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新编》

发布时间:2012-09-28 15:04:43

浅析《故事新编》

要: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巨匠。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从思想,文化方面为后代学者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也给予了文学爱好者犀利的思想和反省自身的镜子。本文对鲁迅著名的小说作品《故事新编》进行分析和解构。第一部分先从整体上讨论鲁迅对于八篇故事编排所做的处理已经背后的用意,揭示他暗示的小到个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大到整个人类历史的循环,一起感受整体把握作品后所受到的启示。第二部分从作品中八篇故事对于传统故事中神化的仙人,圣人等等的改编和重新创造的具体分析展开,揭示出由各种思想产物下的社会人构成的人生百态。本文将由《故事新编》谈及鲁迅关于生命历程的认识和感悟,并以新编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为读者勾勒出鲁迅所体验到的、整个民族由来已久的民众生活百态。

关键词:鲁迅 故事新编 生命历程 生活百态

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在这位文学大师眼中,中国内忧外患地艰难爬行着。他的小说以独到的洞察和看穿一切的慧眼而著称于世。作为备受学界关注的《故事新编》,是研究鲁迅文学思想和爱好鲁迅之文笔的读者不能避而不谈的重点之作。而历来人们对于这部作品是否为小说意见不一。

既然是故事,也取材于古代中国的许多传说神话和民间故事,就必然脱离不开故事的脉路和基本要素,即使实际上鲁迅已经对其做了在我们看来根本性的改变,即故事所要传达的鲁迅“当下”的思想内涵和民族忧患意识,但其依然可以称之为小说。它具备小说的虚构性或者说很含蓄隐晦的一种虚构性。即使有的篇章更多的是感受的某种记录。“其中也还是速写居多,不足称为‘文学概论’之所谓小说。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1]所以既然是“信口开河”至少不能当做其他文体。

不管怎么说,《故事新编》反映出鲁迅足足十三年的现实体验,是对其内心感受的流动性积累,甚至对于总结他更久之前的生活感悟和对人生百态的洞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故事新编》也成为我们敬畏地试图走近这位文学大师的途径。鲁迅作品传达给读者和后代国人的思想、责任感和忧患情结,更多地接近了生活,以故事的方式还原生活的本貌。在艺术的真实中,带给我们强烈的内心震撼。这说的正是《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由八篇小说加一篇序言组成,故事不多且篇幅不长,然而细看却不难发现,它们存在着一种必然的内在联系。我们会发现,鲁迅意在呈现每一个人必须经历的生命历程——由生至死的全过程。这样看来,鲁迅所要告诉我们的其中一点已经明朗,即从生到死是每个生命的必经历程。很显然,从《女娲补天》的传说到《奔月》的英雄气概都从侧面表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力量、创造、生命起源的种种猜测和好奇。也即人们对于生死早有感悟,这些故事才会流传于民间并经久不衰。那么对于鲁迅的《故事新编》我们不妨这样理解,作家是带着对于生死的敬畏和明澈感悟从整体上编写的。说是从整体来写,这可以从鲁迅对于《故事新编》这八篇的顺序编排来看,颇具寓意。《补天》[2]作为第一篇,原本题为《不周山》。它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女娲补天和造人的民间故事。在这部合集的序言中鲁迅便说道,“虽然也不过是取了弗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缘起。”[3]虽然中途停笔去看日报了,但是由于成仿吾对于作者编印的小说集《呐喊》进行了全面的批判行为,唯独肯定了鲁迅的《补天》,所以鲁迅在编辑《故事新编》时便将补天从《呐喊》中抽出来,放在《故事新编》首篇。

不管怎么说,鲁迅是很认真在思考“生”,思考“创造”的。所以他将创造人以及所有之“创造”的精神首先摆放在读这部作品的人们面前。因为有了创造,一切不曾存在过的美好事物才有了存在的可能性,创造给了一切美好无限的可能。人和文学都是从无到有,是创造的产物。鲁迅当然明白创新的价值,所以才会将“创造”隐含在故事中首先予以发现。鲁迅的用意是含蓄的,但对于创造的热切期待和无限热情已经昭然若见。也正是由此,才会将《补天》一作曾一度放在《呐喊》集之中,用以高呼“创造”的整个民族价值。创造而生人,而人之一生绝不仅仅于此。实际上人生涉及到很多琐碎之事,而整个生命历程就是人一边走一边改变自身,并不断感悟的旅途。那么接下来在《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中依次为我们展现一幅幅生命历程的图卷。《奔月》中后羿从英雄变成平民,没有了往昔射日的英雄光环,他必须面对的是平民阶层的现实中生活困境。这个新编的传说更多的带有了夫妻情感生活,是日常家庭起居和衣食住行的缩影。《理水》则谈及工作时社会群体中每个人对问题的看法和决策。《采薇》也是涉及文人对待生活的观点,同时鲁迅也给出了选择“精神或物质”的命题。《铸剑》更是带着各种精神层面的状态走近读者内心深处,对人的情绪加以把握。其中铸剑复仇的报复,勇敢之心以及高昂的情绪,容纳智慧和理性的勇者形象,都在这一篇中得到很好的表现。这些正是青年人一生正当有所作为之时,所需勇气的另外一种情感召唤,是鲁迅对于青年人最基本的期待和愿望……直到最后以《起死》作为《故事新编》的尾篇,实际上鲁迅是从总体上给大家诠释一个生命体必然要经历的完整生命体验的旅程。既然有生,便避免不了死亡。创造带来了生命的存在,从这个奇妙的起源而来,从先死亡是每个人的宿命。这个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不必超之过急,所谓“既来之则安之”。这整个生命过程就有如《故事新编》一样,是完整的,每个部分都不容忽视。而人类历史正如此般源远流长。

鲁迅除了具有居高临下,统观生命历程的慧眼,他对于民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以及不遗余力、冷峻地批判国民劣根性,在《故事新编》中得到充分地体现。鲁迅将传统中一些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加以改编并进行重新创造,既细化并认真描摹着芸芸众生他们真切的生活百态,又将各色人等的思想和价值观陈列出来,不做评论但又更胜于直接评论的笔法,更令人看清自身的种种灵魂诟病。鲁迅将神话故事中的诸多神人,仙人,勇者,受人尊敬的长者、智者,其中也包括庸众,拉回到现实生活的琐碎细节中,还原生活真实的同时也在还原着这些人思想上遗留的弊病。故事中的女娲、老子、大禹、孔子、庄子、勇者、后羿、嫦娥等等虽然保留神话中的他们某些特质,但是已从完全神化的光环中走了出来,走进生活的一幅幅画面中来,成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人生,并百态尽显。《补天》开头便描写出洪荒时代下的创世神话,想象瑰丽奇特,气象万千,可谓大手笔。然而女娲一句“唉唉,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无聊过!”[4]便揭示了性的苦闷,与凡人生活联系紧密。也交待出人其实是怎样从生入死的,人是无聊而死。只有创造才能解救苦闷,这里创造就是苦闷的象征,同时创造也是生命起源的一种象征符号。而后伟大之创造——人,却不可避免地产生越来越庞大的异化,比如回归历史所能看到的“小东西”比如“国粹派”、“逸民派”、“道德家”之类。而先驱者只能在伟大的创造中如女娲一般献身而亡,这难免带有战士壮志未尽酬的孤愤。

在《故事新编》中人生百态丰富尽显。每一个故事中的中心人物各有优缺点,鲁迅思考着大众生活中的陈规陋习和封建思想,也即国民劣根性。对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鲁迅从未停止过。那么他不仅让否定的圣人老子、伯夷叔齐,也让勇敢的后裔,美丽嫦娥,一心治水的大禹这些正面形象齐聚平凡的民众生活百态中,把他们的神性卸掉,让他们在社会百态中感受生活的物质纷扰,精神困惑,这样更符合新编之后的用意。不管是英雄还是神人,仙人,圣人,都不免俗要在凡尘俗世中存活,这样就拉近了故事主角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他们已然成为芸芸众生中与生活细节关系紧密的百姓。所以就算再为人称道的大禹也“吃喝不讲究,但做起祭祀和法事来,是阔绰的;衣服很随便,但上朝和拜客时候的穿着,是要漂亮的。”[5]细细想来,做这样的改编,都是为表达深刻寓意服务的。他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他们有真实的情感和物质的束缚,也正面临着常人该有的精神桎梏和困境。

从整体上看,《故事新编》渗透着鲁迅对于生命历程最真实而深刻的感受。他既意识到人由生到死的整个过程就如同人类的历史,是那样耐人深思。他又以神话故事为根据,赋予自古为人称道的神人和圣人以平凡人的生活场景与生命体验,以及物质匮乏背后,他们精神世界面临的多重困境。不得不说,鲁迅那冷峻的笔触像一把善意却锋利的刺刀,刺进我们心灵的诟病处,同时也刺进民族灵魂的诟病处。鲁迅对于生命的感悟、对民族兴旺的忧患意识,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我们而言将一直具有重要的文学与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1] 鲁迅:《鲁迅全集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1月版,354页。

[2] 鲁迅:《鲁迅全集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1月版,357—366页。

[3] 鲁迅:《鲁迅全集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1月版,353页。

[4] 鲁迅:《鲁迅全集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1月版,357页。

[5] 鲁迅:《鲁迅全集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1月版,400页。

作者简介:杨晓玉(1985.3—)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人。浙江师范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故事新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