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阶草炭疽病的病原鉴定及病害调查

发布时间:2010-11-16 13:14:08

实验三 沿阶草炭疽病的病原鉴定及病害调查

沿阶草,又名书带草、不死草、麦门冬、铁韭菜、细叶麦冬、蒲草绣墩草,属百合科沿阶草属,学名: Ophiopogon japonicus cv多年生常绿草本。根状茎短粗,具细长匍匐茎,有膜质鳞片。须根端或中部膨大成纺锤形肉质块根。叶线形,丛生,长1030cm,宽0.4cm左右在野外,沿阶草常生于沟旁及山坡草丛中,喜半阴,湿润而通风良好的环境,耐寒性强[1]在人工绿化上,沿阶草可作花坛边缘材料和地被植物,布置在山石旁、庭园、台阶下或沿路两旁栽植。也可盆栽观赏。沿阶草抗性强,不易发生病虫害无论盆栽或地栽均较简便,无需精细管理。因此沿阶草由于经常做为草坪绿化植物之一,具有很强的经济价值。

在病害调查过程中,于福建农林大学病毒所附近、北区1#楼后、北区2#楼后等楼旁的草坪中发现沿阶草的一种常见叶部病害,虽然为害不严重,但是防治不严格可能会导致整片草坪得病,也降低了其总体的观赏性。本实验针对这种病害展开调查,鉴定其病原为炭疽杆菌,并探讨该病害的发病特点与防治措施。

1 调查地点与调查方法

1.1调查时间:20091124——1124(周二病理实验课课前)

1.2 调查地点:福建农林大学北区1#楼后沿阶草草坪,

1.3 调查面积:6×50

1.4 症状观察与病原鉴定:到草坪中采集发病植株标本(图1),观察沿阶草发病实状,并对症状特点进行数码摄影、病害病原分离培养、纯化、镜检,同时通过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病原形态特征,并进行显微拍照,比对分离培养的病原形态特征,参考书籍文献,确定沿阶草叶片焦黄的发病病原。

分离纯化的具体操作是切取沿阶草病、健交界处的病组织一小块(约0.2CM左右),先置于70%乙醇中浸35s,接着再把病组织移入0.1%升汞中浸1.5min,然后再把病组织移入灭菌水中漂洗3遍,最后把病组织移到PDA平板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切取菌落颜色较一致的边缘菌丝约5mm至新的PDA平板培养基纯化培养[2]。并拍摄培养皿的病原菌落的图片。

1 病害标本采集地点

1.4 发病率与病情指数:

五点取样,以该草坪四角以及草坪中间各取一片面积为20×20CM的草坪面积,每点约9株,以这五点进行病情调查。

发病率公式为:发病率(%=(调查病叶数×100/调查总叶数

根据症状特点进行病情分级:

病情指数公式:病情指数=[各级叶数×该级代表值]×100/[调查总叶数×最高级代表值]

病情分级为012345级,具体分级标准如下(图2):

0级:健叶,无任何病斑或病斑极其微小

1级:病斑淡黄色,尚未形成褐色斑纹,病健交界处不明显。发病部位占叶面积少于5%

2级:病斑形成褐色斑纹,附近形成黄色晕条,病健交界明显。发病部位占叶面积610%

3级:病斑形成褐色斑纹,附近形成黄色晕条,病健交界处明显。叶尖枯焦,发病部位占叶面积1120% 

4级:病斑形成褐色斑纹,附近形成黄色晕条,病健交界处明显。叶尖枯焦,发病部位占叶面积2030%

5级:病斑形成褐色斑纹,附近形成黄色晕条,病健交界处明显。发病部位至叶尖均枯焦,整片叶几乎枯死。发病部位占叶面积大于30%

2 沿阶草炭疽病分级标准示意图

2 结果

2.1 症状观察

叶片受害,初为红褐色小圆斑点,后变为圆形、近圆形、椭圆形等不规则形病斑,中央初期为灰白色,后发展为灰黑色,边缘有红色或紫色晕圈,病部和健中交界不明显(图3),直径110mm,病部产生黑色小点(4)。我校明德楼前的花圃部分苗株发病严重,病害症状表现明显,发病率相对较高(图5)。

3 千日红斑点病局部观

4 千日红斑点病病斑示小黑点

5 沿阶草发病植株整体观

据文献报道,千日红常见病害为链格孢叶斑病,其症状与此次我们调查的病害症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其差别表现在链格孢叶斑病病部产生灰褐色霉层[3],而不是黑色小点。

2.2病原鉴定

千日红斑点病病原为壳二孢(Ascochyta chrysanthemi F.L.Stev)。取切片镜检,分生孢子器褐色,圆形至扁圆形,初埋生,后暴露,单个或分散,孔口小(图6)。分生孢子椭圆形或长圆形,无色,双细胞,1隔膜,但隔膜常不清楚,分隔处稍缢缩,顶钝,每细胞有12油球,61um×34um[4](图7

6 分生孢子器


7 壳二孢子形态图

经过切片显微观察后,选择新近发病的病叶作为分离材料,并在病、健交接处选材取样进行病原分离,再纯化培养(图8),其性状基本符合壳二孢属的生长性状,显微镜检,比对切片所获得的病原,参考书籍、文献等相关资料,最终确定千日红斑点病的病原。

8 纯化培养菌落

2.3 发病率与病情指数

根据对角线取样原则抽取10株,具体数据记录如下(表1),并用柱形图表形象表示各级病害比率(图9):

发病率(%=446-174×100%/446=60.99%

病情指数=174×0+120×1+64×2+48×3+21×4+19×5×100/446×5=25.61

1 千日红斑点病病害调查数据记录表

9 千日红斑点病各级病害比率柱形示意图

3 分析与讨论

3.1 病原鉴定

切片玻片显示壳二孢属分生孢子椭圆形成长圆形、无色、双细胞、每细胞有12油球(滴);分生孢子器褐色,圆形至扁圆形、分散、埋生、器壁薄;分离培养的菌落、子实体性状、质地与切片获得的壳二孢属所表现性状基本吻合。但是通过书籍、文献检索发现,目前国内学者针对千日红斑点病的研究及发表的论文不多,加上实验条件有限,并没有将纯培养物接种到健康植株上验证,没有完全按“柯赫法则”鉴定,因此是否真为壳二孢属所致的千日红新病害——千日红斑点病还有待进一步求证。

3.2发病原因

1)气候条件:病菌分生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染均需较高的温度和湿度,千日红在夏秋之际开放,此时气温较高,若降雨多,则发病就重。

2)栽培管理:病菌存活在植物残体上,借助气流、昆虫、雨水传播,可直接从气孔处侵入危害[5]。土壤肥力差,生长衰老,分枝稀少的植株斑点病发生重。肥料充足,枝叶茂盛的植株斑点病发生轻。

3.3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叶和种子上越冬。次年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高温多雨,栽植过密,浇淋水过多,均有利于发病。

3.4防治措施

千日红斑点病的有效防治方法如下:

选抗病品种。花卉供应商在培育千日红植株时,加强千日红抗病品种选育,提高抗病性;

②改良土壤。改善栽培条件,保证土壤肥料供应,改良土壤,增强千日红的抗病能力。

③加强花木养护管理。如及时清除病残体;合理密植,尽量避免连茬种植;适量修剪;适时修剪,增强通风透光度[6];避免大水漫灌,适时追肥。

④土壤处理可采用氯化苦熏蒸,有效杀死病原菌,从基质上减少菌源积累量。

⑤发病初期可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代森猛锌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7%可杀得500倍液,40%敌菌酮500倍液,40%大富丹500倍液交替使用,隔710d一次,连防23次。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5(2):238

[2]许文耀.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9-73

[3]张忠义、丁梦然、雷增普.花卉病虫害防治大全[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67

[4]谢联辉.普通植物病理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8):121

[5]傅新生、何芬、傅放.庭院观花植物病害防治[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88-92

[6]丁梦然. 园林花卉病虫害防治彩色图谱[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34

沿阶草炭疽病的病原鉴定及病害调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