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前识字”与“识字”的辨析(4)

发布时间:

读《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有感
——“前识字”与“识字”的辨析
2015年毕业并走上工作岗位,带着不标准的普通话也夹着些许的不自信,开始自己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生涯。抱怨过自己的工作有多么繁忙,却总是融化在孩子们一张张的笑脸中;在教和研的路上摸爬,所幸有同事的陪伴和导师支持;然而,我总是苦恼——高老师,你们教不教识字?高老师,他们以前在A幼儿园都有认字、写字的。高老师,我昨天学会了3个字„„诸如此类的话语经常充斥在中班的教室里。我只能以“我们不会开展专门的认字、识字活动,给孩子们安排的活动是以游戏为主”来回应,但更多的是感到恐慌——我不知道该如何来权衡家长的殷殷期望;不知道我需要为“识字”做些什么?
在中班的迷茫里,我开始阅读书籍,寻找着“前识字”的内容来解救自己。希望通过“前识字”活动来“满足”或扭转家长这种不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要求。在所有的资料中《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给我的帮助无疑是最大的——不在于它的教案、活动内容,而在于它明白地告诉我——“前识字”与“识字”的区别。
一、词不同,意不同
很显然,两个词是不一样的:识字——认识文字;前识字——认识文字之前。按照这种字面上的理解来划分:小学开始专门地认字、识字,所以识字活动归于小学教育,前识字活动自然就划归于幼儿园教育。当然,我这种划分仅是依据‘前识字’活动不是以儿童识字、认字为目的”的阐述。如果我今天在这里认同的是这种观点,有很多的老师一定会提出批判。而正是这种观点被一些人认同,包括以前的我——“前识字”就是幼儿园中开展的内容。但是,自己一直不知道这种“前”在哪里,相关的活动怎么去定置。所以,2016年带着孩子们升入大班,我依旧选择了上些教材中《有趣的汉字》这样的活动,中规中矩。在经过沟通解释后,家长虽然不再将“识字”摆到明面上,但依旧在进行类似的活动。在上个学期,我受《学前儿童前识字的核心经验》中的章节引导的启发,给班级中的幼儿进行了相应的测试,得到了和书中相似的结果——大部分幼儿混淆了形近字。显然,大班的孩子对于“识字”还是不感冒的。所以,家长着急的“识字”经常事倍功半。
在知道自己坚持的立场是正确的,我迫切地想知道——这个“前”字到底该

如何定位?
二、有“前”字,无前后
很多教师都将“前识字”卡在——认识文字之前,因而衍生出了——幼儿不能在活动上认出文字,甚至出现文字都会违背幼儿身心发展的想法。然而,既然是“前识字”,就必不可少要出现文字;出现文字,就免不了被那几个超常孩子认出它们。在大班,大部分孩子都会写自己的名字,甚至认识很多其它文字。在概念理解模糊的情况下,兼之幼儿的超前认知,教师自动屏蔽了“前识字”的相关内容。这种理解显然是错的!“前识字”活动中不仅可以出现文字,还可以让幼儿认出这些文字;“前识字”活动并没有“幼儿认识文字之前”这样的限制。在《有趣的汉字》活动中,有数个孩子在活动中说过相似的话:“高老师,我学过这个字。”还有部分幼儿惊讶道:“这个字以前是这样的!”不可否认,大部分孩子都对自己认识的文字前身产生了一定的兴趣。所以,“前识字”的“前”并不是识字前后的顺序安排,而是对活动目的的界定:依据书中的阐述——不能以儿童识字、认字为目的。
既然,“前”不代表学前,也不代表先后,它的意义又在哪里?三、“前”为识,落于趣
无论“前识字”的概念怎么复杂,它都是为“识字”做准备的。用书中的话,“前识字”就是为了激发幼儿对符号和文字的兴趣,让幼儿有意愿、有欲望来认识文字和符号。而这种关键在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在《有趣的汉字》中,这种趣味体现在文字的演变上,通过象形文字到现代汉字的演变,让幼儿感受到文字的历史性和神秘性。这种形式的活动是现在“前识字”活动的主流——基于符号延伸到文字,以认识符号来培养幼儿对文字的兴趣。而我曾上过这么一节活动:通过简单汉子如:木、子、弓、长等字,让幼儿拼成他们认识的汉字。这些可以组合成的汉字基本来源于他们的名或姓,拼字的结果往往很具有指向性。这个活动中出现了认字的环节,但它却不是以认字为目的,而是告诉幼儿——有些文字是由其它的简单文字组成的。在延伸后,幼儿积极探讨同伴的名字、长辈的名字,能够主动去探索组合的结果,家长也能完成这方面的辅助。这样的活动比较适合大班幼儿,在识字的热情中,可以促进幼儿对小学生涯的期盼,提高他们的升学热情。因而,“前识字”活动的重点在于让幼儿觉得汉字有趣,自发去

学习汉字,用书中的表述为“自然习得”
“前识字”和“识字”除了前者是为后者的学习做准备外,他们并没有先后等其它固定的关系;在不以“认字、识字为目的”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适当的发挥,乃至于在孩子识字的基础上组织活动,培养幼儿“识字”的兴趣,发展儿童文字意识的核心经验。
以上是我对“前识字”的认识,谢谢各位老师的聆听!

12 “前识字”与“识字”的辨析(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