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卢湾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时间:2020-05-03 22:04:14

2010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卢湾区质量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

阅  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热爱母语

——写在“国际母语日”前夕

    ①早年我在读法国作家           的《最后—课》时,领悟到,一个民族只有先学会自尊,才能得到他民族的尊重。而自尊包括对自己语言的热爱和尊重。当那位老师说道:“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经常逃课的小学生弗朗茨感到讨厌的法语语法变得格外亲切,不是那么难懂了。

    ②目前全世界约有6000种语言和方言。1999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宣布:从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国际母语日,旨在促进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多语种化。提高对全世界各语言和文化传统的认识,以此在理解、容忍和对话的基础上,促进世界人民的团结。

    ③语言是根植于民族灵魂与血液的文化符号。她不仅是一种表达工具,还真实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踪迹,成为延续历史与未来的血脉。保护母语就是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正因为如此,英、德、法、俄、意、加等国都以立法的形式保护本国官方语言文字在大众传媒和公共领域的使用和主权地位。例如,1994年法国国民议会参议院通过了《法语使用法》,规定“法语是教育、劳动、传媒及公共服务部门使用的语言”。“公立和私立的教育机构中,教学、考试、选拔均应使用法语”。我在欧洲工作时,几乎没有在柏林和巴黎的街头见过英文标牌,德国的高速公路路标全部使用德语。

    ④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母语似乎不那么重视了。前不久有报道说,现在有的学生“外语六级汉语一级”。也许是我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缘故近来这些消息一直萦绕于心。

    ⑤汉语作为联合国法定的6种工作语言之一,作为中国各民族的通用语言,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民族文化。全世界以汉语为母语的总人数居各语种之首。由于种种原因,汉语在国际语言生活中无法与英语相匹敌。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声望和国际地位也提高了,世界范围内学汉语热潮一直在升温。

    ⑥目前全世界有近100个国家的2300多所学校在教授中文,学生的总人数超过3000万。汉语已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语言,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魁北克省除外)的第二大语言。在日本有100万人学汉语。韩国开设中文系的大学已达140余所。国外‘汉语热’升温的同时,中国吸纳外国留学生的人数每年也在递增。目前,仅北京语言大学每年就有来自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余名留学生。有“中国托福”之称的,用于测试外国人汉语程度的“汉语水平考试”(HSK)已被国际认可。

    ⑦与外国人学汉语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们的国人普遍忽视汉语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这不能不令人产生极大的忧虑。

    ⑧的确,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是,在中国有些地方人们对英语的重视程度让人觉得过头。比如,有些孩子母语还说不清,就开始花钱学英语了。我曾经看到上海有些幼儿园打出的招生广告很可笑,“幼儿园只用英语教学”。现在不少家长希望把孩子送到双语教学的幼儿园或者小学去,额外付钱在幼儿园学英语。不少人认为,语文不过是识几个字、读几本书、写几篇文章,语文成了一门无足轻重、让人厌倦而无奈的课程。学生课外手捧外语书,老师、家长乐呵呵,反之,会受到种种限制。

    ⑨母语和外语的重要性本末倒置,导致现在有的研究生组织不好一篇像样的论文。笔者常感觉一些翻译过来的外国名著读起来很别扭。有的译者甚至不能正确使用汉语中的“的、得、地”。这就可以看出中小学在母语教学中的问题。

    ⑩语言是工具,是载体,它是母语的外在意义和价值,是“形体”。人文性是指母语实践活动,是完善人性的过程,是母语的人文意义,是“灵魂”。学习母语知识,培养母语能力,熏陶思想感情,这是工具性和人文精神的结合,人们常说的“母语素养,就是它的结合体。

    ⑧汉语素养重在积累,我们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会形成好的汉语素养。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真草隶篆行,我们历史悠久的汉语是很有魅力的。我们要摆正母语和外语学习的位置,热爱母语,亲近母语。

1.(1分)第①段中横线处提到的法国作家是            

2.(3分)对第①段中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民族,即使是沦为奴隶的民族,也要热爱和尊重自己的语言。

    B.如果连牢房都可以打开,那么法语语法就不会感到难于学会了。

    C.一个民族如果保存着自己的语言,就能保存自己的民族文化,别的民族是灭不了它的。

    D.要掌握祖国的语言,反抗敌人的统治和封锁,求得民族的解放。

3.(3分)第⑥段中列举了许多数字,其作用是                                    

                                                                           

                                                                         

4.(2分)第⑩段中所作“形体”和“灵魂”的比喻,说明了母语的基本特点是       

                                                                         

5.(3分)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博士于1887年创制了世界语,他希望人类借助这种语言,达到民族问相互了解,消除仇恨和战争,实现平等、博爱的人类大家庭。这和本文的主旨是否矛盾?请加以说明。

                                                                          

                                                                         

                                                                           

6.(4分)本文的标题为“保护母语”,请根据文中信息,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对“母语”的认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1分)

为穷人领奖

    ①在人人都想致富的今天,人们怎么使用和消费劳动所获的财富,包括奖金,外人当然无权置喙,可是有一种在今天已经很稀缺的东西——被叫做“感动”的,却可以从如何使用奖金上体现出来。不过,最使我感动的是特蕾莎修女对奖金的使用。

    ②1979年当诺贝尔奖评委会宣布把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特蕾莎修女时,她似乎感到了某种困惑,因为她从未想到过获奖,而且做梦都没有想到过自己有一天会突然成为富翁——这是一个今天人们梦寐以求的生活理想。由于没有充分的准备,而且似乎自己并不适宜于当一个富人,特蕾莎修女本能地迟疑着,而且想拒绝这个奖项和这一大笔一夜之间就可以让她富起来的奖金。但是,诺贝尔奖评委会的颁奖理由却让她发现了自己应当领这个奖和怎样用这笔巨额奖金的理由或思路。

    ③评委会说,“她(特蕾莎)的事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天赋价值。那些最孤独的人,处境最悲惨的人,得到了她真诚的关怀和照料。这种情操发自她对人的尊重,完全没有居高施舍的姿态。”而且,“她个人成功地弥合了富国与穷国之间的鸿沟,她以尊重人类尊严的观念在两者之间建设了一座桥梁。”

    ④作为毕生贡献于穷人和以照顾关怀世界上的弱者为一生己任的特蕾莎修女并非为这样的美誉而陶醉,而是通过这样的话语启示了她的思路,为什么不接受这个奖项和领取这笔巨额奖金呢,不是为她自己,而是为穷人、弱者和需要帮助的人。

    ⑤于是在挪威奥斯陆那金碧辉煌的市政厅,特蕾莎修女郑重地对全世界说: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今天,我来接受这个奖项,是代表世界上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随后她既对人类这个世界做出了入木三分的剖析,又对自己的行为原则做了诚实的解释:我既不说,也不讲,只是做。人类缺少爱心是导致世界贫穷的原因,而贫穷则是我们拒绝跟别人分享的结果!其实,这番对全世界的人讲的话已经在为她怎样使用这笔奖金作解释和注脚了。

    ⑥没错,很多人都估计对了,她是要把这笔奖金全部捐赠出来,用到那些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的身上,但是,特蕾莎修女似乎对此还不满足,而且对金钱还有更多的一丝“贪婪”。当她知道在颁奖仪式上为全体来宾所准备的国宴需要花费不薄的资金时,不禁黯然神伤,眼角:溢出了闪光的东西,那是一种感伤的泪。正如几年前教师节上,当贫穷山区来的教师在北京招待他们的一次高规格宴会上得知这一餐饭的饭费比他们一年的工资(而且常常是无法按时拿到)还高时,不禁当着摄像机泪湿满衣襟。

    ⑦特蕾莎抹去了眼角的泪,带着深深的不安对诺贝尔奖颁奖仪式的主管者发出真诚的柔弱的,但又几乎是难以拒绝的请求:客人们能不能不享用这次盛宴,而把这次国宴的钱连同诺贝尔奖金一起赠给我。因为……因为……吃这餐饭却可能是一种浪费。一顿豪华国宴只能供100多人享用而已,如果,把钱交给我们仁爱传教修女会使用的话,却可以让1500名印度穷人吃一天饱饭。特蕾莎说这番话的时候带着深深的不安。因为她的请求可能让很多尊贵的客人无法享用这次风光无限的大餐,而且甚为扫兴,那里不仅有法国鹅肝酱、法国牛排、挪威鹿肉等世界名菜,而且还有全球名流、著名学者、头面人物、政要的济济一堂的荣耀与风光。但是,为了穷人,特蕾莎修女豁出去了。

    ⑧出乎特蕾莎的意料,她的要求并没有得罪当年的高贵客人,反而深深地打动了他们。他们一致同意,取消那一年的国宴,把办理国宴的6000美金(一说7100美金)的餐费统统交给特蕾莎修女。特蕾莎修女遵守了自己的诺言,为穷人和孤独的人领奖,连同这笔国宴费和当年的和平奖奖金192000美金,一并捐作麻疯病防治基金之用。

    ⑨我相信特蕾莎修女应当是天底下最让每个捐赠者放心的人,可以不让她打收据,更不用让她报告奖金、捐款的用处(当然这与现代管理理念不合),因为钱都会用在穷人和贫困者的身上,她决不会挪用一分一厘,因为她只代表着和想着穷人。她一生只有三套简单的换洗衣服(修道服),只穿凉鞋,连袜子都舍不得穿。   

    ⑩我不是在鼓励人们都像特蕾莎修女那样使用奖金,而且我们普通人做不到也没有机会做到。但是我们只要记着,有这么一位修女使用奖金的行为和过程就足够了。

7.(3分)从文中看,特蕾莎修女领取诺贝尔奖和使用奖金的“理由和思路”是          

                                                                            

                                                                          

8.(2分)文中说特蕾莎修女“对金钱还有更多的一丝“贪婪’”,其中“贪婪”在表达上的作用是                                                                      

9.(2分)第⑤段提及贫穷山区的教师“泪湿满衣襟”,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10.(3分)第⑦段画线句中运用省略号的作用是                                   

                                                                        

11.(6分)下列对文章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

  A.文章首尾运用了对比手法,对当今人们使用奖金的做法提出了批评。

  B.特蕾莎修女的事业的最大特点是她对穷人不含施舍意味,建立在人的尊严之上的同情与尊重。

  C.特蕾莎修女面对诺贝尔奖巨大的荣誉,只是用朴实的语言提醒大家关注贫穷世界。

  D.  第⑨段写到特蕾莎修女的简单衣着,揭示出她“让每个捐赠者放心”的原因。

  E.文章最后将笔触转向我们每一个人,留给读者继续思考的空间。

  F.文章记叙特蕾莎修女使用奖金的行为和过程体现了她谦卑、无私和博大的爱。

12.(5分)作者在文末为什么说“我们只要记着,有这么一位修女使用奖金的行为和过程就足够了”?请在“因为”后续写一段80字左右的文字。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6空)(6分)

    [注:考生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分]

13.(1)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歧而望矣,             。(荀子《劝学》)

  (2)落木千山天远大,                  。(黄庭坚《登快阁》)

  (3)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4)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5)                 ,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6)孔子曰:“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柳宗元《捕蛇者说》)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述而》

(四)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14—16题。(8分)

[双调]沉醉东风

秋景    卢挚

    挂绝壁松枝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注]此曲作于元成宗大德初年,时卢挚在湖南宪使的任上。

14.(1分)“双调”是这首小令的宫调,“沉醉东风”是                  

15.(3分)对这首曲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整首小令写作者潇湘行舟所见,立足点始终在“潇湘行舟”之上。

  B.“四围不尽山”,两句是对前两句所写景物在意象上的扩大和补充,随着视野的开扩,一种苍茫的心绪油然而生,为下面写秋意作了心理上的铺垫。   

  C.“散西风满天秋意”句,“西风”、“秋意”无形,然而确实有意可感,表现作者陷入浓深的萧索秋意之中而不能自拔。

  D.秋意满天,传统的季节感受,再加上人在旅途,不能不使人产生萧瑟之感,但潇湘两岸的山水风物还是令作者感到心旷神怡的。

16.(4分)“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与我们学过的马致远“潇湘八景”之一《远浦帆归》中的“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都表现夜晚的“静”美,但写景方法和角度却有所不同,试进行对比赏析。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

    新罗①人张保皋,郑年者,自其国来徐州,为军中小将。保皋年三十,年少十岁,兄呼保皋。俱善斗战,骑而挥枪,其本国与徐州无有能敌者。年复能没海,履其地五十里不噎。角其勇健,保皋差不及年。保皋以齿,年以艺,常龃龉不相下。后保皋归新罗,谒其王曰:“遍中国以新罗人为奴婢,愿得镇清海②,使贼不得掠人西去。”其王与万人,如其请。自大和后,海上无敢鬻新罗人者。保皋既贵于其国,年错寞去职,饥寒在泗之涟水县。一日言于涟水戍将冯元规曰:“年欲东归,乞食于张保皋。”元规曰:“尔与保皋所挟何如,奈何去死其手?”年曰:“饥寒死不如兵死快,况死故乡邪!”年遂去,至谒保皋,保皋饮之极欢。饮未卒,其国使至,大臣杀其王,国乱无主。保皋遂分兵五千人与年,持年泣曰.“非子不能平祸难。”年至其国,诛反者,立王以报。王遂征保皋为相,以年代保皋。

    知其心不畔,知其材可任,然后心不疑,兵可分。平生积忿,知其心难也;忿必见短,知其材益难也。此保皋与汾阳③之贤等耳。    (选自《樊川文集》卷六)

    [注]  ①新罗:朝鲜古国名。  ②清海:朝鲜地名,海防要塞。  ③汾阳:唐名将郭子仪。

17.(4分)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其本国与徐州无有能敌者(    )    (2)保皋差不及年(    )

    (3)如其请(    )    (4)饮未卒,其国使至(    )

18.(2分)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遍中国以新罗人为奴婢/立王以报    ②其王与万人/尔与保皋所挟何如

    A.①相同②相同    B.①相同②不同

    C.①不同②相同    D.①②均不同

19.(2分)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兄呼保皋    B.履其地五十里不噎

  C.饥寒在泗之涟水县      D.年欲东归

20.(5分)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年遂去,至谒保皋,保皋饮之极欢

    译文:                                                                   

    (2)知其心不畔,知其材可任。

    译文:                                                                     

21.(3分)文中表现张保皋、郑年二人“平生积忿”的句子是                            ,保皋之“贤”可以概括为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X一26题。(13分)

凡为文章,犹人乘骐骥,虽有逸气,当以衔勒制之,勿使流乱轨躅①,放意填坑岸也。

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今世相承,趋末弃本,率多浮艳。辞与理竞,辞胜而理伏;事与才争,事繁而才损。放逸者流宕而忘归,穿凿者补缀而不足。时俗如此,安能独违?但务去泰去甚耳。必有盛才重誉,改革体裁②者,实吾所希。

    古人之文,宏材逸气,体度风格,去今实远;但缉缀疏朴,未为密致耳。今世音律谐靡,章句偶对,讳避精详,贤于往昔多矣。宜以古之制裁为本,今之辞调为末,并须两存,不可偏弃也。

    [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节选  

    [注]①轨躅:车的辙迹。②体裁,指文风,下文“制裁”与此同。

22.(2分)作者把写文章比作骑马,其中的“放意”具体表现为                       

                                                          。(用文中的话回答)

23.(2分)概述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24.(3分)对“但缉缀疏朴,未为密致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只是文章在文字组织、结构安排等方面不太讲究,显得不够精致细密。

  D.但古人在文字组织、结构安排等方面不太讲究,不做精致细密的润色。

  C.只是文章中文字的点缀修饰过于简约朴素,未能做到精致细密。

  D.但古人在写文章时点缀修饰粗疏简陋,不能写出精致细密的文章。·

25.(2分)联系全文,概括作者的为文之道。

                                                                            

26.(4分)文中说“必有盛才重誉,改革体裁者,实吾所希”,唐代“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其主张恰与作者为文之道契合。请以高中所学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为例,具体说说文章是怎样体现“改革体裁”的。

                                                                              

                                                                              

                                                                               

写  作(70分)

2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看重“安”,成语就有“安邦定国”、“安如泰山”,“安之若素”、“安贫乐道”,“安居乐业”、“安分守己”,等等;而著名导演李安却说“我这个人名字叫‘李安’,其实很容易不安。”作家安琪也说“我一直是个不安的人,不安心,不安分,不安定。”“安”是一种姿态,“不安”也是一种境界。

    你怎样理解“安”与“不安”,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011届上海卢湾区语文模拟考参考答案

阅  读(80分)

(一)(16分)

1.(1分)都德

2.(3分)C(作者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老师的话来证明母语对民族生存的重要性。)   

3.(3分)承接上文,具体说明“世界范围内学汉语热潮升温”的现状,对比一些中国人反而不重视汉语的学习,进而为文章的主题服务

4.(2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5.(3分)不矛盾。世界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有其优势,可以使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更加平等更加容易,消除隔阂,促进民族间的互相了解和团结;但世界语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不能传承民族的人文精神,不能取代任何—种民族语言。

6.(4分)略(提示:根据文中所提供的信息,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并使用的一种语言,是本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文化基因。写出一点给1分,语言1分。)

(二)(21分)   

7,(3分)以尊重人类尊严的观念,用本来可以使自己富起来的奖金,来照顾关怀更多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提示:诺贝尔奖评委会的颁奖词总结了特蕾莎修女的事业的重要特点,让她得到了启发:为穷人、弱者和需要帮助的人领奖。)

8.(2分)贬词褒用,在这里突出表现特蕾莎修女在帮助穷人上永远不知满足,使读者由此而对她的伟大情操和崇高精神理想留下深刻的印象

9,(2分)对特蕾莎修女和山区教师奉献精神的赞颂,为某些‘d荣耀和风光”同现实的强烈反差而伤感(提示:联系到文中“高规格宴会”的饭费同工资的比较等内容,可以体会到作者将山区教师同特蕾莎修女相提并论的用意,认为我国贫穷山区的教师同特蕾莎修女一样,都有着无私而博大的爱。)

10.(3分)表现说话时语气缓慢而断断续续,形象表现特蕾莎修女说这番话时的不安神态,并引出后面接着说“吃这餐饭却可能是一种浪费”所表现出来的为穷人‘豁出去”的心理变化。

11.(6分)A D(A:文章首尾联系现实社会突出特蕾莎修女的精神品质,并未进行对比;  D:作者认为让天底下每个捐赠者放心是因为相信特蕾莎修女把钱都用在穷人和贫困者身上,而不会挪用一分一厘,她的简单衣着正表现了这种品质。)

12.(5分)略(理解、感悟、引申等,语言1分。)

  (三)(6分)

13.(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澄江一道月分明

    (3)黄沙百战穿金甲    (4)桃源望断无寻处    (5)爆竹声中一岁除

    (6)苛政猛于虎也    (7)其不善者而改之(任选6空,写对一空给1分)

(四)(8分)

14.(1分)曲牌

15.(3分)C(虽然西风轻拂带来了满天的秋意,传统的季节感受,身在旅途而产生微微的萧瑟之感;但其时卢挚是在湖南宪使任上,或许是外出公干,或许正是在赴任途中,所以心境是平静的。)

16.(4分)卢曲通过正面描写突出秋天夜晚的“静”美,马曲除正面描写外,还用侧面描写(小桥流水旁卖鱼人)的手法突出江南渔村夜色的“静”美;卢曲写景角度限于视觉,马曲除视觉,还从嗅觉、听觉等多角度写景。

(五)(16分)

17.(4分)(1)相当;匹敌  (2)略微;比较上  (3)依照;遵从  (4)完毕;结束(每项1分)

18.(2分)D(①中前句“以”为介词,相当于“把”,后句中“以”为连词,用法近于“而且(并且)”;②中前句“与”为动词,表示“拨给”、“给予”的意思,后句“与”为连词,相当于“和”、“跟”。)

19.(2分)A D。(均为名词作状语,用在动词前,分别表示态度、方向;B项的“履”为名词作动词用,表“踩”、“行走”;C项“饥寒”为形容词作动词用,有“忍饥受寒”的意思。)    、

20.(5分)(高考《考试手册》中要求“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句子”,但是对考试中的此类题型,还是使用“翻译”这个概念比较符合实际要求。“翻译”可以用来表示“把古汉语的意义用现代汉语表达出来”,有“直译”、“意译”的要求,“解释”的意思则要广泛得多。)

    (1)郑年于是离去,前去(到清海)拜见保皋,保皋请他喝酒,非常欢洽(得分点:‘(遂”、“去”、“谒”、“饮之”、意思连贯)(3分)

    (2)觉察对方无背叛之心,了解对方有能力担当重任(得分点:“畔”、‘:任”、句式)(2分)

21.(3分)“保皋以齿,年以艺,常龃龉不相下。”(1分)以国事为重,不计个人私怨;知人善任(2分)

参考译文:

    新罗人张保皋、郑年,从他们的国家来到徐州,在唐军中担任军校。保皋三十岁,郑年比他小十岁,称保皋为兄长。两人都勇敢善战,跃马挥抢,他们本国和徐州没有能和他们匹敌的。郑年还能潜海,在海中潜行五十里不呛一口水。较量两人的勇力和功夫,保阜略微有点比不上郑年。保阜仗着年龄大,郑年仗着武艺强,常常意见不合互不相让。后来保皋回到新罗,拜见国王说:“整个中国都把新罗人当奴隶,请求镇守清海要塞,叫那些海盗再不能掠夺新罗人贩到西边去。”新罗王拔给他一万人,遵从了他的请求。从大和以后,海上没敢贩卖新罗人口的了。保皋在新罗国显贵后,郑年却穷困潦倒丢掉了官职,在泗州涟水县忍饥受寒。一天,他对涟水守将冯元规说:“我打算回国,投靠保皋。”元规说:“你和保皋所怀的怨忿该怎么办?为什么要去死在他手里?”郑年答道:“饿死冻死还不如死在刀下来得痛快,更何况是死在故乡呢!”郑牟于是离去,到清海拜见保皋,保皋请他喝酒,非常欢洽。酒还没喝完,新罗国使者到来,说大臣杀了国王,朝廷混乱无主。保皋于是分出五千人马给郑年,握住他的手流着泪说:“除了你,谁也不能平定叛乱。”郑年带兵来到国都,杀了叛贼,扶立新王,并奏明情况(自己为保皋所委派)。新王于是征调保皋担任宰相,让郑年捣替保阜(镇守清海)。

    觉察对方无背叛之心,了解对方有能力担当重任,这才不会怀疑他,可以将兵力分给他。(如果)一向怀有积忿,了解对方的心就难了;怀有积忿,必然只能看见对方的短处,想要发现对方的才能就更难:。在这方面,保皋与汾阳的肾明程度可以说是不相上下。

(六)(13分)   

22.(2分)辞与理竞,辞胜而理伏;事与才争,事繁而才损

23.(2分)(用比喻、排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文章中理致、气调、事义、华丽四者并重,但各有特点又互有轻重,并强调它们在文章中的重要性

24.(3分)A

25.(2分)写文章要以古代的文风为根本,强调思想情趣,并以今人的文辞润色等形式方面作补充

26.(4分)略(能结合本文观点1分,举例(篇名)1分,具体说明1分,语言1分)

参考译文:

    大凡写文章,就如同人骑着骏马,虽然有飘逸之气,但要用马嚼子和缰绳控制它,不能放任自流,不守规则,一味地纵意前行而坠入沟壑。

    文章应当以思想情趣为心肾,以气韵才调为筋骨,以所用的材料为皮肤,以华荚的辞藻为服饰。如今世代相承的文风,弃本求末,大都多过于浮艳。文辞与义理相争,文辞过于讲究而掩盖了义理;叙事与才调相争,叙事烦琐,损害了才调。放任自流的肆意放纵,忘记了文章的本旨,穿凿附会的,东修西补,文意还是不通。时世习俗如此,怎么能独自违背呢?只是(对这样的现象)一定不能不以为意,不能过分追求罢了。务必要有一位才华横溢、。有崇高声誉的人,来改变这种文风,这实在是我所期望的。

    古人的文章:气势宏大,才气飘逸,体裁风格,与现在差别很大;只是文章在文字组织、结构安排等方面不大讲究,显得不够精致细密。现在的文章音律和谐华丽,词句工整,避讳精到,大大超过了古人。应该以古文的体制格调为根本,以今人的文辞格调作补充。必须两者并存,不可偏废。

    写  作(70分)

27.按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略)

 

上海市卢湾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