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哲学思想

发布时间:2015-05-13 11:35:43

伟大的哲学家老子

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以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家思想的核心是,认为,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正常与怪异可互相转变,善良与邪恶也能彼此循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之统一,有、无相生,而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

老子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唯一著作《道德经》中。老子以道为核心,以道为出发点和归宿,集中古代所有文化的精髓及自己观察思考的心得,博引宇宙人间自然的千变万化,凝炼成五千字,分八十一章阐述的神妙,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无不贯通,把上古思想汇成深深的海洋,因而构成了老子思想的广博深邃,构成了中华民族一座辉煌的思想丰碑。

人是社会的人,又本是自然的人。在昔日有人与天地相参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之说,今天开展的人体科学的研究,更加肯定了人的存在和宇宙自然规律有着密切的关系。可是,老子却领先提出了这一法则,能不让人称叹其前识!

何为道法自然?何又为直觉?先说是什么?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又是它们的规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即道所使用或运用的是弱而不是强,是柔而不是刚)。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道是混成的,绝对的(独立不改),是有象、有情、有信的物,决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天下之物生于有,有是,是万物的根子。有生于无,无是宇宙万物滋生的元始因子。有和无的统一就是

事事物物都有各自发生发展的途经,有各自前进的路;所以说夫道若大路然。大、逝、远、反,是道周行的历程。万物负阴而抱阳,是自然生生不息的内在因素。沿此历程循环往复,不可穷极,所以物质是不灭的。万物的历程是这样,人因物行事,又岂能改变那历程而不这样?只要掌握古已有之的道,来统率现有的种种事物,也就认识了自然的规律,认识了反者道之动的道理。法自然《广雅-释诂》:然,成也。”“ 道法自然,即道法自成。道取法自己生成的样子,取法天然自然。凡事顺其自然,认其自生自成,听其自然而然。万物作焉而不为始,顺着客观存在的规律行事,便是处无为之事。这因物而为,即是法自然。如果违法自然规律来处事,则是逆天行事。逆天者亡,正是没有取法自然。

老子的学说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其基础上,不仅形成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重要影响的道家一派,而且对后来各哲学派别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直接衍生出东汉的道教,被奉为教主,称其为太上老君。魏晋玄学与宋明理学的产生,也与老子有着内在的思想联系。《庄子·天下》盛赞老子为古之博大真人哉!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在所著《哲学史讲演录》中,称赞老子是东方古代世界的精神代表者。

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老子认为是万物的始基,是天下万物产生的根源,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从产生出来的。但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又叫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的思想支配下,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这里的无为,乃是听其自然的意思。

 老子是道家始祖,是我国古代的大哲学家大思想家。由于他生活在奴隶制没落、新兴封建势力成长时期,反映在思想领域中的是重民轻天思想的高涨,作为担任过周守藏史的老子,虽然一方面笃信天命鬼神,另一方面又以极大的勇气,废黜了天帝鬼神的神圣权威,提出了一个新的宇宙本体枣道。在他看来,万物之宗象帝之先为天下母,是第一性的,宇宙万物是从它派生出来的,是第二性的,道于是取代了上帝,成了宇宙万物老祖宗。

  在老子看来,道是经常无为的,但它却能创造一切,统治者只要听其自然,无所作为,实行较为温和的政策,人民群众就会服服贴贴地服从统治,出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那样一种局面。显然,老子的无为而治的实质,就是要维护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秩序,不愿看到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为了真正做到无为而治,老子一方面反对统治阶级有为而治,以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奉劝国君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反对各大国争霸和兼并战争,认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另一方面又主张实行愚民政策,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所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只有实行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才能收到民利百倍民复孝慈的效果。他还鼓吹: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这就是说,民众只有成为愚昧无知的劳动工具,才便于统治者实行统治,这才是圣人之治。所以老子在教育问题上也是采取虚无主义态度的,说什么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人者不善人者是相对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复归于同一,这就无所谓教育不教育了。一方面是使民无知无欲,另一方面又不贵其师,这个社会虽智大迷,却得其要妙了。?老子在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导下,又进一步提出了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蓝图。这样的社会,车、船、军队、武器、文字等等都被废止了,人们无知无欲,永不迁徙,老死不相往来,所谓生而不有”(虽生产而不私有)为而不恃(虽劳动而不据有劳动成果)长而不宰”(虽有长者却不拥有权力),一句话,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完全回到氏族制社会。可见,老子目睹现实,深为纷繁的社会关系所困扰,看不见社会发展的趋势,最好的办法还是回到原来结绳记事的时代中去,这与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完全一致的。

  应该说,老子不满当时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残暴性与虚伪性,指斥他们为盗竽,是有进步性的,但他又看不惯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所作所为,鼓吹向后看开倒车,向往人类社会的开端,则是一种没落的阶级意识,完全是行不通的。老子的从无为而治寡国小民社会的描绘,是他所处时代与现实环境的产物。除了春秋时代这一大历史背景给老子思想以深刻的影响外,老子的故乡陈国,地处中国,一直为楚国北上争霸及其他中原大国争夺的焦点,人们深受其害,统治者也惶惶不可终日。在这一特定环境氛围下,老子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以及厌战反战、寡国小民思想就不是偶然的了。老子的天道观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却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因素。老子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看到客观 世界变化无穷,认识到天地万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并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如他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等等。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老子还进而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思想。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又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要想制服对方,自己则先让一步,以后发制人。无疑的,这一弱胜强思想,大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兵家思想,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是,由于时代的限制性,老子对事物的认识是有缺陷的,如他认识到事物的转化,却无视事物转化的条件与质的区别,事物的发展和转化,只停留在循环往复上面,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反者道之功,最终导向了形而上学,为相对主义大开方便之门。同时,他还强调圣人不行而知,隔绝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说什么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显然,这是一种唯心主义先验论。老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宇宙观的哲学家,且思想丰富,给后世以深刻的影响,在中外哲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姓名:宋燕

班级:英语142

学号:201410010234

老子的哲学思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