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原文及翻译晏子治东阿原文及翻译

发布时间:2020-06-11 01:29:12

孔子家语原文及翻译-晏子治东阿原文及翻译

晏子治东阿

  晏子治东阿目录

  原文

  译文

  作者简介

  作品人物简介

  主题归纳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文言句式

  编辑本段原文

  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 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 晏子

  将加大诛于子。  晏子对曰 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景公许。于是明年上计,景公迎而贺之曰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晏子对曰 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君反以罪臣。今臣后之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重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陂池之鱼,入于权宗。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 再拜,便僻。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 子强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

  编辑本段译文

  晏子治理东阿三年,齐景公召他来并责备他说:我认为你还可以,才让你去治理东阿;如今(谁知东阿)却被你治理得混乱不堪。你退下去自已仔细反省吧,我要对你进行大大地责罚。  晏子回答说:臣子我请求改变方针和办法来治理东阿,如果三年后还治理不好,就让我为此事而死。景公答应了他。这样,到了第二年年终朝廷考核地方官政绩(进行表彰)时,景公迎上来祝贺晏子说:您治理东阿很好啊!  晏子回答说:臣子我从前治理东阿,不听从私人请托,不接受财物送礼;水泽池塘的鱼,全用来使贫苦百姓受利。在这个时候,百姓没有挨饿的,可是国君您反倒怪罪我。如今我治理东阿,听从私人请托,接受财物送礼,加倍征收赋税,少上交给国库,用花言巧语和钱财讨好近臣,水泽池塘的鱼,交给权贵人家。在这时候,挨饿的百姓已超过半数了,国君您反倒迎接我、祝贺我。臣我很愚蠢,不能再去治理东阿了,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给有才能的人让路。晏子说罢,拜了两拜,景公于是离开座位向晏子道歉说:您再去治理东阿吧。东阿,是您的东阿,我不再干预了。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刘向是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   沛   4前臣之治东阿也

  编辑本段古今异义

  1.属托不行 古义:不去做 今义:没本领,不能够 2.明年上计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3.便事左右 古义:侍从 今义:方位名词   4.仓库少内 古义:国库 今义:泛指仓库

  编辑本段文言句式

  1.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主谓倒装句)   2.寡人将加大诛于子   3.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道歉)   4.哙拜谢,,立而饮之(感谢)   5.挥手谢公卿(辞别)   6.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告诉、告诫)墨子节用原文及翻译

  节用

  上

  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其为衣裘何以为?冬以圉寒,夏以圉暑。凡为衣裳之道,冬加温、夏加凊者,芊芊;不加者,去之。其为宫室何以为?冬以圉风寒,夏以圉暑雨。有盗贼加固者,芊;不加者,去之。其为甲盾五兵何以为?以圉寇乱盗贼。若有寇乱盗贼,有甲盾五兵者胜,无者不胜,是故圣人作为甲盾五兵。凡为甲盾五兵,加轻以利、坚而难折者,芊;不加者,去之。其为舟车何以为?车以行陵陆,舟以行川谷,以通四方之利。凡为舟车之道,加轻以利者,芊;不加者,去之。凡其为此物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有去大人之好聚珠玉、鸟兽、犬马,以益衣裳、宫室、甲盾、五兵、舟车之数,于数倍乎,若则不难。故孰为难倍?唯人为难倍;然人有可倍也。昔者圣王为法,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此圣王之法也。圣王既没,于民次也,其欲蚤处家者,有所二十年处家;其欲晚处家者,有所四十年处家。以其蚤与其晚相践,后圣王之法十年,若纯三年而字,子生可以二三年矣。此不为使民蚤处家,而可以倍与?且不然已!

  今天下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且大人惟毋兴师,以攻伐邻国,久者终年,速者数月,男女久不相见,此所以寡人之道也。与居处不安,饮食不时,作疾病死者,有与侵就 橐,攻城野战死者,不可胜数。此不令为政者所以寡人之道、数术而起与?圣人为政特

  1

  无此。不圣人为政,其所以众人之道,亦数术而起与?

  故子墨子曰: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

  [注释]

  节用是墨家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墨子认为,古代圣人治政,宫室、衣服、饮食、舟车只要适用就够了。而当时的统治者却在这些方面穷奢极欲,大量耗费百姓的民力财力,使人民生活陷于困境。甚至让很多男子过着独身生活。因此,他主张凡不利于实用,不能给百姓带来利益的,应一概取消。本篇原有三篇。■”疑为芊诸之误。下同。当为,减的意思。字:生子。侵就 应作侵掠俘虏。”“字之误。

  [白话]

  圣人在一国施政,一国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大到施政于天下,天下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这种财利的加倍,并不是向外掠夺土地;而是根据国家情况而省去无用之费,因而足以加倍。圣王施政,他发布命令、举办事业、使用民力和财物,没有不是有益于实用才去做的。所以使用财物不浪费,民众能不劳苦,他兴起的利益就多了。

  他们制造衣裘是为了什么呢?冬天用以御寒,夏天用以防暑。凡是缝制衣服的原则,冬天能增加温暖、夏天能增加凉爽,就增益它;不能增加的,就去掉。他们建造房子是为了什么呢?冬天用以抵御风寒,夏天用以防御炎热和下雨。有盗贼能够增加防守之坚固的,就增益它;

  不能增加的,就去掉。他们制造铠甲、盾牌和戈矛等五种兵器是为了什么呢?用以抵御外寇和盗贼。如果有外寇盗贼,拥有铠甲、盾牌和五兵的就胜利,没有的就失败。所以圣人制造铠甲、盾牌和五兵。凡是制造铠甲、盾牌和五兵,能增加轻便锋利、坚而难折的,就增益它;不能增加的,就去掉。他们制造车、船是

  为了什么呢?车用来行陆地,船用来行水道,以此沟通四方的利益。凡是制造车、船的原则,能增加轻快便利的,就增益它;不能增加的,就去掉。凡是他们制造这些东西,无一不是有益于实用才去做的。所以用财物不浪费,民众不劳乏,他们兴起的利益就多了。又去掉王公大人所爱好搜集的珠玉、鸟兽、狗马,用来增加衣服、房屋、兵器、车船的数量,使之增加一倍,这也是不难的。什么是难以倍增的呢?只有人是难以倍增的。然而人也有可以倍增的办法。古代圣王制订法则,说道:男子年到二十,不许不成家,女子年到十五,不许不嫁人。这是圣王的法规。圣王既已去世,听任百姓放纵自己,那些想早点成家的,有时二十岁就成家,那些想迟点成家的,有时四十岁才成家。拿早的与晚的相减,与圣王的法则差了十年。如果婚后都三年生一个孩子,就可多生两、三个孩子了。这不是使百姓早成家可使人口倍增吗?然而不这样做罢了。

  现在执政的人,他们使人口减少的缘故很多。他们使百姓劳乏,他们收重的税收。百姓因财用不足而冻饿死的,不可胜数。而且大人们兴师动众去攻打邻国,时间久的要一年,快的要数月,男女夫妇很久不相见,这就是减少人口的根源。再加上居住不安定,饮食不按时,生病而死的,以及被掳掠俘虏。攻城野战而死的,也不可胜数。这是不善于治政的人使人口减少的缘故,采取多种手段而造成的吧!圣人施政绝对没有这种情况,圣人施政,他使人口众多的方法,也是多种手段造成的。

  所以墨子说:除去无用的费用,是圣王之道,天下的大利呀。

  子墨子言曰: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彼其爱民谨忠,利民谨厚,忠信相连,又示之以利,是以终身不餍,殁世而不卷。古者明王圣人其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也。

  是故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曰: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鞼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曰: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

  古者圣王制为饮食之法,曰:足以充虚继气,强股肱,耳目聪明,则止。不极五味之调、芬香之和,不致远国珍怪异物。何以知其然?古者尧治天下,南抚交阯,北降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逮至其厚爱,黍稷不二,羹胾不重,饭于土塯,啜于土形,斗以酌,俯仰周旋,威仪之礼,圣王弗为。

  古者圣王制为衣服之法,曰:冬服绀 之衣,轻且暖;夏服 绤之衣,轻且凊,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

  古者圣人为猛禽狡兽暴人害民,于是教民以兵行。日带剑,为刺则入,击则断,旁击而不折,此剑之利也。甲为衣,则轻且利,动则兵且从,此甲之利也。车为服重致远,乘之则安,引之则利,安以不伤人,利以速至,此车之利也。古者圣王为大川广谷之不可济,于是利为舟楫,足以将之,则止。虽上者三公、诸侯至,舟楫不易,津人不饰,此舟之利也。

  古者圣王制为节葬之法,曰:衣三领,足以朽肉;棺三寸,足以朽骸;堀穴,深不通于泉,流不发泄,则止。死者既葬,生者毋久丧用哀。

  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堀穴而处焉。圣王虑之,以为堀穴,曰:冬可以避风寒,逮夏,下润湿上熏烝,恐伤民之气,于是作为宫室而利。然则为宫室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其旁可以圉风寒,上可以圉雪霜雨露,其中蠲洁,可以祭祀,宫墙足以为男女之别,则止。诸加费不加民利者,圣王弗为。

  [注释]

  2

  中

  “■”之假借字。之假借字。土形土铏字之误,为便字之音借。

  [白话]

  墨子说道:古代的明王圣人所以能统一天下、长于诸侯的原因,是他们爱护百姓确实尽心,利于百姓确实丰厚,忠信结合,又把利益指示给百姓。所以终身对此都不满足,临死前还不厌倦。古代的明王圣人所以能统一天下、长于诸侯的原因,即在于此。

  所以古代圣王定下节用的法则是:凡是天下百工,如造轮车的、制皮革的、烧陶器的、铸金属的、当木匠的,使各人都从事自己所擅长的技艺,只要足以供给民用就行。而那种种只增加费用而不更有利于民用的,圣王都不做。

  古代圣王制定饮食的法则是:只要能够充饥补气,强壮手脚,耳聪目明就行了。不穷极五味的调和与气味芳香,不招致远国珍贵奇怪的食物。怎么知道是这样呢?古时尧帝治理天下,南面安抚到交阯,北面降服到幽都,东面直到太阳出入的地方,没有谁敢不归服的。及至他最喜爱的,

  饭食没有两种,肉食不会重复,用土镏吃饭,用土铏喝汤,用木勺饮酒,对俯仰周旋等礼仪,圣王不去做。

  古代圣王制定做衣服的法则是:冬天穿的天青色的衣服,轻便而又暖和;夏天穿细葛或粗葛布的衣服,轻便而又凉爽,这就可以了。其他种种只增加费用而不更加利于民用的,圣王不去做。

  古代圣王因为看到凶禽狡兽残害人民,于是教导百姓带着兵器走路。每日带着剑,用剑刺则能刺入,用剑砍则能砍断,剑被别的器械击了也不会折断,这就是剑的好处。铠甲穿在身上,轻巧便利,行动时方便又顺意,这是甲衣的好处。用车子

  3

  载得重行得远,乘坐它很安全,拉动它也便利,安稳而不会伤人,便利而能迅速到达,这是车子的好处。古代圣王因为大河宽谷不能渡过,于是制造船桨,足以行驶,就可以了。即使上面的三公、诸侯到了,船桨也不加更换,掌渡人也不加装饰。这是船的好处。

  古代圣王制定节葬的法则是:衣三件,足够使死者骸骨朽烂在里面;棺木三寸厚,足够使死者肉体朽烂在里面。掘墓穴,深到不及泉水,又不至使腐气散发于上,就行了。死者既已埋葬,生者就不要长久服丧哀悼。

  古代人类产生之初,还没有宫室的时候,依着山丘挖洞穴而居住。圣人对此忧虑,认为挖的洞穴虽然冬天可以避风寒,但一到夏天,下面潮湿,上面热气蒸发,恐怕伤害百姓的气血,于是建造房屋来便利。既然如此,那么建造宫室的法则应该怎样呢?墨子说道:房屋四边可以抵御风寒,屋顶可以防御雪霜雨露,屋里清洁,可供祭祀,壁墙足以使男女分别生活,就可以了。其他各种只增加费用而不更加有利于民用的,圣王不去做。

  下

  子墨子言曰:仁者之为天下度也,辟之无以异乎孝子之为亲度也。今孝子之为亲度也,将奈何哉?曰:亲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乱,则从事乎治之。当其于此也,亦有力不足,财不赡,智不智,然后已矣。无敢舍馀力,隐谋遗利,而不为亲为之者矣。若三务者,孝子之为亲度也,既若此矣。虽仁者之为天下度,亦犹此也。曰:天下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而乱,则从事乎治之。当其于此,亦有力不足,财不赡,智不智,然后已矣。无敢舍馀力,隐谋遗利,而不为天下为之者矣。若三务者,此仁者之为天下度也,既若此矣。

  今逮至昔者,三代圣王既没,天下失义。后世之君子,或以厚葬久丧,以为仁也义也,孝子之事也;或以厚葬久丧,以为非仁义,非孝子之事也。曰二子者,

  言则相非,行即相反,皆曰吾上祖述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者也。而言即相非,行即相反,于此乎后世之君子,皆疑惑乎二子者言也。若苟疑惑乎之二子者言,然则姑尝传而为政乎国家万民而观之。计厚葬久丧,奚当此三利者?我意若使法其言,用其谋,厚葬久丧,实可以富贫众寡、定危治乱乎!此仁也义也,孝子之事也,为人谋者,不可不劝也。仁者将兴之天下,谁贾而使民誉之,终勿废也。意亦使法其言,用其谋,厚葬久丧,实不可以富贫众寡、定危理乱乎!此非仁非义、非孝子之事也。为人谋者,不可不沮也。仁者将求除之天下,相废而使人非之,终身勿为。且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令国家百姓之不治也,自古及今,未尝之有也。

  何以知其然也?今天下之士君子,将犹多皆疑惑厚葬久丧之为中是非利害也。故子墨子言曰:然则姑尝稽之,今虽毋法执厚葬久丧者言,以为事乎国家。此存乎王公大人有丧者,曰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存乎匹夫贱人死者,殆竭家室;乎诸侯死者,虚车府,然后金玉珠玑比乎身,纶组节约,车马藏乎圹,又必多为屋幕、鼎鼓、几梴、壶滥、戈剑、羽旄、齿革,寝而埋之,满意。若送从,曰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处丧之法,将奈何哉?曰:哭泣不秩,声翁,缞绖垂涕,处倚庐,寝苫枕块;又相率强不食而为饥,薄衣而为寒。使面目陷陬,颜色黧黑,耳目不聪明,手足不劲强,不可用也。又曰:上士之操丧也,必扶而能起,杖而能行,以此共三年。若法若言,行若道,使王公大人行此则必不能蚤朝五官六府,辟草木,实仓廪。使农夫行此则必不能蚤出夜入,耕稼树艺。使百工行此,则必不能修舟车、为器皿矣。使妇人行此则必不能夙兴夜寐,纺绩织纴 。细计厚葬,为多埋赋之财者也;计久丧,为久禁从事者也。财以成者,扶而埋之;后得生者,而久禁之。以此求富,此譬犹禁耕而求获也。富之说无可得焉。

  是故求以富家,而既已不可矣,欲以众人民,意者可邪?其说又不可矣!今唯无以厚葬久丧者为政:君死,丧之三年;父母死,丧之三年;妻与后子死者,五皆丧之三年。然后伯父、叔父、兄弟、孽子其;族人五月;姑姊甥舅皆有月数,

  4

  则毁瘠必有制矣。使面目陷,颜色黧黑,耳目不聪明,手足不劲强,不可用也。又曰上士操丧也,必扶而能起,杖而能行,以此共三年。若法若言,行若道,苟其饥约又若此矣:是故百姓冬不仞寒,夏不仞暑,作疾病死者,不可胜计也。此其为败男女之交多矣。以此求众,譬犹使人负

  剑而求其寿也。众之说无可得焉。

  是故求以众人民,而既以不可矣,欲以治刑政,意者可乎?其说又不可矣。今唯无以厚葬久丧者为政,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必乱。若法若言,行若道:使为上者行此,则不能听治;使为下者行此,则不能从事。上不听治,刑政必乱;下不从事,衣食之财必不足。若苟不足,为人弟者求其兄而不得,不弟弟必将怨其兄矣;为人子者求其亲而不得,不孝子必是怨其亲矣;为人臣者求之君而不得,不忠臣必且乱其上矣。是以僻淫邪行之民,出则无衣也,入则无食也,内续奚吾,并为淫暴,而不可胜禁也。是故盗贼众而治者寡。夫众盗贼而寡治者,以此求治,譬犹使人三睘而毋负已也。治之说无可得焉。

  是故求以治刑政,而既已不可矣,欲以禁止大国之攻小国也,意者可邪?其说又不可矣。是故昔者圣王既没,天下失义,诸侯力征,南有楚、越之王,而北有齐、晋之君,此皆砥砺其卒伍,以攻伐并兼为政于天下。是故凡大国之所以不攻小国者,积委多,城郭修,上下调和,是故大国不耆攻之。无积委,城郭不修,上下不调和,是故大国耆攻之。今唯无以厚葬久丧者为政,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必乱。若苟贫,是无以为积委也;若苛寡,是城郭、沟渠者寡也;若苟乱,是出战不克,入守不固。

  此求禁止大国之攻小国也,而既已不可矣,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意者可邪?其说又不可矣。今唯无以厚葬久丧者为政,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必乱。若苟贫,是粢盛酒醴不净洁也;若苟寡,是事上帝鬼神者寡也;若苟乱,是祭祀不时度也。今又禁止事上帝鬼神,为政若此,上帝鬼神始得从上抚之曰:我有是人也,与无是人也,孰愈?曰:我有是人也,与无是人也,无择也。则惟上帝鬼神降之罪厉之祸罚而弃之,则岂不亦乃其所哉!

  故古圣王制为葬埋之法,曰: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毋通臭,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死则既已葬矣,生者必无久哭,而疾而从事,人为其所能,以交相利也。此圣王之法也。

  今执厚葬久丧者之言曰:厚葬久丧,虽使不可以富贫、众寡、定危、治乱,然此圣王之道也。子墨子曰:不然!昔者尧北教乎八狄,道死,葬蛩山之阴,衣衾三领,穀木之棺,葛以缄之,既而后哭,满坎无封。已葬,而牛马乘之。舜西教乎七戎,道死,葬南己之市,衣衾三领,穀木之棺,葛以缄之。已葬,而市人乘之。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绞之不合,通之不坎,土地之深,下毋及泉,上毋通臭。既葬,收馀壤其上,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若以此若三圣王者观之,则厚葬久丧,果非圣王之道。故三王者,皆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岂忧财用之不足哉!以为如此葬埋之法。

  今王公大人之为葬埋,则异于此。必大棺、中棺,革阓三操,璧玉即具,戈剑、鼎鼓、壶滥、文绣、素练、大鞅万领、舆马、女乐皆具,曰:必捶差通,垄虽凡山陵。此为辍民之事,靡民之财,不可胜计也,其为毋用若此矣。

  是故子墨子曰:乡者,吾本言曰:意亦使法其言,用其谋,计厚葬久丧,请可以富贫、众寡、定危、治乱乎?则仁也,义也,孝子之事也!为人谋者,不可不劝也;意亦使法其言,用其谋,若人厚葬久丧,实不

  可以富贫、众寡、定危、治乱乎?则非仁也,非义也,非孝子之事也!为人谋者,不可不沮也。是故求以富国家,甚得贫焉;欲以众人民,甚得寡焉;欲以治刑政,甚得乱焉;求以禁止大国之攻小国也,而既已不可矣;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祸焉。上稽之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而政逆之;下稽之桀、纣、幽、厉之事,犹合节也。若以此观,则厚葬久丧,其非圣王之道也。

  今执厚葬久丧者言曰:厚葬久丧,果非圣王之道,夫胡说中国之君子为而

  5

  不已、操而不择哉?子墨子曰:此所谓便其习、而义其俗者也。昔者越之东,有輆沭之国者,其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其大父死,负其大母而弃之,曰鬼妻不可与居处。此上以为政,下以为俗,为而不已,操而不择,则此岂实仁义之道哉?此所谓便其习、而义其俗者也。楚之南,有炎人国者,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乃成为孝子。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此上以为政,下以为俗,为而不已。操而不择,则此岂实仁义之道哉?此所谓便其习、而义其俗者也。若以此若三国者观之,则亦犹薄矣;若以中国之君子观之,则亦犹厚矣。如彼则大厚,如此则大薄,然则埋葬之有节矣。故衣食者,人之生利也,然且犹尚有节;葬埋者,人之死利也,夫何独无节于此乎?于墨子制为葬埋之法,曰:棺三寸,足以朽骨;衣三领,足以朽肉。掘地之深,下无菹漏,气无发泄于上,垄足以期其所,则止矣。哭往哭来,反,从事乎衣食之财,佴乎祭祀,以致孝于亲。故曰子墨子之法,不失死生之利者此也。

  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中请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若节丧之为政,而不可不察此者也。

  [注释]

  节葬是墨子针对当时统治者耗费大量钱财来铺张丧葬而提出的节约主张。墨子认为,厚葬久丧不仅浪费了社会财富,而且还使人们无法从事生产劳动,并且影响了人口的增长。这不仅对社会有害,而且也不符合死者的利益和古代圣王的传统,因而必须加以废止。本篇原有三篇,现存一篇。。第二。下同。字之误,铺展。满意懑抑同音义通。字之误。之假借字。之假借字。字之假借字。下同。第一个内续奚吾内积謑诟之误。“■”的借音字。字之误。之假借字。之误。大鞅万领疑为衣衾万领之误。字之误。字之误,即

  字之误。字之误。此者应为者此

  [白话]

  墨子说道:仁者为天下谋划,就象孝子给双亲谋划一样没有分别。现在的孝子为双亲谋划,将怎么样呢?即是:双亲贫穷,就设法使他们富裕;人数少了,就设法使其增加;人多混乱,就设法治理。当他在这样做的时候,也有力量不足、财用不够、智谋不足知,然后才罢了的。但没有人敢于舍弃余力,隐藏智谋、遗留财利,而不为双亲办事的。象上面这三件事,孝子为

  双亲打算,已经如此了。即使仁者为天下谋划,也像这样。即是:天下贫穷,就设法使之富足;人民稀少,就设法使之增多;人多混乱,就设法治理。当他在这样做的时候,也有力量不足、财用不够、智力不足知,然后才罢了的。但没有人敢舍弃余力、隐藏智谋、遗留财利,而不为天下办事的。象上面这三件事,仁者为天下谋划,已经如此了。

  到了往古三代圣王已死的今天,天下丧失了义。后世的君子,有的以厚葬久丧为仁、义,是孝子的事;有的以厚葬久丧为不仁、不义,不是孝子的事。这两种人,言论相攻,行为相反,都说:我是上法尧、舜,禹、汤、文王、武王的大道。但是言论相攻,行为相反,于是乎后世的君子都对二者的说法感到疑惑。如果一旦对二人的说法感到疑惑,那么姑且试着把他们的主张广泛地实施于治理国家和人民,从而加以考察,衡量厚葬久丧在哪一方面能符合三种利益。假使仿照他们的说法,采用他们的计谋,若厚葬久丧确实可以使贫者富、寡者众,可以使危者安、乱者治,这就是仁的、义的,是孝子应做的事,替人谋划者不能不勉励去做。仁者将谋求在天下兴办它,设法宣扬而使百姓赞誉它,永不废弃。假使仿照他们的说法,采用他们的计谋,若厚葬久丧确实不可以使贫者富、寡者众,不可以使危者安、乱者治,这就是不仁的、不义的,不是孝子应做的事,替人谋划者不能不阻止他去做。仁者将谋求在天下除掉它,相互废弃它,并使人们非难它,终身不去做。所以说兴起天下的大利,除去天

  6

  下的公害,而使国家百姓不能得到治理的,从古至今还不曾有过。

  从何知道是这样呢?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对于厚葬久丧的是非利害,大多疑惑不定。所以墨子说道: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姑且来考察一下现在效法执行厚葬久丧之人的言论,用以治理国家。这种情况存在于王公大人有丧事者的家中,则说棺木必须多层,葬埋必须深厚,死者衣服必须多件,随葬的文绣必须繁富,坟墓必须高大。存在于匹夫贱民的家中,也必竭尽家产。诸侯死了,使府库贮藏之财为之一空,然后将金玉珠宝装饰在死者身上,用丝絮组带束住,并把车马埋藏在圹穴中,又必定要多多制造帷幕帐幔、钟鼎、鼓、几筵、酒壶、镜子、戈、剑、羽旄、象牙、皮革,置于死者寝宫而埋掉,然后才满意。至于殉葬,天子、诸侯死后所杀的殉葬者,多的数百,少的数十;将军、大夫死后所杀的殉葬者,多的数十,少的数人。

  居丧的方法,又将怎么样呢?即是:哭泣无时,不相更代,披缞系绖,垂下眼泪,住在倚庐中,睡在草垫上,枕着土块。又竞相强忍着不吃而任自己饥饿,衣服穿得单薄而任自己寒冷。使自己面目干瘦,颜色黝黑,耳朵不聪敏,眼睛不明亮,手足不强劲,不能做事情。又说:上层士人守丧,必须搀扶才能起来,拄着拐杖才能行走。按此方式生活三年。假若效法这种言论,实行这种主张,使王公大人依此而行,那么必定不能上早朝;要使国富家足,既已不可能了。而要以此使人民数量增加,或许可以吧?这种说法又是不行的。现在以厚葬久丧的原则去治理国家,国君死了,服丧三年;父母死了,服丧三年,妻与嫡长子死了,又都服丧三

  年。然后伯父、叔父、兄弟、自己的众庶子死了服丧一年;近支亲属死了服丧五个月;姑父母、姐姐、外甥、舅父母死了,服丧都有一定月数,那么,丧期中的哀毁瘦损必定有制度规定了。使面目干瘦,颜色黝黑,耳朵不聪敏,眼睛不明亮,手足不强健,因之不能做事情。又说:上层士人守丧,必须搀扶才能站起,拄着拐杖才能行走。按此方式生活三年。假如效法这种言论,实行这种主张,则他们饥饿缩食,又象这样了。因此百姓冬天忍不住寒冷,夏天忍不住酷暑,生病而死的,不可胜数。这样就会大量地损害男女之间的交媾。以这种做法追求增加人口,就好像使人伏身剑刃而寻求长寿。人口增多的说法已不可实现了。

  所以追求使人口增多,既已不可能了。而想以此治理刑事政务,也许可以吧?这种说法又是不行的。现在以厚葬久丧的原则治理政事,国家必定会贫穷,人民必定会减少,刑政必定会混乱。假如效法这种言论,实行这种主张,使居上位的人依此而行,就不可能听政治国;使在下位的人依此而行,就不可能从事生产。居上位的不能听政治国,刑事政务就必定混乱;在下位的不能从事生产,衣食之资就必定不足。假若不足,做弟弟的向兄长求索而没有所得,不恭顺的弟弟就必定要怨恨他的兄长;做儿子的求索父母而没有所得,不孝的儿子就必定要怨恨他的父母;做臣子的求索君主而没有所得,不忠的臣子就必定要叛乱他的君上。所以品行淫邪的百姓,出门就没有衣穿,回家就没有饭吃,内心积有耻辱之感,一起去做邪恶暴虐之事,多得无法禁止。因此盗贼众多而治安好的情况减少。倘使盗贼增多而治安不善,用这种做法寻求治理。就好象把人多次遣送回去而要他不背叛自己。而使国家治理的说法已是不可实现了。

  所以追求使刑政得治,既已不可能了。而想以此禁止大国攻打小国,也许还可以吧?这种说法也是不行的。从前的圣王已离开人世,天下丧失了正义,诸侯用武力征伐。南边有楚、越二国之王,北边有齐、晋二国之君,这些君主都训练他们的士卒,用以在天下攻伐兼并、发令施政。大凡大国不攻打小国的缘故,是因为小国积贮多,城郭修固,上下和协,所以大国不喜欢攻打它们。如果小国没有积贮,城郭不修固,上下不和协,所以大国就喜欢攻打它们。现在以主张厚葬久丧的人主持政务,国家必定会贫穷,人民必定会减少,刑事政务必定会混乱。如果国家贫穷,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来积贮;如果人口减少,这样修城郭、沟渠的人就少了;如

  7

  果刑政混乱,这样出战就不能胜利,入守就不能牢固。

  用厚葬久丧寻求禁止大国攻打小国,既已不可能了。而想用它求得上帝、鬼神赐福,也许可以吧?这种说法也是不行的。现在以主张厚葬久丧的人主持政务,国家必定贫穷,人民必定减少,刑法政治必定混乱。如果国家贫穷,那么祭祀的粢盛酒醴就不能洁净;如果人民减少,那么敬拜上帝、鬼神的人就少了;如果刑政混乱,那么祭祀就不能准时了。现在又禁止敬事上帝鬼神。象这样去施政,上帝、鬼神便开始从天上发问说:我有这些人和没有这些人,哪样更好呢?然后说:我有这些人与没有这些人,没有区别。那么,即使上帝、鬼神给他们降下罪疠祸罚而抛弃他们,难道不也是应得的吗?

  所以古代圣王制定埋葬的原则,即是:棺木三寸厚,足以让尸体在里面腐烂就行;衣衾三件,足以掩盖可怕的尸形就行。及至下葬,下面不掘到泉水深处,上面不使腐臭散发,坟地宽广三尺,就够了。死者既已埋葬,生人不当久哭,而应赶快就业,人人各尽所能,用以交相得利。这就是圣王的法则。

  现在坚持厚葬久丧主张的人说道:厚葬久丧即使不可以使贫者富、寡者众、危者定、乱者治,然而这是圣王之道。墨子说:不然。从前尧去北方教化八狄,在半路上死了,葬在蛩山的北侧。用衣衾三件,用普通的楮木做成棺材,用葛藤束棺,棺材已入土后才哭丧,圹穴填平而不起坟。葬毕,可以在上面放牧牛马。舜到西方教化七戎,在半路上死了,葬在南己的市场旁,衣衾三件,以普通的楮木做成棺材,用葛藤束棺。葬毕,市人可以照常往来于上。大禹去东方教化九夷,在半路死了,葬在会稽山上,衣衾三件,用桐木做三寸之棺,用葛藤束住,虽然封了口但并不密合。凿了墓道,但并不深,掘地的深度下不及泉,上不透臭气。葬毕,将剩余的泥土堆在上面,坟地宽广大约三尺,就行了。如果照这三位圣王来看,则厚葬久丧果真不是圣王之道。这三王都贵为天子,富有天下,难道还怕财用不够吗?而认为这样做是葬埋的法则。

  现在王公大人们葬埋,则与此不同了。必定要用外棺和内棺,并以饰有文彩的皮带再三捆扎,宝璧宝玉既已具备,戈、剑、鼎、鼓、壶、镜、纹绣、

  白练、衣衾万件、车马、女乐都具备了。还必须把墓道捶实、涂饰好,坟墓雄伟可比山陵。这样荒废人民的事务,耗费人民的资财,多得不可胜数。这厚葬久丧竟如此毫无用处。

  所以墨子说:过去,我本来说过:假使效法这种言论,采用这种谋议,计算厚葬久丧,若确实可以使贫者富、寡者众、危者定、乱者治,那就是仁的、义的、孝子应做的事。因之替人谋划的不可不勉励他这样做。假使效法这种言论,采用这种谋议,若人们厚葬久丧,确实不可以使贫者富、寡者众、危者定、乱者治,那就是不仁的、不义的、不是孝子应做的事。因之替人谋划的不可不阻止他这样做。所以,寻求以这种说法使国家富足而只能得到更加贫困,想以它增加人民而只能得到更加减少,想用它使刑政治理而只能得到更加混乱,想用它禁止大国攻打小国也已经办不到,想用它求取上帝鬼神的赐福反而又只能得祸。我们就上从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之道来考察它,正好与之相反;就下从桀、纣、周幽王、周厉王之事来考察它,倒是符节相合。照这看来,则厚葬久丧当不是圣王之道。

  现在坚持厚葬久丧的人说道:厚葬久丧若果真不是圣王之道,那怎么解释中原的君子行之不已、持而不释呢?墨子说道:这就所谓的便于习惯、安于风俗。从前,越国的东面有个輆沭国,人的头一个孩子出生后就肢解吃掉,称这种做法为宜弟。人的祖父死后,背着祖母扔掉,说:鬼妻不可与住在一起。这种做法上面持以施政,下面习以为俗,行而不止,持而不释。那么这难道确实是仁义之道吗?这就是所谓的便于习惯、安于风俗。楚国的南面有个啖人国,此国人的双亲死后,先把肉刳下来扔掉,然后再埋葬骨头,才能成为孝子。秦国的西面有个仪渠国,此国人的双亲死后,聚积柴薪把他烧掉。把烟气上升说成是死者登仙,然后才能成为孝子。上面以这种做法作为国政,下面以之作为风俗,行之不已,持而不释,那么这难道确实是仁义之道吗?这就是所谓的便于习惯、安于风俗。如果从

  这三国的情况来看,那么人们对葬丧也还是很微薄的,而从中原君子的情况来看,则又还是很厚重的。象这样太厚,象那样又太薄,既然如此,那么葬埋就应当有节制。所以,衣食是人活着时利益之所在,然而犹且崇尚节制;葬埋是人死

  8

  后的利益之所在,为何独不对此加以节制呢?墨子制定葬埋的法则说:棺材厚三寸,衣衾三件,足以使死者的骨肉在里面朽烂。掘地的深浅,以下面没有湿漏、尸体气味不要泄出地面上为度。坟堆足以让人认识就行了。哭着送去,哭着回来。回来以后就从事于谋求衣食之财,以助给祭祀之用,向双亲尽孝道。所以说,墨子的法则,不损害生和死两方面的利益,即此之故。

  所以墨子说:现在天下的士君子,内心确实想行仁义,追求做上士,上想要符合圣王之道,下想要符合国家百姓之利,所以就应当对以节葬来行政的道理,不可不加以考察。就是这个道理。荀子原文翻译

18:55 by alava 《第十九 礼论篇》原文及译文 alava 【题解】

本篇论述了礼制的起源、 内容、 作用等各个方面。 管理员 荀子认为,人生而有欲,为了满足欲望,就会发生 争夺混乱,统治者为了避免这种局面,于是就制定了 帖子 礼来加以约束。 制定礼不但是为了用来调节与满足人 9717 们的物质欲望,更是为了用来确立社会等级 积分 制度。它规定的各种道德规范和礼节仪式等 135819 等都有利于等级制度的确立与巩固, 所以它是治国的

加为好 根本,是人道之极,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存亡,因此 统治者必须重视实行礼。 篇中关于具体礼制的论述十 分丰富,对我们了解古代的礼制具有重要的认识价 值。

发短消

【原文】

191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 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 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1),以养人 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2) 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注释】

分:名分,这 里作动词,表示确定名分,即划定各人的等级地位职 分等等。 屈:竭尽。

【译文】

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回答说: 人生来就 有欲望; 如果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 就不能没有追求; 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个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 夺; 一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 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 古代的圣王厌恶那祸乱, 所以制定了礼义来确定人们 的名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 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不得满足,

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 使物资和欲望两者 在互相制约中增长。这就是礼的起源。

【原文】

192 故礼者,养也(1)。刍豢稻梁,五味调香(2),所 以养口也;椒兰芬苾(3) ,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 黻文章(4),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 所以养耳也;疏房、檖庙、越席,床笫、几筵(5),所 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

【注释】

养:指 191 所说的养人之欲 刍豢,五味:见 1012 (3)。调:调和。香: 相当于 1012 芬芳,指香喷喷的佳肴。此下所 述,都是礼制中的规定,所以用来申述礼者养也 椒:香木名,其叶芳香,古人作茶茗时常煮其 叶以为香。兰:香草名。苾:芳香。 雕琢刻缕、黼黻文章:见 105 (5) 疏:,窗。檖:

深远。 王宫的前殿, 庙: 朝堂。 越席: 18 (24) 5

笫:竹编的床席。几筵:古人席地而坐, 放在座位边上供倚靠的小桌子叫几,竹制的垫席叫 筵。

【译文】

所以礼这种东西,是调养人们欲望的。牛羊猪狗 等肉食和稻米谷子等细粮,五味调和的佳肴,是用来 调养嘴巴的; 椒树兰草香气芬芳, 是用来调养鼻子的; 在器具上雕图案,在礼服上绘彩色花纹,是用来调养 眼睛的;钟、鼓、管、磬、琴、瑟、竽、笙等乐器, 是用来调养耳朵的;窗户通明的房间、深邃的朝堂、 柔软的蒲席、床上的竹铺、矮桌与垫席,是用来调养 躯体的。所以礼这种东西,是调养人们欲望的。

【原文】

193 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曷谓别?曰:贵贱 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1)。故天子大 路越席(2),所以养体也;侧载睪芷,所以养鼻也,前 有错衡, 所以养目也; 和鸾之声, 步中 《武》 《象》 趋中《韶》、《护》,所以养耳也;龙旗九斿(3),所

以养信也(4);寝兕、持虎、蛟韅、丝末、弥龙(5),所 以养威也;故大路之马,必信至教顺(6),然后乘之(7) 所以养安也。孰知夫出死要节之所以养生也(8)?孰知 夫出费用之所以养财也?孰知夫恭敬辞让之所以养 安也?孰知夫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9)?故人苟生 之为见(10),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苟怠 惰偷懦之为安(11),若者必危;苟情说之为乐(12),若 者必灭。 故人一之于礼义, 则两得之矣; 一之于情性, 则两丧之矣。故儒者将使人两得之者也,墨者将使人 两丧之者也(13),是儒、墨之分也。

【注释】

轻重:见 103 (1) 此下参见 185 注。 斿:通,古代旌旗下边悬垂的饰 物。 信:符信,凭据。古代天子诸侯乃至各级官员 为了区别不同的身份与地位而使用不同的旗章作为 符信,龙旗九斿是彰明天子身份的旗章, 所以说养信 寝兕、持虎:是画在天子车子上的图案。兕:雌性的犀牛。持:通,蹲。蛟:通 沙鱼。韅:马腹革带,在两腋旁,横经其 下,而上系于鞍。末:,车前遮挡风尘的 帷帘。弥:,车耳,车箱两旁之上的横木 前端的曲钩,形似人耳。 信:《集解》作,据《史记· 礼书》改。信: 的确。 乘:驾驭,驱马拉车。之:指代马。 要:约束。要节:用节操道义来约 束自己,即坚守节操。如果不尽忠守节,就会受到制 裁,所以说出死要节是用来养生的。 文理

:见 73 (2) 之为: 助成宾语前置的助词。 生之为见: 见生, 只看到生,指不能出死要节 偷儒:见 26 (4)。安:乐,喜欢。 说:通 墨者:墨家,墨子创立的学派,参见 64 (4)

【译文】

君子已经得到了礼的调养,又喜爱礼的区别。什

么叫做区别?回答说: 就是高贵的和卑贱的有不同的 等级,年长的和年幼的有一定的差别,贫穷的和富裕 的、权轻势微的和权重势大的都各有相宜的规定。所 以天子乘坐那宽阔的大车、铺垫那柔软的蒲席,是用 来保养身体的;旁边放置湖岸上生长的香草,是用来 调养鼻子的;车前有画着交错花纹的横木,是用来调 养眼睛的;车铃的声音,在车子慢行时合乎《武》、 《象》的节奏,在车子奔驰时合乎《韶》、《护》的 节奏,这是用来调养耳朵的;画着龙的旗帜下边有九 条飘带,是用来保养身份信号的;车子上画着横卧的 犀牛和蹲着的老虎、马系着用沙鱼皮制成的腹带、车 前挂着丝织的车帘、车耳刻成龙形,这是用来保养威 严的;天子的大车上所用的马,一定要真正训练得十 分顺服,然后才用它拉车,这是用来保持安全的。谁 懂得那献出生命坚守节操是用来保养生命的呢?谁 懂得那花费钱财是用来保养钱财的呢?谁懂得那恭 敬谦让是用来保住安逸的呢?谁懂得那礼义仪式是 用来调养情操的呢?所以人如果只看见生, 这样的人 就一定会死;如果只看见利,这样的人就一定会受到 损害;如果只是喜欢懈怠懒惰苟且偷安,这样的人就 一定会遇到危难;如果只是喜欢纵情作乐,这样的人 就一定会灭亡。 所以人如果专门把心思放在讲究礼义

上,那么礼义情性两方面就都能保全了;如果专门把 心思放在满足情性上, 那么礼义性情两方面就都保不 住了。儒家要使人们双双保全它们,墨家要使人们双 双丧失它们,这就是儒家和墨家的区别。

【原文】

194 礼有三本(1):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 之本也; 君师者, 治之本也。 无天地, 恶生?无先祖, 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2)。故礼, 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注释】

本:根本,本源,基础。 焉:则。无安人:指人们不得安宁。

【译文】

礼有三个根本:天地是生存的根本,祖先是种族 的根本,君长是政治的根本。没有天地,怎么生存? 没有祖先,种族从哪里产生?没有君长,怎么能使天

下太平?这三样即使部分地缺失了, 也不会有安宁的 人民。所以礼,上事奉天,下事奉地,尊重祖先而推 崇君长。这是礼的三个根

本。

【原文】

195 故王者天太祖(1),诸侯不敢怀(2),大夫、士有 常宗(3),所以别贵始。贵始,得之本也(4)。郊止乎天 (5),而社止于诸侯,道及士、大夫(6),所以别尊者 事尊、卑者事卑、宜大者巨、宜小者小也。故有天下 者事七世(7),有一国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

(8)

,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持手而食者不得立宗庙(9) 所以别积厚者流泽广、积薄者流泽狭也(10)

【注释】

天:意动用法,把……当作天。太祖:创建国 家的始祖。王者天太祖:天子把始祖当作天来祭祀。 如周武王统一天下后把周族的始祖后稷和天同祭。 怀:《集解》作,据《大戴礼记· 礼三本》 改。怀:思念,企望。诸侯不敢怀:指诸侯不敢企望 以天子的始祖为自己的始祖来进行祭祀, 而只能以始

封的国君为太祖来进行祭祖活动。 如鲁国国君不敢以 后稷为太祖,而只能以周公旦为始祖来祭祀。参见注 (3)。一说指诸侯不敢企望将自己的始祖和天同祭, 也就是怀字下承上省了天太祖 士:官名,地位次于大夫。常:即常祀 法定的,按照惯例的。常宗:合法的祖宗,即合乎宗 法制度而经常为大宗所祭祀的 祖宗。依古代宗法制度,诸侯的君位由嫡长子世袭, 这对天子来说是小宗, 所以不可以天子的始祖为始祖 来祭祀;但在本国是大宗,所以可祭祀始封的诸侯。 至于诸侯嫡长子以外的儿子则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来说是小宗,所 以祭祀祖宗时不得以诸侯的始祖为始祖, 而只能把始 封为卿大夫的别子作为始祖。 但这也限于卿大夫的嫡 长子一系,即本族的大宗。至于卿大夫的别子则封为 士,对卿大夫来说是小宗,所以祭祖时又不得以卿大 夫的始祖为始祖,而只能把始封为士的别子作为始 祖。这些为大宗所宗奉的始封别子就是本文所说的常宗 举例来说, 鲁国的大夫仲孙氏 叔孙氏、季孙氏分别是鲁桓公的别子仲庆父、叔牙、季友的后代,他们祭先祖时只能分别祭 仲庆父、叔牙、季友这些常宗,而不能祭周公旦。

否则就是拟于鲁君,违反了讲究等级的礼制。 得:通 郊:古代天子每年冬至在南郊祭天的活动。古 人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只有天子才有资格举行郊祭。 道:祭路神。据《礼记· 祭法》,除天子、诸侯 可祭路神外,大夫立三祀,曰族厉,曰门,曰行。适士立二祀,曰门,曰行。所以说 及士大夫 七:《集解》作,据

《大戴礼记· 礼三本》 改。事七世:事奉七代祖先,即立七代祖先的神庙进 行祭祀。据《礼记· 祭法》,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 庙,大夫立三庙,适士立二庙,庶士、庶人无 庙。 五乘之地:古代兵赋之法规定, 六里见方的土地出兵车一乘,所以以 六里见方的土地为一乘之地。 一说古代十里见方为一成,一成出兵车一乘,所以一 乘之地为十里见方。五乘之地即五个一乘之地, 180 平方里或 500 平方里,指大夫一级的封地。 持:通,依靠,凭借。

《集解》积厚下重积厚二字,据《大戴礼 · 礼三本》删。积:通,功业。

【译文】

所以, 称王天下的天子可以把创建国家的始祖当 作天来祭祀,诸侯则不敢有这个想法,大夫和士有百 世不迁的大宗, 这种宗法祭祀制度是用来区别各自所 尊奉的始祖的。尊重始祖,是道德的根本。到郊外祭 天神仅限于天子, 而祭土地神则从天子开始到诸侯为 止,祭路神则向下延及到士和大夫,这是用来区别尊 贵的人才能事奉尊贵的、卑贱的人只能事奉卑贱的、 适宜做大事的就做大事、适宜做小事的就做小事。所 以拥有天下的天子祭祀七代祖先, 拥有一个国家的诸 侯祭祀五代祖先, 拥有五个六里见方的土地的大夫祭 祀三代祖先, 有三个六里见方的土地的士可以祭祀两 代祖先,依靠双手来糊口的百姓不准建立祖庙,这是 用来区别功绩大的人传布的恩德应该广远、 功绩小的 人传布的恩德应该狭窄。

【原文】

196 大飨(1),尚玄尊、俎生鱼(2),先大羹(3),贵食 饮之本也(4)。飨(5),尚玄尊而用酒醴,先黍稷而饭稻 (6);祭(7),齐大羹而饱庶羞(8);贵本而亲用也(9)。贵 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10),以归大一

(11)

夫是之谓大隆。 故尊之尚玄酒也, 俎之尚生鱼也,

豆之先大羹也(12),一也。利爵之不醮也(13),成事之 俎不尝也,三侑之不食也(14),一也。大昏之未发齐也

(15)

,太庙之未入尸也(16),始卒之未小敛也(17),一也。

大路之素幭也(18),郊之麻絻也(19),丧服之先散麻也, 一也。 三年之丧(20) 哭之不反也(21) 《清庙》 之歌(22) 一倡而三叹也(23);县一钟(24),尚拊之膈(25),朱弦而 通越也(26) ;一也。

【注释】

大飨:即大祫,古代天子或诸侯把远 近祖先的神主牌位集合在太祖庙而举行的大合祭。 般三年举行一次。 尚:通,以……

上等。玄:指玄酒,祭 祀时用来替代酒的清水。古人以水配黑,所以称水为 玄。尊:同 酒器。俎:一种四脚长方形器皿,是祭祀

时陈置鱼肉的礼器。 大羹:祭祀时所用的不加调味品的 肉汁。 本:本源,源头。清水、生鱼、大羹等是人类 最原始的饮食,所以说是食饮之本。古人认为,祭 祀远祖,要使用这些远祖生活时饮食的东西,祖宗才 乐意接受。 飨:同,把祭品献给鬼神。此 指每季举行的祭祀,参见 184 (13) 黍:黍子,性粘,去皮后俗称黄米子。孔子说 它是五谷之长也,祭先王为上盛,见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稷:古人最早种植的一种 谷物,如黍而没有粘性。稻:古指糯稻,宋以后才兼 指粳稻。粱:粟,谷子,去壳后称小米。 祭:此指每月举行的祭祀。参见 184 齐:读作,进献。庶:众。羞:美味的食 物。 亲:接近。 两者:指贵本亲用。文,见 18 (8) 大,通。大一:太古之道,指远 古的质朴状态。 豆:《集解》作,据宋浙本改。豆:古代

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形似高脚盘,也用作为祭器。 利:在祭祀时帮助把祭品端给尸的人。爵:一 种酒器。醮:喝光。 侑:《集解》作,据《大戴礼记· 礼三本》 改。侑:劝尸饮食的人。 昏:同。大昏:指帝王婚娶。发:举行。 齐: 平等的意思, 此指古代婚礼中的一种仪式, 《礼 · 昏义》所说的共牢而食,合卺而婚的象征同尊 的仪式,就是男女双方平等地一起吃东西,喝交 杯酒。《礼记· 郊特性》:夫昏礼,……壹与之齐, 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郑注:齐,谓共牢而食, 同尊卑也。用法与此文同。 太:《集解》作,据宋浙本改。太庙: 289 (2)。尸: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敛:同。为死者换上寿衣叫小敛,入棺叫 大敛。 大路:见 185 (24),它是天子到郊外祭天 时乘的车。素:没有染色的丝绸。幭: 《集解》作 ,据《大戴礼记· 礼三本》改。幭: 193 (5) 絻:通,礼帽。 三年之丧:三年期的服丧,实际上是二十五个

月。这是古代最重的丧服。子及未嫁女为父及寡母、 妻妾为夫、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等等都是三年丧,服 斩衰。 反:《集解》作,据《大戴礼记· 礼三

本》 改。反:通。不反:不返回,指放声直号而没有 曲折的声调。 《清庙》:《诗· 周颂》中周统治者祭文王的 颂歌。 叹:指随声应和。三叹:三个人应和。 县:同。县一钟:挂一口钟,指不用编钟, 崇尚质朴。 拊:一种打击乐器,即拊搏 由熟皮制的皮囊中塞满谷糠而成, 形如小鼓, 拍打时声音沉闷。之:犹。膈:通,是一种 类似的乐器,见 2011 朱弦: 把弦染成红色。 由于染色时要把弦煮过, 可使弦变得柔软,从而使它发出来的声音较为低沉。 越:豁口,瑟底的孔。通越:打通瑟底的 孔,这也是为了使瑟音低沉。

【译文】

在太庙合祭历代祖先时, 以盛着清水的酒器以及 俎里盛着的生鱼为上等祭品, 首先献上不如调味品的 肉汁,这是为了尊重饮食的本源。四季祭祀远祖时, 以盛着清水的酒器为上等祭品,酌献甜酒,首先献上 黍、稷,再陈供稻粱;每月祭祀近祖时,先进献未加 调味品的肉汁,再盛陈各种美味的食物;这些都是为 了尊重饮食的本源而又接近实际的食用。 尊重饮食的 本源叫做形式上的修饰, 接近实际的食用叫做内容上 的合理,这两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礼仪制度,然而又 使它趋向于远古的质朴状态, 这才叫做对礼的最大尊 崇。所以酒杯中以替代酒的清水为上等祭品,俎中以 生的鱼为上等祭品,豆中先盛不加调味品的肉汁,这 三种做法与远古的质朴是一致的。 代替死者受祭的人 不把佐食的人所献的酒喝光, 祭礼完毕时俎中的祭品 留下不吃,劝受祭者饮食的三次劝食而不食,这三种 做法与远古的质朴是一致的。 婚礼中还没有进行喝交 杯酒的时候, 祭祀太庙而尚未使代表死者受祭的人进 庙的时候,人刚死还没有换上寿衣的时候,这三种情 况与远古的质朴是一致的。 天子祭天的大车用未染色 的丝绸做车帘,在郊外祭天时头戴麻布制的礼帽,居 丧时先散乱地系上麻带, 这三种车服与远古的质朴是 一致的。三年期的服丧,痛哭时放声直号而没有曲折

的声调;《清庙》的颂歌,一人领唱而三个人随声咏 叹;乐器只挂一口钟,而崇尚使用拊搏与鞷;把琴弦 染成红色而打通瑟底的孔; 这三种做法是和远古的质 朴一致的。

【原文】

197 凡礼;始乎棁(1),成乎文(2),终乎悦校(3)。故 至备,情文俱尽(4);其次,情文代胜(5);其下,复情 以归大一也。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 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 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万物变而不乱,贰之则丧

(6)。礼岂不至矣哉!立隆以为极,而天下莫之能损 益也。本末相顺,终始相应;至文以有别,至察以有 说。天下从之者治, 不从者乱;从之者安,不从者危; 从之者存,不从者亡。小人不能测也。

【注释】

乎:于。棁:通,疏略。 文:文饰,指礼节仪式。参见 18 (8) 校:通,快意,满意。

情:感情,指礼仪所要表达的感情,如丧礼所 要表达的哀,祭礼所要表达的敬等等。 代:交替,轮流。情文代胜:指情、文两者不 相协调,或者情胜过文,或者文胜过情。 贰: 不专一, 背叛。 以上几句押韵, 韵脚是

【译文】

大凡礼,总是从疏略开始,到有了礼节仪式就形 成了,最后又达到使人称心如意的程度。所以最完备 的礼,所要表达的感情和礼节仪式都发挥得淋漓尽 致;比它次一等的,是所要表达的感情和礼节仪式互 有参差;那最下等的,就是使所要表达的感情回到原 始状态,从而趋向于远古的质朴。但无论如何,天地 因为礼的作用而风调雨顺, 日月因为礼的作用而光辉 明亮;四季因为礼的作用而秩然有序,星辰因为礼的 作用而正常运行;江河因为礼的作用而奔流入海,万 物因为礼的作用而繁荣昌盛; 爱憎因为礼的作用而有 所节制,喜怒因为礼的作用而恰如其分;用它来治理 臣民就可使臣民服从依顺, 用它来整饬君主就可使君 主通达英明;万事万物千变万化而不混乱,但如果背

离了礼就会丧失一切。 礼难道不是登峰造极了吗?圣 人确立了发展到高度成熟的礼制而把它作为最高的 准则,因而天下没有谁再能增减改变它。这种礼制的 根本原则和具体细节之间互不抵触, 人生终结的仪式 与人生开始的仪式互相应合; 极其完美而有明确的等 级区别,极其明察而有详尽的理论说明。天下遵循礼 的国家治理得好,不遵循礼的国家混乱;遵循礼的国 家安定,不遵循礼的国家危险;遵循礼的国家存在, 不遵循礼的国家灭亡。 礼的这些作用小人是不能估量 到的。

【原文】

19 礼之理诚深矣, 8 “坚白同异之察入焉而溺(1) 其理诚大矣,擅作典制、辟陋之说入焉而丧(2);其理 诚高矣,暴慢恣睢轻俗以为高之属入焉而队(3)。故绳 墨诚陈矣(4),则不可欺以曲直;衡诚县矣,则不可欺 以轻重; 规矩诚设矣, 则不可欺以方圆; 君子审于礼, 则不可欺以诈伪。故绳者,直之至;衡者,平之至; 规矩者, 方圆之至; 礼者,人道之极也。 然而不法礼, 不足礼(5),谓之无方之民(6);法礼,足

礼,谓之有方 之士。 礼之中焉能思索, 谓之能虑; 礼之中焉能勿易,

谓之能固。能虑,能固,加好者焉(7),斯圣人矣。故 天者,高之极也;地者,下之极也;无穷者,广之极 也;圣人者,道之极也。故学者,固学为圣人也,非 特学为无方之民也。

【注释】

坚白、同异:见 28 (2) 辟:通,邪僻。陋:见识少。 雎:《集解》作,据宋浙本改。队:同 坠落。 陈:陈列,指拉出来弹画。 足:指充分地掌握。足礼即上文所说的审于 。一说是重视的意思,也通。 方:道。无方:无道,没有原则,没有固定的 法度。 者:犹,见《古书虚字集释》。

【译文】

礼的道理真深啊,那些坚白同异等所谓明 察的辩析一进入礼的道理之中就被淹没了; 礼的道理

真大啊,那些擅自编造典章制度、邪僻浅陋的学说一 进入礼的道理之中就没命了;礼的道理真高啊,那些 把粗暴傲慢恣肆放荡轻视习俗作为高尚的人一进入 礼的道理之中就垮台了。 所以木工的墨线真正拉出来 了,就不可能再用曲直来搞欺骗;秤真正挂起来了, 就不可能再用轻重来搞欺骗;圆规角尺真正设置了, 就不可能再用方圆来搞欺骗; 君子对礼了解得明白清 楚, 就不可能再用诡诈来欺骗他。 所以墨线这种东西, 是直的极点;秤这种东西,是平的极点,圆规角尺这 种东西,是方与圆的极点;礼这种东西,是社会道德 规范的极点。既然这样,那么不遵循礼,不充分地掌 握礼, 就叫做没有原则的人; 遵循礼, 充分地掌握礼, 就叫做有原则的贤士。 在遵循礼掌握礼的过程中能够 思考探索,叫做善于谋虑;在遵循礼掌握礼的过程中 能不变,叫做能够坚定。善于谋虑,能够坚定,再加 上爱好礼,就是圣人了。所以天,是高的极点;地, 是低的极点;没有尽头,是广阔的极点;圣人,是道 德的极点。所以学习的人,本来就该学做个圣人,不 是只学做个没有原则的人。

【原文】

199 礼者,以财物为用(1),以贵贱为文(2),以多少 为异(3),以隆杀为要(4)。文理繁,情用省,是礼之隆 也。文理省,情用繁,是礼之杀也。文理情用相为内 外表里,并行而杂(5),是礼之中流也。故君子上致其 (6),下尽其杀,而中处其中。步骤、驰骋、厉骛不 外是矣,是君子之坛宇、宫廷也(7)。人有是(8),士君 子也;外是,民也;于是其中焉,方皇周挟(9),曲得 其次序,是圣人也。故厚者,礼之积也;大者,礼之 广也;高者,礼之隆也;明者,礼之尽也。《诗》曰

(10)

礼仪卒

度,笑语卒获。此之谓也。

【注释】

用:用具,工具。礼注重贡献馈送礼物,所以 以财物为用 文:见 18 (8) 多少:指享受的物质待遇的多少,如 1910 到的棺椁、衣衾的多少便是其内容之一。 隆:隆重,丰厚。杀:减少,简省。 并:并列。杂:交错,相互配合。 致:极,尽,尽量做到。 坛宇、宫廷:见 825 (1)(6)

有:通,用作动词,限定在……范围中。 是:此,指上致其隆,下尽其杀,而中处其中的规 矩。 挟:通。方皇周浃:见 123 (9) 以下见 22 (8)(9)

【译文】

礼,把钱财物品作为工具,把尊贵与卑贱的区别 作为礼仪制度,把享受的多少作为尊卑贵贱的差别, 把隆重和简省作为要领。礼节仪式繁多,但所要表达 的感情、所要起到的作用却简约,这是隆重的礼。礼 节仪式简约,但所要表达的感情、所要起到的作用却 繁多, 这是简省的礼。 礼节仪式和它所要表达的感情、 所要起到的作用之间相互构成内外表里的关系, 两者 并驾齐驱而交错配合,这是适中的礼。所以知礼的君 子对隆重的礼仪就极尽它的隆重, 对简省的礼仪就极 尽它的简省,而对适中的礼仪也就作适中的处置。慢 走快跑、驱马驰骋、剧烈奔跑都不越出这个规矩,这 就是君子的活动范围。 人如果把活动限定在这个范围 之中,就是士君子,如果越出了这个规矩,就是普通 的人;如果在这个规矩中间,来回周旋,处处符合它

的次序,这就是圣人了。所以圣人的厚道,是靠了礼 的积蓄; 圣人的大度, 是靠了礼的深广; 圣人的崇高, 是靠了礼的高大; 圣人的明察, 是靠了礼的透彻。 《诗》 云:礼仪全都合法度,说笑就都合时务。说的就是 这种情况啊。

【原文】

1910 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 人之终也。 终始俱善, 人道毕矣。 故君子敬始而慎终。 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夫厚其生而薄 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无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叛 之心也(1) 。君子以倍叛之心接臧、谷,犹且羞之,而 况以事其所隆亲乎!故死之为道也(2),一而不可得再 复也,臣之所以致重其君,子之所以致重其亲,于是 尽矣。故事生不忠厚、不敬文,谓之野;送死不忠厚、 不敬文,谓之瘠。君子贱野而羞瘠。故天子棺椁十重

(3)

,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然后皆有衣衾多

少厚薄之数,皆有翣菨文章之等(4);以敬饰之,使生 死终始若一,一足以为人愿,是先王之道、忠臣孝子 之极也。天子之丧动四海,

属诸侯(5)。诸侯之丧动通 国,属大夫。大夫之丧动一国,属修士。修士之丧动

一乡,属朋友。庶人之丧,合族党,动州里(6)。刑余 罪人之丧,不得合族党,独属妻子,棺椁三寸,衣衾 三领,不得饰棺,不得昼行,以昏墐(7),凡缘而往埋 (8) ,反,无哭泣之节,无衰麻之服(9),无亲疏月数 之等(10),各反其平,各复其始,已葬埋,若无丧者而 止,夫是之谓至辱。

【注释】

倍:通。倍叛之心:别人活着就敬重他, 他一死就怠慢他,这就是背叛了他,所以说是倍叛 之心 故:犹。为:犹 棺椁:古代的棺材有多层,最里面 的一口叫,套在外的大棺材都叫。十:当 字之误。《庄子· 天下》作天子棺椁七重 翣菨:当为翣蒌之误,古书中也写 菨蒌翣柳蒌翣缕翣,是棺材的遮蔽物。 翣,形似团扇,用木条制成框,蒙上画着图案的布, 宽三尺,高二尺四寸,柄长五尺。灵车驶行时让人拿 着遮蔽灵柩,埋葬时便插在墓穴中遮蔽棺材。蒌 古代遮蔽衬垫棺材的饰物统称

它包括在旁的,在上的,以及衬垫棺材的木 材。文章:见 513 (2),此指翣蒌上的花纹图案。 属:聚集,会合。 州里:周代的行政单位,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一 乡,二千五百户为一州,二十五户为一里, 墐:通,用土掩埋。 缘:衣服的边饰。凡缘:指平常的服装。古代 送葬时穿丧服,此言穿平常的衣服,实是不作为丧礼 来办。 衰:通,古代的丧服之一,是一 种披在胸前的麻布条,宽四寸,长六寸。 无亲疏月数之等:古代的丧礼规定,生者和死 者的亲疏关系不同,服丧的期限也就有三年、一年、 九个月、五个月、三个月之类的差别。由于罪人之死不得合族党没有亲戚参加,所以就无亲疏之分,也 就没有丧期的分等。

【译文】

礼, 是严谨地处理生与死的。 是人生的开始; 生, 死,是人生的终结。这终结和开始都处理得好,那么 为人之道也就完备了。 所以君子严肃地对待人生的开

始而慎重地对待人生的终结。 对待这终结与开始就像 对待同一件事一样,这是君子的原则,是礼义的具体 规定。看重人活着的时候而看轻人的死亡,这是敬重 活人的有知觉而怠慢死人的没有知觉, 这是邪恶之人 的原则,是一种背叛别人的心肠。君子拿背叛别人的 心肠去对待奴仆、儿童,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用 这种心肠

来事奉自己所尊重的君主和亲爱的父母呢! 再说死亡有一条规律, 就是每人只死一次而不可能再 重复一次,所以臣子要表达对君主的敬重,子女要表 达对父母的敬重,在这个时候也就到头了。所以侍奉 生者不忠诚笃厚、不恭敬有礼,就称之为粗野;葬送 死者不忠诚笃厚、不恭敬有礼,就称之为薄待。君子 鄙视粗野而把薄待看作为羞耻。 所以天子的棺材有七 层,诸侯五层,大夫三层,士两层;其次,他们又都 有衣服被子方面或多或少、或厚或薄的数目规定,都 有棺材遮蔽物及其花纹图案的等级差别; 用这些来恭 敬地装饰死者,使他们在生前与死后、结束一生时与 开始一生时都像一个样子, 使这始终如一的完全满足 成为人们的愿望,这是古代圣王的原则,也是忠臣孝 子的最高准则。天子的丧事牵动整个天下,聚集诸侯 来送葬。诸侯的丧事牵动有友好交往的国家,聚集大 夫来送葬。大夫的丧事牵动一国,聚集上士来送葬。

上士的丧事牵动一乡, 聚集朋友来送葬。 百姓的丧事, 集合同族亲属来送葬,牵动州里。受过刑罚的罪犯的 丧事,不准聚集同族亲属来送葬,只能会合妻子儿女 来送葬, 棺材三寸厚, 衣服被子三套, 不准文饰棺材, 不准白日送葬,只能在黄昏埋葬,而且妻子儿女只能 穿着平常的服装去埋掉他, 回来后, 没有哭泣的礼节, 没有披麻戴孝的丧服, 没有因为亲戚的亲疏关系而形 成的服丧日期的等级差别, 各人都回到自己平常的情 况,各人都恢复到自己当初的样子,已经把他埋葬之 后,就像没有死过人一样而什么也不做,这叫做最大 的耻辱。

【原文】

1911 礼者,谨于吉凶不相厌者也(1)。紸纩听息之 (2),则夫忠臣孝子亦知其闵已(3),然而殡敛之具未 有求也(4);垂涕恐惧,然而幸生之心未已,持生之事 未辍也;卒矣,然后作具之。故虽备家,必逾日然后 能殡,三日而成服。然后告远者出矣,备物者作矣。 故殡,久不过七十日,速不损五十日。是何也?曰: 远者可以至矣,百求可以得矣,百事可以成矣。其忠 至矣,其节大矣,其文备矣,然后月朝卜日,月夕卜

(5),然后葬也。当是时也,其义止,谁得行之?其 义行,谁得止之?故三月之葬,其貌以生设饰死者也

(6)

,殆非直留死者以安生也,是致隆思慕之义也。

【注释】

厌:同,掩,侵袭。 紸注):安放。纩:新绵 絮。其质轻,遇气即动。紸纩:同属纩,指把绵絮 放在临终者的口鼻前。这是为了观察其是否断气。 闵:忧患,这里指垂危。 殡:停放灵柩,也就是入

棺后到埋葬前的仪式。 敛:见 196 (17)月朝卜日,月夕卜宅是倒句,实指前月之夕 卜宅,后月之朝卜日。 貌:古字,外貌,外表。饰死者:等于说 ,即给死者以尊荣之礼。

【译文】

礼,是严谨地使吉利的事与凶险的事互不侵犯 的。把新的绵絮放在临终者鼻前而倾听其气息的时

候,就是那些忠臣孝子也知道他垂危了,但是停柩入 殓的用具却还不去考虑; 虽然这时他们挂着眼泪惊恐 害怕,但是希望他能侥幸活下去的心思还没有止息, 维持他生命的事情也没有中止;直到他死了,才开始 准备治丧的物品。 所以, 即使是治丧物品齐备的人家, 也必须过了一天才能入棺停柩, 到第三天才穿上丧服 守丧。然后去远方报丧的人才出发了,准备治丧物品 的人才开始操办了。所以停放灵柩的时间,长不超过 七十天, 快也不少于五十天。 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 远方来奔丧的亲友可以赶到了,各种需求可以获得 了,各种事情可以办成了。人们的忠诚尽到了,对长 辈的礼节盛大了,仪式也齐备了,然后才在月底占卜 确定埋葬的地点,在月初占卜确定埋葬的日期,然后 才去埋葬。在这个时候,那道义上禁止的事,谁能去 做它?那道义上推行的事, 谁能禁止它?所以停柩三 个月的葬礼,它表面上是用生者的设施来装饰死者, 但实际上恐怕不是只保留一下死者来安慰生者, 这是 在表达尊重怀念的意思啊。

【原文】

1912 丧礼之凡(1):变而饰(2),动而远(3),久而平。

故死之为道也(4),不饰则恶,恶则不哀;尔则玩(5) 玩则厌,厌则忘(6),忘则不敬。一朝而丧其严亲,而 所以送葬之者不哀不敬, 则嫌于禽兽矣(7) 君子耻之。 故变而饰,所以灭恶也;动而远,所以遂敬也;久而 平,所以优生也(8)

【注释】

凡:平常,指通常的原则。 变:指死。参见《穀梁传· 昭公十五年》大夫以 注。饰:装饰,指饭唅、小敛、大敛等 等。 动:指举行丧礼中的各种仪式。动而远:举行 仪式时使死者逐步远离房间,如饭含在窗下,小敛在 门内,大敛在大堂前东面的台阶上,停柩在西面的台 阶上,送葬前祭路神在堂前台阶下,埋葬在远处的坟 墓中。 故:犹。为:犹 尔:通,近。玩:轻忽,习惯而不经心。 忘:当为字之娱。 嫌:近。

优:调节,协调。

【译文】

丧礼的一般原则是:人死后要装饰,举行丧礼仪 式要使死者逐步远去,时间长了便

恢复到平常的状 态。那死亡有一种规律,即:如果对死者不装饰,就 丑恶难看;丑恶难看,人们就不会哀痛了;如果死者 近了,人们就会漫不经心;漫不经心,就会厌弃;厌 弃了,就会怠慢;怠慢了,就会不恭敬。有朝一日死 了自己尊敬的父母亲, 但用来为他们送葬的却是不哀 痛、不恭敬,那就近于禽兽了。君子以此为耻辱。人 死后进行装饰,是用来消除丑恶难看的;举行丧礼仪 式时使死者远去,是用来成全恭敬的;时间长了就恢 复到平常状态,是用来协调生者的。

【原文】

1913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 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故文饰、粗恶,声乐、 哭泣,恬愉、忧戚,是反也;然而礼兼而用之,时举 而代御。故文饰、声乐、恬愉,所以持平奉吉也;粗

衰、哭泣、忧戚(1),所以持险奉凶也。故其立文饰也, 不至于窕冶(2);其立粗衰也,不至于瘠弃;其立声乐、 恬愉也,不至于流淫惰慢;其立哭泣、哀戚也,不至 于隘慑伤生(3)。是礼之中流也。

【注释】

衰:当为字之误。下同。 窕:通,妖艳。 隘:穷。慑:悲戚。

【译文】

礼,是截长补短,减损有余、增加不足,使爱怜 恭敬的仪式能完全实施、从而养成美好的德行道义 的。所以仪文修饰和粗略简陋,音乐和哭泣,安适愉 快和忧愁悲伤,这些都是相反的;但是礼对它们一并 加以应用,按时拿出来交替使用。仪文修饰、音乐、 安适愉快,是用来奉持平安和吉祥的;粗略简陋、哭 泣、忧愁悲伤,是用来奉持凶恶和不幸的。所以礼在 确立仪文修饰的规范时,不会弄到妖艳的地步;它在 确立粗略简陋的规范时,不会弄到毁伤形体的地步;

它在确立音乐、安适愉快的规范时,不会弄到放荡懈 怠的地步;它在确立哭泣、哀痛的规范时,不会弄到 过度悲戚、伤害身体的地步。这就是礼的中庸之道。

【原文】

1914 故情貌之变,足以别吉凶、明贵贱亲疏之节, 期止矣(1);外是,奸也;虽难,君子贱之。故量食而 食之,量要而带之(2)。相高以毁瘠,是奸人之道也, 非礼义之文也,非孝子之情也,将以有为者也(3)。故 说豫娩泽(4),忧戚萃恶(5),是吉凶忧愉之情发于颜色 者也。歌谣謸笑(6),哭泣谛号(7),是吉凶忧愉之情发 于声音者也。刍豢、稻粱、酒醴、饘鬻(8),鱼肉、菽 藿、酒浆(9),是吉凶忧愉之情发于食饮者也。卑絻、 黼黻、文织(10),资粗、衰绖、菲繐、菅屦(11),是吉 凶忧愉之情发于衣服者也。 疏房、檖庙、越席、床笫、 几筵,属茨、倚庐、席薪、枕块(12),是吉凶忧愉之情 发于

居处者也。两情者,人生固有端焉(13)。若夫断之 继之,博之浅之(14),益之损之,类之尽之(15),盛之 美之,使本末终始莫不顺比(16),足以为万世则,则是 礼也。非顺孰修为之君子(17),莫之能知也。

【注释】

期:当作,就。 要:同 有为:有所作为,指沽名钓誉以取得官爵。 《庄 · 外物》:演门有亲死者,以善毁,爵为官师。其 党人毁而死者半。即其例。 故:犹。说:通。豫:通,欢乐。 娩:温和,美好,形容脸色的喜悦。泽: 光泽,形容高兴时容光焕发。 萃:通,面色黄瘦。恶:丑恶难看,形容 愁眉苦脸的样子。 歌谣:有音乐伴奏的歌唱叫,无音乐伴奏 的歌唱叫。謸:戏谑,开玩笑。 谛:通,出声地哭。号: 大声哭。 饘:同,厚粥。鬻:同 稀粥。饘鬻是碰到凶事时的饮食,宜与鱼肉二字 相倒。 菽:见 1011(7)。藿:豆叶,嫩时可食。酒: 当作 卑絻: 裨冕 10 (3) 3 (2) 一说

字之误。弁、冕都是穿礼服时戴的礼帽,吉礼 之服用冕,通常的礼服用弁。黼黻:见 513 (2) 资:丧服的一种,即齐衰,用 粗麻布做成,因其缉边缝齐,故称齐衰。粗:粗布, 此指守丧时穿的祖布衣。衰:见 1910 (9)。绖 :古代丧期结在头上或腰间的麻带。菲繐 :薄而稀的麻布,此指繐衰,是一种用于 丧期为五个月的丧服。菅:茅草。 属:连接。茨:用芦苇、 茅草盖的屋顶。倚庐:古人为父母守丧时所住的简陋 房屋。 它是在中门之外的东墙下把木头斜倚在墙上搭 成的,所以叫倚庐。薪:柴草。席薪、枕块:以柴草 为席,以土块为枕,是为父母守丧时的礼仪。 生:通 博、浅:多闻叫,少闻叫 这里用作使动词。 类:法,参见 114 (1) 顺比:顺从,和顺。使本末终始莫不顺比: 197 所说的本末相顺,终始相应 孰:同。修:参见 413 (11)

【译文】

所以神情容貌的变化,能够用来区别吉利与不 幸、表明贵贱亲疏之间的礼节等级,就作罢了;超出 了这个程度,就是奸邪的行为;即使是难以做到的, 君子也鄙视它。所以要根据食量吃东西,根据腰身扎 带子。 拿哀伤得毁坏自己的身体而消瘦不堪来向别人 标榜自己的

高尚,这是奸邪之人的行径,不是礼义的 规定, 也不是孝子的真情, 而是要用它来有所作为的。 高兴欢乐时和颜悦色容光焕发, 忧愁悲伤时面色憔悴 愁眉苦脸, 这是碰到吉利与不幸时忧愁愉快的心情在 脸色上的表现。歌唱嬉笑,哭泣啼号,这是碰到吉利 与不幸时忧愁愉快的心情在声音上的表现。 牛羊猪狗 等肉食、稻米谷子等细粮、甜酒、鱼肉,稀饭、豆叶、 汤水, 这是碰到吉利与不幸时忧愁愉快的心情在饮食 上的表现。礼服礼帽、礼服上的花纹、有彩色花纹的 丝织品,丧服粗布衣、麻条麻带、薄麻衣、用茅草编 成的鞋, 这是碰到吉利与不幸时忧愁愉快的心情在衣 服上的表现。窗户通明的房间、深邃的朝堂、柔软的 蒲席、床上的竹铺、短桌与竹席,编结茅草而成的屋 顶、靠在墙边上的简陋房屋、把柴草当作垫席、把土 块当作枕头, 这是碰到吉利与不幸时忧愁愉快的心情 在居住上的表现。忧愁愉快这两种心情,在人的生性

中本来就存在着根源,至于使这两种心情断绝或持 续,使它们较多地被人了解或较少地被人了解,使它 们增强或减损, 使它们既合乎法度又能充分地表达出 来,使它们既旺盛又美好,使根本原则和具体细节、 人生终结的仪式和人生开始的仪式没有不和顺的, 全可以用来作为千秋万代的法则,这就是礼啦。如果 不是顺从礼、精通礼、学习礼、实行礼的君子,是不 能够懂得这些道理的。

【原文】

1915 故曰:性者,本始材朴也(1);伪者;文理隆 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2),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 故曰: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3),性伪合 而天下治。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4);地能载人,不 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5) 《诗》曰(6)怀柔百神,及河乔岳。此之谓也。

【注释】

朴:未加工过的木材。

《集解》无,据宋浙本补。 阴阳:见 173 (3) 辨:通,治理。 分:次,安排。 引诗见《诗· 周颂· 时迈》。

【译文】

所以说:先天的本性,就像是原始的未加工过的 木材;后天的人为加工,则表现在礼节仪式的隆重盛 大。没有本性,那么人为加工就没有地方施加;没有 人为加工,那么本性也不能自行完美。本性和人为的 加工相结合,然后才能成就圣人的名声,统一天下的 功业也因此而能完成了。 所以说: 上天和大地相配合, 万物就产生了;阴气和阳气相接触,变化就出现了; 本性和人为的加工改造相结合,天下就治理好了。上 天能

产生万物,但不能治理万物;大地能负载人民, 但不能治理人民;宇宙间的各种东西和各类人,得依 靠圣人才能安排好。《诗》云:招徕安抚众神仙来 到黄河高泰山。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原文】

1916 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 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1),终始一也。始卒, 沐浴、髻体、饭唅(2),象生执也。不沐,则濡栉三律 而止;不浴,则濡巾三式而止(3)。充耳而设瑱,饭以 生稻,唅以槁骨(4),反生术矣。设亵衣(5),袭三称(6) 缙绅而无钩带矣(7)。设掩面儇目(8),儇而不冠笄矣(9) 书其名(10),置于其重(11),则名不见而柩独明矣。荐 (12),则冠有鍪而毋縰(13),瓮、庑虚而不实(14),有 簟席而无床笫,木器不成斫,陶器不成物,薄器不成 (15),笙、竽具而不和,琴、瑟张而不均,舆藏而马 反,告不用也。具生器以适墓,象徙道也。略而不尽, 貌而不功(16),趋舆而藏之,金革辔靷而不入(17),明 不用也;象徙道,又明不用也。是皆所以重哀也。故 生器文而不功,明器貌而不用(18)。凡礼,事生,饰欢 也;送死,饰哀也;祭祀,饰敬也;师旅,饰威也。 是百王之所同、 古今之所一也, 未有知其所由来者也。 故圹垄,其貌象室屋也;棺椁,其貌象版、盖、斯象、 拂也(19) ;无帾、丝歶、缕翣(20),其貌以象菲、帷、 帱、 尉也(21) 抗折(22) 其貌以象菲、 茨、 番、 阏也(23) 故丧礼者,无它焉,明死生之义,送以哀敬而终周藏 也。故葬埋,敬藏其形也;祭祀,敬事其神也;其铭、

诔、系世(24),敬传其名也。事生,饰始也;送死,饰 终也。终始具,而孝子之事毕、圣人之道备矣。

【注释】

如死如生,如亡如存当作事死如生、事亡如 ,见本篇末。 髻:同,把头发束起来。体: 肢体,此指整理四肢、剪指甲等等。唅:古代给贵族 办丧事时,塞在死人口中的珠、玉、贝、米等物统称,死者所含之物视其贵贱等级而定。饭唅:把唅 放在死者口中。 式:通 槁:枯。槁骨:贝。 设:《集解》作,据古逸丛书本改。设: 铺陈,此指穿上。亵衣:贴身上衣。 袭:加穿。称:计算衣服 的量词,套。 缙:同,插。绅:古代贵族束在腰间的大 带。缙绅:即搢笏,指把笏 插在腰带上。 掩面:又称,死者的裹头巾。按古代礼仪,

死人用整幅宽、五尺长的白色熟绢裹头。见《仪礼· 丧礼》。儇,通,绕。 儇目:又

幎目,是用丝带扎在死者眼上 的黑色方巾,一尺二寸见方。 笄:古代固定发髻或别住帽子用的簪 子。固定发髻的笄男女皆有,固定帽子的笄只有男子 才有。 书其名:古代贵族死后,把名字写在明旌上,用绛帛粉书。 重:死者刚死未葬时暂时代替 神主牌的木牌。置于其重:指把写好名字的明旌覆在 重上,所以下句说名不见 荐:献。器:指明器,古代用竹、木、陶土等 制作的随葬器物。 毋:通。縰:同“C ”,古时包 头发的丝巾。 庑:一种瓦制的酒器,形似今之酒 甏。 内:当为字之误。一说 貌:今据宋浙本改。以下五字同。功: 精好。 金:指代金属之器。此指,即挂在马嚼子

上的铃。一说指马缰绳头上的铜制饰品。革:指 氏皮革制品,此指,即套在马颈上用来负轭的皮 带。辔:缰绳。靷:引车前行 的皮带,一端系于马颈的皮套上,一端系于车轴上。 金革辔靷:在此指代拉车的马及其设备。 这两句当作故生器文而不用, 明器貌而不功 文:礼仪,参见 18 (8)。生器文而不用:承上文具生器以适墓,象徒道也象徙道,又明不用也 明器貌而不功:承上文略而不尽,貌而不功 版:通,车两旁挡风尘的厢板。 盖:车顶盖。斯象:当作轼蒙之音误,之形讹。轼蒙,就是前面车轼上的皮革覆 盖物,又称。《尔雅· 释器》:舆革, 前谓之鞎,后谓之鞎。一说字之误,是衍文。拂:通,即 遮蔽车后门的皮帘。 无:覆盖在尸体上的单被。帾:通,覆盖在棺材上的绵被。丝:指遮蔽棺材的丝织 品。歶:通,精纺的细麻 布, 此指遮蔽棺材的麻织品。 19 缕: 10 (4)

菲: 挡门的草帘。 帷: 围在四周的帐幕。 :帐子。尉:通:小网,指 网状的帷帐,类似今之圆顶帐。一说之误。 抗折:都是承重的木材葬具。折的形状如木条 子制成的床屉子,它放在抗的下面,横跨在墓穴上, 犹如墓穴的天花板。抗的形状像折,但

更坚实,它置 于折之上、坟冢之下,直接承受泥土的压力。 槾:通,粉刷过的墙壁。茨 :用茅草、芦苇盖的屋顶。番:通,篱 笆。阏:堵塞,此指挡风尘的门。 铭:刻在钟鼎等器物上记述生平功德的文字。 诔: 累述死者功德以示哀悼的文字。 系世: 《帝系》 《世本》之类,它们是记载帝王与诸侯氏族世系的谱 牒。

【译文】

丧葬的礼仪,就是按照活人的情形来装饰死人, 大致地摹拟他的生前来送他的终。 所以侍奉逝世如同 侍奉出生,侍奉死人如同侍奉活人,对待人生的终结 与对待人生的开始一个样。刚死的时候,给他洗头洗 澡、束头发剪指甲、把含物放入口中,这是摹拟他生

前的操作。如果不洗头,就用沾湿的梳蓖梳理三下就 可以了;如果不洗澡,就用沾湿的毛巾擦三遍就可以 了。填塞耳朵而设置了充耳,把生米喂入口中,把贝 塞在嘴里,这就和出生时的办法相反了。给死者穿好 内衣,再穿上三套外衣,把朝板插在腰带上但没有钩 紧腰带的钩子了。裹上遮脸的白绢和遮眼的黑色丝 巾,束起头发而不戴帽子、不插簪子了。把死者的名 字写在狭长的明旌上, 然后把它覆在死者的临时神主 牌上,那么他的名字就看不见而只有灵柩十分明显 了。送给死者的随葬器物,戴在头上的有头盔似的帽 子而没有包发的丝中,瓮、?空着不放东西,有竹席 而没有床上的竹铺, 木器不作加工, 陶器不制成成品, 竹子芦苇做成的器物不中用,笙、竽具备而不调和, 琴、瑟绷上弦而不加调节,装运棺材的车子随同埋葬 而马却牵回去,这些都表示随葬的东西是不用的。准 备好了生前的用具而送到墓中,这是模拟搬家的办 法。随葬的器物简略而不完备,只具外貌而不精制, 赶着丧车去把它埋葬掉, 但拉车的马及其设备却不埋 进去,这些都是为了表明随葬的东西是不用的;模拟 搬家的办法,也是表明那些随葬的东西不用了。这些 都是为了加重哀悼之情的。所以,生前的用具只起礼 仪的作用而不再用它,随葬的器物只具外貌而不精

制。凡是礼仪,侍奉出生,是为了润饰欢乐之情;葬 送死者,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哀悼之情;祭祀,是为了 修饰恭敬之情;军队,是为了装饰威武之势。这是各 代帝王都相同、古今都一致的,但是没有人知道它是 从什么时代传下来的。所以墓穴和坟冢,它们的形状 像房屋;内棺外棺,它们的形状像车旁板、车顶盖、 车前皮盖、车后革帘构成的车厢,尸休与棺材上的被 子、丝织麻织的遮蔽品、棺材的遮蔽物,它们的形状 是模仿门帘和各种帷帐的;承

负坟冢、覆盖墓穴的葬 具抗折,它们的形状是模仿墙壁、屋顶、篱笆和门户 的。所以,丧葬的礼仪,并没有其它的涵义,而是为 了彰明生死的意义, 以悲哀恭敬的心情去葬送死者而 最终把他周到地掩藏好。所以埋葬,是为了恭敬地掩 藏死者的躯体; 祭祀, 是为了恭敬地侍奉死者的灵魂; 那些铭文、诔辞、传记家谱,是为了恭敬地传颂死者 的名声。事奉出生的礼仪,是装饰人生的开始;葬送 死者的礼仪,是装饰人生的终结。这终结与开始的礼 仪全部做到了,那么孝子的事情也就完成了,圣人的 道德也就具备了。

【原文】

1917 刻死而附生谓之墨(1),刻生而附死谓之惑, 杀生而送死谓之贼。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使死生终始 莫不称宜而好善,是礼义之法式也,儒者是矣。

【注释】

刻:削减。附:增益。墨:俭省刻薄。 墨家主张薄葬,所以把丧葬俭省刻 薄称为,这是字的一种社会文化意义。

【译文】

削减死者的用度来增加生者的用度叫做刻薄, 减生者的用度来增加死者的用度叫做迷惑, 杀掉生者 来殉葬叫做残害。大致地摹拟他的生前来送他的终, 使逝世和在世、 人生终结和人生开始时的仪式无不得 当合宜而尽善尽美,这就是礼义的法度标准了,儒者 就是这样的啊。

【原文】

1918 三年之丧,何也?曰:称情而立文,因以饰

(1),别亲疏、贵贱之节而不可益损也。故曰:无适 不易之术也。创巨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三 年之丧,称情而立文,所以为至痛极也(2)。齐衰、苴 杖、居庐、食粥、席薪、枕块(3),所以为至痛饰也。 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哀痛未尽,思慕未忘,然 而礼以是断之者,岂不以送死有已、复生有节也哉? 凡生乎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 不爱其类。今夫大鸟兽则失亡其群匹(4),越月逾时, 则必反铅(5);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踯躅焉, 踟蹰焉,然后能去之也。小者是燕爵犹有啁噍之顷焉

(6)

,然后能去之。故有血气之属莫知于人,故人之于

其亲也,至死无穷。将由夫愚陋淫邪之人与?则彼朝 死而夕忘之;然而纵之,则是曾鸟兽之不若也,彼安 能相与群居而无乱乎?将由夫修饰之君子与?则三 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若驷之过隙;然而遂之,则 是无穷也。故先王圣人安为之立中制节(7),一使足以 成文理,则舍之矣。

【注释】

饰:通,整治。群:指有亲属关系的群体。 极:极限,最高限度。指极度的悲痛不可再超

过这三年的期限,它是下文所说的送死有已的具体 体现。

衰:见 1914 (11)。苴:通 苴杖:用粗劣的竹子做成的手杖,供哭丧时用。庐: 倚庐,见 1914 (12) 则:若。 反:通。铅:通沿。顺流而下 沿,此指随大流、合群。 是:则。爵:同。啁噍: 啁啾,象声词,形容细碎杂乱的鸟鸣声。 安:语助词。

【译文】

三年的服丧,是为了什么呢?回答说:这是根据 人的感情来确立礼仪制度,藉以整治亲族,区别亲近 的人与疏远的人之间、 高贵者与卑贱者之间的不同礼 节,而不能再增减的了。所以说:这是无论到什么地 方也不可改变的措施。 创伤大的, 它的愈合时间就长; 疼痛厉害的,它的痊愈就慢。三年的服丧,是根据人 的感情来确立的礼仪制度, 是用来给极其悲痛的感情 所确立的最高期限。穿着丧服、撑着孝棍、住在简陋

的房屋中、吃薄粥、把柴草当作垫席、把土块当作枕 头,是用来给极其悲痛的心情所作的外表装饰。三年 的服丧,二十五个月就完毕了,但哀痛之情并没有了 结,思念之心并没有忘怀,然而礼制却规定在这个时 候终止服丧,这难道不是因为送别死者要有个终结、 恢复正常的生活要有所节制吗?凡是生长在天地之 间的,有血气的种属一定有智能,而有智能的种属没 有不爱自己同类的。 现在那些大的飞禽走兽如果失去 了它的群体或配偶, 那么过了一个月或超过了一定的 时间,就一定会返回合群;经过原来住过的地方,就 一定会在那里徘徊周旋,在那里啼鸣吼叫,在那里驻 足踏步,在那里来回走动,然后才能离开那里。小的 嘛就是燕子麻雀之类也还要在那里叽叽喳喳个一会 儿,然后才能离开那里。有血气的种属没有比人更聪 明的了,所以人对于自己父母的感情,到死也没有穷 尽。 要依从那些愚蠢浅陋放荡邪恶的人么?那么他们 的父母亲早晨死了,到晚上就忘了;像这种情况如果 还放任他们,那么他们就连鸟兽也不如了,他们又怎 么能互相在一起合群居住而没有动乱呢?要依从那 些注重道德修养的君子么?那么三年的服丧, 二十五 个月就完毕了, 他们会觉得那时间快得就像驾车的四 匹马经过一个墙缝一样; 像这种情况如果还是成全他

们,那么他们就会无限期地服丧。所以先王圣人就给 人们确立了适中的标准、制定了这服丧三年的礼节, 一律使人们能够完成礼仪,然后就除去丧服。

【原文】

1919 然则何以分之(1)?曰:至亲以期断(2) 是何也?曰:天地则已易矣,四时则已遍矣,其 在宇中者莫不更始矣,故先王案以此象之也(3) 然则

三年何也?曰:加隆焉,案使倍之,故再期 也。 由九月以下,何也?曰:案使不及也。故三年以 为隆,缌、小功以为杀(4),期、九月以为间。上取象 于天,下取象于地(5),中取则于人,人所以群居和一 之理尽矣。故三年之丧,人道之至文者也。夫是之谓 至隆。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一也。

【注释】

分:半。之:指服丧三年。 分之:将三年打对折,指服丧一年。按古代礼制,父 在为母、已嫁女为父母都服丧一年。

期:周年。 案:语助词,下同。 缌:细麻布,此指细麻布制成的丧服, 服期三个月,是古代五种丧服中最轻的一种。对关系较远的亲属、亲 戚如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外祖父母、岳父母、 中表兄弟等都服晏子治东阿讲义

  《晏子治东阿》知识点讲义

  原文

  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shǔ,责备)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许之。

  于是明年上计,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bēi池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君反以罪臣;今臣后之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曾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近臣),陂池之鱼,入于权家。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再拜便辟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强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

  翻译

  晏子治理东阿三年,齐景公召他来并责备他说:我认为你还可以,才让你去治理东阿;如今(谁知东阿)却被你治理得混乱不堪。你退下去自已仔细反省吧,我要对你进行大大地责罚。

  晏子回答说:臣子我请求改变方针和办法来治理东,如果三年后还治理不好,就让我为此事而死。景公答应了他。这样,到了第二年年终朝廷考核地方官政绩(进行表彰)时,景公迎上来祝贺晏子说:您治理东阿很好啊!

  晏子回答说:臣子我从前治理东阿,不听从私人请托,不接受财物送礼;水泽池塘的鱼,全用来使贫苦百姓受利。在这个时候,百姓没有挨饿的,可是国君您反倒怪罪我。如今我治理东阿,听从私人请托,接受财物送礼,加倍征收赋税,少上交给国库。水泽池塘的鱼,交给权贵人家。在这时候,挨饿的百姓已超过半数了,国君您反倒迎接我、祝贺我。臣我很愚蠢,不能再去治理东阿了,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给有才能的人让路。晏子说罢,拜了两拜就退避一旁,景公于是离开座位向晏子道歉说:您再去治理东阿吧。东阿,是您的东阿,我不再干预了。

  通假字

  属托不行

  并曾赋敛

  仓库少内

  再拜便辟

  古今异义

  寡人将加大诛于子

  于是明年上计

  属托不行,货不至赂

  仓库少内,便事左右。

  词类活用

  三年不治,臣请死之(名词的为动用法,„„而死)

  而君反以罪臣(名词活用为动词,怪罪,责怪)

  以利其民

  文言句式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主谓倒装句)

  寡人将加大诛于子。

  东阿者,子之东阿也。

  课文研读

  1、梳理文章脉络:晏子治东阿三年——召而数之——请改道易行——迎而贺之——晏子论道——景公下席而谢之

  2、在这个故事中晏子采用了什么方法说服景公?

  明确:文章采用前后对比的方法。

  3、对晏子前后两次不同的治理,齐景公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晏子受命治理东阿,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贫民,经过三年的精心治理,东阿社会安定,百姓乐业;但是景公反以罪臣改道易行后三年,晏子不惩治懒人恶人,决狱断案,袒护豪强,甚至营私舞弊、欺上瞒下,但齐景公迎而贺臣

  4、齐景公为什么有这样不同的态度?你对此有什么启示?

  明确:齐景公只听信近臣对晏子的评价,导致他在评价晏子时出现了失误。通过两次治理东阿的行为,告诫齐景公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则天下治平,百姓和集。同时也启发后人:评价人(考核官员是否尽职尽责)要客观公正,不能偏听偏信,不作实际调查研究就轻下结论。

  知识常识

  1、晏子,字仲,名婴,谥号为平,夷维人,为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世。博闻强识,善于辞令。他主张以礼治国,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汉代刘向《晏子春秋》叙录,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论。

  《晏子春秋》是记录晏子思想言行的一部书,相传是晏子所作,实为后人根据晏子的逸闻轶事编写的。全书八卷,包括《内篇》六卷,《外篇》二卷,共收录200多个简短故事。

  2、刘向是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人。汉成帝时改名为,所撰的《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等书。

  《说苑》是刘向散文的代表作,是刘向分类纂辑先秦至汉初史事和传说,杂以议论,以阐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点为主旨。其中很多篇章类于后来的志人小说,在刘向散文中最具文学价值,对后来的文言小说有不少影响。晏子治东阿说课

  《晏子治东阿》说课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一位哲人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仰望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语文教育尤其需要唤醒,唤醒教师自身的主体意识,唤醒文本的生命内涵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唤醒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下面与各位分享的是我对课文《晏子治东阿》的教学设想,并力求体现这一理念。 《晏子治东阿》选编在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这一单元主要是学习和解读古代优秀的议论文,引导学生领悟文本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价值,学会用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作品,在批判性思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晏子治东阿》是本单元唯一一篇篇幅短小故事性又强又可以多角度挖掘内涵的作品,这给了我们一个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评价古代文学作品的机会。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就能基本读懂文章内容,可以给他们带来学习的成就感;文中生动鲜活的人物和跌宕变化的故事,可以给学生带来阅读的趣味感;引导学生用现代的眼光去评价文本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君臣关系等,将起到读史鉴今的作用,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及文言句式。

  2. 感悟文章启示,学会辩证地评价政治家与实干家的言行。

  而考虑到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重视的学习和积累,而忽略了对的内涵的理解和挖掘,因此总是对学习文言文存在抵抗的情绪,觉得文言文学习枯燥无味,难以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精神文化产生共鸣。因此我把目标2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我们都知道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统一,而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阅读时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基于此,本节课以启发——探讨式教法为主要的教学形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处于积极地思考状态。再辅以诵读法、体悟法,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那么,为了达到我的教学目标,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本着教重思维启发,学重思维感知的教学原则,我对本节课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回忆《晏子使楚》的故事,并通过朗读当中晏子的一些言辞,说说晏子的形象特点。提出:《晏子使楚》一文展现了晏子作为外交家沉着冷静、能言善辩的一面,那么晏子作为地方官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以设疑的方式带领学生进入文本寻求答案。

  环节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语文课的语文味要通过朗读体现出来,通过朗读读出体会,读出理解。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学生标出易读错的字及通假字字音。接着让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声音洪亮,徐疾有致,做到耳到眼到口到心到,从朗读中体会节奏,把握作品神韵。最后请学生全班齐读。

  环节三、疏通字词

  结合注释,要求学生通过自学、互相交流完成以下任务:

  1.整理通假字:”“”“”“

  2.解释重点字词:而、数、使、察、诛、死、利、罪、再拜、谢、强、与。

  3.翻译课文。

  教师检测自学效果,重点讲解字的为动用法,逐个分析课文中的字。指导归纳出文中”“”“ ”“等词的活用现象,不治”“明年”“不行”“仓库”“左右等词的古今异义,以及理解3个特殊句式: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东阿者,子之东阿也

  环节四、品读课文,把握文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当这三者产生真正的声明对话时,一种由文本引起的共鸣会使师生双方积极感受到一种探索的愉悦,同获得一种生命的唤醒。我将努力创设一种学生、教师、文本和谐对话的教学环境。提出问题——课文的题目晏子治东阿给我们交代了什么信息?全文围绕哪个字而展开?——引导学生找出全文的关键词,进一步探索课文,梳理何人治,治何处,怎样治,结果如何的脉络。

  通过阅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提及到的人物,并画出人物利益关系图。

  从而明确晏子前后两次治理东阿的方法、效果及景公的态度的差异,并分析原因何在?

  以此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写作。

  环节五、合作探究,挖掘内涵

  当然,阅读教学不仅仅是教学生读懂课文,我还将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上升到自己个人思想的表达。请学生从以下问题中自选其一回答,或以问题为思路谈谈你的感悟。

  1. 景公是如何得知晏子治理东阿的成效的?

  2. 晏子采取了何种进谏方式,此方式是否合理?

  3. 你认为景公是一位怎样的国君?

  4. 谈谈自己从《晏子治东阿》这一故事中得到的启示与感悟。 本环节属于开放性讨论,旨在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事物、辩证地看待问题,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价值,学会用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文学作品,在批判性思考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最后,归纳文章主旨。完成对整篇课文的教学。

  环节六、布置课后作业

  教与学的交汇点,是课堂学习内容的巩固与内化。所以,我布置的作业是: 1.请同学们查阅工具书,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掌握字的用法及意义。

  2.推荐阅读《论语》、《左传》、《史记》等经典古典名著。

  整个教学设计,我紧紧抓住唤醒二字,努力唤醒语文课堂最本真的美丽,让我的学生在语文课堂的浓厚氛围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让师生真正实现精神相遇和生命的唤醒与融合。晏子治东阿练习

  晏子治东阿

  一、基础积累,每题3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公召而数之   数:责备     B.而君反以罪臣    罪:怪罪 ..

  C.避贤者之路   避:避开、闪开   D.景公乃下席而谢之   谢:感谢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景公迎而贺之曰   登高而招   B.今臣后之治东阿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C.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甚矣,汝之不惠 D.寡人无复与焉 无乃尔是过与. ....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B.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 ..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或师焉,或不焉 ..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臣请改道易行   B.便事左右   C.陂池之鱼   D.于是明年上计    ........

  5.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句式特点一致的句子是( )

  A.寡人将加大诛于子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D.微斯人,吾谁与归

  6.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货赂至,并曾赋敛      B.仓库少内

  C.再拜便辟          D.臣愚不能复治东阿

  7.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请:请允许()

  B.子退而自察也     察:督促

  C.寡人将加大诛于子   诛:责罚  

  D.货赂不至       赂:财物

  8.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与晏子治理东阿正确做法有关的一组是( )

  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 属托不行,货赂不至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并曾赋敛,仓库少内     陂池之鱼,以利贫民   当此之时,民无饥者

  A.①③⑥  B.②⑤  C.①④  D.②③⑤

  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先前治理东阿,三年恪尽职守、廉洁自律、一心为民,虽然把东阿治理,但却遭受到景公的责怪,而且还要大大地责罚他。

  B.晏子第二次治理东阿,他改道易行,采取广征多敛、少向国家交纳赋税的策略,结果尽管没治理好东阿,百姓饥饿难挨,但景公却迎接祝贺,并且赞扬他有成绩。

  C.晏子治理好东阿时遭责罚,治理不好时却反而受到赞赏。究其深层原因,不难推断出是景公偏听偏信、不做实际调查研究。

  D.面对偏听偏信,不做实际调查研究就轻下结论,从而赏罚不明的景公,晏子已经不屑再为他做事,即使景公无复与焉,他也坚持想乞骸骨避贤者之路,不想再为景公效力。

  10.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1、用线给下面句子断句,3分。

  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许之于是明年上计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

  姓名       考号        成绩       请将选择题答案填在下表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 道歉的意思。

  2.【解析】选D。前者意为参与,干预,后者意为语气助词,通 A项,两个都是表示承接关系;B项,两个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项,两个都是语气助词,译为

  3.【解析】选AA项是名词的为动用法;BCD三项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4.【解析】选C。古今都是水泽、池塘的意思。 A项,古义:改变方针;今义:改变行走的路线;(河流)改变经过的路线。B项,古义:侍从;今义:方位名词。D项,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5.【解析】选B。与例句均为判断句。A项,状语后臵句;C项,主谓倒装句; D项,宾语前臵句。 独具【知识拓展】 文言文中倒装句的常见类型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主要包括四种,即宾语前臵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 8 - 臵句和介词结构后臵句。 (1)宾语前臵句。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翻译: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句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 (2)主谓倒装句。如: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翻译:你不聪明太厉害了! 句中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 (3)定语后臵句。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翻译:千里马,吃一顿可能吃尽一石粟。 句中马之千里者千里之马的倒装。

  (4)介词宾语后臵句。如: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 翻译:我从成年后开始在轩中读书。 句中读书轩中“()轩中读书的倒装。 在翻译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时,要注意将其句式还原成正常的语序,即译成与现代汉语语序一致的句子。

  6.【解析】选D A项,B项,C项,

  7.【解析】选B反省的意思。

  8.【解析】选B。此题应该注意题干中正确做法这四个字。不是晏子的做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 9 - 法,而是请求;是景公称赞晏子的话;是晏子第二次治理东阿故意采用的错误做法;是晏子治理东阿的业绩。所以只有正确。

  9.【解析】选D。是否继续再为景公做事,文中没有明确交代。

  10.答案:(1)你退下去自己仔细反省吧,我要对你实行严厉的责罚。 (2)臣子我从前治理东阿,不听从私人请托,不接受财物送礼。孔子论语十则--原文翻译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儿吗?我有才学,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并不恼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由!教给你什么叫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啊!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人们谥为呢?孔子说:孔文子聪敏好学,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因此谥他为啊!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也。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这些对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的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用来思考,却没有长进,不如去学习。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论语十则__原文翻译译文

  孔子论语十则 原文翻译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儿吗?我有才学,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并不恼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由!教给你什么叫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啊!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人们谥为呢?孔子说:孔文子聪敏好学,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因此谥他为啊!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也。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这些对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的呢?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用来思考,却没有长进,不如去学习。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家语原文及翻译晏子治东阿原文及翻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