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与古代文论关系的再认识

发布时间:2019-08-16 16:32:20

道家思想与古代文论关系的再认识
作者:朱炳宇
来源:《甘肃教育》2009年第11

        〔关键词〕 道家思想;古代文论;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43.8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6(A)—0052

        

        在中国文化史上,老庄的思想及其一系列基本理论范畴,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们在成为中国文化元典的同时,也为古代文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料。本文力求探讨道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文论之紧密关系,追寻其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渗透与影响。

        

        

        

        道家思想体系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理结构上得到融合与统一,成为两千年来支配中国人思想的两大精神支柱之一。道家主张绝圣弃智致虚极,守静笃复归于朴,崇尚自然,否定人为的艺术。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家的集大成者庄子继承老子学说而加以发展,明确表示: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就是说,既有成,便有亏;唯无成,才无亏。昭文不奏琴,则自然之声,无意而鸣动,自然而自在,和谐完美;而一奏琴,声韵既作,便有消歇,而且鼓角则丧商,挥宫则失徵,反倒五音不全,破坏了自然天籁的完美谐和。从这种思想出发,庄子以为语言文字乃是一种粗迹,最高的真理当求之于语言文字之外。他说: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可见道家所追求的,正是一种超乎言意之表、越乎声色之上的自然朴素之美。

        唐代司空图所谓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以及宋代严羽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云云,亦不外是文已尽而意有余的别样说法而已。在这里,文已尽而意有余或曰言有尽而意无穷,与庄子所追求的超乎言意之表、越乎声色之上的得鱼而忘筌得兔而忘蹄得意而忘言的观点,却又是息息相通的。

道家思想与古代文论关系的再认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