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家乡民间的玩意儿,要珍惜它!”

发布时间:

这是我们家乡民间的玩意儿,要珍惜它!
2010426日晚,湖北省文联主席、省文化厅副厅长、著名剧作家沈虹光女士应邀来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该校师生作了一场题为《荆楚百戏奏华章——湖北地方戏曲艺术》的讲座。讲座开始前,校长吴汉东教授为沈虹光颁发了客座教授聘书,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院长胡德才教授主持了这场讲座。辉煌历史艰难现状
沈老师首先简介了中国地方戏曲艺术和了解地方戏曲的文化意义,然后按照戏曲自身发展和影响范围将湖北地方戏曲分门别类。汉剧作为湖北的主干戏发展最为成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其声腔体系完善,行当齐全,表现力强,故有汉八百之称。汉剧影响了广西、广东、湖南等地方戏,并进入京城催生了国剧京剧,由于京剧泰斗,武汉江夏人谭鑫培的作用,促使以湖北方言为基础的湖广音韵成为京剧的标准音韵。此为第一类。第二类包含贴近生活,乡土气息浓厚的楚剧;载歌载舞,脍炙人口的黄梅戏;锣鼓伴奏,明快活泼的花鼓戏。尽管这三种草根戏行当划分不够严格,但作为民间歌舞、说唱曲艺,其浓厚的民间色彩和乡土意识赢得了底层人民的热情追捧。除此之外,还有豫剧、采茶戏、南戏等为第三类剧种,百戏唱和,百花争艳。介绍分类的同时,沈老师还与我们一同领略欣赏了京剧《贵妃醉酒》、楚剧《推车赶会》、黄梅戏《天仙配》等精彩戏曲片断,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我省地方戏曲的优秀成果。戏剧是民族的审美元素,一旦进入了民间生活、民间生态,它的生命力是非常强大的。沈老师说。
紧接着,沈老师回顾了我省当代戏剧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她说,湖北地方戏剧的发展不得不提及1952年,这一年汉剧演员陈伯华携《宇宙锋》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汇演并获得一等奖,使沉寂多年的汉剧在全国一炮走红。一花引得百花开。楚剧《葛麻》、荆州花鼓戏《站花墙》也在同年名声大噪,享誉全国。新时期湖北地方戏曲发展更是风头强劲,百花齐放,产生了诸如楚剧《狱卒平冤》、《虎将军》、《大别山人》、《三月茶香》,荆州花鼓戏《原野情仇》、《闹龙舟》、《十二月等郎》、《生命童话》,黄梅戏《未了情》、《双下山》,豫剧《丑嫂》、《刘秀还山》、《山野秀才》、《乡试》等具有全国影响的优秀剧目,朱世慧、程彩萍等优秀戏剧演员也脱颖而出。此期间,我省获五个一工程奖的14台剧目中,7台是地方戏;33文华奖获奖剧中,12台是地方戏;22梅花奖获得者中,13位是地方戏演员。因此,湖北也被誉为戏剧大省。然而,在舞台上熠熠生辉的地方戏剧,舞台下却面临着艰难的生存状况。沈老师说,汉剧剧团从八十年代10个剧团缩减到目前个半——一个武汉汉剧院和半个苟延残喘的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戏曲快速老化,演出入不敷出,演员青黄不接。重塑辉煌任重道远
戏剧发展必须考虑剧目、人才、市场三要素,缺一不可。一方面,戏剧必须具有鲜明的剧种特色和精益求精的戏剧追求。沈老师说,音乐是区别剧种的关键,而音乐又与语言紧密联系,所以戏剧必须说方言,因为方言是声腔音乐的基础,剧种的区别主要在声腔差异,改变了语言将使声腔变味。沈老师分别采用荆州话与武汉话、普通话对比模仿了脍炙人口的喜剧《王瞎子闹店》中数数的段落,表达了使用方言演戏的美妙。另一方面,作为文化厅副厅长的她也带领着文化厅的工作者们为地方戏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各种努力。2006-2007年在八艺节筹备中召开了大型地方戏曲座谈会,到四川、福建观摩学习经验等等。其中沈老师高度赞扬2008年湖北省政府出台的《关于保护与发展地方戏曲的通知》。该通知是我省第一份保护发展湖北地方戏曲的政策性文件,其中设立了保护与发展地方戏曲专项资金,纳入省财政年度部门预算地方戏曲剧团全额拨款三年一届地方戏曲艺术节等政策措施。正是财政的大力支持和艺术节的举办,极大激发了地方戏曲人员的创作热情,也促进一些地方稀有剧种重新焕发光彩。阳新采茶戏、竹溪山二簧、武穴文曲戏就是极为典型的例子。

提到戏剧艺术节,沈老师颇有感慨地回顾了自己在第一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开幕式中策划的举旗幡场面。给自己家乡的剧种打一个幡,在唢呐吹得最高亢的时候把旗帜举起来,因为这是我们家乡的戏。很多老人看到这个场面都热泪盈眶,这是我们家乡民间的玩意儿,要珍惜它。我们给地方戏以尊严啊!她饱含深情地说到。
沈老师表示,戏曲发展任重道远,我们不能过于乐观。我们必须要承担起戏曲的保护和储存工作,把戏曲活态地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信息。这好比元代的青花瓷,元青花非常贵重,不仅因为元代历史短暂,更因为元青花是宋代到元代瓷业进步的记录,它开辟了素瓷向彩瓷演进的新时代,而文化就是这样积累传递。我们的地方戏曲,就是在漫长的积累中一代代传递。比如汉剧,汉剧唱腔精致婉转,节奏缓慢幽长,汉剧的这些特点恰恰是一个时代生态的表现,它昭示了文化发展的轨迹,也孕育了辉煌的京剧艺术,我们必须重视它,而不能简单摒弃或轻视它。
我们做文化工作有深有浅,可增可减,有红红火火的热闹的工作,也有润物无声,不张不扬的工作,无论怎样,我们都必须持之以恒,风云际会,这样才会有新的创造!
胡德才院长在总结中不无深情地表示:沈虹光女士的这场讲座传播了戏剧的种子,假以时日,这些种子一定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们相信,湖北戏曲一定会重塑辉煌!因为它是我们湖北民间文化生活的载体!是我们民族的记忆!(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学院


“这是我们家乡民间的玩意儿,要珍惜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