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修身养生之道(华工公选中国传统人生智慧必备)

发布时间:2015-01-07 13:33:34

我们都希望自己成为君子。哪有那样容易。看起来君子有很多要素。第一起码要物质生活充裕,才有时间去搞修养。仓廪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指望建筑工地的朋友们去修身养性,不合适。他们有小孩、老人要抚养,是没有这个精力的。第二要有天赋,君子琴棋书画,让一个疲于对付的人搞这些艺术创作也是不行的,他不搞破坏就算好了。

但孔子的修养之道似乎和物质没有很大的关系,和艺术有一点关系,但是不强烈。

任何事情都有原则,没有原则,很难成事。修养也是这样。修养的原则有三个:

第一个是,针对血气每个人是肉体,是动物。“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也就是说,年轻的时候身体素质虽然还可以,一夜五次郎也不是问题,但是血气未定,不能沉溺女色。后果很严重,就和新车一样,一开始猛地加速提速,到了后期跑起来就没有劲儿了。所以古代短命的皇帝太多了,很多是活活的被女人吸的精尽而亡。然后到了壮年,血气方刚,怒发冲冠,火爆不堪,走在路上人家瞪一眼,就上去打一架,这样的勇敢是匹夫之勇。“在网络上义愤填膺,在大街上胆小如鼠!”年轻的时候戒之在斗。年老的时候,各方面不行了,就不能贪恋财物,欲望要降低,要不然气血就供应不上了。

第二是,自我反省。这个相当难。毛主席说,善于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点主席在后期他自己也只能做到前四个字了。“静坐常思己过,闲谈磨轮人非”这句话和我们更是不共戴天了。批判总是很容易的。“吾日尝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也就是说,我常常反省自己,为朋友、上司做事情,有没有尽心,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坦诚,自己教给别人的,首先有没有做到?这是很难得。要努力往这方面靠,就很不错了。

第三个,言行合礼也不容易。说话恰到好处,这是需要时间历练的。有些人说话出来,呛人三里路。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俄语伤人六月寒”就是这个意思了。孔子也不是什么都说,他很少谈到,利。如果大家都去夺利,也就把一个公司,一个团队搞的乱七八糟了。但是,也不是不要,只是,取之有道。现在有些人,为了钱做了很多丧尽天良的事情,能量是守恒的,应有报应的。很少谈命,佛教里面的归属论,说,冥冥中,一切都安排好了。不提倡的,还是要奋斗,去改变,去学习。现在提倡的学习型社会,就是孔子,发愤忘食的低级版本。孔子也算卦,但是不过分提倡,命运还是要靠自己改变,这是不同于佛教的地方。孔子不谈神,那些玩意儿太玄乎,解释不了,与其吹的不行,不如不谈。子不语,怪、力、神,是也。

孔子特别提出,三种说话的方式是要不得的,是害人的。“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而及之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不该说话的时候,就贸然讲话,这是暴躁。该说了吞吞吐吐,就是隐瞒。不去察言观色,信口开河,这是眼瞎。所以简简单单的说话,并不简单。

第四个是情绪。我靠,管理情绪是最难的。有本书写的如何云里雾里,还是外国人写的,其实都是白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确实如此。孔子认为,做到不怨很就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我们很多抱怨,这样不行那样不行。就产生了很多痛苦。孔子怎样做到呢,他去看诗经,为什么?诗经里面的人好多都很惨,女子被抛弃的,男子事业无成的,人民生活水生火热的。一比较,就没有什么怨气了。

以上是原则,原则就是方向。方向不对,再多的努力没有用。当然人是有志向的,有些人发奋成为妥当的君子,有些人发奋成为彪悍的土匪,这一点“道不同,不相为谋”,没法勉强了。

然后是孔子的自我调节方式,这一点是值得学习的。这是他老人家是怎么学习修养的。

第一个是三忘主义,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能做到发愤忘食的人,不多,现在的我们最怕饿了,是不折不扣的吃货。然后因为房价看看收入,忧伤就很多,抱怨就很多。欢乐显得越来越奢侈。最后就觉得生命是自然而然的了,道法自然。

第二个是读《诗经》,前面说了,是为了减少抱怨。那我们也要常常想一些不如自己的人,减少怨气,主席说,“牢骚太多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个是音乐,孔子的艺术修养还是很牛逼的。他能用磬演奏很唯美的音乐。来表达情感,现代人虽然不要说都是键盘乐的高手,架子鼓的达人,你至少可以喜欢唱歌,哪怕是五音不全,唱歌也能给你带来欢乐。因为“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第四个是幽默。孔子很幽默的。我们也要常有幽默之心,不然人生枯燥的如同铝锅里面盐,只有一个味道,还容易和铝发生化学反应。

生命是一场远航,说不清是起航还是归航。总是人生之旅是比较辛苦的。修养的过程是枯燥的,这样做有没有好处呢,当然啦。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现代社会君子就是一个各方面都很妥当的人,拥有极大的人格魅力,你和他打交道会觉得很舒服,如遇春风。我们有误解,形容一个人文质彬彬,往往觉得他文静,不是的。质就是粗放的一面,豪放的一面,文质彬彬就是说,该你静绝不浮躁,该你动绝不静止。

然后是自得其乐。大家都看过心灵鸡汤。这本书还买的不错,心灵鸡汤也好,平桥豆腐羹也好,关键是要对自己好一点。

孔子是学不完的,人家是圣贤。我们取法乎上才能得其中,人要不断的成长,不断的奋斗,这才是生活的要义,也是儒家精神闪耀的光辉!

浅谈孔子的修身与育人

孔子,对我们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古代圣贤。熟悉的是他的名字,陌生的可能是他的思想。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一年来,我坚持利用课前五分钟和学生一起进行国学诵读,平时有空就翻阅《论语通译》,的确是受益匪浅。通过读记录圣贤言行的文字,进一步了解了孔子的为人与境界,情感与思想,尤其对他的修身与育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修身

自我认知

孔子能够成为大学者首先源于他对自己的定位。孔子把人的智力分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他自认为“我非生而知之者。”这样的自我认知是怎么确立的呢?据《中庸》载孔子语:“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孔子发现舜的大智慧是从好问好察而来的,由此他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人们的先天才质都是差不多的,修养的高下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自我认知和参悟,才使他没有迷失自我。

立志求学

“人非生而知之” ,要“知之” ,就得学习。孔子从小就有学习古代文化的强烈愿望和远大志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也正是这样的学习动机,使他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疲倦:“学而不厌。”我们都知道,只有愿望没有行动,一切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有行动而没有好的方法也很难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更不用说事半功倍。而孔子不仅有强烈的愿望,更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和行动━━勤奋、学思结合与虚心求教:“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罔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焉能不成为一代宗师?

矢志不移

近年来,终身学习的理念被提出并逐步深入人心,殊不知我们的先贤早在两千年以前就已经践行之。孔子在他的人生旅途中,边走边学,不曾有一日废止,即使在他到了“四十而不惑”的时候,他还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是怎样的一种乐此不疲、孜孜以求的求知精神?在62岁的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的时候,孔子这样来描述自己的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句话表明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的乐趣,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这是怎样的一种好学、乐观、积极向上、坚持自己理想的品质?

博学通识

孔子以好学著称,他认为“君子不器”,即君子不要做一个只能供作某种目的使用的器具,而应注重道德修养,成就通才,用无不周。所以他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不仅如此,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这最终成就了他的多才多艺、学识渊博。在当时,孔子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他说:“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正是这种虚怀若谷的求知欲望,才成就了一代大家。

躬身自省

人往往很容易看到自己的长处、他人的缺点,却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短处、他人的优点。而这恰恰阻碍了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孔子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他总结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其弟子曾子进一步解释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正是这样的自觉反思,使他的学问、道德、技艺日益增进。

二、育人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自己就是这种思想的践行者。修身,令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育人,则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教授的七十余弟子,都变为学成行尊、出类拔萃、显于当时、传于后世的一批人物,他自己也成为至圣先师。

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而不厌”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是孔子一生勤奋刻苦学习的写照。孔子不仅文学修养登峰造极,道德修养日臻完善,而且实际技术也有很高的造诣。孔子从四个方面来教导自己的学生:“文、行、忠、信。”所用教材是他自己整理的古代典籍━━诗、书、礼、乐,在课程的设置上有礼、乐、射、御、书、数。孔子既重视文学修养、政治思想教育,又重视实际技术的培养,对学生进行的是全面的教育与培养。孔子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情与品质:“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君子。”在文学及政治思想教育的大前题下,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孔子尤为重视。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是孔子要求学生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孔子要把他的学生培养成“君子”“成人”“仁人”,对学生的日常言行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在这些方面,孔子首先身体力行,为学生树立榜样:在车上不回头看、不疾(急)言快语说话、不指指点点,不直挺着象尸体一样睡觉,平时在家里不过分讲求仪容,吃饭时不说话,当天哭过就不再唱歌,不射归巢的鸟……孔子平时的这些行为对学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孔子高尚的道德、完美的人格对学生更具有感召力。

孔子认为君子应遵从三个原则:“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贡说这正是孔子对自己的描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子温、良、恭、俭、让。”“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些都是孔子所具有的品德。子贡把孔子比作天上的太阳、月亮,说夫子是无人可以超越的。司马迁在《史记》中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赞颂孔子的品德象大山一样高,行为象日月一样光明。孔子高尚的道德不但吸引着他的学生们,对后世一代代的知识分子更有着深刻的影响。

2、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生活在自己身边的、同类人中的榜样。孔子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其他弟子树立了很多学习的楷模:好学不惰、品德优秀的颜回,孔子多次称赞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尽管颜回没有著述传世,但他以自己的习行与品德,为他的同窗、更为后世儒者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做事果断、勇于作为的子路:“由也果,于从政乎!”为人识大体、懂孝道的闵子骞:“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孔子要求学生学习、修德、内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有了榜样,就可以时时砥砺自己的学问、品行,进步更快。

3、勉励与批评并重

《礼记》上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孔子的教学之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是因为他对“璞玉”进行了长期、耐心的雕琢。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有教无类”,所以其弟子来自于社会的各个层面。要把他们培养成为知书达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器,仅仅靠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与树立榜样是不够的,还必须辅之以长期的适时、适当的鼓励与批评。孔子为人温和,善用鼓励之语,读《论语》随处可见:“贤哉,回也。”“孝哉,闵子骞!”“赐也达”“求也艺”……其弟子颜渊这样表述自己受到鼓励的感受:“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同时,孔子也是一位非常严厉的老师,他对学生的缺点、错误绝不视而不见或听而不闻,而是毫不客气的给他指出来,甚至给以严厉的批评。有一次子贡在指责别人,孔子听到了,当时就教育他:“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宰予好白天睡觉,孔子教导他,他答应的很好,却没有改正。当孔子再次发现宰予在白天睡觉时,对他的批评可以说是疾言厉色:“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同时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及时进行反思:“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又如孔子称赞子路:“穿着破丝袍和穿狐貉裘的人并立,而不觉羞愧的,大概只有子路吧。”并引用《诗经》中的句子“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来形容他。子路听了老师的表扬高兴得老是咏诵这两句诗,孔子又对他说做到这样固然是道之所在,“何足以臧”?孔子对子路教导是既有勉励又有批评。正是有了孔子的耳提面命,耐心教导,他的弟子们才被造就成才

宋朝有位诗人写到:“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诚然如此。孔子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对学生充满爱并高度负责,他将自己的毕生精力贡献于后一代的教育工作,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好教师,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 、“万世师表” ,实是实至名归。他的修身与育人,也将进一步指导我以后的学习和教育教学工作。读《国学诵读》,看《论语通译》,我对孔子真是感佩之至,对自己难望孔子之项背而又羞愧至极,只能用一句“大哉孔子!博学而有所成名”来结束此文。

孔子的修身养生之道(华工公选中国传统人生智慧必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