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详解

发布时间:

穴位详解
模块一:头正面



1)印堂穴

位置: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健脑醒神,安神定志,明目开窍。适用于前头痛、目眩、眼疾、感冒、精神疲乏、失眠、鼻炎、高血压等病症。感觉:按压有酸胀感。2)迎香穴
位置:鼻翼外旁开5分,鼻唇沟内。
主治:清热散风,宣通鼻窍,预防感冒。适用于感冒、鼻炎、鼻塞、嗅觉不灵、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感。鼻子不闻香臭,经按压有“通气”感。水沟穴(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点处。
主治:常用于小儿惊风、中暑、中风、面神经麻痹、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与急救。3)睛明穴
位置:目内眦旁上方0.1寸处。主治:常用于目疾病的治疗与保健。4)攒竹穴
位置:在眉头,当眶上切迹处。
主治:常用于头痛、目眩、眉骨痛、目赤肿痛、视物不清、流泪、口眼歪斜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5)太阳穴
位置: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移1寸凹陷处。
主治:醒脑明目,风镇痛,清堵除烦。适用于头痛头晕、偏头痛、神经衰弱、

感冒、视物不清、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重按较痛,有时向四周发散。6)下关穴
位置:颧弓下缘,下颚切迹之间的凹陷处,闭口取穴。
主治:下颚关节炎、面颊肌肤麻木、口眼歪斜、上牙痛、耳鸣耳聋等病症。7)四白穴
位置:四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解剖:在眶下孔处,当眼轮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间;有面动、静脉分支,眶下动、静脉有面神经分支,当眶下神经处。
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目闰动,口眼歪斜,头痛眩晕。指压该穴道,能提高眼睛机能,对于近视、色盲等眼部疾病很有疗效。
名解:四白。四,数词,指四面八方,亦指穴所在的周围空间。白,可见的颜色、肺之色也。四白穴名意指胃经经水在本穴快速气化成为天部之气。本穴物质为承泣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其性温热,由地部流至四白穴时,因吸收脾土之热而在本穴快速气化,气化之气形成白雾之状充斥四周,且清淅可见,故名四白穴。
模块二:头背面




1)百会穴
位置:头顶正中,两耳尖直上与头正中线交叉点处。
主治:升阳固脱,振奋阳气,清热开窍,健脑通络。适用于健忘失眠、精神不振、头昏脑胀、目眩耳鸣、中气下陷、内脏垂脱、头痛、高血压、中风、久泄等病症,为人体阳气聚会之气。感觉:局部按压有微胀感。

2)风池穴
位置:颈项后枕骨下,与乳突下缘相平,项肌外侧凹陷处。
主治:风解表,清头明目,通脑活络。适用于颈项强痛,头痛眩晕、失眠健忘、高血压、风湿病等病症。对发热恶寒、热病汗不出、目赤痛、鼻塞、鼻衄、耳聋气闭、耳鸣、牙痛、中风昏迷、口眼歪斜等病的疗效也非常显著。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3)完骨穴
位置:在耳后乳突后下方凹陷中,与风府穴平。
主治:常用于头痛、颈项强痛、口眼歪斜、牙痛、面颊肿痛等疾病的治疗与保健。4)风府穴
位置:位于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
解剖:在项韧带和项肌中,深部为环枕后膜和小脑延髓池;有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丛;布有第三颈神经和枕大神经支。
主治:癫狂,痫证,癔病,中风不语,悲恐惊悸,半身不遂,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目痛,鼻衄。按摩此穴道对于治疗多种颈部疾病、头部疾病都很有疗效,是人体督脉上重要的穴道之一。
配伍:配腰俞穴治足不仁;配昆仑穴治癫狂、多言;配二间穴、迎香穴治鼽衄;配金津穴、玉液穴、廉泉穴治舌强难言。别名:舌本穴,鬼穴。
名解:风府穴。风,指穴内气血为风气也。府,府宅也。风府穴名意指督脉之气在此吸湿化风。本穴物质为哑门穴传来的天部阳气,至本穴后,此气散热吸湿并

化为天部横行的风气,本穴为天部风气的重要生发之源,故名风府穴。
模块三:头侧面


1)下关穴
位置:颧弓下缘,下颚切迹之间的凹陷处,闭口取穴。
主治:下颚关节炎、面颊肌肤麻木、口眼歪斜、上牙痛、耳鸣耳聋等病症。2)颊车穴
位置: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处,咬牙时,咬肌隆起处。主治:适用于下牙痛、牙关紧闭、腮腺炎、口眼歪斜等病症。3)翳风穴

位置:在耳后乳突前下方,平耳垂后下缘的凹陷处。
主治:常用于耳聋、耳鸣、牙痛、颞颌关节病、面神经麻痹等疾病的治疗与保健。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方,当下颌髁状突后缘凹陷中。主治:耳部疾病的治疗与保健。5)神庭穴
定位:在头正中线上,入前发际0.5寸处。
主治: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眩晕、失眠、神经衰弱、鼻渊、癫狂等疾病的治疗和康复。6)丝竹空穴定位:在眉尾凹陷中。
主治:常用于头痛及其眼疾病的治疗与美容保健。7)地仓穴
定位:口角旁开0.4寸,直对承泣穴处。主治:常用于口眼歪斜的治疗与保健。8)承浆穴
定位:承浆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主治:口眼歪斜,唇紧,面肿,齿痛,齿衄,龈肿,流涎,口舌生疮,暴喑不言,消渴嗜饮,小便不禁,癫痫。
名解:承浆。承,承受也。浆,水与土的混和物也。该穴名意指任脉的冷降水湿及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胃经地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以及任脉廉泉穴冷降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本穴如同地部经水的承托之地,

名。9)听会穴
定位: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主治:常用于耳聋、耳鸣、牙痛、口眼歪斜、下颌关节疾病的治疗。10)率谷穴(率骨穴)
定位: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主治:常用于偏头痛、眩晕、小儿急惊风、慢惊风的治疗。
模块四:胸腹部



1)膻中穴
位置:胸部前正中线,两乳头之间,平第四肋间隙。
主治:宽胸理气,宣肺降逆,宁心除烦。适用于情志不舒、胸部胀闷。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气喘、呃逆等病症。感觉:局部按压有微胀感。

2)中脘穴
位置: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详见上述图解。
主治:调理脾胃,健脾化湿,和胃降逆,安神定志。适用于胃肠功能紊乱、胃痛胃炎、便秘腹泻、呕吐、肠鸣、心慌失眠等病症。是中医治疗脾胃疾病的重要人体穴位之一。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麻感。3)天枢穴
位置:肚脐旁开2寸处。
主治:调理脾胃,理气和中。适用于胃肠功能紊乱、肠鸣腹泻、腹痛腹胀、大便不畅、肠炎、水肿、月经不调等病症,对减肥有一定作用。感觉:局部按压有沉胀感,有时可向下发散。4)气海穴
位置:腹正中线,肚脐下1.5寸处。
主治:升阳补气,益肾固精。适用于气虚乏力、脘腹胀满、肠鸣腹泻、月经不调、阳痿遗精等病症。为补气要穴,有强壮和保健的作用。感觉:局部按压有沉胀感并向下腹发散。5)关元穴
位置:腹正中线,肚脐下3寸处。
主治:温肾减阳,回阳固脱,增补元气,通调冲任。适用于虚症、神疲乏力、元气不足、性功能低下、腹泻肠鸣、遗精、阳痿、小便频数、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不孕及慢性病的恢复,有强壮作用。6)缺盆穴

定位: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常用于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等的治疗。7)梁门穴
定位:在脐上4寸,任脉的中脘穴旁开2寸处。主治:常用于食欲不振及胃肠病症的治疗与保健。8)气冲穴
定位:天枢穴直下5寸,在耻骨结节处上方,任脉的曲骨穴旁开2寸处。主治:常用于外阴肿痛、腹痛、疝气、阳痿、月经不调、下肢冷痛的治疗。9)冲门穴
定位:在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旁开3.5寸,约在腹股沟外上缘,股动脉的外侧。主治:常用于腹痛、疝气、小便不利、带下等病症的治疗。10)大横穴
定位:在任脉的神阙穴(肚脐)旁开4寸处。
主治:常用于腹部疼痛、腹胀、泄泻、便秘等病症的治疗。11)盲俞穴
定位:在肚脐神阙穴旁开0.5寸处。主治:常用于腹部胀痛、便秘、泄泻的治疗。12)建里穴定位:在脐上3寸处。
主治:常用于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水肿的治疗。
模块五:腰背部



1)大椎穴
位置:第七颈椎棘突下。
主治:疏风解表,清热通阳,健脑强脊。适用于头颈强痛、骨蒸潮热、神疲乏力、腰脊拘急、感冒、落枕、颈椎病、气喘、热病等病症,有防病强壮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麻感。2)肩井穴
位置: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主治:开窍通经,理气活络,振奋阳气。适用于元气不足、头颈强痛、肩背疼痛、麻木、上臂抬举困难、高血压、感冒、风湿病、颈椎病等病症。感觉:局部揉拿有酸麻胀感,并向头部及下背部发散。3)天宗穴
位置:肩胛骨冈下窝的中点凹陷处。
主治:颈项、肩背及上肢的疼痛、麻木,肩背风湿症,外感风寒等病症。4)命门穴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
主治:补肾壮阳,培元固本,强壮腰脊。适用于肾虚腰脊疼痛、精亏脑鸣、阳痿、闭经、尿频、腹泻、肢冷、神经衰弱等病症,有补阳的作用。感觉:局部按压有胀感。5)腰阳关穴
位置:第四腰椎棘突下。
主治:常用于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骶部疼痛、下肢痿痹的治疗与保健。
模块六:背部2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宣肺理气,平喘止咳。适用于咳嗽气喘、感冒、外感风寒、盗汗、背痛等病症,对于各种肺病有一定的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2)心俞穴
位置: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调理气血,疏通心脉,宁心安神。适用于心慌心悸、冠心病、心绞痛、神经衰弱、失眠、背痛等病症,对于各种心脏病有一定的疗效。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3)肝俞穴
位置: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疏肝利胆,宽胸和胃,清头明目,理气调经。适用于情志不畅、胸肋胀闷、头目昏花、烦躁易怒、肝郁气滞、黄疸、肋痛、脊背痛等病症。对肝胆病有一定的作用。4)脾俞穴
位置: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健脾化湿,和胃止泻。适用于胃脘胀痛、消化不良、溃疡病、糖尿病、呕吐、泄泻、身体乏力、腰背痛等病症。对脾胃病有一定的作用。(俞穴图)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5)肾俞穴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补益脑髓,强壮腰肾,止咳定喘,聪耳明目。适用于肾虚腰痛、腰膝酸软、耳鸣目眩、健忘失眠、阳痿遗精、月经不调、神经衰弱、男子不育、女子不孕、肺心病气喘、肾不纳气、小儿发育不良、诸虚百损等病症。有全身强壮作用,对肾虚、肾炎有一定的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痛的感觉,用力不可过大,时间可稍长一些。6)八
位置:骶椎。又称上和下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合称“八穴”
主治: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小腹胀痛、盆腔炎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用推擦法可使局部发热并向小腹放散。7)风门穴
定位: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常用于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颈项强痛、腰背痛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8)膏肓穴
定位: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肩胛骨内缘,抱肘取穴。主治:常用于咳嗽、气短、健忘、遗精、阳痿、盗汗及诸虚百损的治疗。9)至阳穴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10)灵台穴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11)肾俞穴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补益脑髓,强壮腰肾,止咳定喘,聪耳明目。适用于肾虚腰痛、腰膝酸软、耳鸣目眩、健忘失眠、阳痿遗精、月经不调、神经衰弱、男子不育、女子不孕、肺心病气喘、肾不纳气、小儿发育不良、诸虚百损等病症。有全身强壮作用,对

肾虚、肾炎有一定的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痛的感觉,用力不可过大,时间可稍长一些。
模块七:上肢
1)曲池穴
位置:曲肘成90°,肘横纹外端凹陷中。
主治:风解表,清热利湿,调和气血。适用于外感发热、高血压、咽喉肿痛、上肢疼痛、麻木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有时向上肢指端发散。2)内关穴
位置:掌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宁心安神,理血止痛,宽胸理气。适用于情志不畅、神经衰弱、失眠心烦、胃脘不舒、心绞痛、胃痛、恶心、呕吐、晕船晕车等病症。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有时可发散至中指端。3)外关穴
位置:腕背横纹上2寸,尺、桡骨之间。
主治:清热疏风,疏通肩臂。适用于上肢外侧疼痛或麻木、偏瘫、落枕、偏头痛、热病、耳鸣耳聋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有时发散至手指。4)合谷穴
位置:拇、食指掌骨之中点,稍偏向食指侧。
主治:疏风解表,通经活络,镇静安神、通利五官。适用于头昏脑胀、口眼歪斜、咽喉肿痛、头痛、牙痛、耳鸣、发热、神经衰弱、手臂疼痛等病症。并可防治感

冒。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麻痛的感觉,有时可向上肢发散。
模块八:上肢内侧


1)少海穴
定位:曲肘,在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之间。

主治:多用于心痛、手臂麻木、颤抖的治疗与保健。2)劳宫穴
定位:在掌心中,第二、三掌骨之间,握拳时中指尖下取穴。
主治:常用于心痛、呕吐的治疗。3)中冲穴
定位:在中指尖端的中央。
主治:常用于中风昏迷、舌强不语、中暑及昏厥、小儿惊风的治疗与保健。4)神门穴
定位:在腕横纹尺侧端,当尺侧屈腕肌腱的桡侧凹陷处。主治:多用于心痛、心悸、心烦、失眠、神经衰弱的治疗与保健。5)少冲穴
定位:在手小指桡侧端,距指甲角0.1寸。作用;常用于心悸、心痛、中风昏迷的治疗与保健。6)内关穴
定位:仰掌,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屈腕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
主治:常用于心痛、心悸、胸闷、胃痛、呕吐、失眠、眩晕、上肢痹痛的治疗与保健。
模块九:上肢外侧



1)商阳穴
定位:在食指桡侧端,距离指甲角0.1寸。
主治:常用于咽喉肿痛、手指麻木、中风昏迷的治疗与保健。2)肩

定位:上臂外展90度,当肩峰前缘的凹陷处。
主治:常用于肩关节疼痛,上肢不能抬举、肩周炎的治疗与保健。3)少泽穴
定位:在手小指尺侧端,距离指甲角0.1寸。
主治:常用于昏迷、缺乳、乳腺炎、喉咙肿痛的治疗与保健。4)后溪穴
定位:握拳,在第五掌指关节尺侧后方,横纹头赤白肉际处。主治:常用于头项强痛、腰腿痛,肘臂及手指痉挛痛的治疗。5)小海穴
定位:曲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中定穴。主治:常用于颈项肩臂部疼痛、麻木的治疗与保健。6)肩贞穴
定位:在腋后皱臂直上1寸处。
主治:常用于肩胛疼痛、肩周炎、手臂痛、上肢不能抬举的治疗。7)关冲穴
定位:在环指尺侧端,距指甲角0.1寸。
主治:常用于咽喉肿痛、头痛、热病及其昏厥的治疗。8)手三里穴
定位:侧腕曲肘,曲池穴下2寸处。
主治:常用于胃肠病及其手臂疼痛麻木的治疗与保健。
模块十:下肢



1)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
主治: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疏风化湿,通经活络,益气健脑等。适用于肠胃功能低下、久病体弱、胃痛腹痛、消化不良、便秘腹泻、呕吐、肠鸣、高血压、失眠、半身不遂等病症。为养生长寿抗衰老的中药穴位,对美容、减肥亦有一定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麻感,有时可向下肢和足背发散。2)阳陵泉穴
位置:膝外侧下方,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清利肝胆,疏筋活络,滑利关节。适用于耳鸣耳聋、胸肋胀痛、半身不遂、下肢疼痛或麻木、膝关节炎、胆囊炎、口苦、呕吐等病症。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3)委中穴
位置:窝横纹正中线处。
主治:疏筋活络,风除湿,凉血泄热,强健腰膝。适用于腰背疼痛、屈伸不利、项强、腰肌劳损、下肢瘫痹、半身不遂、膝关节炎、小便不利等病症。感觉:局部按压有酸麻胀感,有时向腰部发散。4)承山穴
位置:小腿后面正中线,委中穴直下8寸,小腿腓肠肌两肌腹下方之间凹陷处。主治:疏筋止痉,疏利腰腿。适用于腰脊痛、小腿转筋、下肢无力等病症。感觉:局部按压可有酸麻微痛感,揉捏可有胀感。5)三阴交穴

位置:内踝直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健脾和胃,消谷化食,调经止痛,宁心安神,补阴除烦。适用于腹胀肠鸣、大便泄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痛经闭经、小便不利、神经衰弱、肾虚阳痿、失眠健忘、精力不足、容易疲劳等病症。对心、脑病有一定的作用,为主要保健穴。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麻感,有时可向小腹部发散。
模块十一:下肢内侧

1)公孙穴
定位:在足内侧,第一跖骨基底部下缘,当赤白肉际处。

主治:常用于胃痛、呕吐、消化不良、肠鸣、腹痛、泄泻等病症的治疗和保健。2)照海穴
定位:在内踝下缘凹陷处。
主治:常用于月经不调、带下、子宫脱垂、小便频数、便秘、咽喉干痛、失眠等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模块十二:下肢外侧
1

2

1)风市穴
定位: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横纹水平线上7寸。或简便定位法:直立,手下垂于体侧,中指尖所到处即是。
主治:常用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股外侧皮神经痛、腰病及脚气的治疗和保健。2)悬钟穴(绝骨穴)
定位:在外踝高点上3寸,当腓骨后缘。
主治:常用于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腹胀满、胁肋痛、下肢痿痹、脚气的治疗。3)足窍阴穴

定位:在第四趾外侧端,距离趾甲角0.1寸。
主治:常用于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咽喉痛、胸肋痛、多梦等的治疗。4)环跳穴
位置:股骨大转子和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处。
主治:风除湿,强腰通经。适用于风湿痹痛、下肢瘫痪、药膝疼痛、麻木不仁、坐骨神经痛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麻胀痛感,同时向下肢发散至小腿外侧及足部。5)殷门穴
位置:承扶穴与委中穴连线之间,承扶穴下6寸。
主治:通利腰腿。适用于腰脊疼痛、下肢瘫痪、麻木不仁等病症。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并向下肢后外侧发散。6)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
主治: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疏风化湿,通经活络,益气健脑等。适用于肠胃功能低下、久病体弱、胃痛腹痛、消化不良、便秘腹泻、呕吐、肠鸣、高血压、失眠、半身不遂等病症。为养生长寿抗衰老的中药穴位,对美容、减肥亦有一定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麻感,有时可向下肢和足背发散。
模块十三:足部
1)厉兑穴
位置:在第二趾外侧端,距趾甲角0.1寸。
主治:常用于面肿、口、牙痛、鼻衄、鼻流黄涕、胸腹胀满、多梦等病症的治

疗与保健。2)昆仑穴
位置:在外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平外踝高点取穴。
主治:常用于腰骶部疼痛、足跟肿痛、头痛、头项强痛、落枕、坐骨神经痛及目眩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3)申脉穴
位置:在外踝正下方凹陷中,详见上面穴解。主治:常用于头痛、失眠及腰腿痛的治疗与保健。4)太溪穴
位置:在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常用于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不利、咽喉肿痛、牙痛、耳鸣、耳聋、失眠、咳嗽、气短、腰痛、足跟痛等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穴位详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