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科普:人为什么会死亡

发布时间:2019-02-22 18:08:31

本章共计6970个字,为你揭开关于死亡的知识和谜团。

第二十一章——揭秘死亡之谜

一开始,我在犹豫要不要写这一章,因为我毫无头绪。死亡之谜,是生命的终极谜题。自古至今很多智人曾经想揭开它的谜团。可是都没有成功。

到底生命为什么会死亡??我希望你在看过这一章之后,也去沉思。去纠正我的不足,然后让他更接近谜题的答案。

我们已经知道了,在我们周围的事物,不管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要经历死亡。在物理学上,这叫做从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的存在罢了。

那这种形式的时间掌控者是谁呢??以什么方式进行的??就让我们试着去接近答案吧!

死亡之谜应该从三个方面去考虑:

1、遗传基因。

2、后天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

3、物质世界的时间本质

我认为能够准确回答出上面三个点的内容,那么就相当于破解了死亡之谜。

死亡这个词,是我们人类发明。如果只把我们当作物质来讲,那么在这个宇宙中的所有物质,是没有死的。就像上面谈到的,在物理学上,死亡只不过是一种能量从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罢了。。其实你仔细想想一块石头的命运,地球的命运……原来都是上面三点所决定的。

人与物竟然是如此的相亲。所有的死亡,都证明了殊途同归。从这一点来讲,一块石头的境遇,竟然不差于人类。如此相亲,如此相近,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保护自然。这也是为什么说保护自然,保护动物,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因为我们生活在他们的周围,他们组成了周围的环境。

现在我们来谈谈人类和动物的死亡之谜。

死亡是相对于生命体存在(存活)的生命现象,指维持一个生物存活的所有生物学功能的永久终止。能够导致死亡的现象一般有:衰老、被捕食、营养不良、疾病、窒息、自杀、他杀、饿死、脱水以及意外事故还有死刑(如枪毙),或者受伤。绝大部分已知的生物都会不可避免的经历死亡。

几乎所有的动物,如果不会死于外部危害致使的生物功能受损,它们最终都会死于衰老。唯一已知的例外是灯塔水母,人们认为它实际上是长生不老的。非自然死亡因素有自杀和他杀。如果把所有的原因加起来,全世界每天大约有15万人死亡。

生理学死亡现在被看成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事件,被认为指示死亡的条件是可逆的。濒临死亡时,渐渐对外界的环境疏离,临终者进入意识模糊,生命迹象濒临消失,身体部分器官开始坏死,呼吸和脉搏极为微弱,需依赖维生系统。

在死亡过程中,生死分界线位置的取决因素已经超越了生命体征的存在与否。一般来说,用临床死亡来判断法律死亡既非必要,也不充足。如果一个病人心脏和肺都在工作,但已经被判定脑死亡,即使临床死亡还未发生,也可以宣布法律死亡。事实上,随着科学知识和医学的进步,对死亡精确的医学定义反而变得更加问题重重。

如何定义死亡的概念对于人类理解死亡这个现象至关重要。有许多科学方法解释这个概念。例如在医学中实践的脑死亡,将死亡定义为大脑停止活动的时刻。

定义死亡的一个困难之处就是如何将其与生命区分开。作为一个时刻,死亡似乎是指生命终结的那一刻。然而,判断死亡何时发生,需要在生与死的概念之间划出精确的界限。这个问题有困难,因为人们对生命的定义很少有共识。

人们可能会根据有没有意识来定义生与死。当意识从大脑消失的时候,可以说一个存活的生物死亡了。然而,这种方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缺陷:有许多生物虽然活着,但可能并没有清晰的意识。(例如单细胞生物)。

这种方法引申出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定义意识,因为现代的科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对意识给出了很多种定义。定义死亡的问题给在医学上定义死亡带来了挑战。

对于死亡的另一些定义关注于某种东西的停止。在这种情况下,死亡仅仅描述了某种东西停止了的状态,例如生命。因此,定义生命也就同时定义了死亡。

历史上,试图定义人类死亡的精确时刻问题重重。死亡曾经被定义为心脏停止跳动或者呼吸停止,但是心肺复苏和心脏除颤的发展表明这个定义是不够的,因为呼吸和心跳有时候可以恢复。

医学上甚至记录到有人虽然没有心跳,但由于动脉的肌肉够强,代替已停止跳动的心脏输送血液,使其依然能维持生命,过去被认为是死亡的因素不能应用于所有的情况;即使没有正常运作的心脏或肺,如果使用一组生命维持系统,器官移植或者心脏起搏器,生命有时候仍然可以持续下去。

现今,如果一个人需要确定是否死亡,医生或验尸者通常会使用脑死亡或者生物死亡来定义一个人的临床死亡;当一个人的脑电活动停止,他就会被认定死亡。根据推测,脑电活动的结束意味着意识活动在大脑的终结。然而,意识活动的停止必须是永久的而非瞬态的。有些情况下,人的意识活动会暂时停止,而人并没有死亡,例如非REM睡眠状态或者是昏迷。脑电图可以比较容易地区分死亡与睡眠状态。

然而,一些学者认为脑死亡的范畴也是有问题的。例如,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生物伦理学系的高级教师富兰克林·米勒博士就指出:“……然而,20世纪90年代末,学者们就越来越质疑人的脑死亡与死亡的等同性。因为有证据显示,有的病人已经正确地确诊为这种状态(脑死亡),他们被机械通气系统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展现出了一组生物学功能。这些病人维持着一些能力,包括维持着循环和呼吸、控制体温、排泄废物、愈合伤口、对抗感染,而且更戏剧性的是孕育胎儿(存在脑死亡的妇女怀孕的案例)。

一些人认为维持意识只需要大脑新皮质,他们主张只用脑电活动的停止来定义死亡。最终,死亡的标准可能只会是认知的永久不可逆消失,以大脑皮层的死亡为证。在当前和可以预知的医疗技术下,将死人的思想和人格恢复是没有任何希望的。

然而,目前世界上的很多地区已经采用了更加保守的死亡定义——整个大脑(而非仅仅是大脑新皮质)脑电活动的不可逆消失(例如美国的统一死亡判定法案(英语:Uniform Determination of Death Act)(UDDA))。2005年,特丽·夏沃的案例将脑死亡和人工维持的问题提到了美国政治的桌前。

即使是以整个大脑的死亡作为标准,脑死亡的判定也很复杂。有时候,特定的药物、低血糖、缺氧或者低体温症能够暂时抑制甚至停止大脑活动,这时,脑电图就会检测出伪电脉冲。正因为如此,医院会有判定脑死亡的协议,其涉及到在特定情况下以长时间间隔测定脑电图。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医学中心加护病房医师乔拉,利用脑电图监看七位注射镇静剂而昏迷的濒死心脏病患的脑部活动,注射镇静剂的目的,在于让这些病危者可以止痛,但发现他们已经没有血压时,脑电波的活动却突然增加,历时30秒到3分钟不等,就有如完全清醒一样。而在脑波激增的活动结束之后,这些病人就确定死亡。

乔拉指出,随着血液流动减慢、含氧量降低,脑细胞会在一小时内发出最后一次的电能脉冲,由脑部的一部分开始串联扩散开来,这其间会让当事人有强烈精神活动的感觉。他估计有80~85%的濒死者出现这种脑电瀑布,60~100Hzγ波神经振荡,可能与正面的濒死经验有关。

一些佛教僧侣在进行正面的冥想时,亦出现γ波。Jimo Borjigin的老鼠实验也发现类似的γ神经振荡。这种脑电瀑布或脑波激增的停止,是否可当成死亡的定义,仍待研究。

很多中国人都知道这样的情况,一个人临死的时候,有那么一会很精神,我们称之为回光返照,此书将死之人头脑清晰,表现自然。和上述脑电波使人有强烈精神活动的感觉,是相一致的。

但一些僧侣也可以通过冥想达到这种状态,也就是达到濒死体验状态,就说明这不应该作为严格判断死亡标准。

有人提出濒死四阶段理论:第一阶段是脑波混乱期,若濒死者从此阶段存活,可能有一生回顾与负面的濒死经验。第二阶段是脑波微弱期,若从此阶段存活,可能没有任何记忆,大多数濒死存活者属于此类。第三阶段是脑波激增期,大脑开动其全部防御机制,大量分泌神经传递素,这些神经传递素又会释放出无数影像和感觉信息,造成正面的濒死经验。第四阶段是脑波停止期,进入此阶段可推断死亡。

在一些文化中,死亡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事件。好了,现在来看看我开头提到的死亡之谜三要素。

1.遗传基因。

很明显,大家都知道,在动作界,强者往往拥有生育权,这对于遗传来说,是很好的事。同样人类女性也会选择更健康的男人做为自己的配偶。而哪些违背自然法则的人,比如近亲繁殖,所带来的往往是不幸的结果。

一个人的寿命,一定会受到遗传影响。现代研究显示,尤其是女性的遗传,对于寿命的影响更大。比如说线粒体。

人类线粒体出现问题会导致线粒体病,线粒体病是一大类遗传代谢病,线粒体病主要包括:母系遗传Leigh综合征,线粒体肌病,多系统疾病、心肌病、进行性眼外肌麻痹,线粒体肌病,肌病,糖尿病和耳聋、共济失调舞蹈病、细胞外基质慢性游走性红斑、进行性眼外肌麻痹、肌红蛋白尿电机神经元疾病,铁粒幼细胞贫血、MERRF-线粒体肌病、线粒体肌病、共济失调并发色素性视网膜炎、,家族性双侧纹状体坏死、共济失调并发色素性视网膜炎、家族性双侧纹状体坏死、骨骼肌溶解症、婴儿猝死综合征等等疾病。

线粒体病遗传方式复杂,导致疾病的原因主要由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造成,临床表现复杂,确切病因的诊断十分困难,往往通过大分子酶学活性检测分析并结合遗传学基因分析的双重手段确定病因。

线粒体基因组属于母系遗传,为了避免新生儿缺陷,产前妈妈的线粒体基因组分析十分必要。

通过上面的病症,相信你已经相信了遗传对于寿命是绝对有影响的。

但这依然不能说明关键的死亡答案。我觉得真正的答案是:细胞的死亡和再复制。

我们知道线粒体是直接利用氧气制造能量的部位,90%以上吸入体内的氧气被线粒体消耗掉。但是,氧是个双刃剑,一方面生物体利用氧分子制造能量,另一方面氧分子在被利用的过程中会产生极活泼的中间体(活性氧自由基)伤害生物体造成氧毒性。

生物体就是在不断地与氧毒性进行斗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氧毒性的存在是生物体衰老的最原初的原因。线粒体利用氧分子的同时也不断受到氧毒性的伤害,线粒体损伤超过一定限度,细胞就会衰老死亡。生物体总是不断有新的细胞取代衰老的细胞以维持生命的延续,这就是细胞的新陈代谢。

我们知道,人体大概2周就换一次皮肤,很多皮肤屑会掉落,那就是死亡的细胞。线粒体被称为细胞活力的工厂。线粒体的平均周期是10天左右。我觉得这不是巧合,是吻合的。也就是说人体细胞一月大概换两次。

2009年诺贝尔奖就是关于端粒和端粒酶

人的染色体的末端,是端粒【是线状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序列】。端粒是重复的碱基序列。在分裂过程中,DNA的复制,由于是不同时的,一个作为先导链,一个通过冈崎片段合成的后随链,到了复制最后,为了复制的完整,端粒上的碱基就会丢失一段。每复制一次,端粒少一点,到最后端粒没了,细胞就没法复制了,就挂了。

而端粒酶的作用,就是延长端粒。使得端粒不会那么快的用掉。

而最后,你的端粒酶出了问题,或者体内浓度降低之类的,反正是不起作用了,你的端粒用完之后,你就变老了,死亡了。

也就是说,复制会变的模糊起来。比如我这样举例,小孩子的皮肤最初像素是1亿,每复制一次,像素就变小一点。因为端粒每分裂和复制一次,就与上次不同,不是用的同一个序列复制。就这样,日积月累,你皮肤的像素就会越低,皮肤就越粗糙。其死亡的细胞越多了,而复制能力越低了。

很简单,我们小时候的皮肤很敏感。但是老人就不会了。

这就是我认为的遗传基因影响寿命了。

接着我们来说说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这也是关系到寿命的重要原因。而且这一点我相信大家都理解甚至有体会。

我们知道吸烟,酗酒,吸毒等都是对人体有害的。增加各种病变的机会,使得身体器官不堪重负。往往会早死。

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吸烟或者酗酒改变了身体的抗疾病能力。也一定会对端粒和端粒酶产生副作用,这就说明了为什么他们容易早死。这就是生活习惯带来的不利影响。

当然,如果你经常锻炼,多吃蔬菜,遵从养生的生活习惯,我相信你能长寿。这就是好的生活习惯。

生活环境同样是这样的,有好有坏。百岁村去了,你会发现村里的环境很好,老人们心态也好,这些就是长寿的有利条件。相反雾霾,粉尘,辐射,污染等环境中长期生活,一定是对生命有损的,那么也就会短命。

最后一点,我来说说物质世界的时间本质。我们说一个人活了很多年,衡量单位是时间。多少天,多少年。可是时间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和死亡之谜同样让人费解。我在科普书籍《变化》和《见微知著》中都有关于时间本质的论述。我认为是时间是客观存在的。

而且时间的定义是这样的:时间是能量物质,在引力场中的位置以及运动速度的应变度量过程。【具体的内容,大家可以参加《变化》中关于时间的本质的论述。】

最先探讨时间本质的人是爱因斯坦。他告诉我们关于长寿的秘诀,最根本的是速度。对的,就是速度。

双生子佯谬是一个有关狭义相对论的思想实验。内容是这样的:有一对双生兄弟,其中一个跨上一宇宙飞船作长程太空旅行,而另一个则留在地球。

结果当旅行者回到地球后,我们发现他比他留在地球的兄弟更年轻。这个结果是由狭义相对论所推测出的(移动时钟的时间膨胀现象),而且是能够透过实验来验证:我们能够探测到于大气层上层产生的μ介子。如果没有时间膨胀,那些μ介子在未到达地面之前就已经衰变了。

190510月,德国《物理年鉴》杂志刊登了一篇《关于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它宣告了狭义相对论假说的问世。正是这篇看似很普通的论文,建立了全新的时空观念,并向明显简单的同时性观念提出了挑战。

我们知道由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可以得出运动的物体存在时间膨胀效应。

19114月波隆哲学大会上,法国物理学家P.朗之万用双生子实验来质疑狭义相对论的时间膨胀效应,设想的实验是这样的:一对双胞胎,一个留在地球上,另一个乘坐火箭到太空旅行。飞行速度接近光速,在太空旅行的双胞胎中的一人回到地球时只不过两岁,而他的兄弟早已死去了,因为地球上已经过了200年了。

这就是著名的双生子佯谬。

所以爱因斯坦告诉我们,长寿的秘诀在于速度。速度越快,时间流逝越慢。但现实生活中,速度要快,需要耗费能量。速度越快,耗费能量就越大,所以你就可以知道了,这是一件可想而不可做的事情。

你能想象吗??这也是死亡之谜,等待我们去验证。最后为大家说一个地球上的长生不老的生物,其实已经提到了,那就是灯塔水母。

灯塔水母属于水螅纲,是水母的一种。其特征是性成熟的(能够进行有性生殖)个体能够重新回到水螅型。主要分布在加勒比地区的海域之中,但因为远洋船舶排放的压舱水,使灯塔水母逐渐散布至其他邻近海域。

普通的水母在有性生殖之后就会死亡,但是灯塔水母却能够再次回到水螅型。这被称作分化转移。理论上这个过程没有次数限制,这种水母可以通过反复的通常生殖和转分化获得无限的寿命,所以也被人称为长生不老(的水母),不过更准确地说应该是返老还童

灯塔水母是微型海洋生物,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唯一不会死亡的生物。除非环境糟糕导致的死亡,从理论上来说灯塔水母是不会死亡的。对于某个灯塔水母,科学家根本无法说出它的年龄大小。

灯塔水母的直径只有45毫米,但就是这样一种非常微小的生物,却具有一种返老还童的神奇本领。通常情况下,水母会在繁殖完下一代后死亡,但灯塔水母在达到性成熟阶段之后,又会重新回到年轻阶段,并开始另一次生命过程,而且从理论上讲,这种循环过程是周而复始、可以永远重复下去的。

科学家们强调说,灯塔水母是目前唯一发现的能够从性成熟阶段回复到的幼虫阶段的生物。

灯塔水母究竟是如何完成返老还童这一神奇过程的,其中的谜团还有待于海洋生物学家和遗传学家们进行解答。

有研究人员认为,灯塔水母返老还童过程可能是通过细胞的转分化过程实现的。灯塔水母成体变幼体的过程,是把体细胞转变成了功能强大的干细胞,转变来的干细胞有些类似于胚胎细胞,可以重新分裂出全新的组织或生命。

过去人们认为,生命发育过程是不可逆转的,因此人们认为体细胞不可能回转到干细胞状态。在此过程中,细胞的类型和功能会发生改变。而伴随这种功能上的转化所出现的则是器官的再生。或许正是细胞的这种变化过程为灯塔水母打造出了不死之躯。

如果把一个灯塔水母切开,它能在24小时内变成两条水螅虫,72小时后长出触角。就算把它打碎,只要它的细胞完整,也可以变成一条水螅虫,重新开始生命。可以这样理解--灯塔水母的生命是没有终结的。也就是说,灯塔水母在死前回到了生命的开端,重新演绎了自己的生长、发育。

灯塔水母之所以可以永生,是因为它有再生基因。而这种基因人类也有,只是不活跃,或说休眠了。而再生基因类似于干细胞,现代医学把寻找干细胞比作寻找圣杯。

干细胞是一种具有增殖、自我修复、大量制造及分化后代能力的细胞。再生和更新,对治疗人体坏死或病变的组织,对付老化都是深具义意。在未来的日子里,可望被应用于治疗癌症、帕金森氏症、中风、心脏 ...如果可以成功利用这种再生基因,就避开了现在的胚胎干细胞所带来的道德问题。

在这里我要提一点,灯塔水母之于人,是低级的生物。但生存能力高于人。智慧越高级,就意味着的物种的结构越复杂。而越复杂的生物结构,容易出现的问题也就是越多。从这个角度讲,不依赖外物话,智慧越高,其生物生存能力越低。

这让我想起了独立学者王东岳先生递弱代偿理论。此理论对于人类未来是担忧的。你失去一些东西,也会得到一些东西,这不就是递弱代偿吗? 所以无需担忧,担忧无用。

这就是我眼中死亡之谜的答案。你呢,你的死亡之谜答案是什么。我期待有一个人能在我死之前告诉我。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让我觉得孔子不是教育家,而是探索家,科学家。。

摘自独立学者,科普作家灵遁者书籍《探索生命》。

深度科普:人为什么会死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