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梅及梅花在宋词中多的原因

发布时间:2018-05-17 14:58:20

诗经——《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赏析:本诗描写未嫁的女子感叹青春逝去,渴望有男子及时来求婚。诗以落梅比喻青春消逝,尤以落梅的多少暗喻时光变换,层层递 进表达出内心强烈的感情。

《终南》

年代: 先秦 作者: 诗经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

作品赏析

【注释】:黻:音服,黑色与青色花纹 将将:音枪,佩玉之声

墓门

朝代:先秦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国人知之。知而不已,谁昔然矣。

墓门有梅,有鸮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讯之。讯予不顾,颠倒思予。

译文及注释

译文墓门前长着枣树,就操起斧子把它砍掉。这个人是不良之徒,国中的人无不知晓。知道他居心险恶却不加制止,很早以来就已这样糟糕。墓门前长着梅树,猫头鹰聚集在树上。这个人是不良之徒,唱支歌儿把警钟敲响。告戒的话充耳不闻,栽了跟斗才想起我的歌唱。注释①墓门:墓道的门。一说陈国城名。棘:酸枣树。②斯:析,劈开▼

参考赏析:这是一首讽刺、斥责品行邪恶的统治者的诗。《毛诗序》指出:“《墓门》,刺陈佗也。”陈佗为春秋时代陈文公之子,文公死后,陈佗之兄桓公(名鲍)继位。据《左传桓公五年》载:“陈侯鲍卒。再赴也(发了两次讣告)。于是陈乱,文公子佗杀大子免而代之,公(桓公)疾病而乱作。”陈佗在桓公病中杀太子免,桓公死后他又自立为▼

诗经·曹风——《鸤鸠》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鸤鸠在桑,其子在梅。

淑人君子,其带伊丝。

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鸤鸠在桑,其子在棘。

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鸤鸠在桑,其子在榛。

淑人君子,正是国人。

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注释】:鸤:音尸;鸤鸠,布谷鸟。古代传说布谷鸟饲养小鸟,朝从上而下,暮从下而上,平均如一,因而用以命官名。古代管理水土的官司空,曾称鸤鸠氏。

子:小鸟。

淑人:善人。

君子:尊称,代指有才有德的人,也用指在位的人。

仪:言行举止。

一:平均如一。

结:连结一起,团结不散。

弁:皮帽。

骐:青黑色的马,此代指帽子的颜色、纹饰。

忒:偏差。

【赏析】:

《鸤鸠》是首真正的讽刺诗。以鸤鸠平均如一,饲养小鸟作比,也可以说起兴,讽刺在位的淑人君子应该平均如一对待子民,尽管人处在不同地位,就像鸤鸠的小鸟都分在不同树上,而且诗人劝诫说能够平均如一对待臣民,可以成为周围国家和国内人民的榜样,这样的国家,这样的君子怎么不会长年不哀呢?

诗经·小雅·四月》

Kiki。伊 Kiki。伊 2013-07-19 11:26:35

《诗经·小雅·四月》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先祖匪人,胡宁忍予?

秋日凄凄,百卉具腓。

乱离瘼矣,奚其适归?

冬目烈烈,飘风发发。

民莫不谷,我独何害!

山有嘉卉,侯栗侯梅。

废为残贼,莫知其尤!

相彼泉水,载清载浊。

我日构祸,曷云能谷?

滔滔江汉,南国之纪。

尽瘁以仕,宁莫我有?

匪鹑匪鸢,翰飞戾天!

匪鱣匪鲔,潜逃于渊!

山有蕨薇,隰有杞桋。

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译文:四月已经是夏天,六月酷暑就将完。

祖先不是别家人,怎忍让我受熬煎?

秋日有风风凄凄,百草凋零百花稀。

颠沛流离痛苦深,何时才能回家里?

冬日寒气真凛冽,狂风呼啸肤欲裂。

没有一家不快活,独我遭灾多悲切!

好树好花满山隈,既有栗树也有梅。

大受破坏与残害,不知那是谁的罪。

看那山间泉水横,一会清来一会浑。

我却天天遇祸患,哪能做个有福人?

长江汉水浪滔滔,统领南方诸河道。

鞠躬尽瘁来办事,可是没人说我好。

为人不如鹰和雕,振翅高飞上云霄。

为人不如鲤和鲟,潜入深渊把命逃。

蕨菜薇菜长山里,杞树桋树长洼地。

我今作首歌儿唱,满腔悲哀诉说起。

为什么梅花在古诗词中出现比较多?

譬如说荷花、桂花、菊花也会有诗人写,但是感觉没有梅花这么频繁,比如说那些很有名的王安石、陆游、姜夔等

我觉得与其说为什么梅花在古诗词中出现比较多,不如说为什么梅花在宋词中出现那么多呢

比起桃之夭夭啊秋兰为佩什么的,我国古典诗歌吟咏梅花的历史其实并不久远,《诗经》《楚辞》中遍撷群芳,都没有梅花的踪迹。不知道是物种演变还是别的什么原因,直到魏晋南北朝时,这种花才在诗文中次第开放。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太平御览》引《荆州记》所载的那个故事了:

陆凯与范晔私交甚好,曾折梅花诣长安与晔,并赠诗曰: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一枝梅花,便是“一枝春”,那么坐拥梅岭的陆凯未免太富有了!我几乎能在脑海中想象出范晔拆信时,满纸春光流溢,倏忽间唤醒了整座长安城的景象。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时候的梅花是“春天”“复苏”的代表,也是寄托对故人的思念之类的,其用法和其他几种春开之花大同小异,还比较单纯。

初唐时候,陈子昂等人将咏物诗的兴寄提升到了文学理论的高度,这使得咏物诗开始拥有丰富的思想和深刻的内涵。由此开始,咏梅诗不但数量增多,而且内容才开始趋于丰富多彩。因此唐代咏梅诗中,以兴寄特色最为突出: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

一句“寒梅著花未”,寄托了对故乡深深的思念。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李商隐《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

一种生不逢时的无奈和感伤随花香流散。

由于兴寄手法的使用,唐诗中的梅花很多并不是真正的诗歌主题,只是一个抒情的媒介而已。到唐中后期乃至两宋,真正咏梅本身的诗作才多了起来。如我们所熟悉的林逋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苏轼之“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陆游之“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此三子可谓宋代梅花诗的三座高标,他们的优秀作品,引发了一代咏梅之风潮。

而真正使这一风潮得以持续的原因,我想是宋朝的政坛风太大,太冷了,旁的花太软,太娇嫩,受不起这样的严寒,只有梅花能凌寒独自开。因此宋人才最喜欢写梅花的习性,写其不畏严寒,写其坚贞不屈,写其孤高清逸,写其铮铮傲骨。举两首最熟悉不过的: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及至南宋时期,文人们对梅花的审美意趣已经逐渐上升到与高尚的道德品格相融合的地位。他们不仅通过吟咏梅花来表现自己高雅脱俗的意趣,更人为地赋予梅花一种独特的崇高美,使其成为他们所追求的道德人格的象征,体现出高洁的品性和坚贞的气节。因此诗人们往往以梅花自喻,将其作为自己精神和人生的象征。这使得咏梅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富意蕴。

在这里,日益兴盛的程朱理学的品性气节观念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梦里清江醉墨香,蕊寒枝瘦凛冰霜。

如今白黑浑休问,且作人间时世妆。”——朱熹《墨梅》

在朱熹的诗作里,墨梅分明是道学理念中正气凛然、气节高坚的正人君子的化身了。

不多举例了。简单的说,两宋,尤其是南宋时期的咏梅诗词,从形式到内容都臻于完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此后的咏梅诗数量虽多,却没有更为丰富的内容和更为高远的境界了,只能算是余音袅袅而已。因此我才说,要问梅花在古诗词中的出现,不如直接论其在宋诗词中的地位了。

虽然一说这个就容易挨各种批斗,但我还是觉得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至少在思想内容上有一定的开拓,大气豪迈什么的,算得上咏梅诗词在宋以后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个人还是蛮赞的……远目……

郑桢

梅花代表的形象相比较为被高雅的文人墨客所喜欢。比较高雅,另一方面也代表受挫的诗人们桀骜不驯,不向那时社会低头 我暂时想到这么多,除夕夜守夜

《诗经》梅及梅花在宋词中多的原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