐增加。
中盐酸首先和氢氧化钠反应:HCl+NaOH=NaCl+H2O,没有气体和沉淀生成;盐酸反应完全后,氢氧化钠继续和氯化铜反应:CuCl2+2NaOH=CuOH2↓+2NaCl,生成沉淀,与图象相符,故正确。
中硫酸和硫酸钠溶液都会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所以从反应开始就有沉淀生成,与图象不符合,故错误。
中氯化钠和碳酸氢钠不反应,而盐酸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开始就有气体生成,与图象不相符,故错误。
中硫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没有气体和沉淀生成;氢氧化钠反应完毕后,硫酸继续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与图象相符,故正确。所以选C

【总结升华】本题是图象和化学知识相结合的题型,涉及知识点较多。要求学生有将图象信息转换为化学信息的能力,同时对有关化学知识必须十分熟练,才可能快速解题。

4.如图是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图,某同学在20℃时进行了如下实验,得到相应的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保持温度不变,若在中加入4.5KNO3固体可得到饱和溶液

B②③⑤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①③④均为不饱和溶液

D④→⑤可析出53.9gKNO3晶体

【思路点拨】根据题图中信息分析解答: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克,则加入20克硝酸钾全部溶解;加入30克硝酸钾只能溶解11.6克;加热至50℃时,50克硝酸钾全部溶解;再加入30克硝酸钾,全部溶解,因为在50℃时,其溶解度为85.5克;降温至20℃时,有晶体析出,只能溶解31.6克。故可知正确答案。

【答案】C

【解析】经分析知中的溶质为80g,在50℃时,其硝酸钾溶解度为85.5克,所以应在中加5.5KNO3,溶液才达到饱和,故A错误。中的溶质是20g+11.6g=31.6g中的溶质是50g中的溶质是31.6g,所以②③⑤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相等,故B错误。由以上分析知,①③④均为不饱和溶液;故C正确。④→⑤可析出的晶体为:80g-31.6g=48.4g,故D错误.

【总结升华】此题是过程与图象结合题,是对学生识图能力的考查。解答这类题目时,要结合图象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举一反三:

【变式1】如图所示,A图表示硝酸钾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B图中甲、乙两支试管分别盛有硝酸钾、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向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后,甲试管中的固体减少,乙试管中的固体增加,则加入的物质不可能是(

A.浓硫酸 B.氢氧化钠固体 C.氧化钙固体 D.氯化钠固体

【答案】D

【解析】由图A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由图B可知,甲、乙两试管中的溶液都是饱和溶液。当向烧杯中加入某物质时,甲试管中的硝酸钾溶解,乙试管中的氢氧化钙固体增加,说明溶液的温度是升高的,由此可知:加入水中的物质溶解或与水反应放出热量。

【变式2如图为甲、乙两种盐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不相等
B将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蒸发或降温的方法

C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均为15%
Dt2时,将30克乙物质放入100克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30

【答案】B
【解析】

A溶解度大小比较需要指明具体的温度,故A错误;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需要蒸发或降温,故B正确;

C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所以它们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均为×100%15%,故C错误;

Dt2时,乙物质的溶解度小于30g,此温度下,将30克乙物质放入100克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小于130克,故D错误

类型二、考查与溶质质量分数有关的综合计算题

5某同学去我市的风景区游玩时,取回了若干块矿石样品,它采用了以下的方法对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检测:取这种石灰石样品6g,把40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测量过程所得数据见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的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求:

16g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的杂质为_____________

2m____________

3)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

4)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所给数据之间的关系,并做出正确的判断。(1)通过表中次序3和次序4的数据比较,可判断此时的石灰石中CaCO3已完全反应,且其中所含杂质的质量为0.6g,所含CaCO3的质量为:6g0.6g5.4g;(2)第一次加入10g盐酸,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4.0g,说明10g盐酸消耗了2g CaCO3,因此第二次加入10g盐酸后所消耗CaCO3的质量共为4g。【答案与解析】

10.6g (2)2

3)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100%=90%

4)解:设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73

2g 10g·x

   

答: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4.6%。

【总结升华】本题属于综合计算题,包括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第(4)问计算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时,只能用前两次所用盐酸中的任一次,不能根据第三次或第四次盐酸的质量计算,因为这两次盐酸有剩余。

6烧杯中盛有20.4g Na2CO3NaCl 组成的固体混合物,向其中逐渐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

盐酸。放出气体的质量与所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请根据题意回答问题:

1)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B点时,烧杯中溶液的的溶质是 (写化学式)。

2)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A点时,烧杯中为不饱和溶液(常温),通过计算求出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思路点拨】解题的关键是找到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及反应的关键所在,从图中可知,当向20.4g固体混合物中加入73g稀盐酸时,反应恰好完全,根据HCl的质量(73g×10%=7.3g)可以求出其它物质的质量。

【答案与解析】

1NaClHCl

2)解:设固体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为xNa2CO3和稀盐酸反应生成NaCl的质量为y,生成CO2的质量为z

当滴加稀盐酸至A点时,消耗HCl的质量=73g×10%=7.3g

Na2CO3+2HCl 2NaCl+H2O+CO2

106 73 117 44

x 7.3g y z

= = =

x==10.6g

y==11.7g z==4.4g

则固体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20.4g-10.6g=9.8g

A点时溶液中溶质NaCl的总质量=9.8g+11.7g=21.5g

A点时溶液中溶质NaCl的质量分数为:×100%=24.2%

答:A点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4.2%

【总结升华】在关于生成物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中,重点在于计算生成物溶液的质量。生成物溶液的质量有两种求法:

第一种方法(常用)是用质量守恒定律来求,生成物溶液的质量=反应前所加物质的质量总和一反应生成的气体质量一反应生成的沉淀质量(如有不溶的杂质也应减去)。

第二种方法是生成物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在计算溶剂的质量时要考虑反应是否生成了水,还要考虑反应物溶液中的水。溶液配制过程中溶液浓度出现偏差的分析。

举一反三:

【变式1】如图是实验室所用盐酸的试剂瓶标签上的部分内容,请仔细阅读后计算。

(1)欲配制14.6%的稀盐酸1000 g,需用这种盐酸多少毫升(计算结果精确到0.1)

(2)小强在家庭装修的废料中看到一些大理石碎料,他想探究大理石中碳酸钙的含量。于是他取部分大理石带到实验室,砸碎后称取25 g,加入100 g上述新配制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求:

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反应生成CO2的质量是多少?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答案与解析】

(1)解:设需用稀盐酸的体积为x。则

1000 g×14.6%=x·1.18 g/cm3×36%

x≈343.7 cm3=343.7 mL

(2)解:设大理石中CaCO3的质量为x,生成CO2的质量为y,生成CaCl2的质量为z

CaCO3 + 2HCl = CaCl2 + H2O+CO2

100 73 111 44

x 100g×14.6% z y

100∶73=x∶(100 g×14.6%) x=20 g

73∶44=(100 g×14.6%)∶y y=8.8 g

73∶111=(100 g×14.6%)∶z z=22.2 g

则大理石中CaCO3的质量分数=×100%=80%

所得溶液中CaCl2的质量分数=×100%≈20%

答: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0%,反应生成CO2的质量为8.8g,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变式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固体混合物充分加热至恒重,其质量变化如图所示。另取相同质量的该混合物溶于水得到106.6 g溶液,向该溶液中加入100 g 7.3% 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已知:2NaHCO3Na2CO3 +CO2↑+H2O,碳酸钠受热不易分解。)

计算:(1)混合物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与解析】

解:设混合物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 ,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y,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z

2NaHCO3Na2CO3 +CO2↑+H2O

2×84 44 + 18

x 3.1 g

x = 8.4g
NaHCO3 +HCl = NaCl + CO2↑+H2O

84 44

8.4 g y

y = 4.4g

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13.7g 8.4g = 5.3g

Na2CO3 +2HCl = 2NaCl + CO2↑+H2O

106 44

5.3 g z

=

z = 2.2g

13.7 g混合物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总质量是6.6 g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106.6 g+100 g-6.6 g = 200 g

根据氯元素守恒,设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m

HCl NaCl

36.5 58.5

100 g× 7.3% m
=

m = 11.7g
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100%=5.85%
答:混合物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6.6g,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5.85%

2018年中考化学总复习《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专题突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