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成绩

发布时间:2013-02-05 00:49:15

  谈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成绩

从教于语文已经有二十多年了,除了年复一年地做好备、教、留、批、辅等常规教学外,我将更多的精力花在了语文教学方法的探讨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思路及做法被实践证明是有一些成效的,2010----2011年度期末考试,语文科平均分85.9分,及格率98%,优秀率85%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回想自己走过的教学道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是发挥学生能动作用的主要环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年中考成绩不败的灵丹妙药。因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能力未成,要想取得好的语文成绩,是不现实的。语文能力,必须靠一点一滴的积累。然而,我们的许多语文教师至今仍沿袭封建科举制度建立起来的语文教学模式,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改革这种旧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就是一句空话。于是,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方法,与各位语文同行们探讨。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狠抓语文课堂教学 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率

1.注重语文课导语的设计
  导语,俗称开场白,是一堂课的第一道工序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每一节课上老师都说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几页,这样几节课过后学生就会对上课感到疲倦,甚至认为是催眠曲。要使学生有饱满的热情投入课堂教学里,就要求语文老师格外重视开场白的设计,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沉寂的局面,根据不同的课型,依据灵活的方式,进行导课。

这里我向各位语文老师推荐六种导语形式:
  第(1)种形式,营造气氛,以导入。如,讲授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时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大自然的四季很美丽,祖国的山河很壮美,无数的文人墨客钟情于她,陶醉于她,并用优美的诗句描绘她,赞美她,同学们一定也热爱美丽的大自然,那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旖旎的风光吧。用这样的开场白激发起了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学生带着这样的情感去学习陶弘景的这篇写景小品文,一定会情意盎然。
  第(2)种形式,激发欲望,以导入。如,讲授《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时这样设计导语:,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大自然告诉人们春天来了;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是大自然告诉人们雨过天晴了;猪衔草,寒潮到 是大自然告诉人们秋天到了,天气凉了;麻雀屯食要落雪 是大自然告诉人们冬天来临了。同学们,大自然是不是在和善的跟我们说话呢,原来大自然也有语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一文。
  第(3)种形式,创设问题,以导入。如,讲授《中国石拱桥》一文,我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1、你知道桥的作用吗?2、根据建筑材料的不同你知道有什么样的桥?3、用56句话简介你知道的一座桥。4、你知道桥梁专家茅以升吗?你想做桥梁专家吗?这几个问题过去后,学生一定会带着极强的求知欲望学习课文的。
  第(4)种形式,设计话题,以导入。如,讲授杨绛的《老王》一文时,开场白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同学们讨论:一个残疾人过马路,你就在他身边,你会怎样做?一对贫困的盲人夫妇在街头卖艺乞讨,你会怎样做?面对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我们应该怎样做?学生在几分钟的讨论之后,再来学习《老王》一文,就会很容易明白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浇灌世界的道理。
  第(5)形式,运用媒体,以导入。如,讲授古文《三峡》,可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四幅三峡春夏秋冬的山水图片,引领学生进入三峡的环境之中,感受三峡自然景观之后,再去学习文章,学生的感悟一定深刻。
  第(6)形式,运用优美的排比句开头,从语言上给学生以熏陶,整节课就有了一个靓丽的开头。如,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还可以这样设计开场白:春天到了,万木争春,鸟语花香。夏天到了,绿树成荫,蝉声阵阵。秋天到了,秋风习习,枫林如火。冬天到了,雪满长空,玉树琼花。大自然用不同的景色告知我们各个季节的来临。大自然的语言多么美妙呀,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一文。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精巧而成功的导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它能产生良好的课堂氛围,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朗读是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理解文意的有效手段。为此我们语文教师不仅要通晓朗读方面的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朗读能力,熟悉朗读的技巧,对学生能科学指导,在读通文气、读懂文意、读出文味的要求下做到读人使人如见其人,读声使人如闻其声,读景使人如临其景,读事使人如临其事的效果,使课堂真正做到书声琅琅,充满真情。在语文课堂上书声琅琅,让学生充分地读所接触到的文字材料,这实际上就是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的配合使用,使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3教师课堂上精神饱满
  自古以来的师道尊严,形成了教师那种严肃、呆板、不苟言笑的形象,也让一些老师总是用居高临下的眼光来看学生,好像自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大圣人,其实,不论是圣人、贤人还是庸人、愚人,他都是人,只要是人,他就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不论心情如何,在课堂上老师都应该拥有愉快的心情、甜美的笑容。
  课堂上,老师的心情与课堂气氛影响极大,有位学生在日记里写道:今天,我很高兴,因为我看到了老师那久违的笑容,好像一束阳光,把这段时间的阴霾都驱散了。前段时间老师因为家庭的缘故心情一直都不好,每天都神情沮丧,动不动就对我们瞪眼睛,每上他的课,我们都会神经紧张,小心翼翼的,生怕一不留神会被他骂,那段时间,全班同学都好像有点忧郁,有点紧张。今天,我发觉,老师那阳光般的笑容,不单只照到了我,还照到了全班,全班同学因为老师的笑而变得无比轻松,课堂气氛很活跃。如果老师的心情每天都这样愉快,每天都露出阳光般的笑容,那该多好啊!……”
  古人言: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老师自己心情不好,不应该把这个坏心情传染给学生,学生也没有义务来承受这种遭遇,这样做,对学生来说,不论从接受知识,还是从身心健康方面都不利于发展,对老师而言,这个坏心情不但会影响他传授知识的质量,而且会影响自己的良好形象。

4、课堂上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目中有人
  心中有数是指教师对文本的把握,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既要把握好文本的价值取向又要开掘文本蕴藏的资源,使得教学内容丰韵起来。在教学语文中,打破文本这本圣经,不囿于课本上提供的内容,创造性地用文本教。例如,课前让学生走出教室,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中寻找大自然。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目睹、耳闻、鼻嗅、口尝去感受自然。利用多媒体手段,引领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欣赏田野的自然风光,启发学生感悟冬是美丽的、夏是甜蜜的、春是芳香的、秋是丰收的……这样把握文本,上起课来才能挥洒自如。
  目中有人是教师从学生的出发。在教学设计中,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思考学生想学到什么,会怎么学,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帮助解决。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成为师生向未知方向探索的旅程。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
5、课堂上教师要精讲少讲,让学生多练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成功的教学是能够让学生提出问题,验证真理,可以说,称职的教师引导学生走路,不称职的教师代替学生走路。教师教会学生知识技能,不如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通过探索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俗话说: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成功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都应多偷懒,把空间还给学生。要想偷懒,就必须要少讲课,让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少于

二、狠抓基础 科学训练

扎扎实实抓好四基。基础知识的积累,基本方法的传授,基本过程的体验,基本能力的训练,四基的考查,是考试命题的重点。所谓基本过程的体验,主要是针对语文实践活动、专题、名著阅读等知识点,着力于对教与学的过程性的考查,让真正开展过语文实践活动和专题活动的学校里的学生、让真正参与过活动过程的学生,作答起来感觉轻松,体验学习的收获。比如今年的名著阅读考查,让学生根据《西游记》第七回回目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简要概括该回的主要情节,有没有认真读原著,在答卷中一定能得到真实客观的反映。毫无疑问,如果这四基悬浮在半空之中不能落到实处,学生的语文水平就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考试也不可能获得好成绩。

  平时训练应当规范而严格。尽管今年的试卷在结构上作了微调,但只是稳中求变,整体上还是保持了一贯性。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索,泰州中考语文试卷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模式,特别是题干的表述以及评分标准的制定,都相对规范,都有规律可循。平时的教与学,平时的训练与考试,都应当杜绝随意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适应中考的要求,避免无谓的失分。今年的说明文阅读,要求说出画线句子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答案有两个要点,说明方法和表达作用各占1分;古诗阅读,要求赏析其中两句诗的妙处,答案分三个要点,手法、景物的特点和抒发的情感各1分。在平时的练习或检测中,这两道题常常分为几个小问题,如果缺乏严格的范式训练,学生肯定不适应中考的要求。

  训练应建立合理的梯度和科学的序列。文化散文的阅读,是泰州中考语文试卷的特色,也是一道区分度很大的题目。文化散文主题深刻,语言隽永,情感深沉,课本中类似的文章又不多。无论是2007年的《陋室吟》、2008年的《郁孤台笑了》,还是今年的《神越关山哭柳侯》,都会有部分学生感觉读不懂,不会做。我们可以将难点分解,形成序列,初一积累片段,初二赏析文章,初三尝试做题,先分项训练,后完整答题。再比如古诗赏析,从绝句到律诗再到词,从整体把握到炼字再到揣摩句子,初一到初三也应有一个合理的梯度。

三、作文互批互改,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
    1、每两人结为一组,同组互改。
    要求学生对作文的字、词、句、篇以及中心思想、表现手法、修辞等全面评改。初一开始,第一篇作文评改时,教师把评改符号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明确评改的内容,然后,要求学生每页眉批不少于3处;写出250---300字的总评语(优、缺点分开写),以后每次递增一行,到一页零十行为止,保持下去。评改结束后,评改人签名。这一步在30分钟内完成。
    2、每四人结为一组,同组交换审查。
    要求学生在两人一组评改结束后,再把作文交四人组交换审查。要求审查人写出审查评语,第一次为十行,以后每次递增一行,满一页为止,保持下去。审查人要把原作及评语认真看一遍,然后肯定评改人评改的优点,指出不足。审查人也要签名,要求30分钟完成。
    3、作者与评者及审查者商榷。
评改及审查结束后,交还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针对评改评语和审查评语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一次为十行,以后每次递增一行,满一页为止,保持下去。作者也要签名,要求20分钟完成。下次评改时,评改人和审查人首先看原作者上次的商榷意见,有不同见解的,课下可以商讨,争执不决的,由老师评定。
4、教师验收打分,写出裁判意见。
    学生评改、审查、商榷之后,把作文交给老师,由老师给作文、评改评语和审查评语打分,对作文中有争议的问题作出比较合理的评判。
    经过这四步评改,一篇作文的优劣之处就比较清楚了,再由原作者重新修改、润色、誊写,一篇较好的作文就产生了。这种变教师评改作文为学生互批互改,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的做法,有以下几点好处:
    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在评改、审查、商榷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贯穿始终。通过阅读,了解了同学作文的思路,并且使自己的作文思路更清晰,从而起到了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加大了学生的写作量,增加了课堂作文教学的容量。过去,一个题目只写一篇作文,现在要写四篇(作文、评改评语、审查评语、商榷意见),每两周多写3篇作文;如果每个学期按16周计,每个学生一学年多写作文48篇,初中3年就多写作文144篇!这是正常作文量的3倍!这还不算其他活动、征文等写文章的数量。有位语文教学专家指出,写作练习多多益善,学生的写作能力是练出来的,而不是教师改出来的。采取这种方法后,学生的写作能力会很快提高,一般在初一下半年就可以写质量较高的作文了。
    当然,在这个作文及评改过程中,从写前的指导,到评改、审查、商榷,教师始终都要处于主导地位,并非撒手不管。
    通过作文及评改作文这个系列过程,培养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写作习惯。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和良好习惯,可以受益终身。
    5、通过课前诗文朗诵听记故事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 每节语文课授课之前,首先由2名同学上讲台,朗诵诗词或散文。朗诵的内容可提前准备好,但要求朗诵时脱稿。这样学生有说有听,说者锻炼了记忆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听者锻炼了听话能力,并通过听朗诵学到了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可谓一举两得。然后,由一名同学上讲台讲故事(限一分钟之内讲完),其他同学在下面边听边记录。故事讲完一分钟后,找三名同学读自己的记录,对内容全面,语言概括性强,中心突出的记录,教师要给予肯定、表扬,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这样训练之后,很多同学能够脸不变色心不跳地到讲台上朗诵诗文,甚至有的同学朗诵的诗文是自己创作的。很多同学能简明扼要地记录下故事的主要内容,而且能归纳出故事的中心思想,弦外之音
    课前诗文朗诵听记故事的训练,锻炼了学生的记忆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注意力,培养了积极思维的习惯,改变了学生在听、说方面的消极状态,是培养语文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很重要,但这些能力不是孤立地形成的,更不是教师越俎代庖所能奏效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但要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所以,改革旧的语文教学模式,实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四、引导学生多做课外阅读

适当引导学生读字典读课外书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语文成绩亦有很大好处。语文最主要的就是要多看字典,要多读课外书。现在的字典都有很大的改变,比如说是大雨滂(pāng)沱还是滂(páng)沱,可能好多人都认为是后者,实际上应该是前者。中考的时候如果不知道这一点的话,就会失掉3。字典要经常翻看,多看一些字词的读音,以及一词多义、一词多音,要烂熟于心。成语词典也要多看,成语是高考中的一个基本考点例如《作文书》、《名人名著》、《黄金时代》、《故事会》等一系列课外书。我们都知道,一般普通班的学生喜欢看课外书。我们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看书时,尽量动笔写一下事情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方面。引导学生遇到不懂的字词用工具书认字,同时教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方法,例如第一步使学生明确怎样读——即快速认真地把文章看一遍,粗略了解文章的内容,用笔圈出不会的字词,借助字典扫清障碍;第二步细细品味。这一过程,理清文章结构,能够复述文章内容,归纳文章的中心;第三步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仔细推敲、品味关键语句。学生通过以上步骤进行阅读,能使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目的,有任务感,从而会更认真、仔细、深入地阅读文章,激发他们的思维,另外,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了语文成绩。

我在教学工作中,始终担任初中语文教学。我认为每位语文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把语文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此,我校组织了同组共研一课活动,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紧扣课程标准,和我校“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吃透教材,分工撰写教案,以组讨论定搞,每个人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说课、主讲、自评;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公开轮讲,反复听评,从研、讲、听、评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实践表明,这种分合协作的备课方式,既照顾到各班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备课水平,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反思,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这是我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是十分有用的。课前准备不流于形式,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研究,教师的群体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课后的反思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谈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成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