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的基本认识

发布时间:2019-09-27 01:05:29

第一章 对企业的基本认识

章节框架:
  第一节 企业的概念与类型
  一、企业的概念
  企业:适应市场需要以获得利润,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责任的商品生产和经营组织。
  企业具备的条件:
  1.独立经营 2.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C)和劳动力(V3.有利润(P):企业必须是盈利的 4.是法人:法人是指依法成立的组织
  这一概念的含义:
  第一,企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经济组织。
  第二,企业是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社会经济基本单位。 第三,企业是依法设立、依法经营的经济实体。
  二、企业类型
  (一)企业类型的划分
  1.按照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公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
  
  2.按企业所属行业划分
  行业可以从两大生产部类或三次产业划分。例如,可以分为农业企业、工业企业(有能源等基础产业企业和机电等加工制造业企业)、商业企业等。
  以行业为标志,还可以分为单一经营的企业和跨行业经营的企业。
  3.按企业使用的主要经营资源划分:劳动密集型企业;资金密集型企业(如金融业);技术密集型企业;知识密集型企业。
  4.按企业规模划分: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
  5.按企业组织形式划分:
  从生产力的组织形式方面考察:简单综合型企业、简单专业化企业、多元专业化企业、跨行业综合型企业。
  从财产组织形式方面考察,分为:单个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
  6.按市场类型划分:市场体系是由多种类型的市场构成的。
  1)按市场交易客体划分:商品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等。2)专业公司的出现
  3)按市场范围划分:外向型企业、内向型企业、跨国公司
  7.按企业运用的主体技术划分:传统技术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
  (二)几种企业类型的介绍
  1.外商投资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吸引外商来华投资,出现了大量外商投资企业,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1)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指外国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同中国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举办的企业。
  特点:就是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负盈亏。
  (2)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是指外国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同中国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共同举办的契约式的合营企业。在合同中规定合作条件、收益,或者产品的分配、风险和亏损的承担、管理方式以及终止时财产的归属等问题。
  (3)外商独资经营企业:是指外国投资者(包括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以及华侨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国境内租赁土地、独立投资兴办的企业。
  其特点是外商独立投资、独立经营管理、自负盈亏。
  这类企业有利于我们了解国际技术发展情况,增加我国经济收入和外汇收入,扩大国内就业。
  2.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
  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8人以上的营利性的经济组织。其经济性质属有私有经济,这是它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等公有制经济的根本区别。在劳动关系上,双方关系是雇佣劳动关系。私营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
  个体企业(个体工商户)是由个体劳动者兴办,生产经营和管理主要依靠个体劳动者本人及家庭成员的企业。
  个体企业同私营企业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个体企业一般不雇工经营,主要依靠自己的家庭成员的劳动,即使雇工也为数很少,而私营企业则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雇工规模较大,至少在8人以上。
  3.高新技术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伴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企业。
  属于高新技术企业类型的是那些从事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开发技术等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经营的企业。
  特点:它不仅要求拥有优秀的技术人员,还要投入较多的研究开发费用。由于高新技术的复杂性、尖端性和发展变化的迅速性以及激烈的竞争,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比普通企业大得多,淘汰率高,而一旦获得成功,丰厚的利润也是普通企业无法与之相比的。
  4.外向型企业和跨国企业
  外向型企业同时面临国内及国外市场,环境更复杂,竞争更激烈,风险更大,但国际市场发展的余地更大、机会更多。同时激烈的竞争对改进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高技术水平的压力也更大。跨国企业(又称多国公司、国际公司、环球公司)它同外向型企业相比,突破了只向国际市场销售产品但仅限于在本国投资、本国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完全的国际化经营。所谓的完全的国际化经营,就是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在多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捕捉市场机会,以最适宜的方式在最适宜的地区进行生产、销售或其他经营活动,实现全球性的经营战略目标。
  1)进出口业务2)在国外直接投资 3)追求低成本 4)在销售市场建生产基地 5)全球经营阶段
5.第三方物流商和第四方物流商
  (1)第三方物流商 (2)第四方物流商
 第四方物流的主体包括集成商及其组织在一起的分包商,集成商是第四方物流运作的核心。
  集成商的职责:统一组织,选择合作团队;利用整个团队来控制和管理客户的点到点式的供应链运作;对整个物流过程提出策划方案。
  第四方物流的特点:集成商能够协调整个供应链范围内的所有服务供应商(第三方物流、信息产业、合约物流等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其满足客户和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需求。
  优秀性的第四方物流商应当满足以下条件:拥有大批量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能够在国际范围内获取资源;具有组织管理多个服务性供应商的能力;具备将自身员工和其他资产顺利移交给其他第四方物流组织的能力;拥有较强的协作能力和广泛的业务关系;能够提供全球层次的供应链战略描述并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是优秀的供应链领导者;能够洞悉组织发展变化的趋势。
  三、企业系统结构及特征
  (一)企业系统结构
  1.企业的系统结构有5个要素:
  (1)产品:有形产品、服务。(2)人:管理、财务、操作工人、营销、技术、研发。
  (3)财:资金、资本。(4)物:土地、厂房、机器、设备、仪器仪表。
  (5)信息:反映这些要素及其相互结合状态与运行的各种信息。
  2.五要素构成系统的转换机构
  
  3.投入的各种要素在运动与变化中形成前后衔接、连续不断的流程,主要是:
  (1)物流——以物质产品和服务为中心的流程(2)资金流 (3)人事流——适应物流与资金流的需要 4)信息流
  (二)企业系统特征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企业所具有的二重性。商品具有二重性,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企业,同样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企业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依靠协作劳动而向市场提供商品的生产经营单位,是生产力实际运用场所,是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因而具有同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相联系的一般属性(自然属性)。另一方面,任何企业都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而生存,总是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是一定生产关系的体现者,因而又必然具有同生产关系性质与结构相联系的特殊属性(社会属性)
  特征:
  1.大规模采用机器和机器体系进行生产、系统地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
  在现代工业企业中,劳动者在生产中同生产工具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主要取决于技术装备与工艺的先进性以及劳动者能否有效的使用它。
  随着生产技术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在现代工业企业中,无论是产品的设计、工艺规程的制定、操作方法的选择、生产过程的组织等,都必须系统的运用科学知识来解决。
  2.劳动分工精细,协作关系复杂、严密。
  3.生产过程具有高度的比例性和连续性。
  在现代工业企业里,生产过程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各种机器设备之间的联系,它们之间在生产能力上要相互协调,具有严格的比例性。
  4.生产社会化程度高,有广泛、密切的外部联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仅企业内部的分工与协作日益发展,而且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也日益发达。
  第二节 企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一、企业组织形式的概念与类型
  企业组织形式是指企业财产及其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态,它表明一个企业的财产构成、内部分工协作与外部社会经济联系的方式。
  (一)按照财产构成划分的企业组织形式
  依照这个标志,可以把企业分为三类:个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及公司制企业。关两类企业属于自然人企业,出资者承担无限责任,公司制企业是法人企业,出资者只承担有限责任。
  1.个人业主制企业:它是由业主一个人出资兴办,并由业主自己直接经营。企业盈利全部归业主所有。企业亏损与债务完全由业主个人承担,业主对企业债务负有无限责任。
  2.合伙制企业:这是由两个以上的个人共同出资,通过签订协议而联合经营的企业。
  按照协议,可以由其中的一位合伙人负责经营,也可以由几个合伙人或全体合伙人共同经营。全体合伙人共享企业盈利,共担企业亏损,对企业债务负有无限连带责任。无限连带责任,首先是无限责任,即企业倒闭、资不抵债时,每个合伙人均要以自己的全部家庭财产负责清偿企业债务,不能以自己的出资额为限。其次,合伙人对企业债务负有连带责任,即每一个合伙人对企业的债务都有全部清偿的责任。
  3.公司制企业:两个以上的出资者共同投资、依法组建,以其全部法人财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组织形式。
  其特点:
  (1)公司制企业是法人,在法律上是独立的民事主体,在经济上拥有独立的财产。
  (2)实行有限责任制度,以其全部财产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股东则以其出资额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3)所有权及经营权分离,股东不直接经营管理企业,由董事会聘任总经理经营管理企业。
  公司制企业有两种具体形式:
  1)有限责任公司:由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每个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其特点:股东出资额不等;股东人数在250人;不发行股票,但内部可以转让;注册资本少;不公开账目。
  2)股份有限公司,是注册资本为等额股份构成,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企业法人。
  其特点:有发起人;注册资本为等额股份;股东人数多;注册资本高;账目公开。
  公司制企业的特点:具有大规模筹资的能力;有利于减轻股东的投资风险;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使公司在市场活动中具有较高的信誉;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水平。
  (二)按企业内部分工协作划分的企业组织形式
  1.单厂型企业:一个工厂就是一个企业。这种形式的企业,一般是由在生产技术上有密切联系的若干基本生产车间(工段、班组)一些辅助生产单位(如动力供应、工具制造、设备维修等单位)和管理部门所构成,实行全厂统一经营、统负盈亏。
  2.总厂型企业:一般是在装配型行业中,以产品为对象,以装配厂为中心,把一些担负零部件加工和工艺协作的工厂组织起来,由总厂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统一处理对外经济联系。
  3.专业公司:由同一行业中生产同类产品或同类零部件,或从事同类工艺服务的工厂联合组成的公司。
  (三)按企业外部社会联系方式划分的企业组织形式
  1.联合公司:由若干个彼此存在一定生产技术经济联系的不同行业或生产不同类产品的工厂联合组成的公司。
  2.企业联合体:以大中型企业为依托,由若干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经济技术联系的企业,按照专业化协作和经济合理的原则,自愿结合、谋求共同发展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经济联合组织,也称企业群体、经济联合体。其主要类型:生产型联合体;销售型联合体;生产经营型联合体;科研生产型联合体。
  3.战略联盟:战略联盟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某种具有战略性的目标,通过一定方式组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
  战略联盟具有企业边界模糊、运用高效、机动灵活的特点。
  战略联盟的四种类型:
  (1)后竞争战略联盟:它是指产业内的垂直价值联关系,如制造商与供应商结盟。
  (2)竞争联盟
  (3)非竞争联盟:这是指产业内非竞争企业之间结成的战略伙伴关系。
  (4)前竞争联盟:这是指一些分别外于不相关产业内的企业联盟,这种联盟方式的互动程度有限。
  建立战略联盟应注意:
  各自具备某种竞争优势,且优势互补;规模与实力应大体相当;战略目标应该具有一致性;企业文化的一致性和差异协调能力。
  4.虚拟企业:为了实现某种市场机会,依靠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拥有实现该机会所需资源的若干企业集结而成的一种网络化的动态合作经济实体。
  虚拟企业作为一种网络化的组织形态,它存在着一个网络核心企业,这一网络企业核心联系和协调较大范围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各种承包商,具有调配、协调和管理承包商的基本职能。
  虚拟企业是一种动态合作的经济组织,为了管理好整个网络组织,需要在网络核心企业与承包商之间建立顺序式的或封闭式的联系。
  第一、 顺序式的联系。当网络核心企业的目标主要是协调承包商之间的工作流程时,就需要建立顺序工的联系。网络核心企业是转包商之间增值活动的主要协调者。
  
  第二、封闭式联系。
  核心组织与承包商之间的封闭联系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传统方式,网络核心企业直接从各个承包商那里接受产品或活动,它在向最终顾客提供产品之前,要负责组织、协调承包商活动的顺序或产出,第二种形式则要求网络核心企业拥有一个大规模的工厂,承包商派遣员工到该工厂去,完成各自需要承担的那部他工作,完成之后员工作各自回到原来的承包商那里。
  虚拟企业的优势:
  (1)提高企业竞争力;(2)更充分的利用各种劳动力资源;

 (3)在关键性的职能方面,可以实现跨组织的协同;(4)降低管理费用。
  缺点:过分依赖外包,容易失控;降低企业的参与性;降低员工的忠诚度。

  二、我国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造
  我国国有企业的弊端表现在:
  1.产权关系模糊:效率低、效益差。 2.投资主体单一:国家是唯一的投资主体,由于财力有限,所以很难进行大规模投资。
  3.企业资产呆滞:难适应市场化的需要,出现国有资产闲置、浪费、流失。
  4.政企职责不分:过分受政府管辖,承担过多社会负担,造成负担重、竞争弱。
  5.经济效益不佳:没有独立的财产权利,缺乏提高经济效益的压力与动力。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以企业法人财产制度为核心内容,以公司制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责任明确、政权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好处:
  (1 可以使产权关系明晰起来。(2 能使产权流动变为现实。 (3 具有较高的透明度。
  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最典型、最成熟的一种现代企业制度,已成为大型企业的主要形式。
  三、企业集团
  1.企业集团的含义:企业集团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和企业组织形式,它是一个以少数几个或一个大企业为核心,以一批具有共同利益、受这个核心不同程度控制和影响的企业联合体
  2.企业集团的特征:
  1)具有一个实力雄厚、对集团成员企业具有控制力和影响力的核心企业。它在独立财产,有法人地位,有资金、技术、产品和市场营销实力,能统一规划集团的投资活动。
  2)组织结构具有层次性。一般分为核心层、紧密层、半紧密层和松散层四个层次。核心层即集团公司,是起主导作用的,紧密层由集团公司控投股的子公司组成,是集团实施一体化经营的基本力量。半紧密层由集团公司参股的企业组成,是集团一体化经营的辅助力量,松散层是那些承认集团章程、是集团公司及紧密层企业建立有长期、稳定、优惠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
  3)多渠道影响和控制成员企业,以资产联结为主。
  3.我国企业集团的几种类型:
  1)产品辐射型:以名优产品为龙头,以大型骨干企业为核心,与相关的协作配套企业、销售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所组成的企业集团。亦称一条龙企业集团。
  2)多元复合型:它以有实力、有影响的大企业为核心,联合样关的工业企业、商业企业、金融企业和科研单位等,横跨多个行业和部门,是经营领域比较广的综合性企业集团。
  3)项目成套型:以一种或几种相近的工程项目为对象,把从事设备成套设计、制造、供应、安装、人员培训、维修服务等经营活动的若干企业联合起来的企业集团。其优势主要在于拥有完整的、高质量的大型工程项目的成套能力,多以生产制造主体设备的大型企业为核心。
  4)经营服务型:它以知名度较高的大型企业为核心,把生产经营活动存在联系的科、工、商、贸等企业联合起来,以互相提供市场信息、促进科研开发、扩大销售和服务范围为主要内容,彼此之间紧密协作
  5)出口导向型:这类企业集团是面向国际市场,为了扩大出口,以外贸企业为核心,联合若干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而组建起来的。一般以经营某类商品为主。
  企业集团,即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统一经营,使规模庞大的资源按照统一的经营战略合理配置,又能给各个成员企业以最大限度的经营灵活性,充分发挥各自的专长与优势,从而使生产力能够获得迅速发展,因此,企业集团是目前世界上最有生命力和竞争力、发展最快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
  第三节 市场化的企业经营方式
  一、我国国有企业经营方式的改革
  企业经营方式是指处理企业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经济关系的方式,也可称为企业资产经营形式。就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而言,经营方式就是指通过规范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机构与国有企业之间责、权、利关系所确立的企业经营管理国有资产的责任制形式。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经营方式是单一的,国家既是企业的所有者,又通过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机构,直接经营管理企业,因而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只是政府机构的附属物,是单纯的生产单位。
  企业改革的目标是:使企业适应市场的要求,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成为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企业法人。
  二、企业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国有企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就是国家把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混为一谈,以为企业归谁所有就应该由谁经营,否则,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就会改变。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具体原因有以下两点:
  1.企业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的复杂化。(科技进步、市场竞争、资本积聚与集中使得企业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开发采用新技术)。
  2.公司制的企业组织形式及其股份的分散化。(最大限度的将社会闲散资金吸收过来,使股权分散化也同时迅速发展,由于分散所以建立董事会,选聘经理经营企业)。
  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各类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在内,当其规模较大、经营管理比较复杂、采取了公司制形式并且股权比较分散时,同样也要实行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三、我国国有企业的主要经营方式
  按照两权分离的具体形式划分,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实行的经营方式:股份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
  (一)股份经营方式
  从国有股权在公司中占有份额的多少来看,国家作为所有者,采取以下三种具体经营方式:
  1.国家独资经营:适用于生产某些特殊产品的企业,如制币厂、兵器部。
  2.国家控股经营。适用于支柱产生和基础产业中的骨干企业。
  3.国家参股经营。这种形式在全部国有企业中将是数量最多的形式。
  (二)承包经营方式
  这种形式就是以企业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机构为发包方,企业资产经营者为承包方,采取签订承包经营合同的形式,明确规定双方的责、权、利关系,使经营者能够在合同规定的范围内自主经营,所有者根据其完成承包任务的情况给予相应的奖惩。
  其优点主要在于,对于促进政企分开,把企业推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轨道以及市场发育,均发挥了积极作用。它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采取的一种方式。它一般适合于小型国有企业。
  (三)租赁经营方式
  租赁经营是指企业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机构作为出租方,将企业有限期的交给承租方经营,承租方向出租方交付租金并依照合同规定对企业实行自主经营的一种经营方式。
  承租方有几种:1人承租;25人合伙承租;全员承租;企业法人承租。
  租赁与承包最大的区别:
  1.承租方必须提供财产担保; 2.承租方向出租方按合同规定交付租金; 3.承租方享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
  

第二章 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与一般方法

  第一节 企业管理的二重性
  一、企业管理的产生
  从一般意义上讲,管理就是有意识的协调人们的共同活动,达到一定目标的系统的工作过程。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
  管理是由共同劳动也就是协作劳动引起的,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和直接产物。
  二、企业管理的二重性
  (一)含义
  1.企业管理具有同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表现为对协作劳动进行指挥,执行着合理组织生产力的一般职能。这是由共同劳动的社会化性质产生的,是组织协作劳动的必要条件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普遍要求,是一切社会化大生产所共有的。
  2.企业管理又具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执行着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的特殊职能。这是由共同劳动所采取的社会结合方式的性质产生的,是维护社会关系和实现社会生产目的的手段,在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中,管理的社会属性显然存在本质区别。
  
  (二)企业管理二重性产生的原因
  企业管理之所以具有二重性,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生产过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 
  马克思指出:主要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决定的。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一方面是产品的制造过程,另一方面是对工人的剥削过程也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社会主义的生产过程也具有二重性。
  (三)学习企业管理二重性原理的意义
  1.依据企业管理的二重性原理,为了尽快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加快国民经济发展,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
  2.向管理要效益,必须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遵循现代企业生产力运动规律和价值规律。
  3.总之,企业管理二重性原理告诉我们,只有充分重视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科学管理,充分重视发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优越性,充分重视我们民族自己的优良传统,把学习、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科学体系。
  人与人的关系:
  (1)一个人与一个人的关系—→个人与个人(2)一个人与一群人的关系—→个人与集体
3)一群人与所有人的关系—→集体与国家
  第二节 企业管理的职能、任务和内容
  一、企业管理的职能
  依据管理二重性原理,企业管理职能包括一般职能和特殊职能。
  一般职能:由协作劳动产生的,属于合理组织生产力的管理职能。
  特殊职能:是由这一劳动过程的社会性质(即生产资料所有关系)产生的、属于维护生产关系的职能。
  一般职能和特殊职能是企业管理两个相互结合、不可分割的基本职能。
  理论界对企业管理的具体职能说法不一,有三职能、五职能、七职能等。尽管如此,人们对管理职能的划分依然有共同之处,其中,计划、组织、控制是人们认识比较一致的三个职能。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又增添了两个许多人赞同的职能,即指挥与用人。
  (一)计划
  这是确定企业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方法、资源配置等管理工作。计划职能是协作劳动的必要条件。在协作劳动中,必须有统一的目标,必须对各项活动、各种资源的利用和每个人的工作进行统一安排,才能彼此配合,最终达到预期目标。
  计划职能是首要职能:
  1.从计划职能同其它职能的关系上看,是首要的  2.从计划职能的内容上看,是首要的
  3.从计划职能的作用上看,是首要的  4.从计划职能的地位上看,是首要的
  (1)分支机构越来越多(2)企业规模越来越大 (3)资源是有限的
  计划职能的内容及其程序:
  1.对企业内外部现状及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
  2.根据上述市场需要、企业内部条件的分析以及自身利益,制定中长期和近期的目标。
  3.拟定各种可行性方案,进行决策。
  4.编制综合计划和各项专业计划,以便落实决策方案。
  5.检查计划实施情况,对发现的问题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二)组织
  定义:为了实现企业的共同目标与计划,确定企业成员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使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各岗位的责、权、利相一致,并且彼此协调,以保证企业目标能够顺利实现的一系列管理工作,就是组织职能。
  组织职能的内容一般包括:
  1.为了完成企业任务,设置管理职能,并将其分解为各项具体的管理业务和工作。
  2.确定管理层次、部门、岗位及责、权,搞好企业横向、纵向分工。
  3.确定上下左右管理部门的协调方式和控制手段,提高整体功能。
  4.配备和训练管理人员。 5.制定规章制度。
  (三)用人
  用人亦称人事职能,系指人员的选拔、使用、考核、奖惩和培养等一系列管理活动。
  (四)指挥
  指挥职能是由企业各级领导人员行使的一种职能。它是指企业各级领导人为了贯彻实施企业的计划,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通过下达指示、命令和任务,使员工在统一的目标下,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完成各项任务。
  指挥职能对下级来说,具有统一性、明确性、权威性、强制性与说服性和示范性。
  实现有效的指挥:
  1.必须建立以总经理为首的、集中统一的、高效率的生产经营指挥系统。 2.明确职责范围,熟悉管理业务
  3.要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实行严格的劳动纪律。
  (五)控制
  控制职能就是按照既定计划和其他标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偏差,采取纠正措施,使工作按原定计划进行,或者改变和调整计划,以达到预期目的的管理活动。
  为了履行这一职责,要制定控制标准,评定工作的实际成果,并及时解决执行工作中偏离计划的问题。
  
  控制的类型:
  如果按业务范围划分,在生产作业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库存控制和资金控制等。按控制对象的全面性划分,控制职能有局部控制和综合控制(全面控制)

  二、企业管理的任务
  1.必须把经济上取得成就放在首位。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必须用自己的经济成果为社会创造财富,增加税收,满足用户需要,同时,使企业出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获得各自追求的合法利益。
  2.要使各项工作富有活力,并使员工取得成就。(重视人的因素)
  (1)企业的经营业绩只有在市场竞争中才能实现的,而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企业内部各项工作是否富有活力;
  (2)要想使各项工作富有活力,就要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良好业绩。
  通过企业组织结构的机构设置,把企业的总目标变成各个机构的分目标,再变成每个人应尽的职责。
  3.履行社会责任。
  (1)经济责任:创造利润(2)行政责任 (3)法律责任 (4)社会责任
  企业是社会的一部分,是向顾客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它的行为必然对社会产生影响。对于这些影响,企业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
  三、企业管理的内容
  (一)不同层次的管理
  1.企业高层管理:是企业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处于统帅地位。它的核心内容是制定和组织实施企业经营战略、决策和计划。
  2.企业中层管理: 是高层管理和基层管理的纽带。
  一方面对高层管理发挥参谋与助手的作用,另一方面对基层管理进行指导、服务与监督。
  3.企业基层管理:对象是作业层。
  
  (二)各项专业管理
  企业以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不同阶段和构成要素为对象,形成的一系列专业管理主要有:技术开发管理、生产管理、物资供应管理、市场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
  第三节 企业管理的方法论和一般方法
  一、企业管理的方法论
  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是企业管理的方法论基础,对研究解决企业管理的各种具体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一)系统论观点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组成部分综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系统,从是否人为的角度划分,有两大系统:一类是自然界本来就有的系统,称为自然系统(有功能);另一类是人造系统(有目的),即经由人工创造或改造系统。
  人造系统有以下几个特征:
  1.整体性:指系统是由两个以上的相互区别的要素组成的整体。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就是“1+12”
  2.相关性:指系统各个组成要素不是彼此隔离、毫无联系的,而是互相作用、相互依存的,从而形成一定的结构复杂的系统,其结构还带有层次性。
  3.目的性:凡是人造系统,都具有整体目的。这种目的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由几个目的有机结合而构成的整体。
  4.环境适应性:环境是一个系统所从属的更高一级的系统,任何系统均必须适应所处环境的要求和变化,否则,便不能生存和发展。
  
  (二)信息论观点
  信息是指具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
  企业管理信息就是经过加工处理后,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价值的数据。这里的数据,
  即包括数值数据,如产量、产值、销售额、利税额等。也包括非数值数据,如图像、表格、文字、声音等。
  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需要来自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来自外部环境的信息;二是来自企业内部的信息。
  日本石油化工设备公司通过一些信息获得了我国大庆油田的资料。
  美国亚默尔通过墨西哥发生瘟疫这一信息而赚得一大笔钱的例子。
  使信息工作符合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和适用性的要求。
  1.捕捉信息要及时
  对信息反映要及时
  2.适用性
  (1)什么人提供什么信息 (2)适量
  例如:健力宝的例子。
  (三)控制论观点
  控制论主要是研究如何调节与控制复杂的系统,使其按照预定的目标去运行。
  控制过程包括三个步骤:
  1.拟订控制标准  2.衡量实际成果,并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发现偏差,找出原因。
  3.采取措施,及时纠正偏差。
  根据信息反馈的方式,可以把控制分为两种类型:
  (1)简单的反馈控制:即衡量系统运行过程中的输出、发现偏差,将纠正措施作为新的输入,调整运行过程,以求得预期的输出结果。
  缺点:反馈时间长;带有后见之明的性质。
  (2)前馈控制:这种控制是监测运行过程的输入,根据输入的实际情况,预测运行结果能否符合控制标准的要求,如果不符合,就要改变输入,从而调整运行过程,达到预期目标。
  优点:有先见之明
  二、企业管理的一般方法
  按照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划分,有以下四类方法:
  (一)行政方法
  这是行政组织运用行政手段(命令、指示、规定等),按照行政隶属关系来执行管理职能、完成管理任务的一种方法。它具有强制性。行政方法是必要的,但必须注意,运用行政方法必须依照客观规律办理,讲究科学性,从实际出发,切忌主观主义地瞎指挥。
  (二)经济方法
  这是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经济手段(价格、工资、利润、利息、奖金)和经济方式(经济合同、经济责任制)来执行管理职能,实现管理任务的方法。
  经济方法是运用物质利益原则,实行按劳分配,正确处理国家、企业、职工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调动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为企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三)法律方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用经济法规来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经济法规是调整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以及它们与公民之间在经济生活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是这些组织和公民的经济行为的准则,是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秩序进行的条件,也是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工具。因此,企业管理必须重视法律方法的运用。
  (四)教育方法
  它是指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来解决职工的思想认识问题,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按照时代特点划分,企业管理有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按研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划分,企业管理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现代管理方法一般是指运用现代管理理论,以电子计算机和各种信息、通信技术为手段,借助多种教学方法,去执行管理职能的方法。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的一般方法,各有不同的作用和长处,都是企业管理所必需的,不能因为一种方法有效,而贬低或者否定其他方法,同时,每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各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搞好企业管理,不能单纯依赖某一种方法,而是应该把各种科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使之相互补充,以求得理想效果。
  第四节 企业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新理论包括:核心能力理论、供应链管理、战略联盟理论、虚拟企业、电子商务、知识管理、流程再造、学习型组织、网络组织、团队管理、企业伦理、绿色管理和跨文化管理。
  一、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一) 人本化
  人性假设是企业管理理论展开的基本出发点。任何一种管理理论都暗含着某种人性假设前提。
  追溯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关于人性假设经历了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的发展阶段。从工具人社会人体现了企业管理理论人本化的思想。社会人的相关理论及其发展,成为人本管理的立论基础。
  从环境变化和管理实践的需要出发,一些新兴的管理理论对社会人假设进行的延伸,产生了文化人网络人知识人的认识,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人本管理思想。
  文化人人性假设源于企业文化等理论发展,企业文化理论认为,通过建设有特色的、有效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企业形象,在员工管理方面,企业文化理论强调:要关心人、尊重人和信任人,要提倡和鼓励团队精神,要鼓励创新与竞争。
  网络人:是伴随网络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一种人性假设。网络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
  学习人: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及其产品的生产、沟通和消费为主导的经济。知识将成为企业创造财富、提高附加价值的重要资源。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将成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而这种能力要依靠持续不断的学习来保证。
  学习型组织的特征:领导远见、讲究战略、组织结构扁平化、信息在组织内分享、强的企业文化和员工活性化。
  (二)整体化
  随着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绩效越来越取决于企业组织整体对环境的敏捷性和适应能力。
  只有整体优化配置企业的全部资源,特别是人力、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让企业中的各个层次、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以及总公司与分公司、子公司,产品供应商与推销服务商和相关的合作伙伴协调起来,统一意志,协同行动,才能发挥企业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化趋势,也为整体管理思想的实现提供了技术保证。核心能力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以及基于信息技术而产生的各种管理模式都印证了这一点。
  (三)战略化
  战略化的趋势是管理理论在管理活动的时间维度上的延伸。战略化表现为管理理论的重点是由解决眼前的技术性问题转向解决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美国学者安索夫于1976年提出了企业战略管理的概念。其关键要解决组织的三个问题:
  (1)组织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什么?
  (2)组织如何保持竞争优势?
  (3)组织如何保持对环境的敏感性?
  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学习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持续地学习可以使企业适应环境变化,提高企业竞争力,供应链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供应链企业之间协调管理,借助信息技术,对跨组织流程进行优化,可以形成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核心能力、战略联盟和虚拟企业等理论则更不待言
  (四)网络化
  从等级管理向网络管理的转变,也是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趋势之一,我们称之为网络化。网络化是管理理论的人本化、整体化、战略化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必然结果。
  社会人文化人网络人学习人充分反映了人的社会性本质得到了普遍实现。这为管理理论的网络化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管理理论的整体化和战略化趋势,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反映了管理对象的系统整体性,管理对象的系统整体性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又为管理网络化创造了前提条件。
  二、企业管理前沿理论的整合
  企业管理的上述前沿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管理问题。它们各有特点,却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供应链管理侧重于供应链上企业间关系的管理,对于流程再造、核心能力培养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流程再造重视跨部门流程的改造,却忽视了跨企业流程改进的巨大潜力;学习型组织强调培养企业的学习能力和生存适应能力,却又很难找到明确的组织形态,无法进行具体的组织设计。在实践中需要整合这些理论和方法,系统地解决企业所面临的问题。
  图2-1围绕着企业战略管理工作,对一些相互联系的管理理论进行了整合。
    
  核心能力理论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
  在供应链分析的基础上,就可以确定各阶段的管理重点和管理模式。
  在企业组织内部,为了提高组织反应能力,支持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建立,就需要进行内部流程再造,为一巩固流程再造的效果,保持企业组织的创新能力,企业需要创建学习型组织。
  客户关系管理(CRM)旨在企业与客户之间建立新型管理机制。
  在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上,为了有效整合外部资源,产生了两种新型的模式——战略联盟和业务外包。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实现共同的预期目标而采取的资源共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创竞争优势的联合行动,外包是指企业将原来应在企业内部完成的业务,转移到企业外部由其他企业完成的行为。
  根据团队任务的实际需要,企业也可以组建跨企业的团队,吸收顾客、合作商和供应商的代表参加到企业的团队中来。

对企业的基本认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