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点评语录

发布时间:2019-06-07 07:01:40

教师点评语录

可以肯定的说,作者在墓志一系用功甚笃.也可以看出在精工一类中用心较多,所以作品的细腻的东西,精到的东西,展示的比较充分.需要提示的是,魏楷精工的部分,并不是魏楷的主脉,如果长期写这类东西,整饬有余,趣味不足.趣味体现在笔型的多变上和结字的烂漫上.在你现在基础上,如果再打入一些个多变的手法,字的格调会大大提高.审美的表现也会明显的清晰

李松老师点评:

由作品可以看出,作者临帖的训练还不够正规.表现出自由书写的味道比较多.学习书法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最好的办法就是临帖,通过临帖,掌握相应的技巧,这样在创作时如果运用得当.作品就可以做到入眼的程度.否则,只是写字.建议:选择几本自己最喜欢的法帖进行临帖,这样进步可能会更快.

李松老师点评:

这是一件临张猛龙的作品,临的基本守帖.原碑的意味大体展示出来了.只是作品临的不够细腻,临的甜了.这样对原碑重要的风格没能准确展示.可以做如下调整:第一,专门寻找张猛龙风格特征特别突出的字来临,不必贪多,选出50字足矣;第二,可以一字一字的攻,更有必要一笔一笔的攻.要知道如果一天获得一笔,那你就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超级聪明的人.

李松老师点评:

临的非常不错.如果打分,可以给75(我的满分是80).要知道,临的绝对象几乎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所以我给的分比较高.临帖的程度,大体准确就可以了,基本能把原帖的风貌展示出来就是佳临.需要提示的是如果打算走魏楷之路,只临此墓志根本不行.理由是,他的魏楷关键技巧------方笔,含量比较低,他不是魏楷的真正主流和正脉.可以换帖,往纵深发这件作品临的不是很到位,如果要作得到位,抓住两点:第一用笔,第二字形.说它不到位,就是用笔不对.魏楷的用笔与唐楷有很大的差异,虽然魏楷有圆笔存在,但是与唐楷的圆笔仍旧存在很大的反差.此临,还可以,不精准.建议:可以暂时不临此志.理由是,他属于比较烂漫一类,在用笔上尤其缺少魏楷典型的笔法技巧.可以选择中性风格的墓志临习.这里的中性指张猛龙一类.也有必要直写张猛龙一段时间,以期获得正法,然后再找其他自己喜欢的东西临习,也是一个不错的思路.

李松老师点评:

从作品看,作者有较高的艺术素质,作品比较生动活泼,而且很自然,这都是搞书法绝不能缺少的资质.如果作品需要好好的调整的话请注意一个关键部位,就是用笔的方向问题.通篇作品左低右高的笔势含量太多,造成整幅作品有的现象,这样给人的视觉感觉就不舒服了.人们的眼睛不喜欢同类的东西,而喜欢变化的东西.如果这一点能纠正,字很可人

李松老师点评:

由作品可以看出作者很用功,只用功不得法,可能是无用之功.魏楷的笔法核心是方笔.不会写方笔很难入魏楷之门.我们现在见到的很多爱好魏楷的人,都犯有一个共性的毛病,就是用唐楷的手法写魏楷.这好比用勾股定律解圆周率一样,永远也解不开.魏楷笔法是切翻技巧,唐楷笔法是藏顿技巧,两者根本就不是一回事.这是我多年的教训和体会.具体讲解切翻之法,在这里很难,请参考我工作室里有关主题帖子内容.那里有专门的讲解.

李松老师点评:

由作品可以看出作者很用功,只用功不得法,可能是无用之功.魏楷的笔法核心是方笔.不会写方笔很难入魏楷之门.我们现在见到的很多爱好魏楷的人,都犯有一个共性的毛病,就是用唐楷的手法写魏楷.这好比用勾股定律解圆周率一样,永远也解不开.魏楷笔法是切翻技巧,唐楷笔法是藏顿技巧,两者根本就不是一回事.这是我多年的教训和体会.具体讲解切翻之法,在这里很难,请参考我工作室里有关主题帖子内容.那里有专门的讲解.

李松老师点评:

这件作品显示出作者有较长的习书经历,娴熟,成熟.为什么说了两个?,意思是,自己的书写习惯或者说是习性,再或者说是套路,非常的清晰.如果短时练字大概不会有这样的结果.也许正因为太才是结症所在,正因为有套路,才会出现僵化,这是艺术创作比较忌讳的问题.书法的创作比较高的境界不是用套路,而是用方法,用不同的方法表现不同的审美.所以,要解决套路问题,就要果断的扔掉一些东西,尤其是那些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手法一定要丢弃并置换新的手法,这样才会一步一步的前进.李松老师点评:

这件作品没有犯常见的错误,没有用唐楷写魏楷,非常好.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走下去,思路是:,可以继续临此帖,同时把古朴的东西提炼出来,把甜腻的东西打掉;,也可以换帖.换其他的技巧含量更高的法帖临习,这样会有更深的体会,会对魏楷理解的更加透

李松老师点评:

此作标定意临,我相对认可这样的意临.之所以说相对,是因为临的意味出来了,呆板丢掉了.这样的意临,在学习书法的某个环节一定要采用,因为他对将来的创作非常有益.这样的训练会大大提高书写的能力,而不强化描摹的训练,所以我们认可这样的意临,并且希望坚持这样的学书之路.只想提示一点,这样的训练容易忽略细节,容易丢掉东西.如果很足,丢的东西越少越好.细腻处越充分越好.总之,很不错,加油吧!

李松老师点评:

凭作者的书写能力看,横向的训练有一定盲区,多方技巧的训练不到位.经过我们多年的实践经验看,比较偏的法帖(尽管是经典),不应该当作主法源.因为,这样的东西,风格极为另类,特殊的技巧特殊的风格.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风格当中,如果打入其他的技巧非常难,因为这类的作品有很强的排他性.通常情况是,碑中有的字,能够写出来,碑中没有的字,写的就很牵强.如果进行组拼,也很难合炉,所以我们一般都建议选择那些可溶性强的法帖来学习,这样会使你的风格样式按照你的思路向前推进,而不是在一个固定的模式当中原地周旋.况且这种样式,在当代没有一点新奇之感.

李松老师点评:

凭作者的书写能力看,横向的训练有一定盲区,多方技巧的训练不到位.经过我们多年的实践经验看,比较偏的法帖(尽管是经典),不应该当作主法源.因为,这样的东西,风格极为另类,特殊的技巧特殊的风格.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风格当中,如果打入其他的技巧非常难,因为这类的作品有很强的排他性.通常情况是,碑中有的字,能够写出来,碑中没有的字,写的就很牵强.如果进行组拼,也很难合炉,所以我们一般都建议选择那些可溶性强的法帖来学习,这样会使你的风格样式按照你的思路向前推进,而不是在一个固定的模式当中原地周旋.况且这种样式,在当代没有一点新奇之感.

李松老师点评:

凭作者的书写能力看,横向的训练有一定盲区,多方技巧的训练不到位.经过我们多年的实践经验看,比较偏的法帖(尽管是经典),不应该当作主法源.因为,这样的东西,风格极为另类,特殊的技巧特殊的风格.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风格当中,如果打入其他的技巧非常难,因为这类的作品有很强的排他性.通常情况是,碑中有的字,能够写出来,碑中没有的字,写的就很牵强.如果进行组拼,也很难合炉,所以我们一般都建议选择那些可溶性强的法帖来学习,这样会使你的风格样式按照你的思路向前推进,而不是在一个固定的模式当中原地周旋.况且这种样式,在当代没有一点新奇之感.

李松老师点评:

小爨写的如此轻松,非常好.小爨很难写轻松,因为它的用笔不容易加速度,能写成这样,有这样的意识,我非常认可.写碑,一定要强调他的书写意味,而不要追求描摹的意味,越描摹越死.这种意识应该强化到写任何魏楷之中.需要思考的

李松老师点评:

此作写的如此精工,如果从技巧上挑不出什么毛病.如果从审美上来判断,很值得反省.这样的作品主要的特征是可读性强,可赏性差,实用性强,艺术性差.这样的风格样式在当代的楷书创作中占有极高的比率,所以参展入选率比较低.若说精工,目前书界有相当多的作品已达到了极致,因此,竞争力比较低.如何强调个人的风格应该是目前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有两点意见仅供参考:一是停楷写行;二是写魏楷.写行,意思是增加你的活泼与趣味;写魏楷意思是提升审美表现,增加技巧含量.

李松老师点评:

从帖子可以看出,作者已经在作深入的反省和思考,这很好.当一个人的字写到一定的时间之后必须自我反省,这是书法家必须具备的素质.最可怕的就是自我感觉良好.从作品看,作者的作品有一定的品位,看出是在用心写字,这种态度我非常认可.想说的课题是,当代写小楷者众多,九届国展,楷书一类小楷竟然占60%,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象,也是一个非常不正常的现象.人一多,风格趋同就多,这就是当前小楷创作的现状.如何解决?好象不是一个很轻松的话题.如果把眼睛离开那些司空见惯的路数,应该是一个思路.在几次书法培训班上,我曾经用电脑演示过某些墓志楷书,当把字缩小以后,就是标准的小楷.而且他们的风格与那些大路的风格迥异.这给我们一个很明确的提示,小楷的法源,大有拓展的余地,而且大有发展的空间,只是人们很少去顾及,甚至于根本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每当我在演示的时候学员们都有豁然开朗之感.具有小楷意味的墓志非常斑斓,非常美妙,非常诱人.取之用之,会走向一个新的境界.

李松老师点评:

元桢墓志是一个非常好的东西,很值得发掘.你所发的图版看不清楚,不好说的.

下面的一幅作品属于流行书风系列,尾随他人风格样式创作非常值得注意.因为,先入为主后入为辅.人们很难关注你,赏识你.凭你现在的灵性和手上的感觉,大可开辟自己的一条道路,尾随者死,拓疆者生.

李松老师点评:

凡写过唐楷的人,下手张玄,都非常上手,同时在当代临习此墓志的人相当之多,这里需要讨论的是取向问题.如果走碑路,攻此墓志我以为不是上策.理由是,它不是魏楷风格基因最纯正一路,所以写唐楷之后写它一般不困难,但是写张猛龙一路就很难上手,这就是他们两者之间的最大差异.如果将张玄手段溶入小楷,这个路子可行.但是通向其他魏楷,路子不容易打通.这也是当代学习魏楷的一种误判.要知道,魏楷标志性的笔法是方笔,就象隶书蚕头雁尾是隶的标志性笔法一样.不会蚕头雁尾就没有抓住要领,同样,不能方笔,很难入魏楷之门,这是我们多年来实践和教学的经验.所以,建议,找纯正的魏楷法帖入手.也可以参照前面的一些相关的点评.

李松老师点评:

看作品,看出作者非常的机巧,有想法,但想法不深;也有办法,但是办法不多;这样的想法需要整理.把灵的,动的,率的,快意的保留下来,把碎的,机械的,失控的东西打掉.如何解决?只有临帖!尽量少看当代人的作品,尤其是获奖作品.要知道,往往目取也能上手,也能被染,也能被套.如果喜欢机巧一路,魏楷体系里俯拾皆是,如果真真正正扎进魏楷正脉,你所需要的东西一定使你满载而归.我一再强调,魏楷体系是一座富矿,就看你挖不挖,怎么挖.何必舍高求低尾随人后呢.

李松老师点评:

由作品提供的参数,可以认定作者曾经下过一番工夫。否则写不出这样的作品。值得提出的话题是,所用的技巧从哪里来?从古来?从今来?从古来,则入古,从今来,则从今。今,未必是新;古,未必是旧。入古者深沉,从今者直白。这就是取法的分野所在。所以,我们今天学习书法很多古训仍旧是指南,比如取法乎上,比如因性以练才都不是过时的话,书法的学习从古是大道,创新是现在的提法,时代的不同,关键的差异,必然会使人们的思维和行动发生变化。我们应该理清思路,否则,不是走向盲区就是走向误区。作者的手头表现能力可以说是很不错的,只是取法的方向有些偏差。还是那句说过的话:魏楷这座富矿,在等待着我们开掘。

李松老师点评:

临帖第一要义: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尤其对涉书不深者,是必须要坚守的底线。此临就存在这样的不的问题。技巧表现风格,风格制约技巧。笔法不到位,是第一大不到位。因为在技法当中,笔法是第一位的。如果考察古代字体的演变,几乎都是笔法的演变轨迹,所以人们把笔法当作书法第一*。此临笔法丢的东西太多,又不是意临,所以很容易发生获法的迷乱,从而导致用法的错位

李松老师点评:

学习魏楷,最容易发生的偏差是黑、板、僵、硬、厚、钝、呆,此临比较典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由于生疏所至,不得法所至。生疏,在于用笔不通不畅,不得法是用笔动作太多,所以,无法畅快,无法灵动。解决的办法,只有找到科学的方法,合理的方法。我们的理念是,用最简单最轻松的手段,写出最精确的笔画,就是科学合理的方法。请参照我在当代书法网工作室里关于张猛龙笔法研究的相关主题。

李松老师点评:

从作者这件作品的水平看,应该属于临帖阶段,严格讲不具备较强的创作能力,作品反映出明显的功力不足。我非常赞同张旭光先生说的一句话:到位味道。虽然只有四个字,但非常精辟,功力不到就是不到位,品位不高就是没有味道。这四个字很值得我们玩味,所以把自己的训练拉到底层,拉到微观,拉到细节。一句时髦的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愿与这位朋友共勉

李松老师点评:

谢谢。向你问好。很高兴在网上和你交流。

看了三临,知道在强化方笔技巧的训练,对路,对头。但是,要作到真正的强化,应该还是我在课堂上所传授的手法:切与翻。一定要的准确,的利索。把这种手段,强化到随手即出,并且要有速度,要准确。这样才能训练到位。由作品看,这种手法使用的还比较生疏。也可以不用造像来训练,用碑或者墓志来训练,这样相对轻松一些,省些鼓努之力,去些僵持之笔。OK

李松老师点评:

看了此临,感觉手法有误。魏的味道,隶的味道,两者的混合是该碑的特征之一。由此可知,这两方面的技巧,都不能缺失。小的方笔,隶的折笔,是该碑笔法训练的要点,有必要再回头写张猛龙,以及一些汉碑。另外,行笔不能狐疑,否则笔软,坚挺的意味会丢失。

教师点评语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