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汉抗战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4-11-15 21:21:55

国军武汉会战中的胜与败

学生姓名: 班级

学号: 选修课: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抗击日军进攻武汉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此次会战从结果来看是以中国军队失败而告终,但此次会战却并非前几次会战一般只夺一城一地,具有其独特的战略意义。那么此次会战敌我究竟几何,真正的胜负又该如何评定

武汉在当时重要地位

自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由于国民党实行消极片面的抗战路线,对日本侵华的实力及野心认识不足,对己方指挥失当,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国民党相继丢失北平、上海、南京及华北大部分领土,抗战形势异常严峻。

在南京陷落前,国民党已知南京难保,决意迁都重庆,但最重要的军事委员会则迁到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国民党中央及国民政府和所属各部重要领导人均在武汉办公。如蒋介石、汪精卫、孔祥熙、何应钦、陈诚等均在武汉。英、美、法、苏、比、意等国外交使节,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陈绍禹等,各党派领导人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等,妇女界领袖沈兹九、曹孟君,文化界名人郭沫若、茅盾、老舍等均到汉。

而且武汉当时是中国第二大城市,人口过两百万。武汉被长江及汉水分成三部分:武昌、汉口及汉阳,武昌是政治中心,汉口是商业的集中地,汉阳是工业重镇它是中国内陆的重要交通中心,同时也是将南方港口运来的对外援助运往内陆的枢纽

一时间,武汉成为了中国战时政治、军事、交通、经济文化中心。对此,中共中央《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电》中明确称:“我们的首都武汉 由此观之武汉于我而言正是国家精神所在是对中国还能否打下去的一次大检验

武汉会战敌我双方战略目的

对于中国而言,武汉不仅仅只是一个首都那么简单。抗战初期几次会战失利,军心不振,国民悲观,敌势浩大,为振奋国民军心,打击敌之嚣张气焰,国民党将武汉会战看成“第三期会战中最重要的据点”,是“我们雪耻复仇的根据地”。1937年12月,针对日军对武汉的活动,国民军事委员会于是拟定了“以确保武汉核心 ,持久抗战 ,争取最后胜利为目的”和“消耗敌之力量,赢得我之时间,以达长期抗战之目的”的方针,明确规定:“预期在武汉外围与敌主力作战四个月,予敌以最大之消耗,粉碎其继续攻势之能力,争取持久抗战之

1 陈诚:《以全力保卫大武汉》,《武汉会战》,中国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八页。

《中共中央文件集》(10),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版,第487页。

时间”

共产党亦认为,保卫武汉是至高无上的当务之急。1938年三月,中共中央向国民党提出,要“动员全国武力、人力、财力、物力为保卫西北保卫武汉而战 ” .5月,徐州会战一结束,毛泽东当即判断:“敌将以进攻武汉为作战计划之中心,提出了“保卫武汉,保卫广州,保卫西北,坚持华北游击战争”的口号。同时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当此保卫武汉等地成为紧急任务之时,发动全军全民的全部积极性支持战争,是十分严重的任务 中共中央提出:“保卫武汉,保卫全国,用一切放大削弱敌人,强大自己,克服一切困难与动摇,以持久战最后战胜敌人。

这一切表明,国共两党在保卫武汉重要性及作战方针的认识上,是趋于一致的。战略目的上,我方是坚持持久战,借武汉会战将敌拖入持久战,消耗其有生力量 ,以空间换时间 。

对日军而言,徐州会战后,日军不愿意被拖入持久战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日军兵力相对来说并不占优势。所以攻占当时的“首都”武汉对日军而言是达到速战速决目的,早日结束侵华战争的最好机会。在日军看来,只要占领武汉和广州,控制中原地区并借此机会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就可以逼迫蒋投降,进而支配整个中国,以结束战争,以便腾出手来,杀向东南亚由此观之,日本侵略者号称“速战速决,三月亡华并非仅仅是一种大放狂言气焰嚣张更是其战略目的所在

所以武汉会战不仅仅是一个城池的争夺,更是两国战略的对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武汉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谁达到了其战略目的,进而主导整个战争的局面,掌握主动,进而赢得战争。于是由于双方均要达到其战略目的,主导战争武汉会战的规模之大、战线之长,伤亡之惨重均可称抗日战争中之最,甚至超出了双方的估计

武汉会战国军战略上的胜利

武汉外围保卫战是武汉会战的核心。武汉周围地势平坦,无险可守,而武汉外围尤其是江北更非久战之地,故取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是为上策

在武汉会战中,中国军队利用鄱阳湖、大别山以及长江两岸山地、丘陵、湖泊等有利地形,由陈诚、李宗仁、白崇禧、薛岳、张发奎、李品仙、宋希濂、张自忠、汤恩伯等将领,率领各路守军坚守阵地,英勇抵抗,顽强阻击,拼命肉搏,在日寇使用了毒气弹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杀敌,重创敌军,许多城镇阵地几经易手,战斗异常激烈。广大爱国官兵抱着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做出了很大的牺牲 ,每战伤亡几乎都是数百人到上千人。在武汉会战结束后,日本统帅部也不得不承认:“中央军是能打的,地方军和新编师亦有实力。中国军队的特点是,不怕死,士气高。”

虽说中国军队的防御是消极的、被动的,但武汉外围的保卫战却成功进行了防御,尽量拖延敌人,拖住敌人消耗了敌的有生力量,使其进攻势头大大减弱,日军“速战速决,迫使国民政府投降”的战略意图未能实现,反而折尽了锋芒,不复最初秋风扫落叶之势,日军战

________________

转引自李新、陈铁建总主编《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第7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74、575、612、613页。

《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下),档案出版社1984年版,第102页。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512页。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版,第553页

《对武汉附近作战之意见》,《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648页。

[苏]亚 伊 切列潘诺夫:《中国国民革民军的北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33页。

略进攻在次会战中达到了顶点,而后再无力量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进攻。

就战略而言,是中国军队采取了正确的战略,取得了战略的胜利。国军采取了正确的守武汉策略,利用了地利,官兵英勇作战,更重要的,还有八路军、新四军敌后战场的密切配合,以及苏联的大力援助,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

武汉会战成为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的转折点,国民党未投降。

主动撤离武汉于当时是正确的选择

于当时情况而言,主动撤离武汉是国民党必要的选择,其因素有多方面:

1. 国民党对武汉采取作战的方针是:消耗敌人,保存实力。而非死守武汉,徒增伤亡。

2. 广州失守使武汉失去了原有的重要作用,广州是当时国民政府的主要国际补给线,从广州北运的战略物资则以武汉为集散地。然而,广州于10月21日在不设防的情况下,不战而沦入敌手,国人震怒。广州补给线被断,武汉也失去了重要地位。

3. 中央肯定了放弃武汉的正确性,也影响了国民党对武汉放弃的决定。会战期间,毛泽东曾指出:保卫武汉一方面在于消耗敌人,一方面在于争取时间,而不是死守据点,应以放弃地方,保存军力为原则,避免大的不利决战。

4. 消耗敌人的预期任务已达到

5. 经营西南、西北后方的战略已达到。会战期间武汉人口 、学校、物资的疏散和工厂搬迁工作同时进行,会战结束前,已完成了战略大转移。

6. 当时日军已迫近武汉周围,孤城危急,而武汉地势不利坚守。再打下去消耗的就是我方的实力,甚至可能引发大决战,使敌人战略目的得逞。

国军在武汉会战中的失败

首先,结果上来说,国军丢了武汉,兵力损失远大于日军,这与国民党战略上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和国军战术上消极被动防御脱不了干系,国军内山头派系林立,仍有旧军阀作风,未能做好协同抗战。

第二,使广州轻松沦为敌有,国人震怒,同时震动了武汉防线

第三,战前国民党军队为扼阻日军进兵武汉,竟在花园口炸毁了黄河大堤,虽阻日军,却使河南沦为泽国,百万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实为最失败,最错误之处。历来都是动兵以保民,哪有害民而保兵的。

战后,日本侵略军采取了新的侵华方针,把军事进攻的矛头主要指向解放区,对国民党则以反共为诱饵实行拉拢,实行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以挑拨国共关系,分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后汪精卫叛逃,成立伪政府。从此中国抗战进入了更为艰难的阶段。

论武汉抗战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