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尊经书院记

发布时间:2012-09-20 13:56:29

张之洞論学术教条之大端:創建尊经书院记

同治十三年四月,兴文薛侍郎偕通省荐绅先生十五人,投牒于总督、学政,请建书院,以通经学古课蜀士。光绪元年春,书院成,择诸生百人肄业其中。督部盱眙吴公与薛侍郎使之洞议其章程,事属草创,未能画一,有所商略,或未施行。比之洞将受代,始草具其稿,商榷定议。诸生屡以记为请,曰:砻石三年矣。乃进诸生而语之,曰:奚以记为哉!诸荐绅之公牒、吴公之奏牍缘起备具,是即记矣,不劳复出也。若夫建置书院之本义,与学术教条之大端,愿得与诸生说之。

说本义第一
诸生问曰:先生之与台司诸公及诸乡先生创为此举,何意也?
曰:若意谓何?
或对曰:振恤寒士。
曰:噫,何见之左也!使者教士之官,非振贫之官也。全蜀学生三万人,院额百人,振百人遗三万何益?月费岁止数十金,即益以膏火,未见能起其贫也。【如为振贫,则筹钜款增广锦江书院膏火数百名足矣。

然则何为?
曰:为读书。
读书何用?
曰:成人材。
蜀材之盛旧矣,汉之郭【即犍为文学】、张、马、扬,经之宗也;宋之二王【当、偁】、二李【焘、心传】、史、范,史之良也。其余唐之陈、李,宋之五苏、范、虞,元之虞,明之杨,气节、经济、文章之渊薮也。方今圣上敦崇经学,祀汉太尉南阁、祭酒许公于学宫,试卷经策空疏者磨勘有罚。使者奉宣德意,诚欲诸生绍先哲、起蜀学,然岁科两试能进退去取,其所已然,不能补益,其所未至,批抹不能详,发落不能尽,仅校之,非教之也。于是乎议立书院,分府拔尤,各郡皆与视其学大小、人多少以为等,延师购书,分业程课。学成而归,各以倡导其乡里后进,展转流衍,再传而后,全蜀皆通博之士、致用之材也。语云,一人学战,教成十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操约而施博,此使者及诸公之本志也。说本义第一。

说定志第二
诸生问曰:先生之本意既得闻矣。学者之要,如何?
曰:在定志。
适越而面太行,马愈良者去愈远,徘徊于岐路者,日行不能十里。入院者,为学问也,非为膏火也。掩卷而自考,果能解乎?逾月而自省,学有进乎?出接同舍,归而发愤,我有以胜于人乎?学海堂之三集、诂经精舍文钞之三编,皆书院诸生所为也,何渠不若彼乎?勿以一课之高下为喜怒,勿蒙昧钞撮、假借侥幸以自欺,时不再至,师不常得,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是可愧也,亦可悔也。慎无徒以调院高材生之目,招人弹射也。
说定志第二。

说择术第三。
诸生问曰:志在读书矣,宜读何书?
曰:在择术。
宜择何术?曰:无定。
经史、小学、舆地、推步、算术、经济、诗古文辞,皆学也,无所不通者,代不数人。高材或兼二三专门,精求其一,性有所近,志有所存,择而为之,期于必成。非博不通,非专不精。说择术第三。
【或谓宜分经学〖小学属焉〗、史学〖舆地属焉〗、经济〖国朝掌故属焉〗、算学〖天算属焉〗、词章为五门,各延一师,弟子各执一业。其法良善,顾经费太钜,不能办也,姑俟异日。】

说务本第四
诸生问曰:术听人择,何为必通经乎?
曰:有本。
《大学》曰物有本末,《论语》曰本立而道生,圣贤通天下事理,言之谓之本,学人因谓之根柢。凡学之根柢,必在经史,读群书之根柢在通经,读史之根柢亦在通经。【或曰史与经何与,不知史学要领在三史,不通经学、小学,未有能通三史者也。】通经之根柢在通小学,此万古不废之理也。不通小学,其解经皆燕说也。不通经学,其读史不能读表志也。不通经史,其词章之训诂多不安,事实多不审,虽富于词,必俭于理。【不通小学,亦未有能尽通文选者也。】
故凡为士必知经学、小学。综此两端,其在笃嗜神悟,欲以此名家著述者,终身由之而不尽。若夫约而求之,治说文者,知六书义例之区分、篆隶递变之次第、经传文字通借之常例、古今音韵之异同,足以治经矣。治经学者,知训诂之本义、群经之要指、经师授受之源流、儒先传注异同长短之大端,足以折中群籍矣。即此数要,先正老师其说已备,其书俱存。【《輶轩语》、《书目答问》举之已详。】
稍求之深者,治《说文》三年,治经学七年,通计十年,不为多也。求之浅者,治《说文》一年,治经三年,通计四年,益不难也。

苟有其本,以为一切学术,沛然谁能御之。要其终也,归于有用。天下人材出于学,学不得不先求诸经。治经之方,不得不先求诸汉学,其势然,其序然也。

人各有能、有不能,性各有近,有不近,如谓强人人为经生博士,而尽废此外之学术,何为更以史论、诗文课之哉!

说务本第四。

说知要第五。

诸生问曰:经学、小学之书,繁而难纪,异同蜂起,为之奈何?
曰:有要。使者所撰《輶轩语》、《书目答问》言之矣。犹恐其繁,更约言之。
经学必先求之学海堂经解,小学必先求诸段注说文,史学必先求诸三史,总计一切学术必先求诸四库提要,以此为主,以余为辅,不由此人,必无所得。
说知要第五。

【督部吴公初议,入院者人给五经一、释文一、史记一、文选一、史记合评一。如经费能办,可著为法。】
【更有国语、国策、两汉,三国、说文〖必须兼检字〗、历代帝王表、简明目录,皆成都有版,价值亦廉,诸生亦须置之。】

诸生问曰:既知要矣,如何而后有效?
曰:在定课。
人立日记一册,记每日看书之数,某书第几卷起,第几卷止,记其所疑,记其所得,无疑无得,不可强书。
不贵多,贵真过目。
不贵猛,贵有恒。
不贵涉猎,贵深思。
不贵议论,贵校勘考订。
不贵强记,贵能解【能解方能记,不解自不记】。
不贵創新解,贵通旧说。
不贵更端,贵终卷。【大略书三种,说文一、提要一,其余或经或史一,各看若干页。使者置有提要三部,犹恐不能周,各择一类分看可也。】
监院督之,山长旬而阅之,叩诘而考验之。一课不中程者罚月费,二课戒饬,三课屏之院外。
说定课第六。

诸生问曰:有依课计功,而无所得者,何也?
曰:不用心之咎也。
平日嬉娱,临课而搜索枵腹,日日课试,无益也。
翻书钞撮,姑以塞责,检之不能得,读之不能句,摘之不得其起止。钞考据之书,不能辨其孰为引证语,孰为自下语也。钞记事之书,不能了然此事之原委也。如此则钞之而仍忘,引之而不解,虽日日钞书,无益也。
作为文章,以剿袭为逸,以储材为劳,读近人浅俗之文则喜,古集费神思则厌,甘仰屋以课虚,不肯学古而乞灵,虽日日为词章,无益也。
用心之状,古书虽奥,必求其通。
不能通者,考之群书,勿病其繁。问之同学,不以为耻。
文章纵苦涩,勿因人。
纵蹈摹古之讥,勿染时俗之书。
如此而不效,未之有也。
说用心第七。

诸生问曰:用心而以为苦,何也?
曰:信之不坚,中作而辍。
古书多简,古训多迂,古事多隐。陋则多怪,
厌则生疑,畏难则思遁,已不信矣。
凡民难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为古学,为高文,
忌者谤之,俗浅者讥之,专利禄、求捷获者笑之,挟私见者攻之,
不为摇夺者鮮矣。
夫使者亦何为焦心劳力,而设为难行难效、有害无益之事以困蜀人哉!
野人食芹而甘,遂欲公之,众人同嗜者试之,异趣者听之,
必能行古书,信师说,信使者之不欺。
虽或犹豫,姑降心抑志,勉而行之。行之三年,果无可好,弃去未为晚也。
使者诚谫陋;顾所撰《輶轩语》、《书目答问》两编,
开发初学,论卑易行,如能信而择用之,虽暂无师,必有所得矣。
如并此浅易者,百言而百不信,虽许、郑在左,程、朱在右,将益骇而苦之矣,亦何益哉!
说笃信第八。

说息争第九
诸生问曰:可以祛不学之病矣。近世学者多生门户之弊,奈何?
曰:学术有门径,学人无党援。汉学,学也;宋学,亦学也;经济、词章以下,皆学也,不必嗜甘而忌辛也。【《輶轩语》言之已详】。
大要读书宗汉学,制行宗宋学。汉学岂无所失,然宗之,则空疏、蔑古之弊除矣。宋学非无所病,然宗之,则可以寡过矣。至其所短,前人攻之,我心知之。
学人贵通其论事理也,贵心安,争之而于己无益,排之而究不能胜,不如其已也。
诸生问曰:然则何以不课性理?
曰:宋学贵躬行,不贵虚谈,在山长表率之、范围之,非所能课也。【后所说慎习、尊师云云即宋学也。】
使者于两家有所慕,而无所党。惟汉、宋两家不偏废,其余一切学术亦不可废。若入院者,抱一而自足,是此而非彼,误矣。不入院者,执一以相攻,更大误矣。
说息争第九。

【用汉学之师法,虽兼采诸儒之说,亦汉学也。守宋学之准绳,虽不谈性理,亦宋学也。汉学师法止于实事求是,宋学准绳止于严辨义利,无深谈也。】

创建尊经书院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