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word配套教案

发布时间:2018-02-26 19:18:10

12 唐诗五 主课件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背诵五首唐诗,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法学法:诵读教学法联想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野望》,指导学生自读《黄鹤楼》《使至塞上》,品味诗歌的人情美、风物美。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一、导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唐诗五首》。

二、如何欣赏古诗?

1、通过多诵读,感知内容大意,领会语言美。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揣摩诗中感情。

3、发挥联想、想像,体味意境美。

三、学习《野望》

1、导入

走进唐诗,走进唐诗中的写景诗,感触的不仅是美景,更是诗中耐人寻味的意境,和诗人那颗独特的心。让我们走进《野望》,感触诗人的心语。

2学习目标

1.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意境。(重点)

2.品析诗的语言,读出诗人的情怀,学习本诗借景抒情的写法。(难点)

3、作者简介

王绩(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悌廉洁科,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求为扬州六合丞。因简傲纵酒被劾,弃官还故

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中,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工诗赋,尤擅五言诗。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淡质朴,不染梁陈雕琢浮华旧习,于唐初诗坛独具面貌。

4背景透视

王绩入唐后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中以足疾罢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之时。

5 读一读字音

东皋( gāo 徙倚( xǐ yǐ 落晖( huī

写一写字形

dú wēi

6、带着问题读课文

自然之美

导思1.你从这首诗里读到了怎样的自然美景?

情感

导思2.从诗歌中你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意象

导思3:诗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意象与感情之间有何关系?

情景交融

导思4:诗人是如何将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关键词: 孤独 借景抒情

7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8翻译课文

原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注释:

东皋:地名,在今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薄,接近。

徙倚:徘徊。

依:归依。

落晖:落日。

译文:

黄昏伫立在东皋怅望,徘徊着不知归依何处。

每棵树都披上枯黄的秋色,每一座山峰都涂上余晖。

原文: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

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译文:

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大家相对无言并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家。

精读品味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有何作用?首联写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感受。这两句诗以平平淡淡的叙述,写在暮色之中,诗人伫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

头,且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静色彩,表现了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2. 赏析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句诗的精妙所在。

【答案】颔联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棵棵树木已染上萧瑟的枯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余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

3. 赏析“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答案】颈联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练。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

4. 试着赏析颔联和颈联。

【答案】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野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显得那么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沉浸,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秋景之中。这最后两句完全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采薇的隐逸之士。

研读探究

【难点探究】这首诗是如何体现动静结合、光影相映的?试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落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接着,诗人的笔锋又转向动的叙写:"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着力刻划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几个动词""""""""。用得自然而精

警。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光线与色彩的调和,远景与近景的搭配,都显得那么白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

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板书设计

归纳总结

首联 叙事抒情

颔联 远景 静态 惆怅孤寂

野望 颈联 近景 动态

尾联 抒情

本诗主旨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本诗突出艺术特色归纳

全诗语言质直清新,自然流畅,以情写景,景中寓情,借日暮山野秋景,写忧郁苦闷、彷徨无依、孤独寂寞的心情。

拓展延伸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夏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译文:

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苍,秋水日日舒缓地流向远方。

我柱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

渡头那边太阳快要落山了,村子里的炊烟一缕缕飘散。

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

布置作业

作业1: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

作业2:完成《作业本》的习题

四、学习《黄鹤楼

1黄鹤楼简介: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 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 楼运盛之说。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 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丽的传说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2、作者简介

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3、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

2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赏析艺术,品味语言。

4想象意境,感情背诵。

4、交流感知

听读诗歌,注意字音,句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分组读译概括意思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空空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分析

 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了,而千百年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地飘来飘去。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见

 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春草长得茂盛喜人。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所思

可是日近黄昏,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哪儿呢?

凝视长江上面浩渺的烟波,真使人发愁啊!

主要内容情感

这首诗写了黄鹤楼的传说以及登楼所见之境,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愁苦之情。

5、研读共品 自由赏析

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6、互助释疑

师友互相质疑,有师友彼此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

“此地空余黄鹤楼 ”和 “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 ”,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1分)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1分)第二个 “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1分)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1分)    

7巩固拓展

1.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

( 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空荡荡的黄鹤楼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

2.哪一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3.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触发了他的什么思想感情?

( 思乡之情。  )

4.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有什么作用?

( 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烘托孤寂的思乡之情。  )

5.诗中的芳草是什么意象?

( 芳草,古诗中常常用来比喻愁思。芳草萋萋,则形容愁思浓郁。  )

、学习使至塞上

1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杰出画家、诗人。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境)人。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 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王诗语言清新凝炼,朴素中见华采。

2分析表达方式

使至塞上 王维

 (叙事)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既言事又写景)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写景)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叙事)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3使至塞上(结构思路)

首联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内容:写使者进入边塞

颔联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内容:以” “自比暗写内心郁愤

颈联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名句)

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叙事写景入画中,幽微难言内心情。

内容:描绘沙漠中的典型景物孤烟” “落日

尾联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来到边关看见骑兵,骑兵说将领还在前线。

内容:写诗人到达边塞所见情景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红楼梦》 第四十八回,对于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香菱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 ‘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宋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品味佳句:大 河落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

构图美:——空间阔大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

线条美:——层次丰富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

色彩美:——鲜明优美

难怪王国维誉为:千古壮观。

4思想内容:

《使至塞上》这首诗,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5写作特色 :比喻贴切生动,遣词精妙率真。

6作业:

1.背诵两诗,默写两诗。

2.预习后两诗。

3.搜集背诵其他〈边塞诗〉。

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王维

构图美:——空间阔大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

线条美:——层次丰富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

色彩美:——鲜明优美

王国维 千古壮观。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渡荆门送别》,指导学生自读《钱塘湖春行》。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学习《渡荆门送别

1作者简介:

太白 ,号 青莲居士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其诗与 杜甫 并为唐一代之冠,享誉甚隆。

2、介绍创作情况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3、赏析诗句

渡荆门送别 (五言律诗)

首联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颔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颈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尾联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韵脚:游 韵母:ou

首联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渡远:远渡。  楚国:楚地。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

内容:叙送别缘起

颔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平野:平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内容:绘山势,流水,原野

颈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内容:写水中映月画于天边云霞图

尾联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发出由衷的心声:这长江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诗人抒发了爱祖国、爱自然、爱故乡的深挚的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李白送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在这一描写中,表现了初离蜀地的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

交代远渡地点和出蜀目的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从打荆门外渡江,远去古老的楚国漫游。

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巴山尽头出现平野,长江沿着旷野奔流。 月影如飞下的天镜水中奔走,云霞似海市蜃楼气象悠悠。

含蓄地抒发思乡深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无限爱怜我的故乡山水,情意深深送我万里行舟。

4佳句赏析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群山渐渐远去,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平野,着一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了出来,写得活了 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这种观感是抒情主人公的视点(李白坐的船在行进)不断在移动形成的。

长江滚滚远去着一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

你也来说说看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下飞天镜句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入流速缓慢(因江面开阔)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轮明镜。

“云生结海楼句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思想内容 主要表现久居异地之人的思乡之情

写作特点 叙事,写景,抒情结合,浑然一体。

七、学习《钱塘湖春行》

1、欣赏图片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2朗读感知 读准节奏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翰林学士,左拾遗。

杜甫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

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代表作品:《赋得古草原送别》《卖炭翁》《暮江吟》《长恨歌》《琵琶行》《白牡丹》《问刘十九》《宫词》

4、朗读思考

1、作者是怎样游览西湖的?他的路线是怎样的?

骑马绕湖而行,从孤山寺到贾公亭再到白堤

2、本诗选取了哪几种景物来表现西湖风光的优美的?

写莺燕花草,既有动物(鸟),又有植物。

3、哪些词语写出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特点?

从所写的景物来看,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初平、云脚、几处、早莺、暖树、谁家、新燕、春泥、渐欲、才能。描绘早春之景。

4、结尾妙在何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妙处:诗贵含蓄,意在言外,留给人们无限想象空间。

5、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通过描绘西湖早春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5、积累

忆江南(其二)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这一首词中有两句表现了两个情节,即: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词中一个一个是忆其当年的活动,突出的是一个字!由此引申开去,说明白居易忆江南的原因除了那里的湖山秀美,还在于他在那里干出了不菲的政绩。而其政绩恰与寻桂子看潮头有直接关系。因为这样的情幽闲适之举是建立在作为一州之长的刺史的政清事简的基础上的,他并非腐败无能不理政事,悠然自得中,充满了山林之乐。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潋滟(liàn yàn):水光闪动的样子。空濛:形容雨中烟雾迷漫。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著名的美女。
【简析】写杭州西湖的山光水色,这首诗堪称绝唱。诗人以古代美女之美来比喻西湖的奇丽景色,西湖不 论是晴天或是雨景,就如淡妆浓抹的西施一样,总是展示出她美的魅力。这种奇巧的比喻,写出西施的 形象之美,令人向往。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6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诗

2.根据你对《钱塘湖春行》的理解,把它改写为一篇写景小短文,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李白

首联 交代远渡地点和出蜀目的

颔联 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

颈联

尾联 含蓄地抒发思乡深情

课后反思

语文课件之家 https://shop123789601.taobao.com/?spm=a230r.7195193.1997079397.2.Qi7Ynh

秋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word配套教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