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读

发布时间:2017-10-19 11:54:28

每日一读

场景:儿子在向爸爸诉说学校里发生的事,爸爸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

儿子:艾瑞克今天打我了,爸爸,你在听我说吗?

爸爸:(伸了个懒腰,头也不回的挥了挥手)我在听着呢,接着说。

儿子:所以我也打了他,他又打我。爸爸,你在听吗?

爸爸:我在听你说的每一个字。

儿子:没有,你根本没在听。

爸爸:我能一边看电视一边听你说。继续!

儿子:还是算了吧!

嘴上说在听,其实心不在焉,会让孩子感到气馁。

儿子:艾瑞克今天打我了,爸爸,你在听我说吗?

(爸爸把电视关了,把身子转向了儿子,用专注的眼神看着他)

儿子:所以我也打了他,他又打了我,而且还使劲打的,他真讨厌!

(爸爸在认真倾听着)

儿子:你猜怎么着,我从现在起要和丹尼玩了,他从来不打人。

如果家长能真正倾听孩子的叙述,孩子就能容易表达他们面临的困境。有时候,我们甚至什么都不用说。孩子需要的是我们能与他们产生共情。

每日一读

家长应该记住这一条: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如果总是制造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如果经常让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内疚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坏习惯。

孩子毕竟只是孩子,什么事情没做好,只让他感受因此带来的不便,就已经够了。孩子每有一种失误,感受到失误带来的不便或损失,才会产生相应的调整需求,就像渴了自然想喝水一样。这种调整需求是每个正常孩子都会有的。家长不生气,不过分指导,孩子才能有机会主动调整。如果孩子一做错,家长就批评孩子一顿,要求他做出什么保证,或者由家长直接给出一个解决方案,那孩子就失去了调整的机会,这种调节能力也会慢慢丧失掉。可以说,致使儿童无法养成好习惯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命令、唠叨和指责。所以当家长责怪孩子某个习惯不好时,首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

儿童所有顽固性的坏习惯,几乎都是小问题没得到合理的疏导解决,长期和家长或教师摩擦冲突形成的。陪孩子写作业就是特别容易养成儿童坏习惯的一种做法。

家长陪的目的是希望有两个提高--效率高、质量高。所以一看到孩子磨蹭或不认真,就会告诉他应该抓紧时间,要认真写。天天陪,这些话差不多就会天天说,因为孩子几乎不可能那么安安静静地长时间地坐着,大多数情况下也会把作业写得那么完善。开始时孩子还会在意家长的话,时间长了也就不在意了,这惹得家长说话时就会有些不耐烦,孩子就在情绪上开始和家长对立,事情于是开始走向恶性循环。

人的天性都是追求自由的,任何为儿童所热爱的事情,当它变成一项被监督完成的活计,让人感到不自由时,其中的兴趣就会荡然无存。家长陪着学习的时间越长,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监工。而孩子从骨子里是不喜欢一个监工的,他最多表面上暂时屈从他,内心绝不会听他的话。所以说,陪孩子写作业,不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而是在瓦解好习惯,是对儿童自投制力的日渐磨损。

陪孩子写作业还有一个坏处就是,有些家长因为陪孩子付出了时间和辛苦,就产生讨债心理,当孩子成绩不好或习惯不好时,就会说:我花那么多时间陪你培养习惯,你居然学成这样!这样的话更让孩子丧失自我管理的信心,同时也会产生负罪感,这对孩子的道德成长也没有好处。

每日一读

从第一次拿起书本给她讲故事,就不“讲”,而是“读”。即不把故事内容转化为口语或“儿语”,完全按书上文字,一字字给她读。注意声情并茂。随着她慢慢长大,我发现以“读”代“讲”丝毫不影响她的理解,还丰富了她的语言词汇。她在说话间总是能找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很少有小孩子那种想要表达却不知如何说,或者词不达意的困难。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她开始认识一些字了,这使我确信了“读书”的好处。于是又进一步,从由我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改成由她指着我来读。她指到哪,我读到哪。逐渐地,圆圆理解了文字的作用,把故事与文字联系到了一起。文字在她的眼里一点也不空洞枯燥,文字是有内容的,文字就是故事,是有趣而生动的。

同时,当我们带她到公共场所时,总是不失时机地指给她一些文字看,比如在火车站我给她读“禁止吸烟”,告诉她这里人很多,空气不好,这个牌子告诉大家不要在这里吸烟; 逛动物园时一起读指示路牌,然后我们就找到了想要看的动物的 进了百货商场,先一起看购物导示牌,顺利地直奔我们要去的楼层。

天长日久,圆圆养成一种习惯,看到字就想读出来。每次我带她乘公共汽车理,她都会一路不停地读着马路两旁看到的店铺名和广告牌,不认识的字就问我,我也总是兴致勃勃地和她一起读那些招牌,读到一些有趣的店名,我们还会一起谈论一下。

五岁后,在很短的时间内--也许是某个偶然因素促成,比如说她要妈妈给讲故事,而妈妈说没时间,你先自己看吧,于是她开始看书了。对书中内容的强烈好奇,使她顾不上文字的生疏,囫囵吞枣看个大概,好奇心得到了满足。我及时夸奖她识了那么多字,会自己看书,再把她不认识的字给她读一读,这个故事就被她吸收了--她从完全个人的阅读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自此有一发不可收拾的势头,书越读越多,字也越认越多。

每日一读

家长要鼓励孩子去独立地做一件事,首先自己不要一脸愁容和不放心。要认真评估孩子的能力和事情的可行性,如果觉得可行,就表现出对孩子的信任,表现出轻松愉快;把紧张和担心藏在心里。

大人替小孩子做事,那是很容易的,哪个家长都可以做到这一点;难的是不替孩子做事。

凡在孩子的事情上大包大揽,甚至在思想上也不让孩子独立的父母,他们表面上付出了很多辛苦,其实他们的思维方式总是以自我为核心,首先满足的是自己的想法,没有认真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没有意识到孩子的独立性需要生长;而是以密不透风的“呵护”和“指导”,占满了孩子所有的成长空间,夺走了孩子一次又一次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的机会。到孩子长大了,天性中许多潜在的能力严重退化后,家长却又来抱怨孩子“不懂事”、“没出息”、“懒散”等等。

最重要的是经常让孩子有机会独自做事,独自承担责任,独自解决问题。凡能让孩子独自做的家长就不要包办,凡能让孩子独自想的家长就不要急于给他出主意,在孩子面前,家长要装得无能一些,无知一些,以便把种种机会留给孩子。

每日一读

记得在200011月我拿到《为孩子立界线》这本书之前的两个月,正是小真八岁,开始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对自己几年以来需要闹钟一响赶紧下床来叫她起身,帮她穿衣服,弄好早餐叫她来吃,然后一直提醒她少讲话、催她吃快一点、急急忙忙送她出门上学......每天早上这一连串像打仗般的生活形态,已感到非常不对劲,尤其是看到她“等着”我替她做每一件事,还怪我啰唆讨厌时,更是叫我怒气冲天。

我深切地反省自己,到底问题出在哪里?结果得到的结论是:我把小真准时上学认为是我的责任,不是她的责任;她认为上学迟到是我的问题,不是她的问题--这个领悟才让我很彻底改变了以往对她的教养方式。

我要她把每天早上从起床到出门上学之前,所要做的每件事,用她最拿手的画图画下来,贴在醒目的地方;每晚帮她把闹钟拨好,隔天要穿的衣服选好;确定她知道怎么倒牛奶、弄麦片和面包;告诉她我早上不会再帮她做任何一件事,因为--准时上学是她的责任,不是我的责任。原以为这要花很长一段时间,她才有办法上轨道,没想到在两个月内,她已经能完全自理,甚至动愈来愈快,十个月下来至今,她每晚自己 拨闹钟、选衣服;每天早上六点半闹钟一响,自己就按掉闹钟起床穿衣:自理早餐,快快吃完;梳洗、打理一切之后,还有十五到二十分钟、甚至半个小时的时间读圣经,七点半一到就来我床前祷告。

而她也因为能为自己负责任,整个人脱胎换骨似的,愈来愈有自信、愈来愈可爱。

每日一读

在一次讲课之后,我和一位先生谈了一会儿话。他说:“史蒂芬,我真不知道我是否对自己在生活中取得的成就感到满意。我不知道自己为取得今天的成就所付出的代价是否值得。我现在有望成为我所在公司的总裁,但我不能确信自己是否想得到这个职位。我已经快60岁了,很可能会当几年总裁,但这会消耗掉我全部的精力。我知道这样做的代价有多大。我最大的缺憾就是错过了孩子们的童年。我根本没有守在他们身边。即使当我在他们身边的时候,我其实也是`心不在焉`。我的思绪都集中在别的事情上。我尝试着注重全家团聚时的·质·,因为我知道自己保证不了·量·,但是,这些时候经常是乱糟糟的。我甚至试图收买孩子们--给他们东西并且带他们参加刺激的活动,但我们始终没有形成真正的亲情。我的孩子们也感受到了这种莫大的缺憾。史蒂芬,正如你所说的那样,我爬上了成功的阶梯,当我接近最顶端的一档时,我却意识到,梯子靠在了错误的一面墙上。我们家就是缺乏这种感觉--你所说的这种美好的家庭文化。但是,我觉得财富恰恰隐藏在这里。不在于钱,不在于职位,而是在于家庭关系。”

然后,他动手打开自己的公文包。他说:”我给你看一样东西。“他边说边拿出一大张纸。他在我们两个人之间摊开这张纸,大声说:“这就是让我激动的东西!”这是他正在建造的住宅的设计图。他称之为他的“三代之家”。这所住宅设计成了子女和孙子(女)可以上门拜访、享受乐趣、与表亲和其他亲戚展开互动的场所。他把房子建在了佐治亚洲萨凡纳的海滨。当他向我讲述整个计划时,他说:“我最感到激动的是,这使我的孩子兴奋不已。他们也觉得,他们好像过了有我相伴的童年。他们怀念那种感觉,他们需要那种感觉。建造这个三代这家是我们共同完成的一项工程。当我们展开这项工程时,我们想到了他们的孩子--我的孙子(女)。从某种意义上讲,我通过孙子(女)拉近了与我自己的子女的距离,而他们很高兴能这样。我的子女希望我多和他们的孩子在一起。”

他把图纸卷好,放回公文包里,然后说:“史蒂芬,这对我而言太重要了!如果我接受这个职位,我们必须要搬家,我也就没有时间真正把心思用在孩子和孙子(女)的身上了。我决定不接受这个职位。”

每日一读

如果父母不同情孩子的痛苦,就会惹出麻烦来。做父母的常常要不就是过分认同孩子的痛苦,而放弃对孩子的界线;要不就是对孩子的痛苦生气,而打起仗来。

同理心和持守限制,是避免这两种极端的解决方法,你甚至可以用下列的说词来武装自己:

我了解你一定很受挫折。

我敢说你一定觉得自己很没用,因为其他的孩子都出去玩了。

我了解,我也不喜欢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失去你那么期待的事,真的好可惜。

我了解,我了解,这很不容易。

我了解,我宁可打网球也不要洗碗,真的太糟糕了!

很快孩子就会得到一个画面,他的反抗既未改变你的限制也没得到你的反应--这是孩子在那个时刻的两个目标,因为他想要两件事:1.改变现实。 2.让父母感受到他的痛苦。

因此,你的工作既不是改变现实,也不是挫折沮丧,而是要坚定立场又有同理心。不要生气也不要去处罚孩子,最终孩子不会再抗议而是面对现实,他会开始觉得他所能学到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面对现实限制的感觉:难过。

每日一读

我是一直陪伴在你身边的伙伴。我是你最得力的助手,也是你最沉重的负担。我可以推动你前进,也可以导致你失败。我完全听你的指挥。你所做的事情中有一半可能要交给我,而我则可以迅速、恰当地做好这些事。我很容易控制--但你必须牢牢控制我。准确地告诉我某件事你希望怎么做,经过几次训练后我就会自动完成它。我是所有伟人的仆人;不幸,我也是导致所有失败的罪魁祸首。那些失败的人全都是因为我才会失败。我虽然不是机器,但我做起事来却像机器一样精确,同时又拥有人类的智慧。你可以利用我得到好处,也可以因为我走向毁灭--这对我来说没有什么不同。如果你带着我,训练我,牢牢地掌控我,我会让这个世界为你敞开大门。放任我自行其是,我将毁掉你。

我是谁?我是习惯。

每日一读

对有些人来说,很小的事情有可能是重要的事情。有一次,一名学生在学期即将结束的时候来找我,他先表扬了我的课,然后对我说:“柯维博士,您是人际关系方面的专家,可您连我的名字都不知道。”

他说得对,说得我又懊恼又尴尬;这给我了一个小小的教训。我总是太过倾向于强调抽象的概念、任务和功效。所以,除非彼此之间的关系已经十分牢固,而且有共同的目标,否则很难获取高效能,尤其是与没有安全感的人一起的时候更是这样。对事就不会这样,因为事务是没有感情的,只有人才有,即使是那些所谓的大人物,他们也是有感情的。小小的礼节和善意都将不断地产生巨大的红利,这就是情商所探讨的问题。

一方面,人们不一定会买这种表面的礼貌技巧,会知道有时候这些是为了想要操纵别人的。但是真正的礼貌、善良和尊重均来自一个人深层次的本性,而这并非一定需要很多的社会理解和礼节性的殷勤。

我教育孩子们的时候会对他们说,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如果他们学会并且真诚持续地使用四句话(加起来只有十个字),那么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一个字:“请”。

两个字:“谢谢。”

三个字:“我爱你。”

四个字:“要帮忙吗?”

成年人其实只是一些大孩子而已。

每日一读

每个人都必须为他或她自己选择坚持不懈地学习的最佳方式。人们必须仔细看清自己的时间都花在了哪些地方,又有多少时间白白流走,然后才能在思想上严于律己。大多数人都说他们忙于奔波,因此抽不出时间来阅读--甚至抽不出时间来照顾孩子。然而,大量事例证明,人们有一半时间都花在了一些并不重要的事情上,虽说这些事情也许十分紧急。但是,一个人越是严格要求自己将精力集中于极其重要的事务上,她就越能强烈地感受到内心深处燃烧的“是的,我要做”的激情,而面带微笑、对所有无法避免的旁骛开心愉快地说声“不”就变得易如反掌了。

热情来自于心灵,表现于乐观、机动、情感联络和决心。它能激发不屈不挠的动力。热情的根基是选择的力量,而不是环境。热情相信,预言未来的最佳方法是去创造未来。事实上,热情已变为道德的命令;它让人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而不是问题(感觉无助、无能为力)的一部分。

亚里士多德说过:“你的天赋才能与世界需求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你的使命所在。”我们可以这样说:“那里有你的热情,你的心声,”---点燃你的生命,赋予你动力的心声。它是愿景和自律的燃料。当其他一切都持否定态度的时候,它仍然驱使你追逐它。

缔造生活中的热情的关键是,寻找你独特的天赋才能以及你在世界上的特别角色和特定目的。决定你想干什么之前,重要的是要了解你自己。希腊哲学“了解你自己,控制你自己,献出你自己”的顺序既明智又有创意。一个人的天赋才能,一个人的使命或生活中的角色通常是发现出来的,而不是发明出来的。世界著名作家、制片人劳伦斯...波斯特爵士写道:“我们必须朝我们内部看,观察我们自己、观察我们的灵魂,观察并倾听。直到你倾听到那个你一直在梦想的东西,换句话说--回答那黑暗中的敲门声,否则你无法从我们被禁锢的这个时刻升华而回到卓越的创造正在进行的时刻。”

如果你能雇佣热情与工作岗位相交的人,那你根本不需要实施任何监督。他们会管理他们自己,比任何其他人来管理要好得多。他们的动力来自内心,而不是来自外部。他们的积极性是内在的,不是外在的。想想你感兴趣的项目,你被完全吸引根本顾不上其他一切。这时你还需要什么监督或管理吗?当然不。让别人来告诉你何时做或怎样做,简直是对你的侮辱。

如果你能让自己投入某项工作,它能把需求、你的天赋才能和你的热情连接到一起,那将会释放无穷的力量。

每日一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