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发布时间:2019-02-05 03:42:49

第一章

第一节

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

19806月,邓小平在借鉴外宾时,第一次将“对外开放”作为我国对外经济政策公诸于世。

198111月召开的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

198212月,对外开放政策写入我国新宪法,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作为基本国策最终确立了。

对外开放政策的基本含义: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指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领导地位的记住上,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前提下,根据生产社会化、国际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利用国际分工的好处,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以及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

1、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贸易(最根本)

2、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特别是有助于企业技术改造的使用先进技术

3、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

4、积极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

5、发展对外技术援助和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

6、设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带动内地开放

对外开放格局:

从点到线、由线到面,有边缘向纵深,从南到北,从东倒吸,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一、1992年以前,重点开放沿海地区,逐步向内地开放

1、建立经济特区:1979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1990年:浦东;2006年:滨海新区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东、湛江、北海

3、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1985年: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厦漳泉地区;198840个市划入开放区

二、1992-2000年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推进和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1、开放陆地边境市、镇

2、开放演讲和内陆省会城市

3、设立特殊经济功能区

4、进一步扩大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

三、2001年以来,对外开放进入历史新阶段

总结:我国的对外开放在实践中经历了一个分层次、有重点的由内向外逐步推进的历史进程,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方针: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东到西、由南到北,逐步展开

PS

自由贸易协定:它是独立关税主题之间以资源结合方式,就贸易自由化及其相关问题达成的协定。

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是开放度的评估与衡量指标。

贸易方式:一般贸易;加工贸易“两头在外,中间在内”;其他贸易方式

企业性质: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其他企业

NAFTA北美自由贸易区 FTAA美洲自由贸易区 CZFTA中欧自由贸易区

AFTA东盟 CAFTA中国-东盟

第三节

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1、出口商品战略

2、以质取胜战略:

背景:11991年国务院提出当年为“质量、品种、效益年”

21996年明确提出要致力于提高我国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总体水平,并制定了《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年)》,知道质量工作

3200717大报告“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

内涵:1、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信誉

2、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3、创名牌出口商品

措施:1、强化质量控制的立法与执法

2、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自我研发,外部引进

3、推行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

针对质量:198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了《ISO9000系列标准》,主要规定了生产企业要依靠产品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来保证产品质量。——白色通行证

针对环境:199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推出了《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系列》——绿色通行证

4、实施名牌战略:创名牌、保名牌、宣传名牌、扶持名牌

5、加强全面质量管理:a.生产领域 b.流通领域

3、科技兴贸战略:

内涵:1、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我国又是领域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强、附加值高、出口规模较大的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和企业。

2、运用高新技术成果改造传统出口产品,提高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背景:1、国际高技术产品贸易呈加速发展趋势

2、高技术产品出口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

4、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必要性:1、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规避市场风险

2、有利于出口贸易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3、有利于在国际贸易中争取有利的贸易条件

4、有利于全面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对策措施:1、深度开发发达国家传统出口市场

2、稳定和扩大东南亚市场

3、开拓非洲、拉美发展中国家市场

4、积极扩大独联体、东欧国家市场

5、进口商品战略:根据国内生产、消费的需要,对一定时期进口商品的构成所作的战略性规划。

1、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

2、确保重要资源的进口

3、重视加工贸易物资的进口

4、扩大生活必需品与一般消费品的进口

第二章

第一节

1、绝对成本论: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

内容: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动机建立在成本的差异之上,如果各国都生产自己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产品,并在国与国之间进行交换,那么贸易双方都是可以获利的。

理论说明:社会分工以及国际分工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某国际贸易并不像重商主义者所说的那样只能使交易的某一方获得利益,而是贸易双方都能获得利益。

二、比较成本论: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大卫·李嘉图

内容:1、在有贸易的条件下,可以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两个国家将本国的资源转移至本国具有相对优势的部门

2、贸易双方将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金库本国处于劣势的产品

双方获利的源泉在于:由于两国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发挥了本国的比较优势,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3、要素禀赋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

几个概念:

1、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管理

要素价格: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要素的报酬

要素密集度: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

要素密集型产品:按生产所突入的生产要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生产要素种类划分

2、理论分析:a.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不同

b.不同产品的要素投入比例不同

c.一国出口的产品是它的比较优势产品,即在生产商密集使用该国丰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且昂贵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4、里昂锡夫之谜:P56

与要素禀赋论相反的结论: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专业化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换言之,这个国家是利用对外贸易来节约资本和安排剩余劳动力,而不是相反。

第二节

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第三节

产品生命周期说:由于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制成品和生物一样具有生命周期,先后经历五个不同的阶段,即新生期、成长期、成熟期、销售下降期、让与期。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是不同的。

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又称差异化产品理论,是指同一产业部门内部的差异产品的交换及其中间产品的交流。

差异产品:1、水平差异(因需求多样化而产生)

2、垂直差异(因质量层次性而产生) 3、技术差异

第四章

进出口商品价格:进出口商品的过呢外价格,也称对外贸易价格

1、国内外商品的价格形成基础不同:

国内:价格基础是价值 国外:世界必要劳动时间

2、国内外商品的价格构成不同:

国内:比较简单 国外:比较复杂

3、我国进出口商品对外作价原则:

进口:1、按国际市场价格水平作价

2、符合国别地区政策

3、要体现销售意图

出口:1、按国际市场价格水平作价

2、符合国别地区政策

3、要体现进口意图

4、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层次:

1、以范围为标志划分:a.外贸宏观(社会)经济效益

b.外贸微观(企业)经济效益

2、以内容为标志划分:a.出口经济效益

b.进口经济效益

五、影响外贸宏观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

1、比较优势(劳动生产率) 2、货币因素

3、进出口商品结构 4、宏观调控

PS:“两高一资”是指“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

第五章

第一节

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已过对其外贸活动进行行政管理和服务的所有法律规范的总称。

对外贸易法律调控手段:

概念:指在对外贸易中借助法律规范的作用对进出口活动施加影响的一种手段。

特点:法定性、权威性、强制性、规范性

1994年《对外贸易法》结束了过去外贸政策法规不同意、不协调的弊端,提高了外贸法律制度的透明度,外贸宏观调控正从行政直接控制为主转向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调节为主的轨道。

2004年《外贸法》适用范围具体可分为低于地域使用范围(台湾等单独关税区不适用此法)、人的适用范围(调整对象是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和国际服务贸易的行政管理关系)、时间适用范围(200471日起)。

第六章

第一节

经济政策体系:财政、货币、收入、产业

经济调控

经济杠杆体系:税收、汇率、信贷、价格

经济调控手段调控对外贸易:指国家有关部门通过汇率调节、税收调节、信贷调节等经济杠杆,间接影响和约束企业对外经济贸易行为。

进口税:进口关税、进口商品税

对外贸易税收(分类)

出口税:出口关税、出口商品税

第三节

汇率:汇率也称回家,指两国货币之间的交换比率或比价,也就是用已过的货币单位来表示另一国货币单位的价格。

第七章

第一节

对外贸易行政管理手段:

概念:对外贸易行政管理手段是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凭借行政组织权力,采取发布命令,制定指令性计划及实施措施,规定制度程序等形式,按照自上而下的组织系统对对外贸易经济活动进行直接调控的一种手段。

特点:统一性、速效性、强制性、纵向性

对象:对外贸易经营管理、货物进出口管理、货物进出口配套环节管理等。

第二节

对外贸易经营者:指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或者其他职业手续,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的法人、其他组织或个人。

判断资格标准:是否从事外贸经营活动和是否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或者其他执业手续

进出口许可证管理的含义:

1、进出口货物许可证是国家机关签发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2、进出口货物许可证是批准进出口特定货物的文件

3、进出口货物许可证是一种证明文件

进口许可证的签发原则:

1、进口许可证签发实行分级管理原则

2、进口许可证管理实行“一关一证”、“一批一证”制

3、进口许可证发放必须讲求时效性

进出口货物配额管理: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货物的进出口数量或金额直接加以限制的管理措施

1、关税配额管理:

a.关税配额管理体制:依据《农产品进口关税配额管理暂行办法》,在公历年内,国家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货物贸易减让表所承诺的配额量,确定实行进口关税配额管理的农产品的年度市场准入数量,配额量内的农产品进口适用于关税配额内税率,配额量外的农产品进口适用于关税配额外税率。

b.关税配额的分类:我国农产品进口关税配额为全球配额,并分为国营贸易配额和非国营贸易配额。

c.关税配额管理的商品范围:我国实行进口关税配额管理的农产品为小麦、玉米、大米、豆油、菜籽油、棕榈油、食糖、棉花、羊毛以及毛条、工业中的化肥。

第四节

货物进出口环节管理:是指国家在货物进出口过程中,除了对进出口货物本身的管理外,还对进出口的业务环节,如货物的检验,货物的通关,货物的原产地,进出口外汇等进行管理。

海关管理:

基本职能:进出关境监管,征收关税和其他税、费,查缉走私,编制海关统计,办理其他海关业务。

完税价格制度:完税价格是由海关审核确定的,用以计算应税商品税款的货物物品价格,是海关征税的基础。《海关法》规定:“进出口货物的完税价格,由海关以该货物的成交价格为基础审查确定。成交价格不能确定时,完税价格由海关依法估定。”

关税减免制度:1、法定减免税是依照《海关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应当予以减免进出口关税的项目

2、特定减免税是指在法定减免之外,国家对特定地区、特定企业或特定用途的进出口货物给予关税减免

3、临时减免税实在法定减免和特定减免之外,国家为照顾某些纳税人的特殊情况和临时困难或者支持社会公益事业而给予的关税减免。

第九章

技术贸易:

概念:是关于制造一项产品,应用一项工艺或提供一项服务的系统知识,但不包括只涉及货物出售或只涉及货物出租的交易。技术包括:1、制造一种产品的系统知识;2、一项工艺的系统知识;3、一项服务的系统知识

许可证贸易

概念:指许可方将自己的工业产权、专有技术或其他技术知识的使用权提供给被许可方,允许许可方使用,并收取相应的许可使用费的技术贸易

许可证贸易合同可分为:独占许可合同、排他许可合同、普通许可合同、分许可合同(可转让许可合同)、交叉许可合同

直接投资:指建立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合作开发资源,随着资金的转移实现技术的转移,即实现技术的进口或出口

第十章

服务贸易

概念:指以提供活劳动形式满足他人某种需要并取得报酬的活动

服务贸易可分为国内服务贸易、国际服务贸易

国际服务贸易是服务提供者从一国境内,通过商业现场或自然人现场向消费者提供服务并获得外汇收入的交易过程。

分类(12大类142个服务项目):商务服务、通讯服务、建筑服务、销售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及社会服务、率与欧及相关服务、文化、娱乐及体育服务、交通运输服务、其他服务。

国际服务贸易政策具有二重性的特点:壁垒、自由化

壁垒:资本移动壁垒、人员流动壁垒、服务产品移动壁垒、信息移动壁垒

自由化:指在减少一直消除各国妨碍服务贸易自由、公平进行的法律法规,扩大本国服务市场的准入程度,最终使服务业在各国或各地区间无障碍的自由流动。

服务贸易方式:商业存在、跨境交付、境外消费、自然人流动等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