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记忆3--2之日暮西慈宁

发布时间:2010-01-17 19:48:03

————日暮西慈宁

远眺西慈宁慈宁宫,应该算是紫禁城里最为神秘的地方了。被世人称作“寡妇院”。根据其具体位置,应该算作外西路,自成体系。由于未开放,可在保和殿后台基上远远的望望它。

左图为慈宁门屋顶

正在大修的慈宁门

左图为慈宁宫屋顶

慈宁宫正传:慈宁宫位于北京故宫内廷外西路隆宗门西侧。始建于嘉靖十五年(1536年),是在仁寿宫的故址上,并撤除大善殿而建成。万历年间因灾重建。清沿明制,顺治十年(1653年)、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乾隆十六年(1751年)均加以修葺,将其作为皇太后居住的正宫。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兴工将慈宁宫正殿由单檐改为重檐,并将后寝殿后移,始定今之形制。

慈宁宫门前有一东西向狭长的广场,两端分别是永康左门、永康右门,南侧为长信门。慈宁门位于广场北侧,内有高台甬道与正殿慈宁宫相通。院内东西两侧为廊庑,折向南与慈宁门相接,北向直抵后寝殿(即大佛堂)之东西耳房。前院东西庑正中各开一门,东曰徽音左门,西曰徽音右门。

上图为慈宁门外的长街 右侧是慈宁门 左侧是长信门 尽头是永康右门

慈宁门大修现场

“徽音左右门”,单檐歇山顶,正间按板门,其中徽音右门为通向太后寝宫寿康宫的重要门户。

旧时徽音右门

徽音右门

正殿慈宁宫居中,前后出廊,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面阔7间,当中5间各开4扇双交四椀菱花槅扇门。两梢间为砖砌坎墙,各开4扇双交四椀菱花槅扇窗。殿前出月台,正面出三阶,左右各出一阶,台上陈鎏金铜香炉4座。东西两山设卡墙,各开垂花门,可通后院。

图为荒草漫阶的慈宁宫正殿

按照封建礼仪,皇帝不能与前朝妃嫔同居东西六宫。为了安置业已归天的老皇帝的妃嫔,特地建造了慈宁宫供她们居住。这就是“寡妇院称谓的由来。

明朝慈宁宫为前代皇贵妃所居。万历年间慈圣李太后,泰昌元年(1620年)万历帝郑皇贵妃、昭妃等人曾在此居住。天启七年(1627年)明熹宗卒,其皇贵妃等人移居此处。清朝顺治十年(1653年),孝庄文皇后始居慈宁宫,自此成为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住所,太妃、太嫔等人随居。清朝的前期和中期是慈宁宫的兴盛时期,当时的孝庄文皇后、孝圣宪皇后都先后在这里居住过。顺治、康熙、乾隆三帝以孝出名,慈宁宫经常举行为太后庆寿的大典。不过道光之后,随着清王朝走向没落,国库空虚,当时的孝和睿皇后不得不缩减宫中开支,慈宁宫才逐渐失却往日的辉煌。

慈宁宫主要是为太后举行重大典礼的殿堂,凡遇皇太后圣寿节、上徽号、进册宝、公主下嫁,均在此处举行庆贺仪式。特别是太后寿辰时,皇帝亲自率众行礼,并与近支皇戚一同彩衣起舞,礼节十分隆重。

若皇太后薨,梓宫奉安于慈宁宫中,皇帝至此行祭奠礼。

慈宁宫和慈宁门的匾额上为满、蒙、汉三种文字,这在紫禁城宫殿建筑中是孤例,因为清代皇帝的后妃中有很多蒙古女子,比如著名的孝庄文皇后,就来自蒙古科尔沁草原,因而为之。

慈宁宫花园:

慈宁宫花园位于内廷外西路慈宁宫西南,始建于明代,是明清太皇太后、皇太后及太妃嫔们游憩、礼佛之处。花园中原有临溪观、咸若亭等建筑,万历十一年(1583年)改名为临溪亭、咸若馆。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进行大规模改建,此后虽“颇有更动”,但花园总的规模和布局始终没有大的变化。园中仅有建筑11座,占地不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集中于花园北部,南部则地势平坦开阔,莳花种树,叠石垒池,意在使太后、太妃嫔们不费跋涉之劳而得山林之趣。

慈宁宫花园临溪亭花园南北长约130m,东西宽50m,是东西窄长的矩形水池当中横跨汉白玉石桥,桥上建亭一座,名曰临溪亭,北与咸若馆相对。亭的东西两侧原有翠芳亭、绿云亭,现为面阔5间的庑房各1座。花园的慈宁宫花园鸟瞰图东南、西南两隅原各有井亭1座,绿云亭内流杯渠之水即从东南井内引出。临溪亭南花坛,高1m6.5m见方,须弥座式,与北花坛相对称。再向南绕过太湖石叠山,即为花园的南入口。

图为临溪亭。临溪亭位于花园中部偏南,建在矩形水池当中之单孔砖石券桥上,东西两面临水,南北出阶,与花园南入口、假山以及北部的咸若馆、慈荫楼同处于院落南北中轴线上。亭平面方形,面阔、进深各3间,四面均当中开门,斜方格槅扇门各4扇,两侧皆为斜方格槛窗,窗下槛墙贴饰精美的黄绿色琉璃花砖,临水两侧门前加设木护栏。亭之屋顶为四角攒尖式样,黄琉璃瓦绿剪边,檐下施斗栱。室内为花卉图案海墁天花,当心绘蟠龙藻井。

花园入口揽胜门设在东墙,为一朴素的随墙门。进门北望,主殿为咸若馆,面阔5间,前出慈宁宫花园一隅抱厦,黄琉璃瓦

顶。馆前有花坛一座,东西两侧有宝相楼和吉云楼,馆后正北为慈荫楼。三座楼形制相近,皆为两层,覆绿琉璃瓦黄剪边卷棚歇山顶,成“凵”形环抱咸若馆。慈荫楼底层东梢间开一小门,与慈宁宫前广场相通。宝相楼和吉云楼正南各有小院一座,名为含清斋、延寿堂,是乾隆皇帝侍奉皇太后汤药之处,亦为苫次之所。院中主体建筑为灰瓦三卷勾连搭卷棚顶,素雅新颖。

上图为咸若馆。咸若馆位于慈宁宫花园北部中央,是园中主体建筑,为清代太后、太妃礼佛之所。明代初建时称咸若亭,万历十一年(1583年)更名曰咸若馆。清乾隆年间先后大修、改建,即今所见形制。咸若馆坐北朝南,正殿5间,前出抱厦3间,四周出围廊。正殿为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抱厦为黄琉璃瓦卷棚式顶。

吉云楼位于慈宁宫花园内咸若馆西侧,坐西面东,面阔7间,东与宝相楼相对。明代原为咸若馆西配殿,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改建为二层楼阁,三十六年(1771年)悬满汉文「吉云楼」匾。

左图为慈荫楼北面

慈荫楼是清宫内的藏经楼,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建,位于慈宁花园北端、咸若馆后。楼坐北朝南,上下两层,各面阔5间,绿琉璃瓦黄剪边卷棚歇山顶。下层东梢间为过道,前后设门,可通慈宁宫,西墙开门通室内。上层明间开门,次、梢间为槛窗,西梢间设楼梯。北壁设通壁的供经龛,曾供藏著名的北京版藏文大藏经《甘珠尔经》108部。

上图为从慈宁门内往南看长信门长信门在慈荫楼左侧

  慈宁宫花园由于受礼制、宗法、风水等多种因素制约,建筑按照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安排,布局规整严谨却略显单调,主要依靠内部精巧的装修和院落中的水池、山石以及品种繁多的花木来烘托浓厚的园林气氛。园中树木以松柏为主,间有梧桐、银杏、玉兰、丁香,集中分布在咸若馆前和临溪亭周围,花坛中则密植牡丹、芍药。其春华秋实,晨昏四季,各有不同的情趣。在礼制森严的紫禁城中,慈宁宫花园是唯一能令前代后妃们寻得心灵慰藉的轻松所在。下图为慈宁花园鸟瞰图。

远去的记忆3--2之日暮西慈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