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的生物学特性

发布时间:2013-10-20 10:56:22

河蟹的生物学特性

——江苏金康达集团

一、形态特征

  河蟹外部形态呈圆方形,性成熟的蟹背甲一般呈墨绿色,腹部银白色。其身体由头胸部和腹部组成。头胸部是河蟹的主体部分,由两块硬甲包住,上面的叫胸甲,俗称蟹斗,下面的叫腹甲,俗称蟹肚。胸甲表面凹凸不平,盖住内脏。腹甲上有生殖孔开口,雌蟹的一对生殖孔开口于愈合后的第三节上,雄蟹则开口在最末节处。河蟹额部两侧有一对有柄的复眼,复眼内侧额下有一对大触角和一对小触角。河蟹口器位于腹甲前端正中央,形似六道屏门。

  河蟹腹部分为7节,紧贴于头胸下,其形状与生长发育阶段和性别有关。幼蟹阶段雌雄均为狭长形,性成熟后雌蟹为圆形,俗称团脐,雄蟹呈狭长三角形,俗称尖脐,这也是雌雄蟹最明显的区别。

  河蟹5对胸足分布于胸部两侧左右对称。前一对为鳌足,成钳状,主要用来捕杀和摄取食物,同时具有防御功能。后4对为步足,主要用来爬行。

二、生活习性

1.栖居与活动

  河蟹通常栖居江河湖泊岸边和水草丛生的地方,有打洞穴居特性,一般白天隐蔽,夜晚出来觅食,晚间有趋光特性。河蟹对水流十分敏感,秋末冬初性成熟后开始生殖洄游,并进入海淡水交界处交配产卵。

2.食性

  河蟹为偏动物性的杂食性动物。动物性饵料有鱼、虾、螺蚬、蚌肉、畜禽下脚料等。植物性饵料因地域不同而不同,品种非常丰富,有轮叶黑藻、苦草、浮萍、马来眼子菜等水草以及豆饼、花生饼、南瓜、小麦、玉米等饵料。但长期以来这些饵料营养单一、采食不完全、残饵污染水环境已成为河蟹养殖的制约因素,因而,投喂营养全面、诱食性好、低残留的优质河蟹配合饲料成为当务之急。

3.好斗

  河蟹经常为争夺食物而互相格斗,在密度大、水草不足、饲料少时还会互相残杀。在交配季节,雄蟹也会为争夺配偶而互相争斗。特别是河蟹在生长过程中不断脱壳,而脱壳后的几个小时内,毫无抵抗能力,更容易被同类或其他动物伤害,以造成损失。

4.自切和再生

  当遇到敌害攻击或危险时,河蟹为保护自己,常在附肢的基节与座节之间的关节处切断,这种现象称为“自切”。河蟹“自切”以后还可再生新足,这是河蟹的一种自我保护本能。河蟹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会有自切现象,但再生现象只有在性成熟前才存在,成熟蜕壳后,河蟹的再生功能消失。

三、生存环境

  不同发育阶段的河蟹对生存环境有不同的要求。

1. 温度

  河蟹是变温动物,其体温随着水温的变化而变化。水温的变化直接影响河蟹的摄食、生长和变态。当水温在6℃以上时开始摄食,15℃左右时开始脱壳生长。24-28℃为生长的最佳水温,水温长时间超过32℃时易早熟。在适温范围内,温度高河蟹摄食旺盛,生长和变态快。河蟹怕热不怕冷,如果水温高于32℃,河蟹的脱壳就会受到抑制,但若在冬天,河蟹停止采食,隐藏在洞穴中越冬。

  河蟹繁殖对温度有一定的要求。亲蟹交配,水温要求达8-12℃;抱卵蟹饲养阶段,水温应控制在11-16℃左右;幼体变态则需20-25℃。

  温度突变对河蟹的生长、变态和繁殖都有影响。育苗阶段的水温温差,一般不能超过2-3℃。

2. 盐度

  河蟹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对盐度有不同的要求。河蟹从大眼幼体开始就喜欢淡水,并迁移至淡水生活。秋季,河蟹性成熟时,则又回到河口半咸水处交配、产卵和孵化,直至溞状幼体变态为大眼幼体。河蟹每个发育阶段对盐度的要求也是有差别的。产卵和育苗盐度为7-33‰,适宜盐度为15-26‰。蟹苗育成后通常需要淡化,但足够老成的蟹苗不需要淡化就可以直接放入淡水中饲养,其放养成活率可高达90%以上,高于经过淡化的蟹苗。

3. 酸碱度

  在过碱或过酸性环境中河蟹对低氧的耐受力、蜕壳率和摄食率均下降,并影响河蟹甲壳钙质的沉淀。幼体培育期间pH一般要求在7.5-8.4,即中性或弱碱性。如果水质呈酸性,可用适量生石灰调节。

4. 光照

  光照可促进河蟹对钙的吸收,促进甲壳生长。此外,光照还可促进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水体溶氧量。河蟹喜弱光,昼伏夜出。亲蟹交配时,对光照要求不高,晚间也可进行交配。胚胎早期基本处于黑暗状态,后期则需适当的光照。发育至幼体变态阶段,就需要一定的光照强度,一般在2000-6000勒克斯,随着幼体日龄的增加,光照强度也要相应的增加。适宜的光照还有助于水中浮游生物的繁殖及改善水质环境。

5. 氧气

  河蟹将溶解在水中的氧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水中溶解氧大部分来自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中溶解氧在5毫克/升以上,适合河蟹生长;当水中溶解氧低于3毫克/升时,河蟹就浮头上岸或上草,不吃食;低于2毫克/升时,对河蟹的脱壳生长、变态会起抑制作用。

  河蟹是两栖类甲壳动物,由于它的鳃丝是海绵状的,鳃腔具有贮水功能,空气能在鳃内与水混合,离水后仍能继续呼吸,维持生命。

6. 水草

  水草是河蟹的饵料和隐蔽、栖息的场所,能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水体溶氧,能吸收利用水中多余的营养物质以净化水质,能作为河蟹的支撑物便于河蟹上下活动,能防风浪,保持水质清新。因此,养蟹水域一定要有水草。河蟹养殖以沉水植物为主,也可以辅以小量挺水植物和漂浮植物。常见的水草品种有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茭草、眼子菜、水花生和浮萍等。

7. 水质

河蟹喜欢清洁、无污染、溶氧高的水质,水不宜过深,也不宜过浅,以0.6m-1.2m为宜,根据季节与气温而定,夏季气温高时要深些,春季气温低要浅一些,以微流水最佳。

8. 螺蛳

一般认为,螺蛳是河蟹的优质天然饵料,主张大量投喂,这中间存在严重的误区,一是大量投喂螺蛳,在其生长、繁殖过程中,耗费大量的饵料与氧气,非但未改善环境,而是恶化了环境。二是河蟹捕食螺蛳,往往只食用一点点,大部分却浪费了,死螺蛳腐败污染水体。三是一些地区往往从贩卖人手中购买,并且每年价格在攀升,不但质量无法保障,而且容易从各地带入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并且不少螺蛳中夹有不少死螺蛳与杂物,变成污染源,而且增加一笔不小成本。我公司在全国各地的试验证明,只要投喂金康达优质河蟹配合饲料,不投放螺蛳不但不影响河蟹品质、规格与产量,而且会提高河蟹的品质、规格与质量,同时大大节约了成本,但水体中自然状态存在适量螺蛳也有一定益处。

9.底质

养蟹水域的池底底质相当重要,一般以硬底质无淤泥为最好,因为淤泥中往往含有大量的腐败物质以及病原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极易大量繁殖,释放出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水体,毒害河蟹。每年放苗前应进行清淤、晒塘,实在没有条件清淤的,应进行晒塘、翻土、消毒,以中和、清除底部有害物质。养殖过程中应每隔10-15天投撒生物底改剂以分解底部的烂草、残饵、动物尸体、有毒有害物质。”

四、生长发育阶段

河蟹可分为溞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成蟹四个阶段。

1. 交配抱卵

  当时12月至翌年5月是河蟹的交配产卵期,交配时海水或半咸水的盐度为8‰-12‰。

2.胚胎发育

  河蟹胚胎发育的速度与水温密切相关。在适温范围内,温度越高,发育速度越快。水温在20-25℃时,需18-22天。海水盐度的突变对河蟹胚胎发育亦有显著影响。

3.幼体

  幼体期分为溞状幼体和大眼幼体两个阶段。溞状期经5次蜕皮变态为大眼幼体(即蟹苗),大眼幼体经一次蜕皮变成幼蟹。幼蟹再经8-10次蜕壳长成扣蟹。

  刚孵出的幼体外形并不像成体,而略似水溞,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头胸部近球形。溞状幼体具有趋光性和溯水性。初期溞状幼体多浮游于水体表层和水池边角,成群集聚;后期阶段则多下沉水体底层活动,往往以一种倒悬的姿态,即仰面朝天,腹部卷曲在头胸部上面,用背刺贴着底层,划动颚足倒退式地前进。幼体食性较杂,植物性饵料如单细胞藻类,动物性饵料如轮虫、丰年虫、枝角类等均能捕食,同时也可以摄食人工饵料如蛋黄、豆浆、豆腐等颗粒碎屑,使用金康达幼体饲料效果更佳。

4.仔蟹

大眼幼体具有强的趋光性和溯水性,既能爬行又能游泳,适应在淡水中生活。大眼幼体蜕皮后就变态为仔蟹,此时的形态与成体已相差无几。

5.扣蟹

从仔蟹至扣蟹均被视为幼蟹阶段,当仔蟹长成黄豆大小时,称为豆蟹,长成钮扣大小时,称为扣蟹。幼蟹生长蜕壳直接与水温、饵料等环境因素有关。条件适宜、饵料丰富,幼蟹生长就快,蜕壳频度就高。幼蟹为杂食性,以水生植物及其有机碎屑为食,用金康达扣蟹饲料饲喂扣蟹活力好,长得快、长得健康。当水中有盐度或蟹苗为早繁苗时,幼蟹很容易发生性早熟,严重时可达90%左右。发生性早熟的幼蟹不再蜕壳,生长也将停止,因此性早熟的幼蟹已失去了继续饲养的价值,俗称“老头蟹”。

河蟹的生物学特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