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整理

发布时间:2013-03-22 19:55:36

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监控理论

70年代末,Krashen197919811982)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著作,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进行了解释性描述。1985年,他提出了“输入假设理论”(the Input Hypothesis Model这个理论由五个相互连接的“假设”组成:1、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2、习得/学习假设(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3、监控假设(Monitor Hypothesis)4、自然顺序假设(Natural Order Hypothesis)5、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1 输入假设

Krashen认为,人类只通过一种方式获得语言,那就是对信息的理解,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信息(Comprehensible Input)来获取语言知识。只要学习者听到有意义的语言信息并设法对其进行理解,就会产生语言习得的效果。如果语言信息是那些课堂教学中常出现的语言形式,并没有什么意义与内容,或者由于某些心理障碍,有意义的语言信息无法进入学习者的头脑,那么就不会产生任何语言习得效果。Krashen认为听力活动是对语言习得至关重要的语言知识不是通过说来获得的说常常是没有必要的,有时甚至是有害的Krashen只强调听,不强调对语言的使用,这显然是与“交际法”教学理论背道而驰的。他主张输入的语言信息既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他用i+1的公式来代表他的主张。i代表学习者目前所处的语言水平,i+1是学习者下一步应达到的水平。为了使学习者有所进步,向他输入的语言信息只能是稍微超出他目前所处的水平。Krashen所说的可理解的输入语言信息,是指像母亲或大人对幼儿说的话(motherese),或者人们对学说自己母语的外国人的说话方式(foreigner talk),这些话往往很短,语法相对简单,人们往往将自己的话语调整到外国人的水平。

2 习得/学习假设

Krashen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成年人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发展其第二语言能力。一种是通过习得的方式,另一种是通过学习的方式。习得在这里指的是使用语言进行自然交际,以便获得潜/无意识的语言知识;而学习指的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对语言规则进行有意识的学习。Krashen声称通过学习获得的语言无法转换成潜意识的习得语言,也不能用来自然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

3 监控假设

通过学习获得的语言知识在头脑中起监控语言的作用。监控就是指说话者对自己所说的语言进行检查和控制,也就是说,用所学的有意识的语言规则、知识等对所说的语言进行质量检查。这种检查可以在话语说出之前、同时、或之后(也就是我们常见的自我改正)。一个人使用监控的程度取决于多种因素,这包括他在用语言做什么事情。如果是在做语法填空练习,那么监控的使用程度是会很高的。一个人的性格也会影响使用监控的程度。有的性格促使人过多使用监控,有的性格鼓励人少使用监控。另外,语言使用者所受的时间限制也会影响监控的使用,在激烈辩论中和在写作中所使用监控的程度会相差很大。

4 自然顺序假设

Krashen认为对语言规则的习得,有一个可以预测的共同顺序。他的这一假设实际上与DulayBurt的英语语素习得顺序是一致的。

5 情感过滤假设

Krashen注意到,输入的语言信息并不总是被吸收,即便是极容易的语言信息也是如此。Krashen断言,在人类头脑中会出现对语言的堵塞现象,使学习者常常无法理解所接受的语言输入信息。他称这种堵塞为“情感过滤”。当一个学习者没有学习的动力或积极性,没有信心,非常焦虑,精神和身体状况不佳等等,都会启动情感过滤,使语言信息无法通过,达不到获得语言知识的效果。如果情感过滤关闭,学习者就能够充分利用所输入的语言信息。Krashen推测,在人体发育的青春期前后,情感过滤的作用力会有巨大的增长,成年人会有更多的情感变化和自我意识。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这也是区别成年人与儿童的重要因素之一。

Krashen用以下图表来显示以上五个假设之间的相互关系:(Krashen1982

情感过滤 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语言知识

(监控)

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信息—→语言习得装置(LAD)—→习得语言知识——→语言输出

我们可以看出,语言习得装置(LAD)在Krashen的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Krashen认为该装置是由人类头脑中学习自然语言的各种能力组成。在学习第一语言时,人们可以对其进行充分利用,而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语言习得装置的作用取决于情感对语言信息过滤的程度和输入语言信息的可理解性。当输入的语言信息被吸收到语言习得装置,语言习得装置就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在这个基础上学习者构成自己为第二语言所构思的套语法。Krashen认为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影响并不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出现第一语言迁移的现象是由于学习者缺乏足够的第二语言知识来表达思想的结果。由于用来表达思想的语言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存在着差距,因此第二语言学习者常常不得不借助于第一语言。出现第一语言迁移的原因往往正是由于在某些课堂练习活动中,或者在某些场合,第二语言学习者被迫过早地使用第二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思想。Krashen还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初期,总是有一段“无语期”(Silent Period,在“无语期”内,学习者保持静默状态,极少用所学语言讲话,他们只是通过听和读来理解向他们输入的语言信息,用这种办法来不断建立自己的语言能力。

Krashen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给了人们很多的启发,同时也引起很多的争论。他的主张向学习者输入的语言必须是能够被其理解的语言,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他这一观点是不言而喻的,无法理解的语言信息当然是无助于语言学习的。但Krashen的问题在于他并没有说明怎样来给“可以理解的语言输入信息”下定义,也就是说,他并没有具体地说明i+1究竟是怎样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体现的。

Krashen对习得和学习的区分,实际上反映了他对人类头脑有不同分工的主张。通过学习而获得的语言知识和通过习得所获得的语言知识在人类头脑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这一主张支持了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观点,即:人类大脑的各个不同部分是有不同分工的,有的负责数字,有的负责推理,有的负责语言等等。但是把通过学习获得的语言知识和通过习得获得的语言知识看成是毫无联系的两种知识是难以找到事实根据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人通过实验证明,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是截然分开的。目前许多中国留学生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但是他们当中很少有人会认为当年他们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英语知识对后来的英语习得及使用毫无用处。关于Krashen提出的第二语言习得初期的“无语期”,这的确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但是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归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独特现象呢?当我于20063月刚到澳大利亚墨尔本时,的确或多或少也有过一段“无语期”,或叫“文化休眠期”(dormancy/culture rest period),但这并不是因为我的英语知识不够,也不是因为我缺少i+1这一类的输入语言信息,这主要反映了一种心态,涉及到澳洲(当地)的发音,而并非第二语言学习的独特现象。大多数人在刚开始做一样新工作时,或学习一种新东西时,都会较为沉默,但这并不反映这些人的语言能力,而是反映了这些人的信心。因此。鼓励学习者大胆说第二语言,为他们设计和创造使用第二语言的活动和环境,不但会增强他们使用第二语言的信心,同时也会缩短所谓的“无语期”。

Krashen提出的“语言习得装置”在其理论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遗憾的是,他对这个装置的内部结构却没做任何说明,他只说明这个语言习得装置是人类大脑中天生固有的,语言信息进入大脑之后,由语言习得装置进行加工处理,从而产生人们对这种语言的语法知识。但是,语言习得装置究竟是怎样对进入头脑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呢?人们对语言的语法知识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对于这些问题Krashen没有提供任何答案,也就是说,Krashen找到了飞机的“黑匣子”,但是却没有向人们解释“黑匣子”里的具体内容。因此这个“黑匣子”里的内容对我们来说仍然是一个谜。

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整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