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下册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精细复习

发布时间:2011-03-02



初二语文下册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精细复习

文言文精细复习

《三峡》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水经注疏》,作者是郦道元,他是我国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他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二、语音

略无阙处(quē) 重岩叠嶂(zhàng)不见曦月(xī) 沿溯阻绝(sù)素湍绿潭(tuān 绝巘多生怪柏(yǎn)飞漱其间(shù) 属引凄异(zhǔ)

三、通假字

1、略无阙处( 阙通缺)

四、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至于夏水襄陵(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五、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2、林寒涧肃 (寒:形容词用作动词,清凉)(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

3、空谷传响 (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六、一词多义

1、绝 沿溯阻绝(隔绝) 哀转久绝(消失) 绝巘多生怪柏(极)


2、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七、重点词语解释

1、至于夏水襄陵(襄:漫上)

2、或王命急宣(或:有时 急:急速)

3、则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或急流的水)

4、良多趣味(良:很)

5、属引凄异(属:连接 引:延长)

6、不见曦月(曦:日光 这里指太阳)

八、理解性默写

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5、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6、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早发白帝城》

7、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9、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句子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0、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九、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轻风,(仍然)不认为快。

2、回清倒影 *回旋的清波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绝巘多生怪柏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怪的松柏。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5、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峡谷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

7、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子夜时分,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十、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写春冬之景,用清、荣、峻、茂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2、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3文末以渔歌作结有什么作用? *使人进一步感受到三峡的地理特征:山高、岭连、窄、水长;通过对猿的叫声的侧面描写渲染出三峡秋景的悲凉萧瑟的气氛。

4、作者先写夏水的目的是: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

5、为什么后写秋天? *目的在于让读者感受三峡寒静肃穆、似含秋思的风致。

6、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

7、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

8、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十一、开放性试题

1、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
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古诗文中描写三峡的名句还有哪些?

①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 ③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

《答谢中书书》

一、文学常识

1、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人,被称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二、语音

颓(tuí) 与(yù)歇(xiē)

三、重点词语解释

1、五色交辉 交:交相 2、四时俱备 时:四季 俱:都 3、晓雾将歇 歇:消 4夕日欲颓 颓:坠落 5沉鳞竞跃 竞:争相 6古来共谈 共:共同 7实是欲界之仙都 实:实在 欲界:人间 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四、理解性默写

1、统领全文的语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五、重点语句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早晨的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5、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欣赏这奇美的山水。

六、课文内容理解

1、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①“美”字 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 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的自得之情。 4“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七、开放性试题

《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你能否再找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

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

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

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


⑤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

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

⑦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

《记承天寺夜游》

一、文学常识

1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章(词)有《水调歌头&S226;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浣溪沙》

二、语音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三、重点词语解释

1、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2、怀民未寝 寝:睡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4、相与步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步:散步(或:漫步 行走)

5、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6、月色入户 户:窗户

7、欣然起行 欣然:高兴的样子。行:走。

8、解衣欲睡 解:脱、 脱下 欲:想、打算

9、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四、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五、重点语句翻译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或: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屋外。

十二、课文内容理解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3)人生感慨。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 记叙 描写 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一是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二是“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5、文章最后一句话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怎样赏析这句话?)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的悲凉 ②仕途失意的落寞 ③自我排遣的旷

十三、开放性试题

作者在文中对月色描写得美妙、形象,你也写出几句写月的古诗文名句。

*①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

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

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④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

⑤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

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观潮》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之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在元朝时所写。

二、语音

艨艟(méngchōng 乖骑(jì) 舸(gě) 泅(qiú) 僦赁(jiùlìn 履(lǚ) 绮(qǐ)

三、重点词语解释

1)吞天沃日 沃:用水淋洗 2)一舸无际 舸:船 3)善泅者 泅:游泳

4)僦赁看幕 僦赁:租用 5)如履平地 履:踩 6)溢目 溢:充满

7)倍穹 穹:高 8)不容闲 容:许,使 9)远出海门 出:发、起

10)仅如银线 仅:几乎 11)如履平地 履:踩 12)略不相睹 略:一点

四、一词多义

仅如银线 几乎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以此夸能 技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能够

天下之伟观也 景观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观看

势极雄豪 气势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阵势

五、理解性默写

1、统领全文的语句是: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以比喻手法描写江潮到来的景象的句子是: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3、引用杨万里的诗句赞美海潮的是: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4、写观潮人多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

六、重点语句翻译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钱塘江的大潮,是天下的雄伟景象。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当潮远远地从入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

3)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

4)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都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

七、课文内容理解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文中作者引用诚斋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了首句。

3、第一段按什么顺序,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海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

*按从远到近的顺序,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描写海潮的壮观景象。

4、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5、最后一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八、开放性试题

古诗文中写潮的名句很多,试写出几句。

①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 ②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潘阆 ③春江潮水边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湖心亭看雪》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朝代山阴(籍贯人。有著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等

二、语音

更(gēng)定 拥毳(cuì)衣 崇祯(zhēn 雾凇(sōng 沆砀(hàngdàng

余舟一芥(jiè) 铺毡(zhān)对坐 余拏(nú)一小船

三、重点词语解释

是日更定 是:这 ②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拏一小船 拏:撑船 ④上下一白 一白:全白

独往湖心亭看雪 独:独自 ⑥雾凇沆砀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哪能 更:还 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

客此 客:客居 ⑩及下船 及:等到

(11惟长堤一痕 惟:只 (12 铺毡对坐 坐:相对

四、一词多义

一:①上下一白 ②长堤一痕 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

更定 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

是日更定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消失 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

五、理解性默写

1、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六、重点语句翻译

(1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一天五更过后,我撑着一条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一人到湖心亭去看雪。

(2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全是雪白。

(3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两三粒而已。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

(5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七、课文内容理解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想一想这句中“绝”字的妙在何处?

①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②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③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 2“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3“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4“与云与山与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

副词、数量词的使用,于微观中显出宏观,把铺天盖地的雪景烘托而出,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5“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6、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 “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①拿、拥、往、看 ②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 ③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7、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①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②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八、开放性试题

1、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写出几联。

①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 ②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③春江潮水边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2、西湖美景受到众多文人雅士的喜爱,请写出几句写西湖的诗词佳句。

①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 ③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 ④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


初二语文下册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精细复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