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徘徊与探索 - 对渡边彻的人物形象分析

发布时间:2017-04-14 22:26:05

1

林少华在《挪威的森林》代译序中写到“村上春树和他的《挪》成了一种文化符号,至今仍是大中学生和白领阶层等都市青年以至于整个读书界的热门话题” 。林少华认为作品畅销的原因是由于作者以充满惊奇和意外转折的侦探小说手法对内心世界进行的探讨和营造,即作者的写作手法和对作品中人物内心与个性的挖掘。在林少华看来,作家对小说人物的描写是作品经久不衰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这种论调的导引下,许多论者深入作品内部寻找作品的内涵和深意:有从爱情角度追寻作者的写作目的;有从文化差异角度分析作品迷人之处。纵观各家,分析虽多,亦精彩纷呈。主人公渡边彻是个十八九岁的少年,对其生活时代的分析和生活方式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小说人物生活变化的脉络,还可以理解青春少年特有的选择和追寻,对我们的生活方向有着指导意义,也可以让我们从中窥出日本六十年代的点点滴滴,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内容,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

2 人物的时代背景分析

日本七十年代末,已是三十七岁的男主人公渡边彻由于记忆中某种挥之不去的情绪而不得不驱笔写下自己年少岁月生活的点点滴滴,来理清自己的情感纠葛和情绪。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还未从上一辈人们的记忆中淡出,而现实的繁荣又使受到战争伤害的人们感到生存的迷茫,于是他们在现实的世界用感官的刺激来逃避死亡的威胁,因此理想主义的旋风,变革的口号从西方各国向东方尤其是日本逐渐弥漫开来:法国的五月风暴、美国的嬉皮士等等,这一切都标榜着反抗、不羁与另类。日本由于美国的扶持,其战后破落不堪的经济得以迅速恢复。一边是曾经伤痛的历史,一边是受牵制的现实,个人在现实与理想的夹缝中艰难生存。这些社会现实的冲击让当时的日本来不及仔细的思考就一头投进了变革的世界潮流。小说中提到“闹学潮”运动就是那个时候人们呐喊变革的产物。而像渡边彻这样的青年从小就接受欧美文化,接受的价值观是本土和外来的双重杂糅,本土的务实和西方的虚华。每个青年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都有着自己的见解和选择。

主人公渡边彻在七十年代末回首过去,以冷峻的眼光来描写学生运动中理想主义背后的不成熟与危机,在社会的潮流中独自守护着精神领域的最后一片净土,彰显他的可贵和独特。日本社会的六十年代在美国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中徘徊生存,在世界反抗的理想主义潮流中兴起波浪,亦从经济繁荣的泡沫中暂时忘却了战争的伤痛。面临社会转型的人们在经济繁华的时机有点难以生存,个人崇尚的家庭纽带由于经济关系而逐渐解体,个人变得脆弱,但不得不面对现实。渡边彻生活的背景有着迷乱与狂热。作者描写了这样一个普通的青春男孩,一个生在普通家庭、长着一张普通的脸,普通的成绩想着普通事情的平凡男孩,他的自述可谓是最真实不过。渡边彻的家庭背景极其简单,没有兄弟姐妹,这种家庭背景加上现实让他不知道该如何与人沟通,于是在以后的岁月中他把友情和爱情看作是自己生命中感情空白区域最珍贵的一部分,他的所见所感都是灵魂深处最动听的回音,他的沉默是他孤独的表现,他的冷眼旁观是他对现实抗拒的表现。六十年代社会的反思与叹惋被作者很好地结合在这一人物身上了。

3 渡边彻的生活主题分析

3.1爱情

高中时代,木月与渡边彻是无话不谈的好友,直子则是木月的女友,三人经常一起玩耍。木月自杀之后,渡边彻带着伤痛的打击独自一人来到东京求学,遇到同样由于失去木月而格外伤痛的直子。对友情的珍惜和对死者的念念不忘,使得渡边彻不由得怜惜眼前这个由于痛苦而变得单薄的女人。两人开始交往,发展出一段伤感而迷乱的感情。一开始渡边彻是怀着安慰、理解的心情去关心直子。痛定思痛,看到脆弱多情、美丽温柔的直子,他不由得惺惺相惜,接近她安慰她。但正是渡边彻的出现也时时刻刻提醒着直子以前的美好时光。

直子和渡边是同样的人,只不过直子对渡边是怀念的柔情,而渡边对她是同情的爱恋。直子身上有着脆弱不安,美丽而接近透明的气质,有着温婉的友情和楚楚可怜的处境,这都让本来宽厚的渡边产生疼爱之感,加上是故人珍爱之人,惟有对其照顾和安慰才是负起了朋友的责任。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直子对木月的爱之深、痛之切是那样的深入心扉,透入灵魂,纵使自己全心全意地去爱她,为她付出一切,也无法把直子从死去的木月身边拉回。

渡边的这种救赎式的爱情一开始是怜惜。“直子时常目不转睛地注视我的眼睛,那并无什么缘由,而又似乎有所寻觅。每当这时,我便产生无可名状的寂寞凄苦的心绪。”渡边彻理解这一层面的直子,只是无法给予直子她想要的某种东西,便心生愧疚,人世之中,十七岁的渡边可以给予直子怜惜疼爱甚至爱情,但无法让她回到快乐的起点!在青春岁月,不能看到所爱的人享受人生,不能对己敞开心扉,只能由她在个人的感情漩涡中独自挣扎,慢慢地丧失生的勇气活得希望。小说中写自闭的直子进入到非现实的世界——阿美寮后,渡边亦从现实的世界进入其中,探望她,劝说其回到俗世中来。无论他怎样的努力,怎样的为之付出,换来的都是直子的自怨自艾和推脱。直子的死代表了他的“梦”永远不会实现了。这个爱情和理想之上的少年,在尘世间真情的活,痛快地爱。当爱已逝,人已非,勇敢的他依然如此,因为人生在世,不可以只为自己而活,人间还有对他情深意切的绿子。

与直子不同,绿子大胆前卫,阳光,周身都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和对爱情的渴望,“我只相信爱情”,这种爱情宣言让视爱为生命的渡边也赞叹不已。她活泼可爱,渡边称赞她“简直就像刚刚迎着春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眸子宛如独立的生命体那样快活的转动不已,或怒或笑,或讶异或泄气。”寂寞的渡边这时也说“有好久没有目睹如此丰富的表现了,不禁出神地在她脸上注视了好久”。绿子的出现让游走于现实与非现实的渡边感受到了现实的可爱与活力,也给他死水一潭的生活带去了些许生机,所以沉入单相思的渡边无法抗拒绿子的吸引。自幼缺少母爱的绿子,在父亲离弃她后独自一人挑起生活的重担,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变故.她不像直子选择逃避来安慰自己,而是乐观的承受。当渡边问她怎样面对人生的痛苦,她说:“把人生当作饼干罐就可以了。饼干罐不是装有各种各样的饼干,喜欢的和不大喜欢的都在里面吗?如果一个劲地挑你喜欢的吃,那么,剩下的就会是不大喜欢的。每次遇到麻烦,我就总这样想:先把这个应付下去,在下就好办了。人生就是饼干罐。”这种理想化的生活方式给了渡边很大的震动。如果说直子展现的世界是痛苦自闭的,那么绿子的世界则是开朗阳光和刚强的。在渡边以后伤痛的深渊中,阳光的绿子用她的爱抚慰着他。正是有了这个充满着朝气的绿子,当渡边对身处嘈杂的现实世界感到厌烦时,沉陷于对直子的思念而苦闷徘徊之时,总能被她带领着找到生活的归路。小说中,渡边是直子联系外界的纽带,而绿子又何尝不是渡边熟悉世界认识世界的纽带,他甚至对绿子说:见到你,我觉得多少适应了这个世界。

渡边在自我的世界中独自承受着思念的苦痛和寂寞的孤独,生命原始状态的剥离感让他不得不打开自己的心灵去感受阳光。只有绿子才可以把他从虚幻的状态中拉回现实。他们两个是彼此依赖的战友。而渡边却错误地以为绿子一直是坚强的,不知绿子本身也是个需要被人痛惜和关爱的女人,因此,有两次渡边惹得绿子大生其气。第一次,渡边从直子的疗养院探访回来后搬家,绿子得不到任何消息;第二次是直子自杀后渡边大受打击,绝尘而去,进行了长达一个多月的徒步旅行,对绿子来说又是杳无音讯。从爱的角度来说,爱是相互敞开心扉,相互包容,在痛苦时彼此诉说彼此相互支持。但渡边选择自己疗伤,让绿子的爱变成等待和期待。这种相互错开的爱情方式是小说中男主人公迷惘和痛苦的根源。

渡边是个多情的少年,也是个念旧的人。一方面,他对直子“希望你永远不要忘记,记得我曾这样存在过”的话铭记在心,然而记忆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变淡,因此他悲伤的难以自禁。在一场无怨无悔的爱情付出中,一切都要离去,况且“直子连爱都没爱过我呢!”另一方面,结尾渡边打电话给绿子,绿子问他在哪里,“我现在在哪里?”真爱已逝,现实挚爱不在身边,“我”所追求的爱到底在哪里?面对灵魂深处的叩问,渡边迷惘了。人们都说,爱是付出和理解,不是占有和索取。这种脱俗的感情人世能有几次?小说中,直子爱着木月,渡边爱着直子也恋着绿子,绿子爱着渡边;这种相互追逐的没有结果的游戏,付出真心的和接受的都受到了伤害。当直子追随木月去那个叫做死亡的国度,渡边本可以和绿子有情人终成眷属,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对生活充满疑问的渡边此时又陷入了沉思:爱人逝是否爱也去呢?

经过岁月的洗礼,三十七的他在对往事的回忆中明白了爱代表着青春,代表着不悔和追求。只有真诚地对待自己的内心,只有灵魂和肉体的相互交融,那种充实内心和身体的感动是不会随着生命的流逝而消失的。正因为如此,三十七岁的“我”与十八九岁的“我”对爱情的追忆有着相同的感受,不同年龄的人在内心的重合,让人感觉在穿过岁月的面纱时,逝去的一切是那样的真实。中年人的记忆也如少年一样满怀激情。渡边是个有着完美倾向的少年,对待爱情的认真态度和忠贞来自于对生命的敬畏。这个极具有高度又有点叛逆心中不乏温情又有点自闭的少年用行动证明了青春年少是生命中最难忘的歌,爱情则是歌中的咏叹调。

3.2死亡

小说中提到的死有直子的姐姐,木月,直子,初美和绿子的父亲。前四者都以非常态的方式——自杀来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后者即绿子的父亲的死则是万物回归自然的一种轮回,是死亡的一种常态方式。

大凡是人都求生避死,何也?这是生命原始的冲动,是大自然赐予人的本能。为何让具有万物之灵的人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寻求死亡的解脱呢?这是面对了两次巨大死亡冲击的渡边一直在思考的问题。17岁时,好友木月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利用汽车尾气自杀身亡。既无遗书,也没有推想得出的动机,这种奇怪的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死亡对于17岁少年来说确实过于残酷。于是“木月死后到高中毕业前的十个月时间里,我无法确定自己在周围世界的位置”,第一次在生活的道路上感受到死亡的威胁,在生命的代价中体会死亡的恐惧。“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这种对死的领悟于年少的渡边来说过于沉重,因为在欣赏朝阳喷薄欲出之时,他已经看到了夕阳西下的悲哀。这个对死有着刻骨伤痛的少年在懵懂时刻选择离开伤心地来避开死亡的恐惧,即使想通了一大堆生死哲理,死都是深刻的事实,因为木月的死不仅仅是肉体的消失,还有少年的天真无虑和自己引以为傲的友谊。渡边彻在痛苦中选择一种自我保护方式,那就是“对任何事物都不想得过于深刻,对任何事物都要保持一定距离”, 这种对生命的敬畏感贯穿了其以后的岁月。只有不过于直白,才可以在生死的夹缝中淡然而生。

当他理解生命的意义后开始自己崭新的生活时,与直子不期而遇。直子身上那种被死折磨的痛苦使他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对生命的怜惜让渡边为之付出真情,忘了自己曾经思考过千百遍 “死乃生的对立面”的哲学难题和保护自己“对任何事物都要保持一定距离”的方程式。他多么热烈地希望直子能够走出死亡的阴影,和自己一样享受活着的欢乐,就算自己再次受到伤害也无所谓。但对生的恐惧远远大于死亡恐惧的直子还是离开了人世,故而渡边获悉死讯后,就以自我放逐来驱散痛苦。木月的死使他感受到生命的脆弱,直子的死则使他感受到生命的缥缈和尘世的无可奈何。渡边彻新的生活以直子的快乐为起点,对直子的记忆充斥着他的思想。很奇怪,如此和自己有着密切联系的女孩却不在这个世界的任何地方。这种对生命的无力感让他感觉不到悲哀为何物。人生之中,最爱的人离我而去,无论洞悉怎样的哲理也无法解除这种失去的悲哀。无论过去怎样的真诚,怎样地坚韧,怎样的柔情,也无以排遣这种痛苦。这让我们感到孤独无助,感到自己的渺小,感到生的空虚死的真切。但痛苦之后呢?渡边彻认为: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在无数个痛苦的日日夜夜,渡边彻终于理解了直子对木月的痴情犹如自己对她的执迷不悔一般,木月的死将直子带入了万劫不复的痛苦森林直至弃世而去,而自己体会了灵魂游离的痛苦还会带着伤痛回到现实。渡边在人生的原野上越走越远,死者却留在了原地,痛苦也变成了记忆。所以三十七岁的渡边彻回首往事时说“那真是奇特的日日夜夜,在活得好端端的青春年代,居然凡事都以死为轴心旋转不休,而我却依然鲜活如初”。这种人到中年看透是非看透生死的达观心情是青葱少年难以理会的释然。纵然风淡云清,日出月落,也有一天往事如烟。曾经沧海,无论懂或不懂,爱或被爱,终了还是一切归土,留下的记忆诉诸笔端,挡不住的记忆如同潮水一样涌上心头,那是生命的汩汩清流。在短暂的人生中把握短暂的幸福;即使没有留住也无怨无悔,渡边在死的主旋律下爱得痴狂,那份执著与追求是生命力忘情的渴望,也是对生活不屈的抗争。

渡边在面对绿子病重的父亲时,以坦荡自然的心态照顾他,使得这个生命迟暮的老人在人生的最后时刻燃起了生的欲望。在听到老人去世的消息后,渡边没有震惊和讶异,而是平静自然的接受了。常态的死亡在年轻的渡边心里已经是一种必然的事实,他可以理所当然的认同。这种平静的心态也让他能深刻的理解生命的意义。

3.3入世的态度

在渡边的眼中,永泽是个头脑聪明,家境显赫,仪表堂堂的年轻人。他身上,似乎具有天生的那种自然而然地吸引人、指使人的气质。但永泽却是集几种相反特点于一身的人。这些特点又以十分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他既具有令人赞叹不已的高贵精神,又是个无可救药的世间俗物。他可以春风得意地率领众人长驱前进,而那颗心同时又在阴暗的泥沼中孤独地挣扎。”从渡边对永泽的描写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他是个特立独行的少年。在面对生活的困难,拥有非凡能力的他如鱼得水。然而他的目标并非想成就一番事业,只是想看看自己的能力,在他的眼中生活是一场游戏。他把自己所拥有的能力看作是一种利器,对周围的一切采取高姿态来展示自己的征服欲;他漠视自己的心灵感受,把自己看作是拥有精巧装置的机器,有着无法让精神控制的肉体欲望。永泽拥有一个娴静理智善良幽默并爱他至深的女友初美。这是一个理想的爱侣,但他却热衷于灯红酒绿之间寻求性刺激。这样做,他也自我生厌,但“在周围充满可能性的时候对其视而不见是非常困难的事。一种类似饥渴的东西,总是在寻求那东西”,永泽自己评价自己。此外他还有自恋的倾向,他说:我本质上是只对自己干兴趣的人,自己想什么,自己感受什么,自己如何行动——除此之外别的没有兴趣,对自己的内心状态也没有兴趣。他害怕面对自己的内心,一直逃避这自己的内心精神,一旦进入自我的世界他就感到痛苦。他说:“我也迷惘也痛苦,只是可以通过训练来减轻”, 他把自己比喻成行为主义试验的工具,认为人生只需要多次练习就可以随遇而安,不需要直视心灵,只有敢于把自己的精神情感扔进绝境并且义无反顾,才可以克服痛苦继而变成坚强的人。用积极的眼光看,永泽是个对生活勇敢的人,坚强而又独立;消极的眼光看,他的所谓坚强都是自己的自以为是,以漠视残忍地对待自己的感受,以自己的技巧视周围的人为玩偶,并且极端的自我。他的生活态度是不问终极意义和目的,只为生存技能;不问精神归宿,只求生理满足。在他的身上没有爱,没有精神欲求,没有人文的艺术气质。他动物性的活着。看似风光实足悲哀荒芜的人生道路是他的选择方向。

如果说永泽选择的是积极的动物性的生活态度,那么木月则是选择自私懦弱的死来面对生。十七岁的木月在人生的转折期面对即将承担的成长压力,竟不敢接受,将自己锁在个人的世界慢慢的绝望,用自戕的方式结束生的压力,投入死的怀抱。这种自我毁灭式的生活态度是生命的懦夫,比起动物性的活更让人可怜可悲。永泽对待生活视游戏一般,“敢死队”则对生活极为虔诚。从他的一举一动你能看到理想变为极致的滑稽。敢死队一提到自己的理想就紧张得口吃;每天跟着广播做操,漏掉一节也不行;生活习惯更是让人吃惊;被子在固定的时间晾晒,宿舍在固定的时间清扫,甚至窗帘也不时拆洗。这种近乎迂腐的生活方式与永泽的游戏人生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鲜活的少年怀着怎样的理想来到大学,继而用怎样的方式面对社会,这一切以渡边调侃的语气揭示了木偶一样人生的悲哀。或许我们不该嘲笑别人的梦想,但循规蹈矩的生活就无生气而言,带来的只是笑料。“敢死队”般的活,将学习看作虔诚的理想,纯粹为活而活。

渡边在死亡的冲击下,进行了无尽的思索,同时在生命的时时刻刻抗拒着死,勇敢地选择生。他曾将自己封闭在自我的世界,受到绿子的影响才趋于生存抗争。他承认自己和木月不一样,并坚信死虽需要勇气活着却需要更大的勇气。比起永泽,渡边选择了精神的寻找。他曾经尝试过永泽的生活方式,最后选择了放弃,内心有着自省情结的他最终回归了自己的灵魂,以应对自己的精神来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正因为如此,渡边看到了那种人生的悲哀。比起敢死队,他选择了无为而活。渡边从来不思考要做什么,也不思考将来要做什么,这种看似无为的生活态度无形中聚集了巨大的力量,让周围的人不知不觉中都被他吸引了。直子在他身边有安全感,绿子觉得可靠,木月把他看成同外界连接起来的链条,永泽认为他有着和自己相似的某种特质,等等都说明了渡边的生活态度平凡之中透着朴质和真诚,没有壮志雄心但别开生面。他不追求功名利禄,将读书看成随性行为,淡泊中足见君子的宽厚本性;他洁身自好,不屑于人们的趋之若鹜;他善良,看似冷眼旁观,实际上对人充满了关切和同情;他一向自然随性,不会曲意逢迎,也不轻狂乖张。看似没有个性没有追求的他骨子里流露着独特和张扬,这种叛逆不是摇旗呐喊式的,而是不动声色中透着冷峻隐性的反抗。渡边彻在生死的双重诱惑下选择生,顽强地用理智来抗拒情感的压迫,认可世界但又保持其独特个性和作风的人。在孤独的人生中能经得住各种风浪并勇往直前、保持内心充盈的坚强的人。

结论

在小说中,错综复杂的价值观,另类的反叛与理想主义的泛滥,生命的张扬和死亡的阴暗,尘世的喧嚣与绝世的压抑冷清,构筑了理想与现实的奇幻世界。人是受到生活环境影响的产物,每一代人都有着其独特的时代光芒。六十年代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深深地影响了那一代人。当机器的大生产代替的传统的手工业,人被机器积压成微不足道的粒子,个人开始沮丧。当尼采说:上帝死了。个人的信仰开始崩溃。人们在信仰危机和价值危机中迷乱的生存。理想主义的潮流涌来时,压抑已久的人们变得疯狂。披头士,摇滚,性开放,酒精,迷幻剂,人们在现实中寻找感官的刺激。当肉体的激情消退、精神的人格苏醒过来时,人们又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空虚和后悔。在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压抑下,渡边彻这样的青年人用独特的方式来解答时代的提问,并在理性的召唤下用心灵描述那一代少年应有的思想和情感。

生长在普通家庭中的渡边彻在青春的岁月中对生命有着超乎常人的理解。在理解中对生活的美好爱情进行了执着的追求,用柔情和耐心守候着对直子的爱,即使明白自己爱上了别人也肩负着对她救赎的重任。这个视爱至上极为温情的少年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爱情的无怨无悔和道德责任。选择寻找为生活态度的渡边理解了人需要妥善地安置自己的灵魂,只有灵魂肉体的相互融合才可感受真正的人生;理解了在面对生活的变故时首先要积极面对,顽强抗争;其次要无为而生,率性而活,行为与思想的一致才可以坦荡自然,活得轻松。在现实中,渡边也并非完人,他所表现的沟通技巧的缺乏和对人对事的距离感是社会激变对本体的一种保护机制,同时也给他以后的生活带去了不小的困扰。总之,少年的渡边彻是一位善良、热爱生活、敢于承担生活重任的普通少年形象;一个忧伤孤独的迷惘的追梦人形象;一个保持精神独立出世又入世的探索者形象,一个在成长过程中思考人生,用勇气开创人生的强者形象;无论年龄怎样变化,都能真诚地面对生活的,拥抱过去的不悔者形象。

透过历史的烟尘,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精彩。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毁灭还是生存,都是人生灿烂的烟花。即使在历史的大流中激不起半点浪花,那也是沧海中的一粟,沙漠中的一粒,因为存在过,谁也不能改变这个事实。在青春的岁月中,无论怎样的选择,都要如渡边一样,选择生来面对一切。只有活着,我们才可以享受青春,感受青春。拗断的青春岁月是痛苦残酷的,也是自私消极的。倘若走过了那一段青春年华,多年以后,回头张望就会发现,曾经那样真切的活过。由衷的感叹比起苍白的回忆要好得多。用一份宽容和坦然创造一份独特的青春,明白生活便是探索,便是追问。成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只有经历过苦痛和迷惘的青春才可以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迷离走到冷静。岁月如歌,记忆如酒,走过徘徊迷惘的岁月,留下的是生存的智慧。青春代表生命的热情。在绿色的生命力里也许会忘却黑色的阴影,真正面对的一天,要冷静的思考,个人既是依赖的群体也是相互独立的个体。纵然一切都要远离,把握此刻拥有的才是智者的选择。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青春是无怨无悔,无论色彩单调还是色彩斑斓,都是生命的颜色。当然要炼就面对一切都会波澜不惊的处世态度,不一步步品尝生活的点点滴滴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生命正是从平凡中透出不平凡的美,从短暂中折射出永恒的真,从你我之中流露出人性的善。当一切渐渐隐去,岁月带走了青春,却带不走那份纯真。多年以后,它仍旧如腊月寒梅在冰天雪地中震撼着我们的心。因为青春是永不过时的生命赞歌!

青春的徘徊与探索 - 对渡边彻的人物形象分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