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保健运动及按摩穴位

发布时间:2018-06-30 17:15:37

 A.颈椎保健操      

这套操不需要按摩穴位,易于掌握和练习。经常练习可改善颈部血液循环、松解粘连和痉挛的软组织,无颈椎病者有预防作用。准备姿势: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全身放松,两眼平视。

1.左顾右盼



  头先向左后向右转动,幅度宜大,以自觉酸胀为好,30次。

  2.前后点头



 头先前再后,前俯时颈项尽量前伸拉长,30次。

3. 旋肩舒颈

双手置两侧肩部,掌心向下,两臂先由后向前旋转 20—30次,再由前向后旋转20—30次。

  4. 摇头晃脑

头向左---后旋转5次,再反方向旋转5次。

 5.头手相抗



  双手交叉紧贴后颈部,用力顶头颈,头颈则向后用力,互相抵抗5次。

  6. 双手托天



  双手上举过头,掌心向上,仰视手背5秒钟。

B.穴位按摩手法 

你可在工作、学习过程中进行穴位按摩,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1.按摩百会



  中指或食指按于头顶最高处正中的百会穴,由轻到重按揉2030次。

  功效:健脑宁神,益气固脱。

  2.对按头部



  双手拇指分别放在两侧的太阳穴处,其余四指分开,双手用力对按揉动2030次。

  功效:清脑明目,振奋精神。

  3.按揉风池



  两手拇指分别按在同侧风池穴 (颈后两侧凹陷处)

其余手指附在头两侧,由轻到重按揉2030次。

  功效:疏风散寒,开窍镇痛。

  4.拿捏颈肌



  将左(右)手上举置于颈后,拇指置于同侧颈外侧,其余四指放在颈肌对侧,将颈肌向上提起后放松,沿风池穴向下拿捏至大椎穴2030 功效:解痉止痛,调和气血。

  5. 按压肩井



  以左(右)手中指指腹按于对侧肩井穴(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中点筋肉处),然后由轻到重按压1020次,两侧交替进行。 功效:通经活络,散寒定痛。

  6.按摩大椎



  用左(右)手四指并拢放于上背部,用力按摩大椎穴(位于后颈部颈椎中最大椎体下方的空隙处)2030次,至局部发热为佳,两侧交替进行。

  功效:疏风散寒,活血通络。

  7.对按内、外关

  用左()手拇指尖放在右()手内关穴(掌横纹以上2寸,两肌腱之间),中指放在对侧的外关穴(内关穴对面),同时用力按揉0一分钟,双手交替进行。  功效:宁心通络,宽胸行气。

  8.掐揉合谷



  将左(右)手拇指指尖放在另一手的合谷穴(即虎口处),拇指用力掐揉1020次,双手交替进行。 功效:疏风解表,开窍醒神。

  9.梳摩头顶



  双手五指微曲分别放在头顶两侧,稍加压力从前发际沿头顶至脑后做梳头动作2030次。

颈椎不好按什么穴?

  李志刚:颈椎病本来应该是4050岁的中老年人得,但现在十几岁、二十几岁的人就出现了颈椎病,跟我们生活方式有关系,长时间盯着电脑,颈椎情况比较严重。

  颈型颈椎病人可能经常落枕,有的时候一摸后背上还有一些结节、痛点。如果是压迫神经,会觉得手麻,手痛;压迫到脊髓就会感觉无力;压迫到椎动脉会感觉晕,一歪头倒地了;还有压迫一些自主神经,会引起耳鸣、头疼。

图四:风池穴、大椎穴

  穴位按摩对付颈椎病,最简单的方法可以按风池穴(见图四),就在枕骨下,从后头往下摸,脖子后面有两个凹陷。这个穴位用力按就感觉到酸胀,压完之后再松手,会感觉头清气爽,一加压一放松,反复做二十次。也可以自我按压,按揉或者拿捏。整个脖子后面两侧都可以按下来。

  这是太阳经脉自我按摩。还有一个穴位在脖子底下最高骨头下的大椎穴(见图四),这个大椎穴放血还可以退热,可以解决疲劳。如果颈椎病,在这个地方灸一灸,或者刮刮痧对颈椎病都有好处。可以经常对风池穴和大椎穴两旁的肌肉做自我拿捏。

  穴位按摩环节眼疲劳

图五:睛明穴、瞳子缪、承泣穴、四白穴、攒竹穴、丝竹空

  李志刚:缓解眼疲劳最主要还是生活、工作上方式的改变,工作一个小时左右,眼睛就应该稍微放松一些。如果实在没时间怎么办?对眼睛局部穴位的保健按摩,就像小时候做的眼保健操。眼睛很干涩了,用拇指和食指按内眼角,揉睛明穴(见图五)。外眼角是瞳子髎。此外还有眼睛下有承泣穴四白穴,揉一揉耳垂对眼睛也有帮助。再有用手指刮一刮眉毛也可以刺激穴位,眉头的穴位叫攒竹穴,眉毛中间叫鱼腰,尾部是丝竹空。反复把眉毛从头刮到尾,再按一按睛明,揉揉耳垂,眼疲劳就缓解了。

  按摩缓解头疼

  李志刚:头疼是一个症状,很多疾病都会头痛,头疼也是一个信号,说明我们人体某一个组织、器官出毛病了,所以有的人头疼剧烈,甚至有些威胁到生命,那个时候就不是自己能解决的了,需要去医院系统治疗。

  如果没什么大毛病,就是日常有些头疼,有些疲劳,记忆力下降,头晕头疼,尤其是夏天的空调病,或者没有休息好,有些紧张导致的头疼,有几个穴位可以帮助你。

图六:百会穴、四神聪

  第一个穴位是百会穴(见图六),百会在我们头顶的正中。我们治疗时一般把范围扩大一些,在百会穴旁开一寸,围绕百会上下左右四个穴,可以用你的手指拿捏,或者用手指稍微敲一敲都可以。

  如果是偏头疼,可以进行太阳穴按压。一个穴位可能还不够,在耳尖往上有一个敏感点叫率谷,具体位置是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有一个凹陷,这个地方也可以进行按揉。

图七:合谷穴

  另外,如果是受风了导致的头疼,按风池穴(见图四)也可以治疗。

  还有一个远端穴位,合谷穴,大拇指和食指的虎口间,第二掌骨的中点,靠近骨头这个穴位,叫合谷穴。

  胃不舒服按哪里?

  李志刚:足三里(见图三),如果有一些胃痛,消化不是很好,嗳气,都可以按一下,足三里是保健穴,对保健非常有效果的。

图八:中脘穴、天枢穴

  还有一个穴位是中脘穴(见图八),从肚脐向上4寸,胸部有一个骨头叫剑突和脐中点的位置。

  这个穴位可以用工具按,就像电影里焦裕禄肝痛时,就扶着椅子,用椅子作为工具去按。我们也可以拿一个笔,拿一个棍按一下,也可以用拇指按,按一下松一下,如果胃痛可以用力按。按压中脘穴,还可以减肥,吃饭之前用力的有节律的按压中脘,可以减少食欲。

  搜狐健康:胃痛按中脘穴可以立刻止痛吗?

  李志刚:可以立刻止痛。

  便秘怎么按摩?

  搜狐健康:很多人都有便秘的问题,按哪最有效?

  李志刚:不管腹泻也好或者便秘也好,肚脐旁两寸,两个大拇指的距离,这叫天枢穴(见图八)。如果是腹泻就用灸法,如果是便秘就用摩法。

图九:关元穴、气海穴

  腹泻属于寒性,所以用灸法,除了天枢穴,还可以灸关元穴气海穴(见图九),这两个穴位都是保健穴,培本固元。腹泻还可以用生姜切成薄片敷在穴位上,再在上面灸疗,可以治疗过敏性结肠炎。

  便秘用摩法,这个穴位可以用整个手掌磨,顺时针揉肚子,可以帮助肠子蠕动,还有用两个拇指点按天枢穴,尤其是左边的天枢穴,因为左边可以促进排便。

  便秘还有一个小方法,用食指按人中穴,按上三五分钟以后可能就有便意了。

  按穴位养肝法

  搜狐健康:我们再说一下肝的问题,有没有什么好方法保养肝?

  李志刚:如果是脂肪肝,穴位治疗不是强项,虽然脂肪肝在临床上可以通过针刺来治疗,但是自我保健没有特别好的法,但是有一个穴位对脂肪肝有辅助的治疗作用——阳陵泉穴(见图十)

  阳陵泉在小腿上,取穴的时候端坐不动,用手摸腿,膝关节外下方有一个突起,叫腓骨小头,腓骨小头前下方的凹陷是阳陵泉。对肝有一些保健和辅助治疗作用,有的人脾气不好,或者乳房胀痛、两胁胀痛,肋间神经痛,经常选的穴位也是阳陵泉穴。

还有一个支沟穴。支沟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直上3寸。取穴的时候把前臂水平放在桌面上,立起手掌,会看到腕背横纹。从腕背横纹中点处直上量取四横指就找到了。支沟穴也可以上下对按。

肩中俞:

人体舒筋活络穴位之肩中俞穴!定位: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取穴:前倾坐位或俯伏位,在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督脉)旁开2寸处取穴。

肩井穴位于肩上,在前直乳中,当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正坐位,在肩上,当大椎穴(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取穴。

肩髃穴 Jiān yúLI15

  〖取穴方法〗肩髃穴位于人体的臂外侧,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向凹陷处。

胃俞穴 Wèi shùBL21

  〖取穴方法〗 位于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天髎穴  Tiān liáoSJ15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肩胛部,肩井穴与曲垣穴的中间,当肩胛骨上角处。

手太阳小肠经有肩脉之称,主要是因为肩胛部的穴位大都属于小肠经,《黄帝内经·经脉篇》关于手太阳小肠经的循行有这样一句话:“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肩解,指的是肩关节后面的缝隙),一个“绕”字说明了小肠经在处如斗折蛇行,因此穴位也较多,共计七穴,分别是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与肩中俞,这一段经脉可以称为“肩脉蛇行段”。能够治疗肩背疼痛,如肩周炎、冈上肌腱炎、颈肩综合症、背脊筋膜炎等。

肩贞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l寸。取穴是垂手,腋窝后面的有一竖纹,该纹最下端向上1寸的地方,就是肩贞穴。

臑俞在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取穴时沿着腋后竖纹向上推,推倒遇有一从肩后斜向肩上横着的骨头(这就是肩胛冈),在此骨头的下缘,腋后竖纹直上处就是臑俞穴。

天宗在肩胛部,当岗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4胸椎相平。在肩胛冈的下面,大约平第四胸椎的位置可以摸到一凹陷的窝,凹窝正中,按之痠痛特明显,该处就是天宗穴。

秉风在肩胛部,岗上窝中央,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在肩胛冈的上方,正对天宗穴,也有一凹窝,为冈上窝,冈上窝正中即为秉风穴。

曲垣在肩胛部,岗上窝内侧端,当臑俞与第2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处。取穴时先找到肩胛冈,然后确定岗上窝,在岗上窝的内侧端,靠近脊柱一端,当臑俞与第2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处,为曲垣穴。

肩外俞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肩中俞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肩贞、臑俞:治疗肩周炎为主;

天宗:治疗颈肩综合症为主;

秉风、曲垣:治疗岗上肌腱炎为主;

肩外俞、肩中俞:治疗背脊筋膜炎为主

医穴位及相关知识大全(fiash动画教程)

注意:点击图左的穴位名,该图将显示相应的穴位



   点击连接查看最大化fiash



  印堂穴



  寻找方法:



  取穴时,可以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印堂穴位于面部,两眉头连线中点即是。



  主治疾病:



  印堂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前头痛、失眠、高血压、鼻塞、流鼻水、鼻炎、鼻部疾病、目眩、眼部疾病等。



  迎香穴



  寻找方法:



  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仰卧姿势,迎香穴位于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皱纹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主治疾病:



  迎香穴的主治疾病为:鼻炎、鼻塞、鼻窦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尤其是当您上齿牙痛时,指压迎香穴,可以快速止痛



  水沟穴



  定位方法:



  取穴时常常采用仰靠坐位的姿势,水沟穴即人中穴,位于上唇上中部,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的交点。指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



  主治病症:



  水沟穴的主治病症为:人事不醒、心腹绞痛、剧烈腰背痛等。人中穴为人体最重要的穴位之一,而且也是一个相当危险的部位,如果采用此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时候,注意力道不要过于强烈。



  睛明穴



  取穴方法:



  找寻此穴道时患者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睛明穴位于眼部内侧,内眼角稍上方凹陷处。



  主治疾病:



  睛明穴的主治疾病为:迎风流泪、偏头痛、结膜炎、睑缘炎、眼睛疲劳、眼部疾病、三叉神经痛、近视等。此穴同样是治疗眼部疾病常用的穴道之一,尤其对于经常用眼的人士来讲,更应该熟练准确的掌握此穴的取穴方法,只要简单的按摩一两分钟,就可以明显的缓解眼部疲劳,对于学生而言,更是不可多得的预防近视的穴道之一,此外,还有攒竹穴、四白穴、太阳穴、承泣穴、鱼腰穴等眼部重要穴道一起配合来做,效果会更佳。



  攒竹穴



  寻找方法:



  取穴时应要求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攒竹穴在面部,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即是。



  主治疾病:



  攒竹穴的主治疾病为:迎风流泪(俗称漏风眼)、眼睛充血、眼睛疲劳、眼部常见疾病、假性近视等。在学生的眼保健操中,其中有一节就是指压按摩此穴,可见其保健效果非同一般。



   点击连接查看最大化fiash



  百会穴



  位置:头顶正中,两耳尖直上与头正中线交叉点处。



  主治:升阳固脱,振奋阳气,清热开窍,健脑通络。适用于健忘失眠、精神不振、头昏脑胀、目眩耳鸣、中气下陷、内脏垂脱、头痛、高血压、中风、久泄等病症,为人体阳气聚会之气。



  感觉:局部按压有微胀感。



  风池穴



  位置:颈项后枕骨下,与乳突下缘相平,项肌外侧凹陷处。



  主治:袪风解表,清头明目,通脑活络。适用于颈项强痛,头痛眩晕、失眠健忘、高血压、风湿病等病症。对发热恶寒、热病汗不出、目赤痛、鼻塞、鼻衄、耳聋气闭、耳鸣、牙痛、中风昏迷、口眼歪斜等病的疗效也非常显著。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完骨穴



  位置:在耳后乳突后下方凹陷中,与风府穴平。



  主治:常用于头痛、颈项强痛、口眼歪斜、牙痛、面颊肿痛等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点击连接查看最大化fiash



  太阳穴



  位置: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移1寸凹陷处。



  主治:醒脑明目,袪风镇痛,清堵除烦。适用于头痛头晕、偏头痛、神经衰弱、感冒、视物不清、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重按较痛,有时向四周发散。



  下关穴



  位置:颧弓下缘,下颚切迹之间的凹陷处,闭口取穴。



  主治:下颚关节炎、面颊肌肤麻木、口眼歪斜、上牙痛、耳鸣耳聋等病症。



  颊车穴



  位置: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处,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主治:适用于下牙痛、牙关紧闭、腮腺炎、口眼歪斜等病症。



  翳风穴



  位置:在耳后乳突前下方,平耳垂后下缘的凹陷处。



  主治:常用于耳聋、耳鸣、牙痛、颞颌关节病、面神经麻痹等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方,当下颌髁状突后缘凹陷中。



  主治:耳部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点击连接查看最大化fiash



  膻中穴



  位置:胸部前正中线,两乳头之间,平第四肋间隙。



  主治:宽胸理气,宣肺降逆,宁心除烦。适用于情志不舒、胸部胀闷。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气喘、呃逆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微胀感。



  中脘穴



  位置: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详见上述图解。



  主治:调理脾胃,健脾化湿,和胃降逆,安神定志。适用于胃肠功能紊乱、胃痛胃炎、便秘腹泻、呕吐、肠鸣、心慌失眠等病症。是中医治疗脾胃疾病的重要人体穴位之一。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麻感。



  天枢穴



  位置:肚脐旁开2寸处。



  主治:调理脾胃,理气和中。适用于胃肠功能紊乱、肠鸣腹泻、腹痛腹胀、大便不畅、肠炎、水肿、月经不调等病症,对减肥有一定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沉胀感,有时可向下发散。



  气海穴



  位置:腹正中线,肚脐下1.5寸处。



  主治:升阳补气,益肾固精。适用于气虚乏力、脘腹胀满、肠鸣腹泻、月经不调、阳痿遗精等病症。为补气要穴,有强壮和保健的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沉胀感并向下腹发散。



  关元穴



  位置:腹正中线,肚脐下3寸处。



  主治:温肾减阳,回阳固脱,增补元气,通调冲任。适用于虚症、神疲乏力、元气不足、性功能低下、腹泻肠鸣、遗精、阳痿、小便频数、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不孕及慢性病的恢复,有强壮作用。



   点击连接查看最大化fiash



  大椎穴



  位置:第七颈椎棘突下。



  主治:疏风解表,清热通阳,健脑强脊。适用于头颈强痛、骨蒸潮热、神疲乏力、腰脊拘急、感冒、落枕、颈椎病、气喘、热病等病症,有防病强壮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麻感。



  肩井穴



  位置: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主治:开窍通经,理气活络,振奋阳气。适用于元气不足、头颈强痛、肩背疼痛、麻木、上臂抬举困难、高血压、感冒、风湿病、颈椎病等病症。



  感觉:局部揉拿有酸麻胀感,并向头部及下背部发散。



  天宗穴



  位置:肩胛骨冈下窝的中点凹陷处。



  主治:颈项、肩背及上肢的疼痛、麻木,肩背风湿症,外感风寒等病症。



  命门穴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



  主治:补肾壮阳,培元固本,强壮腰脊。适用于肾虚腰脊疼痛、精亏脑鸣、阳痿、闭经、尿频、腹泻、肢冷、神经衰弱等病症,有补阳的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感。



  腰阳关穴



  位置:第四腰椎棘突下。



  主治:常用于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骶部疼痛、下肢痿痹的治疗与保健。



   点击连接查看最大化fiash



  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宣肺理气,平喘止咳。适用于咳嗽气喘、感冒、外感风寒、盗汗、背痛等病症,对于各种肺病有一定的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心俞穴



  位置: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调理气血,疏通心脉,宁心安神。适用于心慌心悸、冠心病、心绞痛、神经衰弱、失眠、背痛等病症,对于各种心脏病有一定的疗效。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



  肝俞穴



  位置: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疏肝利胆,宽胸和胃,清头明目,理气调经。适用于情志不畅、胸肋胀闷、头目昏花、烦躁易怒、肝郁气滞、黄疸、肋痛、脊背痛等病症。对肝胆病有一定的作用。



  脾俞穴



  位置: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健脾化湿,和胃止泻。适用于胃脘胀痛、消化不良、溃疡病、糖尿病、呕吐、泄泻、身体乏力、腰背痛等病症。对脾胃病有一定的作用。(俞穴图)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肾俞穴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补益脑髓,强壮腰肾,止咳定喘,聪耳明目。适用于肾虚腰痛、腰膝酸软、耳鸣目眩、健忘失眠、阳痿遗精、月经不调、神经衰弱、男子不育、女子不孕、肺心病气喘、肾不纳气、小儿发育不良、诸虚百损等病症。有全身强壮作用,对肾虚、肾炎有一定的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痛的感觉,用力不可过大,时间可稍长一些。



   点击连接查看最大化fiash



  曲池穴



  位置:曲肘成90°,肘横纹外端凹陷中。



  主治:袪风解表,清热利湿,调和气血。适用于外感发热、高血压、咽喉肿痛、上肢疼痛、麻木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有时向上肢指端发散。



  内关穴



  位置:掌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宁心安神,理血止痛,宽胸理气。适用于情志不畅、神经衰弱、失眠心烦、胃脘不舒、心绞痛、胃痛、恶心、呕吐、晕船晕车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有时可发散至中指端。



  外关穴



  位置:腕背横纹上2寸,尺、桡骨之间。



  主治:清热疏风,疏通肩臂。适用于上肢外侧疼痛或麻木、偏瘫、落枕、偏头痛、热病、耳鸣耳聋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有时发散至手指。



  合谷穴



  位置:拇、食指掌骨之中点,稍偏向食指侧。



  主治:疏风解表,通经活络,镇静安神、通利五官。适用于头昏脑胀、口眼歪斜、咽喉肿痛、头痛、牙痛、耳鸣、发热、神经衰弱、手臂疼痛等病症。并可防治感冒。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麻痛的感觉,有时可向上肢发散。



   点击连接查看最大化fiash



  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



  主治: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疏风化湿,通经活络,益气健脑等。适用于肠胃功能低下、久病体弱、胃痛腹痛、消化不良、便秘腹泻、呕吐、肠鸣、高血压、失眠、半身不遂等病症。为养生长寿抗衰老的中药穴位,对美容、减肥亦有一定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麻感,有时可向下肢和足背发散。



  阳陵泉穴



  位置:膝外侧下方,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清利肝胆,疏筋活络,滑利关节。适用于耳鸣耳聋、胸肋胀痛、半身不遂、下肢疼痛或麻木、膝关节炎、胆囊炎、口苦、呕吐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委中穴



  位置:腘窝横纹正中线处。



  主治:疏筋活络,袪风除湿,凉血泄热,强健腰膝。适用于腰背疼痛、屈伸不利、项强、腰肌劳损、下肢瘫痹、半身不遂、膝关节炎、小便不利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麻胀感,有时向腰部发散。



  承山穴



  位置:小腿后面正中线,委中穴直下8寸,小腿腓肠肌两肌腹下方之间凹陷处。



  主治:疏筋止痉,疏利腰腿。适用于腰脊痛、小腿转筋、下肢无力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可有酸麻微痛感,揉捏可有胀感。



  三阴交穴



  位置:内踝直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健脾和胃,消谷化食,调经止痛,宁心安神,补阴除烦。适用于腹胀肠鸣、大便泄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痛经闭经、小便不利、神经衰弱、肾虚阳痿、失眠健忘、精力不足、容易疲劳等病症。对心、脑病有一定的作用,为主要保健穴。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麻感,有时可向小腹部发散。



   点击连接查看最大化fiash



  涌泉穴



  位置:足底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界处。



  主治:开窍醒神,宁心安神。适用于头目昏花、失眠、头项痛、足心热、中风、下肢瘫痪、目涩咽干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胀痛明显,有时可向下肢发散。



  厉兑穴



  位置:在第二趾外侧端,距趾甲角0.1寸。



  主治:常用于面肿、口喎、牙痛、鼻衄、鼻流黄涕、胸腹胀满、多梦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昆仑穴



  位置:在外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平外踝高点取穴。



  主治:常用于腰骶部疼痛、足跟肿痛、头痛、头项强痛、落枕、坐骨神经痛及目眩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申脉穴



  位置:在外踝正下方凹陷中,详见上面穴解。



  主治:常用于头痛、失眠及腰腿痛的治疗与保健。



  太溪穴



  位置:在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常用于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不利、咽喉肿痛、牙痛、耳鸣、耳聋、失眠、咳嗽、气短、腰痛、足跟痛等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寻找穴道诀窍:



  穴道疗法最难的,就是穴道的找法。



  没有什么比穴道疗法更适宜作为家庭疗法的。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寻找穴道的诀窍,自然因找穴道困难,而不被广泛使用,真是可惜。



  还有,关于穴道疗法的书虽大量出版,可惜的是,简单且准确地介绍寻找穴道的诀窍的书并不多见。这使得外行人即使想到要利用穴道疗法,也无法如愿。



  因此,本站在严选特别有效穴道的同时,也尽可能详细地介绍任何人都能简便地找到穴道的方法。



  寻找穴道的诀窍,在本站相关疾病穴道疗法的网页中都有详细的说明。这里仅就一般寻找穴道的诀窍,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穴道,也就是出现反应的地方。身体有异常,穴道上便会出现各种反应。这些反应包括:



  用手指一压,会有痛感(压痛);



  以指触摸,有硬块(硬结);



  稍一刺激,皮肤便会刺痒(感觉敏感);



  出现黑痔、斑(色素沉淀);



  和周围的皮肤产生温度差(温度变化)等。



  这些反应有无出现,是有无穴道的重要标志。



  若找到本站所提到的穴道,先压压、捏捏皮肤看看。若出现前述的反应,即可判断有穴道在。



  另外,本站在穴道的找法中,频频出现两指宽三指宽等字眼,这是计算穴道位置时的基准,有同身尺寸之说。例如,一指宽是指大拇指最粗部分的宽度;两指宽则是指食指与中指并列,第二关节(指尖算起的第二个关节)部分所量的宽度。



  手指的大小、宽度,依年龄、体格、性别而有极大的不同。以此法确定穴道位置时,务必以患者的指宽度来找。



  首先,先从代表性的穴道刺激法开始介绍。



   指压



  在家庭中进行的穴道刺激中,使用普遍的是指压。指压最主要是利用施力容易的大拇指,或食指、中指。利用指腹部分按压是其诀窍。因为这样,可加重压力,而且长时间按压也不致疲倦。



  因慢性病等因素而导致身体衰弱时,一般仅予以轻压,这称为补法,即补充能量,是促进器官恢复到正常状态的刺激法。神经亢奋、有强痛时,则予以重压,这称为泻法,此乃抑制过高能量的刺激法。虽然统称指压,实际操作时,应视疾病、症状而有不同指法。压的时间是每压35秒,休息23秒,再压35秒,每一部位重复35次。注意指压时要配合独特的呼吸法,基本要领是:指压时呼气,停压时吸气。



   按摩



  认为按摩是一种搓揉身体的刺激方法的人也许很多。可是,真正的按摩,五指并用,有等各种按摩法。其中,所谓的手法,就是上面所提到的指压。



  一般来说,捶或用力压的是泻法,应用于神经痛等疼痛厉害时使用。轻轻搓、揉等是补法,用于手脚发麻等,按摩时间为515分钟以内。



   灸术



  灸术,是利用艾草给予皮肤热刺激。基本上,灸术是种补法,自古以来便被应用于慢性病的治疗上。



  在家中进行灸术时,首先在手掌中放置艾草,并将它捻成细长状。然后在其尖端部分,23厘米处摘下,制成大约是米粒一半大小的金字塔形灸。



  以少许的水弄湿皮肤,在穴道上放置上述的灸。如此艾草才容易立起来。然后点燃线香,引燃艾草,在感到时更换新的艾草。若没有特殊状况,一个穴道上用上述的灸进行三到五的治疗(烧完一次艾草,称一)。此法是在发热之后拿掉艾草,故称为知热灸



  由于灸发热后,会留下痕迹,所以有许多人不喜欢。如果这样,可使用间接灸(温灸)。此法是在皮肤上放置大蒜、姜、盐、味精等,再在其上燃烧艾草。依使用材料之不同,可称为蒜灸、姜灸、盐灸等等。



  这种热刺激十分缓和,不会有留下痕迹之虞。市面上已有卖间接灸的商品,所以可利用这些商品。



  最简单的灸疗法是线香灸。准备一根线香,点上火,将线香头靠近穴道,一感到热,便撤离。一个穴道反复510次。



  刺激穴道要在呼气时



  穴道疗法,最容易被忽视的是呼吸。似乎很少人知道:呼气时刺激穴道,刺激的传导较佳,可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吸气时,肌肉收缩而僵硬。这时,即使指压穴道,也仅是痛,刺激本身并不太会被传达。相反地,呼气时,肌肉松弛而柔软,此时,若给予刺激,痛感少且刺激传导佳,是非常有效果的刺激



  因此,要刺激穴道时,请配合呼吸的频率进行。

颈部保健运动及按摩穴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