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期期末调研模拟测试试卷

发布时间:2019-10-25 08:32:28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期期末调研模拟测试试卷

八年级语文试卷

1、积累与运用(选择题每题2分,共32)

1. 某校八(1)班苇杭同学在看到“职教中心杯”阳新县第二届校园书法大赛的通知后,他上交了一幅隶书的斗方作品,你觉得下面哪副作品最有可能是他向组委会提交的?( (2)

2.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

A(rǒng) (kuà) (cuān) 二氧化(guī)

B.褶(zhě) (xǐ) (guī ) 销声n ì)

C(qiǎng) (duò) n ì ) 犬牙(cī)

D.蛮(hèng) (jīn) (sù ) 怒不可(è)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

A.农谚 枯躁 虔诚 吹毛求疵

B.颠簸 沟壑 驰骋 接踵而至

C.舔舐 绚丽 打嗝 相辅相承

D.驿道 矗立 缄默 不修边副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

A.近期热播的电影《侏罗纪世界2》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轰动,观看者趋之若鹜,电影院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

B.共青团员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活动中,都要首当其冲,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C.董婧夸夸其谈,在《奇葩说》节目中深受观众喜爱。

D.当优美的旋律戛然而止时,整个晚会现场出奇的安静,人们沉浸在无尽的回味中。

5.下面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

A.唉!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我想静静。

B.最近,有伪造的假人民币流入我市,严重扰乱国家的货币流通。

C.通过“一师一优课”活动,我市教师的教学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D.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6依次填入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恰当,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

每个人的一生,难免遭受挫折和失败。

①一个暂时失利的人,如果继续努力,打算赢回,那么他今天的失利,就不是真正的失败。

②所不同的是,失败者总是把挫折当失败,以致于每一次挫折都能深深地打击他取胜的勇气。

③相反的,如果他失去了继续战斗的勇气,那就是真的输定了。

④成功者则是从不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面前,总是对自己说:“我不是失败了,而是没

有成功。”

A.①③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

7.古诗词名句填写。 (6分,每小题1)

(1) ,不必藏于己。(《大道之行也》)

2)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诗经.关雎》)

(3)曲径通幽处,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作者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的句子是:

(5) 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以梅花的高洁品质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品格的句子是:

(6)白居易的《卖炭翁》中,“ 。”两句诗刻画了卖炭翁虽然衣服单薄,但仍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只为碳能够卖个好价钱的矛盾心理。

8.综合性学习。(7)

清明节,在我们传统文化里,人们都会在这一天祭奠亲人,缅怀英烈。清明节又叫踏青节,

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在今年的清明节,我们阳新迎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中央电视台摄制组。摄制组先后在湘鄂赣边区红军烈士墓林和仙岛湖两地取景,现场直播阳新清明风俗和大好时光。

【活动报道】中央电视台摄制组准备为此次活动写一则报道,请你补全报道的题目:

,酬英雄壮志。(1)

【参观学习】学校准备组织年级50位同学,由李亮老师带队,到位于阳新龙港镇的“龙港革命历史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请你以学校(xx中学代替)的名义写一封介绍信。(3分)

【活动宣传】阳新革命老区近年的发展目新月异,假设你是某校八(1)班的班长,为了让本班同学欣赏到大美阳新,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这些年我们阳新所取得的成就。你打算采用怎样的活动向他们展示昵?请想出三个具体的活动。(3)

9名著常识。(7分,每空1)

1)保尔又问那女子:“您呢,女公民,您也拒绝干活吗?’’但是,霎时间他愣住了,因为站在他面前的竟是她。她好不容易才认出这个衣衫褴褛的人就是保尔。保尔身上穿着又旧又破的短褂,脚上穿着两只稀奇古怪的鞋子,脖子上围着一条脏毛巾,脸好久没洗了。只有他那双眼还跟从前一样炯炯有神。这正是他的眼睛。就是这个像叫花子一样的衣衫褴褛的人,不久以前还是她所爱的!世事变化得多么快啊!

选文中的“她”是保尔曾经的好友 也是保尔的一位好友。(2)

(2)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创作的《名人传》写的是贝多芬、 、托尔斯泰三位名人的传记,请从另外两位中(除贝多芬外)任选一位,概括其所遭遇到的痛苦与不幸。

(3)

3)路遥《平凡的世界》叙述了两位平凡的农民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的人生经历。在书中,我们既可感受到生活中的磨难,更能感受到世界的温情。有醇厚的父子父子之爱、纯洁的同窗友情、美好的同事情分,还有 ,以及 (2)

二、古诗文阅读(1 6)

()阅读下列两段文言文,完成1014题。(12)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沈宣词尝为丽水领,自言家大梁①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成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公遂日:“竞未尝乘。”因引出,至则奋眄②,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翌日,令诸子乘之,亦如是;诸仆乘,亦如是。因求前所直售宣词。宣罚得之,复如是。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前后至者皆不可。公阅马,一阅遂售之。后入飞龙蛩.上最爱宠,为当时名马。(选自《唐语林》)

【注释】①大梁:今河南开封,古时称大梁。②奋眄:举头斜视,不驯服的样子。③贡马:向皇帝进贡的马。④飞龙:指皇家。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A之不以其道 策:用马鞭驱赶

B.一食尽粟一石 或:有时

c.竟未 尝:尝试

D魏帅李公蔚市贡马 会:恰好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

A.鸣之不能通其意 客许直未及给

B.不千里称也 五十万

C.马之千里 前后至皆不可

D.是马也,虽有千里 令诸子乘,亦如是

12.下列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托物寓意,以千里马喻人才,以伯乐喻识才之人。

B·乙文寓理于事,通过千里马数易其主,最终成为名马的故事,表明了人才只有遇“明主”才能尽显其才的道理。

c.甲、乙两文所揭示的道理是一致的,都强调了伯乐是多么的重要。

D·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都写了因为缺少伯乐而导致千里马最终的悲惨命运。

13.给文中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

A.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 B.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

C·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 D.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

(二)诗歌鉴赏,完成第15--16题。(4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5、下面对该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开头两句中的“凄凉地”“弃置身”,便是诗人长时间遭贬的具体写照,流露出诗人长期被贬内心痛苦与愤慨。

    B.三、四两句,诗人巧用两个典故,前一个典故表达了他对旧友的怀念,后一个典故,作者感叹人事变迁之快,物是人非。

C.五、六两句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

    D.诗歌七、八两句,表达了诗人因长时间被贬,借酒消愁,以抒发内内心的苦闷的情感。

   16请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所呈现的景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并指出它揭示了怎样的自然理趣?(3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22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7--20题。 9分)

1954102

聪,亲爱的孩子。收到9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安慰你,又该谁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的人。我预料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次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越坚强的。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到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的),拿出这封信重读几遍。

17. 选文选自《 》,是作者写给儿子 (人名)的信。(2分)

18. 开头为什么这样称呼“聪,亲爱的孩子”?(2分)

19. 作者在信中是怎样开解劝慰儿子的?(3分)

20.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2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21----25题。(13)

父亲的田野

①浙西南莽莽苍苍的大山里,有一条清浅的小溪,自北向南穿村而去。几百年,凛冽的山泉水潺潺流淌——叮叮咚咚,像一支永不停歇的曲。横卧在小溪上拢成便桥的那几根木头,烂了更新,新的又烂了。人们负重过桥时,深一脚浅一脚,吱嘎、吱嘎地发出节奏的响动。

②习溪岸上的主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几年前,小木桥被钢筋水泥替代,村庄却没有了往日喧闹。孩子们都到镇里的寄宿制学校去了,年轻人也大多进了城。余数不多的一些村民——或上了年纪,或不适应城市的打工生活,仍在小溪两岸方圆不过十里的田野上,春耕夏种、秋收冬藏。我的父亲,就是其中的一位。

③清明过后,蕨菜早已欣欣然松开了拳头,天地间满眼都是萌萌的嫩绿,田野里一片生机盎然。山区海拔高,我们种的是单季稻,这时就要撤谷种育秧了。村上的农户大多育的是水秧,谷种直接撒进蓄水的母田里,然后就等着插田(即插秧)了:而我的父亲,总是先在一长溜田块上,用覆着尼龙膜的弓形棚育好秧苗,然后再移栽到水田里。

④秧苗的移栽即栽秧,这是一件极为枯燥而劳累的农活。时节大约在立夏的前两天。栽秧时我整天跟着父亲,弓着背伏在水田中央,左手掌托着一大柄带泥的秧苗,右手拇指和食指小心翼翼拔了秧,然后一根一根逐一插入田泥。

⑤三两天下.刚搬了家的秧苗,绿油油、颤巍巍,成片成片立在初夏的微风中,煞是惬意。而我却浑身酸痛得直不起腰,走起路像个老头儿。父亲是不计较栽秧的工夫和辛苦的,他只知道.比起水秧,这种方式育的秧插到田里,长势会更好、谷穗会更饱满。

⑥端午节前后,父亲栽的秧苗,已分蘖得茁茁壮壮了。而此时,祖父与耕牛也早已唤醒了蛰伏了一冬的稻田,正水漾漾、明晃晃地候着。这就到了插田的时节了。

⑦那时的乡村,插田和尝新米是极为重视的两件事,分别代表着希望与丰收。因此,插田那几日.家家户户的饭桌都特别丰盈。农谚“插田无豆腐,田埂当大路:插田无腌蛋,田埂全踩断”所表达的意思.就是插田时节要额外做豆腐、煮成鸭蛋。

⑧那些年,我既盼望丰盛的插田饭,又害怕插田。因为我插的秧总是疏疏密密、歪歪扭扭,横秧更是经常上下排错了行。而父亲对插田是非常讲究的,每一株秧都要与前后左右四株秧间隔二十多厘米,竖秧横秧对得笔直,就像参加广播体操表演的队伍那样。

⑨插田时。父亲打头,我在右侧。若是碰到百十米长的大丘田,我总要被父亲训斥几回。

这期间,还免不了被他拔掉几排歪扭得太不像话的秧重插。望着父亲三五下就把我的秧行纠得笔直,挨了责的我虽然有些愤愤然,内心却也很是佩服。

⑩村里的农户,也有像我父亲一样把秧插得笔直的,但多数人家只管把竖秧插好,横秧则不做要求。秧插直了,主要为日后耘田时,田刨能顺溜地通过。

⑪一根三五米长、擀面杖般粗细的木柄,以四十五度角斜嵌在紧箍儿那么大的扁铁圈上,

这就是耘田用的农具田刨了。耘田是水稻管理过程中重要的一环,目的是除草和松土。秧插下田后大约二十天,便迎第一次耘田。耘田时,人挽着裤脚站立行走,双手一前一后握住田刨柄.一推一拉间,田刨在竖秧弄里“哗哗哗”地游走,刨去杂草、刨松了淤泥。

⑫而父亲的稻田,是必须隔月再耘第二遍的——让田刨沿横秧弄也走一趟。那时的秧已密密匝匝。长到了齐腰高,秧叶边沿的锯齿锐得刺人。父亲是不允我放下裤脚耘田的,因为长长的裤脚糊着烂泥,会损坏秧叶。只消半天下,原本光溜的腿肚子就被划得布满了不规则的血痕,细细长长,刺痛难耐。

⑬那时我便觉得在父亲的心里,我是不如他的稻田重要的。

⑭父亲不仅对稻田精耕细作,对田间地头的管理也总是一丝不苟。浙西南山区的稻田,大

多是分布在山脊或山岙里的梯田,上下丘间的落差,有三五米到十几米不等。稻田里侧的田坎、外侧的田岸沿甚至田岸路上,丛生的杂草总是蓬蓬勃勃的,似乎时刻在密谋着占领整个田野。于是。在父亲的农活日历中,自然也排上了拔田坎、砍田岸沿、铲田岸这些人工锄草的项目。

⑮经过一番辛苦的劳作,父亲的田野,总是田内郁郁葱葱、田外清清爽爽。几年下,我们家种过的田地,就像有教养人家的后生一般,清爽而敦实。每次村里重新抓阄分责任田时,乡亲们都希望抓到的是我们家的稻田——因为好种!而父亲,则叉开始调教起他新分的田地。如此几轮分田后,父亲的汗水和足迹,几乎遍布了村庄里所有的稻田……

⑯父亲的田野是我的另一个课堂,我的童年与少年时期一直都在不停地学习着祖辈传下的农耕技术。然而,我学会了耕田、插秧、耘田、刈谷、打稻,最终并没有子承父业成为一个农民——我破天荒地成了全村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并留在远离家乡两百多里的城币工作。

⑰十二年前祖父去世后,父亲的田野变得更加孤寂了。这两年,他的体力日渐衰退、头发稀疏而霜白。有一回,父亲从田野里挑谷担回家时,脚底打滑摔倒在地,稻谷散落一地。父亲当了一辈子农民、挑了一辈子谷担,这是从未发生过的事情。那一天,他难过极了。

⑱父亲老了,可是他依然不愿离开他的田野。有两回因为膝盖的骨刺让他疼痛难当,我把他接到了城里。去医院做完检查后,我想留他多住几日好好休息两天。然而,在熙熙攘攘的城市里.父亲显得无所适从——他一个人不愿上街,也不敢过马路。儿子上学、我和妻子上班,他就整天窝在家里的沙发上一直迷迷糊糊地睡觉。

⑲两天下,父亲就仿佛池塘枯水期的鱼、烈日下离了土的葱一般,蔫蔫的没有了生气,整日唠叨着要我送他回去。可是只要他一回到乡下老家,没一会儿,他便又像一位重返沙场的老将军,精神抖擞地扛上农具,巡视他的田野去了。

⑳岁月是一支多情的画笔,在每一个萧瑟的秋冬过后,总能重新画出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的春天:岁月又是一把无情的刻刀,年复一年地改变着父亲的模样,似乎转眼便让他沟壑满脸、两鬓满霜……只有家乡门前的小溪在不知疲惫地流淌着,叮叮咚咚地唱着永不停歇的乐曲。而父亲的田野,年复一年,青了又黄,黄了又青!

21.文章第①自然段描写了家乡的景象。请从全文的角度,分析作者介绍家乡景象的用意。(2)

22.文章中“我”和乡亲的一些表现与父亲形成了对比。请结合文章分析,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种对比表现出的父亲形象的特点。(3)

23.请赏析文章第⑲自然段中的划线句。(2)

两天下,父亲就仿佛池塘枯水期的鱼、烈日下离了土的葱一般,蔫蔫的没有了生气,整日唠叨着要我送他回去。

2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⑨自然段包含的两层语意。(2)

25.文章结尾,作者写到:“而父亲的田野,年复一年,青了又黄,黄了又青!”请说说作者在其中包含的情感。(4)

四、写作展示(50)

26.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内心深处常常会有很多想法,这些想法有时却与自己的言行相矛盾:从都很执着,有时也想退缩:一直都漫不经心,有时也想认真……坚强中有时也想痛哭一场:是非前有时也想正义一回。青春期中的你,是否也有类似的心路历程呢?

请以“我也想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把文题补充完整再作文;②内容具体,感情真挚;③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④文中不得出现真事的人名、校名;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6CCBDCD 7、古诗词名句填写。(6 分,每小题1 分)

1)货恶其弃于地也。

2)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3)禅房花木深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6)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8、(1)如:祭无名烈士

2)介绍信

龙港革命历史纪念馆:

介绍我校李亮老师带领学生50 人,前往贵馆参观学习,请接洽。

此致

敬礼

X X 学校(盖章)

2018 4 5

3)办一期以“大美阳新”为主题的黑板报;举办一次以“大美阳新”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举行一次以“大美阳新”为话题的作文竞赛活动等。

9、(1)冬妮娅;谢廖沙。(2)米开朗罗;

3)淳朴的乡邻情谊;刻骨铭心的纯真爱情。

1013CADB

14、(1)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2)(沈宣词答应)给门客五十万钱做酬劳,门客答应卖给他,客人答应了但(沈宣词)钱

还没得及给。

15、D

16、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

,浩浩荡荡;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欣欣向荣,十分茂盛。运用比喻,借用

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哲理现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7、《傅雷家书》 傅聪

18、儿子在打击之下,父亲用这样亲切疼爱的语气对儿子进行劝慰和开导,便于抚平儿子心

灵的创伤。

19、一是告诉孩子在人生旅途上遇到精神消沉的情形是难免的;二是开导儿子有困难要及时

向父母倾诉;三是告诉儿子在失意中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寻求心理的平衡;四是鼓励儿子

要像克利斯多夫那样,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打击。

20、这句话饱含哲理,它形象地告诉人们,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成功,也失败;有

得意,更有失落。因此要以一种达观的心态坦然地面对人生的诸多痛苦。

21、介绍了家乡的环境;用家乡从古到今环境依旧的情形为下文表现父亲坚守传统生活方式

(插秧)作铺垫。

22、插秧时,“我”插得不好,并且害怕插秧之苦,表现了父亲勤劳的特点;乡亲刨秧只刨

一次,父亲刨两次,表现了父亲做事认真的特点。(关键词:勤劳、认真)

2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比作“池塘枯水期的鱼”“烈日下离了土的葱”,生动形

象地写出了父亲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表达了父亲想回到农村的迫切心情。

24、插秧时,“我”插的秧并不好;“我”内心很佩服父亲插秧认真。

25、句子表面说父亲的田野年复一年青了又黄,实际说的是父亲在田地里辛苦地劳作了一年

又一年,包含了对父亲敬佩、赞颂以及岁月流逝父亲日渐老去的惋惜之情。(敬佩、赞颂。

惋惜、无奈。)

26 作文评分标准: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类卷

5045 分)

1.立意明确,中心突出,材料具体生动,有真情实感。

2.结构严谨,注意照应,详略得当。

3.语言得体、流畅。

二类卷

(4440 )

1.立意明确,中心突出,材料具体。

2.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3.语言规范、通顺。

三类卷

(3930 )

1.立意明确,材料能表现中心。

2.结构基本完整,有条理。

3.语言基本通顺,有少数错别字。

四类卷

(2915 )

1.立意不明确,材料难以表现中心。

2.结构不完整,条理不清楚。

3.语言不通顺,错别字较多。

五类卷

(140 )

1.没有中心,空洞无物,严重离题。

2.结构残缺,不成篇章。

3.文理不通,错别字较多。

加分

符合如下条件之一,可酌情加15 (加至本题满分为止)

1.立意深刻。

2.构思独特。

3.语言优美。

4.富有个性。

5.文面整洁,书写优美。

扣分

1.不足500 字,每少50 字扣1 分。

2.错别字每3 个扣1 分(重复的错字不计),最多扣3 分。

3.不能正确使用标点,扣13 分。

4.文面脏乱,字迹潦草,难以辨认,扣35 分。

5.泄露考生真实身份,扣13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期期末调研模拟测试试卷

八年级语文试卷

2、积累与运用(选择题每题2分,共32)

2. 某校八(1)班苇杭同学在看到“职教中心杯”阳新县第二届校园书法大赛的通知后,他上交了一幅隶书的斗方作品,你觉得下面哪副作品最有可能是他向组委会提交的?( (2)

2.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

A(rǒng) (kuà) (cuān) 二氧化(guī)

B.褶(zhě) (xǐ) (guī ) 销声n ì)

C(qiǎng) (duò) n ì ) 犬牙(cī)

D.蛮(hèng) (jīn) (sù ) 怒不可(è)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

A.农谚 枯躁 虔诚 吹毛求疵

B.颠簸 沟壑 驰骋 接踵而至

C.舔舐 绚丽 打嗝 相辅相承

D.驿道 矗立 缄默 不修边副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

A.近期热播的电影《侏罗纪世界2》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轰动,观看者趋之若鹜,电影院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

B.共青团员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活动中,都要首当其冲,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C.董婧夸夸其谈,在《奇葩说》节目中深受观众喜爱。

D.当优美的旋律戛然而止时,整个晚会现场出奇的安静,人们沉浸在无尽的回味中。

5.下面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

A.唉!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我想静静。

B.最近,有伪造的假人民币流入我市,严重扰乱国家的货币流通。

C.通过“一师一优课”活动,我市教师的教学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D.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6依次填入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恰当,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

每个人的一生,难免遭受挫折和失败。

①一个暂时失利的人,如果继续努力,打算赢回,那么他今天的失利,就不是真正的失败。

②所不同的是,失败者总是把挫折当失败,以致于每一次挫折都能深深地打击他取胜的勇气。

③相反的,如果他失去了继续战斗的勇气,那就是真的输定了。

④成功者则是从不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面前,总是对自己说:“我不是失败了,而是没

有成功。”

A.①③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

7.古诗词名句填写。 (6分,每小题1)

(1) ,不必藏于己。(《大道之行也》)

2)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诗经.关雎》)

(3)曲径通幽处,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作者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的句子是:

(6) 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以梅花的高洁品质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品格的句子是:

(6)白居易的《卖炭翁》中,“ 。”两句诗刻画了卖炭翁虽然衣服单薄,但仍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只为碳能够卖个好价钱的矛盾心理。

8.综合性学习。(7)

清明节,在我们传统文化里,人们都会在这一天祭奠亲人,缅怀英烈。清明节又叫踏青节,

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在今年的清明节,我们阳新迎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中央电视台摄制组。摄制组先后在湘鄂赣边区红军烈士墓林和仙岛湖两地取景,现场直播阳新清明风俗和大好时光。

【活动报道】中央电视台摄制组准备为此次活动写一则报道,请你补全报道的题目:

,酬英雄壮志。(1)

【参观学习】学校准备组织年级50位同学,由李亮老师带队,到位于阳新龙港镇的“龙港革命历史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请你以学校(xx中学代替)的名义写一封介绍信。(3分)

【活动宣传】阳新革命老区近年的发展目新月异,假设你是某校八(1)班的班长,为了让本班同学欣赏到大美阳新,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这些年我们阳新所取得的成就。你打算采用怎样的活动向他们展示昵?请想出三个具体的活动。(3)

9名著常识。(7分,每空1)

1)保尔又问那女子:“您呢,女公民,您也拒绝干活吗?’’但是,霎时间他愣住了,因为站在他面前的竟是她。她好不容易才认出这个衣衫褴褛的人就是保尔。保尔身上穿着又旧又破的短褂,脚上穿着两只稀奇古怪的鞋子,脖子上围着一条脏毛巾,脸好久没洗了。只有他那双眼还跟从前一样炯炯有神。这正是他的眼睛。就是这个像叫花子一样的衣衫褴褛的人,不久以前还是她所爱的!世事变化得多么快啊!

选文中的“她”是保尔曾经的好友 也是保尔的一位好友。(2)

(2)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创作的《名人传》写的是贝多芬、 、托尔斯泰三位名人的传记,请从另外两位中(除贝多芬外)任选一位,概括其所遭遇到的痛苦与不幸。

(3)

3)路遥《平凡的世界》叙述了两位平凡的农民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的人生经历。在书中,我们既可感受到生活中的磨难,更能感受到世界的温情。有醇厚的父子父子之爱、纯洁的同窗友情、美好的同事情分,还有 ,以及 (2)

二、古诗文阅读(1 6)

()阅读下列两段文言文,完成1014题。(12)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沈宣词尝为丽水领,自言家大梁①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成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公遂日:“竞未尝乘。”因引出,至则奋眄②,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翌日,令诸子乘之,亦如是;诸仆乘,亦如是。因求前所直售宣词。宣罚得之,复如是。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前后至者皆不可。公阅马,一阅遂售之。后入飞龙蛩.上最爱宠,为当时名马。(选自《唐语林》)

【注释】①大梁:今河南开封,古时称大梁。②奋眄:举头斜视,不驯服的样子。③贡马:向皇帝进贡的马。④飞龙:指皇家。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A之不以其道 策:用马鞭驱赶

B.一食尽粟一石 或:有时

c.竟未 尝:尝试

D魏帅李公蔚市贡马 会:恰好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

A.鸣之不能通其意 客许直未及给

B.不千里称也 五十万

C.马之千里 前后至皆不可

D.是马也,虽有千里 令诸子乘,亦如是

12.下列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托物寓意,以千里马喻人才,以伯乐喻识才之人。

B·乙文寓理于事,通过千里马数易其主,最终成为名马的故事,表明了人才只有遇“明主”才能尽显其才的道理。

c.甲、乙两文所揭示的道理是一致的,都强调了伯乐是多么的重要。

D·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都写了因为缺少伯乐而导致千里马最终的悲惨命运。

13.给文中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

A.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 B.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

C·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 D.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

(二)诗歌鉴赏,完成第15--16题。(4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5、下面对该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开头两句中的“凄凉地”“弃置身”,便是诗人长时间遭贬的具体写照,流露出诗人长期被贬内心痛苦与愤慨。

    B.三、四两句,诗人巧用两个典故,前一个典故表达了他对旧友的怀念,后一个典故,作者感叹人事变迁之快,物是人非。

C.五、六两句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

    D.诗歌七、八两句,表达了诗人因长时间被贬,借酒消愁,以抒发内内心的苦闷的情感。

   16请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所呈现的景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并指出它揭示了怎样的自然理趣?(3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22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7--20题。 9分)

1954102

聪,亲爱的孩子。收到9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安慰你,又该谁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的人。我预料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次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越坚强的。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到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的),拿出这封信重读几遍。

21. 选文选自《 》,是作者写给儿子 (人名)的信。(2分)

22. 开头为什么这样称呼“聪,亲爱的孩子”?(2分)

23. 作者在信中是怎样开解劝慰儿子的?(3分)

24.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2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21----25题。(13)

父亲的田野

①浙西南莽莽苍苍的大山里,有一条清浅的小溪,自北向南穿村而去。几百年,凛冽的山泉水潺潺流淌——叮叮咚咚,像一支永不停歇的曲。横卧在小溪上拢成便桥的那几根木头,烂了更新,新的又烂了。人们负重过桥时,深一脚浅一脚,吱嘎、吱嘎地发出节奏的响动。

②习溪岸上的主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几年前,小木桥被钢筋水泥替代,村庄却没有了往日喧闹。孩子们都到镇里的寄宿制学校去了,年轻人也大多进了城。余数不多的一些村民——或上了年纪,或不适应城市的打工生活,仍在小溪两岸方圆不过十里的田野上,春耕夏种、秋收冬藏。我的父亲,就是其中的一位。

③清明过后,蕨菜早已欣欣然松开了拳头,天地间满眼都是萌萌的嫩绿,田野里一片生机盎然。山区海拔高,我们种的是单季稻,这时就要撤谷种育秧了。村上的农户大多育的是水秧,谷种直接撒进蓄水的母田里,然后就等着插田(即插秧)了:而我的父亲,总是先在一长溜田块上,用覆着尼龙膜的弓形棚育好秧苗,然后再移栽到水田里。

④秧苗的移栽即栽秧,这是一件极为枯燥而劳累的农活。时节大约在立夏的前两天。栽秧时我整天跟着父亲,弓着背伏在水田中央,左手掌托着一大柄带泥的秧苗,右手拇指和食指小心翼翼拔了秧,然后一根一根逐一插入田泥。

⑤三两天下.刚搬了家的秧苗,绿油油、颤巍巍,成片成片立在初夏的微风中,煞是惬意。而我却浑身酸痛得直不起腰,走起路像个老头儿。父亲是不计较栽秧的工夫和辛苦的,他只知道.比起水秧,这种方式育的秧插到田里,长势会更好、谷穗会更饱满。

⑥端午节前后,父亲栽的秧苗,已分蘖得茁茁壮壮了。而此时,祖父与耕牛也早已唤醒了蛰伏了一冬的稻田,正水漾漾、明晃晃地候着。这就到了插田的时节了。

⑦那时的乡村,插田和尝新米是极为重视的两件事,分别代表着希望与丰收。因此,插田那几日.家家户户的饭桌都特别丰盈。农谚“插田无豆腐,田埂当大路:插田无腌蛋,田埂全踩断”所表达的意思.就是插田时节要额外做豆腐、煮成鸭蛋。

⑧那些年,我既盼望丰盛的插田饭,又害怕插田。因为我插的秧总是疏疏密密、歪歪扭扭,横秧更是经常上下排错了行。而父亲对插田是非常讲究的,每一株秧都要与前后左右四株秧间隔二十多厘米,竖秧横秧对得笔直,就像参加广播体操表演的队伍那样。

⑨插田时。父亲打头,我在右侧。若是碰到百十米长的大丘田,我总要被父亲训斥几回。

这期间,还免不了被他拔掉几排歪扭得太不像话的秧重插。望着父亲三五下就把我的秧行纠得笔直,挨了责的我虽然有些愤愤然,内心却也很是佩服。

⑩村里的农户,也有像我父亲一样把秧插得笔直的,但多数人家只管把竖秧插好,横秧则不做要求。秧插直了,主要为日后耘田时,田刨能顺溜地通过。

⑪一根三五米长、擀面杖般粗细的木柄,以四十五度角斜嵌在紧箍儿那么大的扁铁圈上,

这就是耘田用的农具田刨了。耘田是水稻管理过程中重要的一环,目的是除草和松土。秧插下田后大约二十天,便迎第一次耘田。耘田时,人挽着裤脚站立行走,双手一前一后握住田刨柄.一推一拉间,田刨在竖秧弄里“哗哗哗”地游走,刨去杂草、刨松了淤泥。

⑫而父亲的稻田,是必须隔月再耘第二遍的——让田刨沿横秧弄也走一趟。那时的秧已密密匝匝。长到了齐腰高,秧叶边沿的锯齿锐得刺人。父亲是不允我放下裤脚耘田的,因为长长的裤脚糊着烂泥,会损坏秧叶。只消半天下,原本光溜的腿肚子就被划得布满了不规则的血痕,细细长长,刺痛难耐。

⑬那时我便觉得在父亲的心里,我是不如他的稻田重要的。

⑭父亲不仅对稻田精耕细作,对田间地头的管理也总是一丝不苟。浙西南山区的稻田,大

多是分布在山脊或山岙里的梯田,上下丘间的落差,有三五米到十几米不等。稻田里侧的田坎、外侧的田岸沿甚至田岸路上,丛生的杂草总是蓬蓬勃勃的,似乎时刻在密谋着占领整个田野。于是。在父亲的农活日历中,自然也排上了拔田坎、砍田岸沿、铲田岸这些人工锄草的项目。

⑮经过一番辛苦的劳作,父亲的田野,总是田内郁郁葱葱、田外清清爽爽。几年下,我们家种过的田地,就像有教养人家的后生一般,清爽而敦实。每次村里重新抓阄分责任田时,乡亲们都希望抓到的是我们家的稻田——因为好种!而父亲,则叉开始调教起他新分的田地。如此几轮分田后,父亲的汗水和足迹,几乎遍布了村庄里所有的稻田……

⑯父亲的田野是我的另一个课堂,我的童年与少年时期一直都在不停地学习着祖辈传下的农耕技术。然而,我学会了耕田、插秧、耘田、刈谷、打稻,最终并没有子承父业成为一个农民——我破天荒地成了全村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并留在远离家乡两百多里的城币工作。

⑰十二年前祖父去世后,父亲的田野变得更加孤寂了。这两年,他的体力日渐衰退、头发稀疏而霜白。有一回,父亲从田野里挑谷担回家时,脚底打滑摔倒在地,稻谷散落一地。父亲当了一辈子农民、挑了一辈子谷担,这是从未发生过的事情。那一天,他难过极了。

⑱父亲老了,可是他依然不愿离开他的田野。有两回因为膝盖的骨刺让他疼痛难当,我把他接到了城里。去医院做完检查后,我想留他多住几日好好休息两天。然而,在熙熙攘攘的城市里.父亲显得无所适从——他一个人不愿上街,也不敢过马路。儿子上学、我和妻子上班,他就整天窝在家里的沙发上一直迷迷糊糊地睡觉。

⑲两天下,父亲就仿佛池塘枯水期的鱼、烈日下离了土的葱一般,蔫蔫的没有了生气,整日唠叨着要我送他回去。可是只要他一回到乡下老家,没一会儿,他便又像一位重返沙场的老将军,精神抖擞地扛上农具,巡视他的田野去了。

⑳岁月是一支多情的画笔,在每一个萧瑟的秋冬过后,总能重新画出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的春天:岁月又是一把无情的刻刀,年复一年地改变着父亲的模样,似乎转眼便让他沟壑满脸、两鬓满霜……只有家乡门前的小溪在不知疲惫地流淌着,叮叮咚咚地唱着永不停歇的乐曲。而父亲的田野,年复一年,青了又黄,黄了又青!

21.文章第①自然段描写了家乡的景象。请从全文的角度,分析作者介绍家乡景象的用意。(2)

22.文章中“我”和乡亲的一些表现与父亲形成了对比。请结合文章分析,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种对比表现出的父亲形象的特点。(3)

23.请赏析文章第⑲自然段中的划线句。(2)

两天下,父亲就仿佛池塘枯水期的鱼、烈日下离了土的葱一般,蔫蔫的没有了生气,整日唠叨着要我送他回去。

2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⑨自然段包含的两层语意。(2)

25.文章结尾,作者写到:“而父亲的田野,年复一年,青了又黄,黄了又青!”请说说作者在其中包含的情感。(4)

四、写作展示(50)

26.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内心深处常常会有很多想法,这些想法有时却与自己的言行相矛盾:从都很执着,有时也想退缩:一直都漫不经心,有时也想认真……坚强中有时也想痛哭一场:是非前有时也想正义一回。青春期中的你,是否也有类似的心路历程呢?

请以“我也想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把文题补充完整再作文;②内容具体,感情真挚;③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④文中不得出现真事的人名、校名;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6CCBDCD 7、古诗词名句填写。(6 分,每小题1 分)

1)货恶其弃于地也。

2)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3)禅房花木深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6)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8、(1)如:祭无名烈士

2)介绍信

龙港革命历史纪念馆:

介绍我校李亮老师带领学生50 人,前往贵馆参观学习,请接洽。

此致

敬礼

X X 学校(盖章)

2018 4 5

3)办一期以“大美阳新”为主题的黑板报;举办一次以“大美阳新”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举行一次以“大美阳新”为话题的作文竞赛活动等。

9、(1)冬妮娅;谢廖沙。(2)米开朗罗;

3)淳朴的乡邻情谊;刻骨铭心的纯真爱情。

1013CADB

14、(1)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2)(沈宣词答应)给门客五十万钱做酬劳,门客答应卖给他,客人答应了但(沈宣词)钱

还没得及给。

15、D

16、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

,浩浩荡荡;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欣欣向荣,十分茂盛。运用比喻,借用

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哲理现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7、《傅雷家书》 傅聪

18、儿子在打击之下,父亲用这样亲切疼爱的语气对儿子进行劝慰和开导,便于抚平儿子心

灵的创伤。

19、一是告诉孩子在人生旅途上遇到精神消沉的情形是难免的;二是开导儿子有困难要及时

向父母倾诉;三是告诉儿子在失意中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寻求心理的平衡;四是鼓励儿子

要像克利斯多夫那样,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打击。

20、这句话饱含哲理,它形象地告诉人们,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成功,也失败;有

得意,更有失落。因此要以一种达观的心态坦然地面对人生的诸多痛苦。

21、介绍了家乡的环境;用家乡从古到今环境依旧的情形为下文表现父亲坚守传统生活方式

(插秧)作铺垫。

22、插秧时,“我”插得不好,并且害怕插秧之苦,表现了父亲勤劳的特点;乡亲刨秧只刨

一次,父亲刨两次,表现了父亲做事认真的特点。(关键词:勤劳、认真)

2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比作“池塘枯水期的鱼”“烈日下离了土的葱”,生动形

象地写出了父亲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表达了父亲想回到农村的迫切心情。

24、插秧时,“我”插的秧并不好;“我”内心很佩服父亲插秧认真。

25、句子表面说父亲的田野年复一年青了又黄,实际说的是父亲在田地里辛苦地劳作了一年

又一年,包含了对父亲敬佩、赞颂以及岁月流逝父亲日渐老去的惋惜之情。(敬佩、赞颂。

惋惜、无奈。)

26 作文评分标准: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类卷

5045 分)

1.立意明确,中心突出,材料具体生动,有真情实感。

2.结构严谨,注意照应,详略得当。

3.语言得体、流畅。

二类卷

(4440 )

1.立意明确,中心突出,材料具体。

2.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3.语言规范、通顺。

三类卷

(3930 )

1.立意明确,材料能表现中心。

2.结构基本完整,有条理。

3.语言基本通顺,有少数错别字。

四类卷

(2915 )

1.立意不明确,材料难以表现中心。

2.结构不完整,条理不清楚。

3.语言不通顺,错别字较多。

五类卷

(140 )

1.没有中心,空洞无物,严重离题。

2.结构残缺,不成篇章。

3.文理不通,错别字较多。

加分

符合如下条件之一,可酌情加15 (加至本题满分为止)

1.立意深刻。

2.构思独特。

3.语言优美。

4.富有个性。

5.文面整洁,书写优美。

扣分

1.不足500 字,每少50 字扣1 分。

2.错别字每3 个扣1 分(重复的错字不计),最多扣3 分。

3.不能正确使用标点,扣13 分。

4.文面脏乱,字迹潦草,难以辨认,扣35 分。

5.泄露考生真实身份,扣13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知识整理

9桃花记

课文分析

1.渔人行踪:发现桃花——拜访桃花——离开桃花——再寻桃花。

2.世外桃描述:①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丰富;②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愉快;③风俗淳朴,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友好;④没有剥削,没有动乱,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

3.对陶渊明写世外桃的评价: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①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②“桃花”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③但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这只是一个不能实现的空想,也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4.【感受桃花的美丽】桃花美在何处?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人情美。

【感受桃花的神秘】桃花神秘在何处?

①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②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③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④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感受桃花中的幸福】桃花中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①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②男女:往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③渔人(侧面烘托):村中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5.渔人离开桃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让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作证,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增添传奇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6.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是虚构的?作者虚构这样一个地方的目的是什么?

①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②未果,寻病终。

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10.小石潭记

课文分析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感受是什么?

本文按游踪顺序写: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感受:①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②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愉悦的心情。③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抑郁忧伤的心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最终又无法解脱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2.本文主旨: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后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和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吗?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寻求短暂的快乐。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看到小石潭凄清的环境,不禁触景伤怀,忧伤、凄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心中无比悲痛。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中可以看出。

4.作者描写小潭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及岸势的参差不齐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__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5.请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妙处。

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静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6.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①全石以为底。②皆若空游无所依。③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翕忽。(全石、游鱼、阳光、影子)

7.文中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8.文中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

11.核舟记

课文分析

1.“核舟”的精湛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体积小,刻的东西多,刻得极为精致,人和物各具情态,有意境。

2.核舟介绍顺序: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空间顺序

3.文章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先写舟的中间部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分析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

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打开、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游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4.《核舟记》的结尾处详尽地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内容。《口技》结尾处也有这么一段:“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两文均用数字结尾,作者的意图相同吗?为什么?

相同。结尾都用列数字的方法,都是为了表现艺人技艺之高超。

5.王叔远为什么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水波不兴”这些文字,而不是诸如花草鸟兽之类的内容?

为了和核舟“大苏泛赤壁”的雕刻主题相吻合,使作品有一定的意境,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12.《诗经》二首

【理解记忆】

1.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惠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就是佐证。

2.《蒹葭》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3.《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1.《庄子》二则

(一)北冥有鱼

课文分析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为什么又写鸟?

鸟是由鱼变化而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

2.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__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3.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4.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5.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为: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这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

(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课文分析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此。他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快乐。所以庄子说自己是在濠水的桥上感到鱼的快乐的,否则哪能见到鱼的快乐呢?

2.指出下面两个疑问句语气的强弱特点和表达效果。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1)句是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__(2)句是庄子针对惠子的问话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语气,语气较强。这句话不从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从反面相对,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3.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对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22.《礼记》二则

(一)虽有嘉肴

课文分析

1.本文论述了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2.解释课文中“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的含义。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只有二者兼备,才能获得成功。

3.“教”与“学”的关系如何?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有《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大多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

5.为何在一开始写关于“嘉肴”“至道”的内容,能否删去?

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动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证明中心,说理的力度大大增强。即通过比喻,引入“至道”,形象生动地告诉读者学习的重要性。所以不能删去。

6.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7.请结合你的学习经历,举一个例子,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例子:“我—你”师生关系的确立表现出互惠的崭新特点。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教育老师,他们在课堂上相互影响,相互提高。(需要学生结合具体的经历谈)

8.“教学相长”在教学中的意义。

在教学意义上,“教学相长”是现代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师生共同展现着自身的生命价值,在充分发掘自己的生命潜能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二)大道之行也

课文分析

1.文学常识。

(1)选自《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2)“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3)“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括,以下三句是分述。

①“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②“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干出众——用现在的话说,叫作“德才兼备”。

③“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对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4.“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

5.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都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生活的美好向往。

6.本文是从哪三个方面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或: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7.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8.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9.“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0.写出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安居乐业的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11.《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2.《大道之行也》中的成语:天下为公、老有所终、矜(鳏)寡孤独。

13.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示例一:不会实现。因为那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社会,现实社会中存在太多自私自利,尔虞我诈。(言之有理即可)__示例二:会实现。现在的社会还不是“大同”社会。(言之有理即可)

14.陶渊明的“世外桃”和这个“大同”社会有何相似之处?

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②从“其中往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看出“桃”中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男有分,女有归”。③从“设酒杀鸡作食”“皆出酒食”可看出“桃”中百姓热情好客,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3.马说

课文分析

1.主题: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2.作者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第一段: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论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反面论证: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论证,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第三段:痛斥执策者的愚蠢,勾画出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作者厉声反诘执策者,表达中心:其真不知马也。

3.“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伯乐——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4.《马说》中的五个“也”字:

①“不以千里称也”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表现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正义感的意图。③“其真不知马也”有作者的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字,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⑤“是马也,虽有……”中的“也”字,显然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造成的后果。

5.全文“不”字的理解:

①叹无人识才。“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没有“伯乐”,千里马“常有”也就等于没有。“不以千里称也”:道出了千里马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让人感到遗憾、惋惜。

②悲无力使才。“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与常马等不可得”:道出了被埋没的千里马的满腹委屈,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

③愤庸人误才。“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反过还对着受尽了屈辱的千里马说“天下无马”,愚昧,更是无知!作者满腔的悲愤化成一句“其真不知马也”,对食马者的罪行表示愤恨,对马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愚昧可笑的辛辣讽刺。

6.理解式默写。

(1)总领全文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描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怀才不遇的人发出的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提纲

1 社戏 作者见注释(1 词语见各面所画及手册

一、结构图

word/media/image3.gif一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1—3

看社戏的波折(4—9

途中的见闻和感受(10—13

二去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4—30

赵庄看社戏(14—21

深夜归航(22—30

三看社戏后的余波

31—40

表现了作者对少年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二、课文具体写了几件事?详略如何?

1随母归省(略 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略 3、看社戏前的波折(详)4、月夜出航/月夜行船 (详)5、船头看戏(详)6、月下归航(偷豆)(详)6、六一公公送豆(略

三、随母亲小住平桥村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1)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

2)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3)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

四、 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为什么称它为乐土?

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点。但在我是乐土,因为:

1)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山”了;

2)许多小朋友伴我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

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五、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三次波折:

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

①八叔公的船回了;②与我同去;③保证不出事。

好处:(1)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2)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6、10段对少年朋友的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进行传神的描绘,请分析其效果。

——-----退后------上前------

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

七、阅读10~13段,思考:作者详细描写了哪些内容以突出小伙伴看戏途中的心情?

觉:豆麦碧绿、远山淡黑,月色朦胧在水气里,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

觉:潺潺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嚷声,远处的歌吹

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

觉(心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喻: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烘托出急迫的心情)

环境描写的作用: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描绘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

从上述几种感觉描写里,推测月下坐船去看社戏时怎样的心理?有高兴、迫切和沉静的心理。

八、122段“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这是视觉和听觉描写,写出了我对赵庄的依恋之情。

2、思考22~23段:这一部分写月夜归航,景物描写突出表现了哪两点?景物美,船快。

九、写偷豆要表现什么。

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终身难忘。

十、人物性格:阿 发:憨厚、无私

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有组织才能和号召能力

六一公公:宽厚、淳朴、好客、热诚

生:机灵、勤快

12、主旨: 本文通过童年时“我”和伙伴们在农村看社戏的事件,抒发了“我”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从而表达了“我”对热忱、友好、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向往。

十三、主要练习三,1、景美、人美;2、距离产生美;3、都市戏与乡村戏的对比。主要练习四。基训四、五。

2 回延安

一、诗歌每部分的内容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 激动、兴奋 

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 感激 、怀念

3)话延安,欢聚话今昔 -----欢喜

4)看延安,旧貌换新颜 ----- 喜悦、自豪

5)祝延安,圣地大贡献 ----- 赞颂、憧憬

二、作者通过高超的写作技巧表现出自身对延安最浓烈的深情,请大家说说,作者通过哪些写作技法表现了哪些情感?

1)、善用修辞表现情感。 比喻、夸张、排比、拟人等等

2)、选取延安独有的风俗民情表达情感。如:第三节中,诗人通过描写延安亲人对诗人盛情接待的情景表达炽热的感情。

3)、采用信天游的形式,运用带有鲜明地方色彩的语言表达情感。

如: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地方色彩;诗中的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的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3、理解信天游在文中的体现

1)、格式上每两句一节,有时一节就表现一个意思,有时多节共同表示一意。

2)、节内押韵

3)、运用比较多的叠词

4)、两句一节的事中,善用比兴手法。

比兴:这是信天游中大量使用的。所谓,即比喻。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即起兴。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1)、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山水以及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

2)、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羊羔吃奶起兴,比喻延安对诗人的养育之恩。

3)、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以大生产运动中东山西山的茂盛庄稼,引起并喻写出自己投身其中锻炼、学习。

四、主题思想

诗人采用信天游这一民歌形式记下回延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重游革命圣地的无限喜悦和对延安、延安人民及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

4、主要练习一、二、四。基训第四、第五。

3课、4课了解作者,背书上所画词语。

5课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作者词语见注释(1)及各面注释。

1、结构

第一部分(1—3):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临的因素。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举了三个例子:①杏花开了……②桃花开了 ……③布谷鸟开始唱歌……

3、第二自然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按时间的先后顺序。

4、第一自然段用了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5、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6、第三自然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7、文章第四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①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②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见第四段划线)

8、文章第五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举例详实,数据确凿,既说明了物候对农业的重要影响,令人信服,又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工作作风。

9、学习第三部分

1 1、物候现象的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①纬度的差异;②经度的差异;③高下的差异;④古今的差异。

(2)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

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

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10、(1)、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 ①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②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③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2)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按从主到次的顺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两个“对于”、两个“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11、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1)举例子: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举出实例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作比较: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得迟了。把××××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3)、列数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4)、引用: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引用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12、(1)课文中说“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了这一点。

2)、农谚:①“清明前,开秧田”讲的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②“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③“馒头云,天气晴”是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13、主要练习一、三、四,基训第四、第五。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作者见注释(1

一、《恐龙无处不在》

1、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用一个科学观点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2—14):阐述说明内容。

第三部分(15):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2、本文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3、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1986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见P332-3段划线句子)

4、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么问题?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5、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p33面第一段)

6、语言分析: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假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地吻合,这是不能用巧合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在一起。当然,大陆漂移假说还有很多深层的证据。

《被压扁的沙子》

1、结构划分:由果到因逻辑顺序

第一部分(1—4),提出撞击说火山说这两种观点:提出恐龙灭绝的问题——举例提出撞击说”——举例提出火山说

第二部分(5—全文完),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分析,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

2、问题探究

1)、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恐龙灭绝的原因。

2)、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吗?①撞击说;②火山说。

3、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①“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证据1: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石层中,发现了斯石英 ——压扁的沙子。证据2: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4、谈谈你对撞击说的理解。

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慧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中,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或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所有恐龙和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5、谈谈你对火山说的理解。

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爆发,那么也可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灾难。

6、语言分析:

1)、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避免这种撞击。

用一句半开玩笑的话强调说明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2)、即非常纯的沙子。

解释什么是二氧化硅,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作二氧化硅

3)、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这句话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沙子,括号中的文字起类比说明的作用。作者随笔幽默一下,也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7、主要练习三,基训第四、第五。

78课作者与词语。

9 桃花记 要做到六会------会背、会译、重点词语会解释、会写、主要练习会背、主要内容会背。

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

2桃花林的自然景色是怎样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桃花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人的热情好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桃人见渔人为什么大惊?桃与世隔绝,年代久远。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7“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不得埋下伏笔。

 8渔人出桃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是虚构的。 

9按渔人行踪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节):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

第二部分(第23节):渔人在桃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45节):渔人离开桃以及探访桃未果。

10、文中的桃花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

A 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它环境幽雅,风景优美——美在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11、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桃花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12、主要练习三、四、五、六;基训四、五大题。

word/media/image4.gif10 小石潭记 要做到六会------会背、会译、重点词语会解释、会写、主要练习会背、主要内容会背。

1

发现小潭:隔、闻、伐、取、见 移步换景 西行

潭中景物:潭水:清澈透明 侧面描写

游鱼:快乐活跃 动静结合

小潭流:溪身:曲折蜿蜒 比喻 西南而望

岸势:参差不齐

潭中气氛:气氛:幽深冷寂

感受:凄苦孤寂 寓情于景

坐潭上、记之而去

记录同游者

2、本文描写了什么景色?突出了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石潭幽美、静穆的景色;突出其幽静的特点;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3、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流——潭中气氛 按照浏览顺序写,条理清楚。

4、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思考: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

5、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1)先声夺人。(2)抓特点,用比喻。(3)正面描写。(4)正面、侧面相呼应。(5)对比描写

6、主要练习二、四;基训四、五大题。

11课核舟记 要做到六会------会译、重点词语会解释、会写、主要练习会背、主要内容会背。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核舟。体积小;所刻事物多;所刻事物情态毕备。

2、找出文中概括中心的词句?说说作用?

奇巧 ”“ ,技亦灵怪矣哉!赞扬雕刻家的高超技艺。

3、课文各自然段各写了什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word/media/image5.gif1段:简介王叔远精湛的技艺,并交代核舟的历。

2段:介绍核舟船舱部分的结构布局。

3段:介绍船头部分,着力表现苏、黄及佛印三人的动作、神情。

4段:介绍船尾部分,着重刻画了撑船人的动作、表情。

5段:介绍船背上的题名和篆章。

6段:总括核舟上所刻的人、物的种类和数量,赞叹雕刻者的精湛技艺。总

船舱 、船头、船尾、船背---空间顺序。

4、(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可分为几个层次?作者怎样说明的?

两层 2-4段为一层,说明的是正面;第5段为一层,说明的是船的背面。

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的。

2)第2段,作者在介绍核舟体积时,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许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说明什么? 说明舟虽小,但景物众多,突出王叔远的奇巧,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

5、作者介绍核舟为什么从船的中部写起?

①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开关,从这里说起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核舟所表现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而中间部分雕刻有苏轼的诗句,从这里说起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引发读者的想象;

体现从主到此的逻辑顺序。

6、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着墨最多的是谁,为什么?苏、黄共阅一手卷和佛印矫首昂视的神态呼应前文什么内容? 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苏轼、鲁直和佛印三位的神情态度。苏轼,因为核舟表现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云。呼应各具情态。如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珠可历历数也。等。

7、第4段描述着重刻画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愉悦、轻松、活泼自乐。摹状貌 突出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

8、文章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高度赞叹雕刻家精湛的技艺,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

9、主要练习一、三、四。基训四、五。

12课《诗经》两首

《关雎》

1、注释(1

2、诗中诗人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河边邂逅,一见钟情

word/media/image6.gif (第一章)琴瑟钟鼓,欢庆娱乐

受挫 (第四五章)

幻想

朝思暮想,辗转反侧

(第二三章)

3、结构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爱慕:由关雎立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兴,写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

第二章(中间八句)思念:以左右采摘荇菜的动作,隐喻淑女难以追求,由此引出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致梦寐以求,辗转反侧。

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仍以采摘荇菜的眼前情景起兴,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4、中心:这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恋歌,描绘他对一位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和对美满婚姻的渴望。

5、写作特色:一、托物起兴:二、韵律和谐: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1、《蒹葭》的结构: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

2、写景:给人萧瑟冷落之感,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word/media/image7.gif3、写人: 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主人公的惆怅之情。

每章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怀。

4、对《蒹葭》主题的理解

这首诗歌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情,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歌者思念的对象可能在遥远的地方,只能怀想而无法见面,因而心情惆怅,无法抑制。时间越久,阻隔越远,感情越深。

13 《最后一次演讲》 作者词语

1、为什么说这一事件是最卑劣最无耻的呢?

因为李先生无罪而遭杀害,且是暗杀,杀死了人还要遭污蔑。

2、闻一多先生对不同的听众表现出了怎样不同的感情、态度?

word/media/image8.gif表达鲜明观点敌人:卑劣 无耻

爱憎强烈人民:光荣 骄傲

观点鲜明揭示本质规律敌人:虚弱 必败不畏强暴坚持正义

人民:强大 必胜

鼓舞人民斗志 敌人:终将毁灭

人民:发扬传统

3、那么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请从文中找出答案。

p80面第五段划线句子

4、从闻一多先生激烈的言辞中,你感受到了讲演者怎样的形象?

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大义凛然、充满正气、勇于斗争和视死如归的形象。

5、谈谈这篇演讲的结构。

第一部分(1——3)高度赞扬了李公朴先生和昆明青年学生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的精神,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先生的罪行。

第二部分(4——5)剖析国民党反动派的虚伪本质,指出人民必胜,光明就在眼前。

6、第三部分(6——12)号召昆明人民发扬优良传统,坚持斗争,并表达自己为正义而献身的决心。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感情?

对人民赞扬 激励

对敌人鞭挞 揭露

7、为了加强作者演讲的语气,作者在行文上运用了哪些方法?

word/media/image9.gif感叹句 情绪激昂,短兵相接

句式反问句 语气凌厉,怒不可遏

设问句 语气凌厉,怒不可遏

word/media/image10.gif我们----- 表现了演讲者与人民群众亲密战斗的感情

你、你们---- 面对面毫无畏惧向敌人挑战,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人称多变

他们---- 流露出对敌人极端愤怒和轻蔑的情绪

你们、我们相间--- 表达了作者坚定的立场,鲜明的态度

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

word/media/image11.gif褒义----- 光荣、宝贵、骄傲、光明

贬义----- 无耻、卑劣、卑鄙、疯狂、挑拨离间

修辞:(1)对比(2)排比(3)反复

作用:加强语气 ,增强效果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见注释(1

1、结构

一、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二、论证结构:

word/media/image12.gif提出论题(1---2)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分析问题(3---12)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

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接着,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

解决问题(13)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得出结论

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2、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3、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4、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 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5、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6、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7、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 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8为论证观点,作者举的这些事例之间有什么关系?

王阳明的事例一种竹子的实验作者本人的经历

彼此联系,互相对比

9、主旨: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1516课了解作者和词语

第五单元

17课壶口瀑布词语见注释及手册

1、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明确: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明确: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 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2、壶口瀑布和其他瀑布不同之处何在?

明确: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3、作者曾两次到过壶口瀑布,初次相识,壶口瀑布给他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危险、气势磅礴、令人胆战心惊……

4、试比较一下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旱季有哪些方面不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其声、其势、其景均不同。

5、“我突然陷入沉思”,黄河以她宽广博大的胸怀包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找出“喜、怒、哀、怨、愁”,指代的具体描写?

喜:“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怒:“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p97面倒7-5

哀:“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p97面倒2-3

怨:“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p97面倒4

愁:“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p97面倒3

6、“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的理解?

含义:造物者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既指客观世界,也指主观世界)。

句式:反问句。加重语气,感染力强,表达人的情感,立意深刻。

蕴含的道理: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宽广的胸怀、宏大的气度,外表虽柔弱,内心却无比坚韧,是任何力量也压不垮的,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顽强精神。

7、通观全文,作者只是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这一风景名胜吗?他在写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写的不仅仅是黄河之水,更是在一种人生的姿态,一种意境,一种哲理: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即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启迪我们永远保持和发扬这种民族精神。

8、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p97面上面2-3行。

①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②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壶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

9、主要练习四,基训四、五

18 在长江头各拉丹东-马丽华

1、词语:安营扎寨( zhài )    磅礴( páng bó 黧黑(  接踵而(zhǒng)霹雳(pī lì ) 虔诚(qián )丛莽( ǎng 皱褶( zhòu zhě 演绎( yì )

2、作者一行人遇到了哪些困难,为何写他们的感受?

困难:高山反应,缺氧,地震,寒冰,最大的困难是摔了一跤,以至尾椎骨折断不能很好出行了。 写感受是为了反衬后文观瞻此壮景之不易,使文章有波澜。同时也为下文似乎已经衰竭……长眠于此吧作铺垫。

3、请找出在探索长江头的过程中,作者一行人感受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说说你从中感觉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①各拉丹东值得你历经艰辛去走上一遭。

②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些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③他用奇怪的“鱼眼”为我拍了一张反转片,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

④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感受:和作者一样为各拉丹东的奇异壮美景色折服,为祖国有如此的大好河山而骄傲。

4、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作者由远及近,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现了冰塔林神奇、壮美的特点。

课文中,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坚冰从莽”“巨大的冰谷”“冰雪劲旅”“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琼瑶仙境,敬慕的晶莹和洁白,这些句子都表现了冰塔林奇美的特点。

5、主旨归纳: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按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之各拉丹冬的见闻和感受,描写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表达了热爱西藏、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语言赏析

6、主要练习三、四基训第四、五题

1920课了解作者和词语

第六单元

21《庄子》二则--庄子介绍见注释(1

《北冥有鱼》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怎么又写鸟了?

鸟是由鱼变化而的。鲲的体形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脊背不知有几千里长。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

2、鸟为什么要迁徙到南冥?

南冥是天然的大池,是鸟心目中的理想境地,是要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

3、句子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像,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4、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待”(有所待,须凭借,要依靠),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也好,状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5、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要有所凭借。

6、《北冥有鱼》艺术特色: 1、巧借寓言,富有哲理。2 对比鲜明,道理明确。3、对比鲜明,道理明确。

7、主题思想: 《北冥有鱼》这则寓言故事通过对鲲变为鹏,鹏展翅高飞去南海的神奇想象,表达了一切事物都要凭借一定的外界条件才能活动的观点。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庄子为什么会认为鱼儿是快乐的呢?文章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反映;

2】文章反映了他推崇“自然”,反对“人为”的思想。

2、庄子是如何化解惠子的发难的?

庄子把安知,解释成哪知道怎知道,而惠子本意是怎么(能)知道。庄子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化解了发难,机智灵活跃然纸上。

3、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1】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

2】从形式上看,庄子是胜者。因为庄子说了后惠子就没有话可以用反驳了。

4、这一场辩论中的庄子与惠子,你欣赏的是谁?为什么?

1】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机智善辩。

2】欣赏惠子,因为惠子机智好辩,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之处,对于事物有着寻根问底的认知态度。

3】也可以一同欣赏两位,理由综合以上所述即可。

5、主题思想: 通过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表现了庄子的机智与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6、写作特色:1、精彩的论辩艺术。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和幽默。

7、主要练习一、二、三;基训四、五。

22课《礼记》二则(《礼记》介绍见注释(1))

虽有佳肴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

重视实践,在学和教的实践中“知不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发展)

2、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word/media/image13.gif弗食嘉肴,不知其旨

类比引入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教学能相长

实践出真知

逐层论证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引用作结——学学半,此之谓

2、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

教者的角度:教者时时知困,活到老学到老。

学者的角度:学无止境,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

1、作品简介: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编纂,主要内容是辑录秦汉以前的一些礼仪论著。

四书五经”: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2、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可归结为哪些方面?

1)、人人都能得到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和大同有什么关系?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有,都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和睦相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都安居乐业。

5、古今中外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向往这一目标。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

6、主要练习一、二、三。基训四、五。

23课《马说》作者见注释(1

1、“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如《爱莲说》

2、课文共三小节,每一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各层的关系是层层递进关系)

1)、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2)、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3)、讽刺食马者“不知马”。

3、课文通篇不离千里马,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说马吗?

不是。借对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的论述,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4、千里马——人才 ——慧眼识才者(开明的统治者) 食马者——昏庸的统治者

5、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讽刺和批判;表达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6、写作手法托物寓意----这种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

7、中心句和主旨句 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8、主要练习一、二、三。基训四、五。

24 唐诗二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崇高理想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卖炭翁(白居易)

1、故事:讲述了一个卖炭老人,含辛茹苦烧出的一车炭,被宦官及其爪牙以极低的价钱夺走。

2、层次:烧炭——运炭——被夺炭

3、人物形象:卖炭翁:生活困苦、境遇悲惨。宫使:横行霸道、蛮不讲理、仗势欺人

4、描写方法: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5、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请分别找出,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1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一丈绫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

2牛困人饥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

[语文]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期期末调研模拟测试试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