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调解类电视谈话节目女性观众的收视需求调查

发布时间:2020-07-23 00:35:38

情感调解类电视谈话节目女性观众的收视需求调查



———————————————————————————————— 作者:

———————————————————————————————— 日期:

目前学术界对于情感调解类电视谈话节目的概念运用非常混乱,经常与情感类节目”“谈话类节目”“情感类谈话节目混为一谈。其实,情感调解类电视谈话节目属于谈话类节目的一种,谈话类节目的原型是从国外引进过来的 “talk show”,最早引进港台地区,被形象地直译为脱口秀。关于谈话类节目的属性,有关文章和论著中,有人把它归为娱乐类节目,有人归为新闻类节目,甚至还有人归为社教类节目。其实这样的划分都不够准确,娱乐类节目、社教类节目和新闻类节目中都可以使用谈话这种表现形式。如果一定要进行划分,可以根据节目的话题和具体内容的属性来划分——当节目的话题和内容侧重于娱乐类时,那它就是娱乐性节目;当话题和内容主要是新闻时政类,它就是新闻性节目;当话题和内容偏向于知识、技能、教育、教养时,它就是社教类节目;而如果谈论的话题涉及人的情感经历、情感纠葛、情感困惑时,那就是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而情感调解类电视谈话节目又是情感类谈话节目的一个种类,特指在情感类谈话节目中加入情感调解环节。

        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最早要追溯到湖南经视于1998年推出的《真情对对碰》,一经推出在湖南火爆一时,2000年春,该节目开始在央视第四套节目(CCTV-4)播放,为了适应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的风格,节目把情感访谈这一块提出来取名《真情》,在三个月时间内收视排名就到了国际频道的前三位。《真情》可算是当年湖南电视台的一大创举,它将家庭矛盾、两性情感纠葛、朋友之间纠纷等个人隐私像讲故事一样向观众公开,同时又主动介入这些关系当中进行调解,力图修复许多濒临破裂的关系,赚足了不少妇女观众的眼泪。受到《真情》的启发,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开始纷纷创办类似的情感类谈话节目,像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20001222日开播)、《心理访谈》(200412月创办);还有200441日落户中国教育三台的由李静主持、涉及两性情爱话题的大型情感谈话节目《情感方程式》,自开播以来收视率节节攀高,得到广大观众和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随后一些地方电视台纷纷推出自己的情感谈话节目——上海卫视的《心灵家园》(2006年);江苏卫视的《人间》(20073月);上海东方的《新老娘舅》(2009年);东方卫视的《幸福魔方》(20101月);浙江卫视的《婚姻保卫战》(20108月);江苏卫视的《欢喜冤家》(20109月);天津卫视的《爱情保卫战》(20111月);江西卫视的《金牌调解》(20113月);辽宁卫视的《复合天使》(2012年)等。

        纵观这些情感类谈话节目,大致趋势从最开始明星艺人做客节目,披露自己鲜为人知的情感经历和情感故事,发展到后来普通人上电视坦露情怀。比如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刚开始请的访谈对象大都是明星,后来开始将视野下移,转而关注平凡人的不平凡的情感经历。另外一大趋势则是由当事人单纯叙述、倾诉类向寻求帮助、调解矛盾类转变。单纯倾诉类像《人间》、《鲁豫有约》、《艺术人生》这一类节目,只是单纯地让当事人面对主持人讲述自己不平凡的情感故事,满足当事人情感倾诉需求的同时,也满足广大观众的窥探心理。从《真情》栏目开始,走到节目当中的当事人开始寻求帮助,以期能够解决自己面临的情感困惑,这时,显然单纯依靠主持人的力量远远不够,于是在演播室内,就多了像心理咨询师、律师、人民调解员之类的专业的嘉宾,他们一边倾听当事人的故事,一边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及阅历为当事人排忧解难。基本上,从央视的《心理访谈》开始,这一类节目的定位基本上都是困惑倾诉+矛盾调解,其中江西卫视的《金牌调解》就是这一模式的典型,有几位学者把这种情感类节目称之为情感调解类电视节目(王永,2012;肖俊,2014;肖俊,余艳红,2013a;肖俊,余艳红,2013b)笔者认为,既然这类节目统属于谈话类节目,所以严谨的表述应当为情感调解类电视谈话节目

         2011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实施以来,有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我国71座城市共有38个频道播出了情感调解类电视谈话节目,(陶许娟,程芸,2012)2012年随着限娱令实施,许多电视台娱乐类节目在大洗牌中消失,而一大批情感调解类电视谈话节目遍地开花。为什么此类节目成为荧屏新宠,其主力收视人群是谁,这个群体究竟喜爱什么样的情感调解类电视谈话节目,这类节目是否存在一些区别于其他节目,并能长久吸引受众的核心价值理念,即它到底应当承担什么样的社会功能?这是摆在学界、业界的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基于此,笔者做了一番该类节目主力收视人群的收视需求的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涉及节目收视人群、节目话题、节目模式、节目主持人和调解嘉宾、节目风格、节目社会意义等。

一、调查方式

       此次调查采取面访和问卷调查 相结合的方式,依照《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115月)显示的甘肃人口构成数据(如表1),并参考江苏广电与央视索福瑞合作出版的《中国情感类电视节目市场报告(2007-2008)》中的数据,运用配额抽样的方式在甘肃省内选取127名女性调查对象,具体样本构成情况如表2。调查时间为:20141—20143月。

1 甘肃人口构成情况1

甘肃人口性别

 

数量(单位:)

所占比例

男性

51.08%

女性

48.92%

甘肃人口年龄构成

 

数量(单位:)

所占比例

0-14

18.16%

14—64

73.61%

65岁以上

8.23%

甘肃人口教育情况

 

数量(单位:)

所占比例

文盲人口(15岁以上不识字的人)

8.69%

小学文化程度

32.5%

初中

31.2%

高中(含中专)

12.7%

大专以上

7.5%

甘肃城乡人口比例

 

数量(单位:)

比例

常住城镇人口

36.12%

常住乡村人口

63.88%

(:此表是笔者根据《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11年)整理而成)

2 调查样本构成

初步调查样本人口性别

 

数量(单位:)

所占比例

男性

127

50%

女性

127

50%

调查样本人口年龄构成(女性)

 

数量(单位:)

所占比例

17-25

30

23.6%

26—59

84

66.14%

60岁以上

13

10.23%

调查样本教育情况(女性)

 

数量(单位:)

所占比例

文盲人口

15

11.81%

小学文化程度

40

31.50%

初中

39

30.71%

高中(含中专)

16

12.60%

大专以上

17

13.38%

调查城乡人口比例(女性)

 

数量(单位:)

比例

常住城镇人口

46

36.22%

常住乡村人口

81

63.78%

        对于调查样本的设计需要作如下说明:第一,之所以抽选甘肃三个地区,是因为这几个地区地处西北,经济较为落后,在全国属于三线城市,较多地分布着该类节目的主要收视人群——中等教育程度和中等职业层级;第二,情感调解类电视谈话节目隶属于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而且自2000年《真情》节目开始,逐渐占据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主流,江苏广电与央视索福瑞合作出版的《中国情感类电视节目市场报告(2007-2008)》中关于情感类电视节目的收视人群的描述,笔者认为可以涵盖情感调解类电视谈话节目;第三,笔者所抽选的调查样本并不完全符合我国甘肃省的实际人口构成情况,因为根据《中国情感类电视节目市场报告(2007-2008)》(参见第2部分:情感谈话节目收播状况)显示,情感类电视节目的收视人群为:女性、中年、中等教育程度和中等职业层级……通过调查笔者发现情感调解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女性收视人数约为男性收视人数的两倍(见图1),为使该调查结论更具参考价值,所以再做进一步收视意见调查时,只选取了127名各个阶层、各类教育程度的城乡女性受试者进行深入调查,而且没有选择0--16岁的青少年群体;第四,本次调查由三个访员分头进行面访式问卷调查,若遇不配合的调查对象再换选其它符合条件的对象,所以实际调查的女性观众达到150人。调查结果除了第(一)项,全是针对女性人群对调解类电视情感谈话节目的收视意见调查。关 于问卷2部分的调查结果以下全部用图表的方式直观呈现,对于访谈部分的调查结果,采取文字表述。

二、调查结果

()关于情感调解类电视谈话节目的主力收视人群

        笔者首先根据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在甘肃兰州、庆阳、会宁三个地区城乡各个年龄段定额抽选了25417岁以上的调查对象,其中男、女各127人。通过统计,笔者发现女性受试者经常收看此类节目的数量是男性受试者的2倍(如图1,图1见摘要页图表项),35岁左右的已婚女性较多地收看此类节目。此结果印证了CSM关于情感类电视节目的主要收视人群为女性的结论。

(二)女性观众比较喜欢的情感调解类电视谈话节目

         通过对127位女性受试者面访得知观众还是比较关注中央电视台的此类节目——《心理访谈》等,地方台的节目比较受关注的有江西卫视的《金牌调解》、湖南卫视的《人间》以及东方卫视的《幸福魔方》,此外浙江卫视的《婚姻保卫战》和辽宁卫视的《复合天使》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喜爱,具体如图2(图2见摘要页图表项)所示。

         通过进一步访谈得知,很多女性观众之所以选择《心理访谈》首先是因为他们一直以来就是央视的观众,对于很多人来说,喜欢《心理访谈》是因为节目所请的心理专家(如杨凤池)富有智慧、擅长心理分析,能给他们以心灵启发。还有较多观众表示江西卫视《金牌调解》最吸引自己的就是它1名调解员(胡剑云)外加8位不同身份、不同知识背景的观察员的强大调解阵容。

(三)女性观众收看情感调解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心理动因

       当笔者问及为什么选择收看情感调解类电视谈话节目时,有68人(占54%)表示是为了获得生活的启示;有38(约占30%)人是因为喜欢听故事;还有12位(占9.4%)表示对他人情感隐私比较感兴趣,另有个别人表示是因为喜欢某节目中的主持人或嘉宾(调解人员)才收看此类节目。(如图3,图3见摘要页图表项)

(四)女性观众喜欢的节目模式

        目前,国内情感调解类电视谈话节目常见的播出模式有四类:第一类是主持人+当事人(也成单纯倾诉类);第二类是主持人+当事人+调解嘉宾;第三类是主持人+当事人+调解专家+场内观众;第四类是主持人+当事人+调解专家+场内观众+场外观众互动;对于这几种模式的节目,将近一半的被试人员选择第二类(51人)和第三类(52人),因为很多人还是希望现场有诸如心理学家之类的嘉宾能帮助主持人分析解释,给出智慧建议,这也和前面的收视原因(大多数人是为了获得生活启示)问题相呼应。

(五)女性观众对此类节目侧重点的认知

       2011年以来,情感调解类电视谈话节目遍地开花,但每家的电视台的节目侧重点不尽相同,有的侧重于煽情的故事讲述;有的则侧重于为当事人现场调解纠纷,解决问题;有的节目又以富有哲理的专家点评见长;还有些节目侧重于提供一个讨论平台,让参与节目的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节目的侧重点体现了节目的定位,定位的基准则是观众,一定要了解自己节目的目标群体最喜欢什么,最想得到什么。通过调查,我们得知至少对于这127位女性受试者来说,大多数人还是希望情感调解类电视谈话节目的侧重点应对当放在富有哲理的专家点评方面,换言之,他们认为此类节目最大的看点就是高水平的调解嘉宾对于当事人所面临的困惑的点拨以及这种意见带给自己的启发。(如图4,图4见摘要页图表项)

(六)女性观众感兴趣的话题类型及叙事方式

        看过情感调解类电视谈话节目的观众都知道,此类节目会围绕一个具体的话题展开,这个话题一般都是以某人遇到某事……”这样的故事形式讲述,几乎所有的情感调解类电视谈话节目都以一个具体的故事讲述作为开场白,以至于很多节目制作人员为了开场就吸引眼球不惜重金聘请专业演员搞情景再现;或挖空心思揭露当事的情感隐私;或故意制造雷人雷语,把短暂的眼球吸引当做情感吸引的法宝,其实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尽管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约50%的(64位)受试者表示只要故事精彩,愿意看由演员根据剧本进行的演绎,可是通过深入访谈,笔者发现这些收视者多半都是此类节目的随意受众,即并不是忠实受众,随意打开电视看到某个精彩画面便看一会儿,属于随时拿着遥控器准备换台的观众,因为毕竟他们觉得这是编剧编造的故事,无法从情感上真正吸引自己。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受试者(96人,约占76%)在此类节目中最希望看到的是真人真事(如图5,图5见摘要页图表项),至于这些真人真事的呈现方式,大多数人表示节目组应当像拍纪录片一样去当事人生活的地方实地拍摄,或由真正的矛盾双方当事人来到节目现场,像江西卫视的《金牌调解》一样现场陈述(如图6,图6见摘要页图表项),而且持这种意见的受试者大多是此类节目忠实观众。

 

(七)女性观众喜爱的主持人特质

        如果我们把前来情感调解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当事人看作是一个个求助者,把此类节目定位于帮忙服务类的话,那么节目中的主持人首先要扮演的是心理咨询师,因为大多数节目呈献给观众的首先是主持人与当事人的谈话,主持人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当事人开放的程度及讲述的效果。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人具有自我调解和自我修复的能力,最终能够改变自己的人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如果治疗师能够为来访者提供一种安全的关系氛围并鼓励来访者自我探索,就能够促进来访者个性改变,形成自我成长的自然过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促使来访者发生个性改变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治疗者必须要让来访者(求助者)感到治疗师是在真挚、诚恳地与自己谈话。通过笔者的调查研究,我们也发现受试者最喜欢的情感调解类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一大特征就是态度真诚、懂心理学并善于倾听和善于引导。(如图7,图7见摘要页图表项)

 

(八)女性观众对于调解嘉宾的意见

       受试的127位女性观众中,有70人(占55%)认为应该邀请专业的心理学家担任调解专家(嘉宾),有58人(约占46%)认为教育专家应该在场。其中,45人认为专家应当不止一位,最好能在现场出现各类专家组成团队。(如图8,图8见摘要页图表项)江西卫视的《金牌调解》与东方卫视的《幸福魔方》所拥有的专家阵容很受部分观众称道。

       关于所邀请嘉宾的特征方面,有80名(约占63%)被试者最在意的是其观点是否准确深刻,55人(占43.3%)强调专家自身的知识要专业权威,同时有50人(约占39.4%)希望这些嘉宾在现场态度温和亲切,立场鲜明。(如图9,图9见摘要页图表项)

 

(九)女性观众喜爱的情感调解类电视谈话节目的风格

        由于竞争激烈,制作此类节目的各家电视台使出浑身解数来吸引观众,有些节目放大当事双方的矛盾,节目中充满怒骂、甚至厮打的火药味,或者故弄玄虚、悬念不断,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大多数受试者真正喜欢的节目风格是沉静说理、充满温情的。(如图10

(十)女性观众对于此类节目的社会意义的认知

        在问及情感调解类电视谈话节目的社会意义时,有76人(约占60%)认为最大的意义是通过广大观众的收看,能化解一类矛盾,从而促进社会和谐;32人(约占25.2%)认为这类节目能起到贬恶扬善,宣传教化的作用;22人(占17.3%)认为最大的意义就是为节目中的当事人调解纠纷,解决实际问题;另有5.5%的人认为这类节目不过是放松消遣,通过调查发现,大学以上学历者持此观点者较多。(如图11

三、对情感调解类电视谈话节目制作的若干建议

(一)确立节目核心价值理念——抚慰情感,关照心灵

         电视节目的核心价值观念,简单地表述就是节目应当承载的价值追求和社会功能,它是节目主创人员进行节目受众定位、内容定位的基础。节目核心价值理念的确立,固然离不开节目策划人员的文化素养、理性思考,但更应该建立在对预期观众审美情趣、心理需求的透辟掌握。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观众,最感兴趣的不是情感调解类电视谈话节目讲故事的部分,而是节目组请来的各类情感调解专家。像江西卫视《金牌调解》的胡剑云被誉为最冷静的观察员最懂女人心的金牌调解员,其深刻的剖析、睿智语言成为《金牌调解》独特的亮点,深受亿万观众的追捧。很多人之所以会关注嘉宾的点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也有类似的矛盾和困惑,当前中国社会价值观裂变、传统权威与传统价值观的隐退让人们感到迷惑又孤独,而尚未确立的新价值观,让人们时时要面对对立的价值判断,处于一种分裂的意识形态中……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焦虑情绪,从而对情感的抚慰有强烈的需求。(雷蔚真,邓力,200850[1] 心理学的常识告诉我们:人具有解决问题,以求完善的自主调适心理机制,但当一个人遇到困难、麻烦等新状况,已有的信息基模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之际,便会寻求外援,化解疑问。所以应当明确并强调情感调解类电视谈话节目这种抚慰情感、关照心灵的核心理念,提醒节目制作者今后不要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到隐私揭露、叙事煽情,应将更多的 精力投入到聘请高水平的专家队伍上来,提升专家点评的深度,起到调解一例,化解一类的社会功效。

        节目核心价值理念的确定很难一次到位,策划阶段所提出的节目宗旨往往在实际播出时会暴露许多问题,需要及时发现问题、纠正思路。比如《金牌调解》初始的定位是针对个案进行就事论事式的调解,往往着眼于双方的表面纠纷,忽略根本矛盾,过分强求当事人签署所谓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协议,以彰显调解员的工作成效。可这一纸协议于当事人还未解开的心结、于电视机前仍一头雾水的观众有多大的现实意义呢?恐怕只是治标不治本的一纸空文。矛盾的调解不能简单地以法律文书的签订来衡量,个案问题的解决也不应该成为节目的终极目标。《金牌调解》初期的这种定位偏差很快引发观众的强烈建议,笔者发现自从2013年开始,《金牌调解》一个可喜的变化是矛盾调解不在执着于表层的文字协议的签署,而开始侧重于深层矛盾的解决,加大了心理分析与心理咨询的比重,以期唤醒当事人的自我力量,通过改变自己来缓和与他人的矛盾。虽然少了一些表面的完美,却多了一份深沉地沟通,同时这种转变带给电视前的观众更多的人生思考,情感抚慰。

(二)细分市场,拓展节目的蓝海空间

         虽然已有的数据表明情感调解类电视谈话节目的主力收视人群为女性,但这只是一个非常笼统的结论,只能说明在一般情况下,女性较之男性对情感类话题更感兴趣,绝不代表该类节目没有男性市场,更不代表所有女性都喜欢这种节目。依据蓝海战略的思路,[2] []W..,[]勒妮.莫博涅,2005)与其在一片充满血腥竞争的已知市场红海空间追逐强势群体,不如转而拓展无人竞争的蓝海市场空间——通过调查,笔者发现退休人员收看情感调解类电视谈话节目的比例最高,可是我们却几乎没有专为这个群体设计的情感调解类电视谈话节目。红海战略是参与竞争,依据既定游戏规则争夺现有需求,而蓝海战略则是基于创新和创意基础上开发并攫取新消费需求,从而最大限度地规避竞争。根据媒介的三次售卖理论,(包国强,2005[3] 电视节目除了售卖节目内容和受众注意力这两个有形产品之外,更重要更值钱的是售卖无形资产——节目影响力。在大家一窝蜂地扑向同质化的内容,浴血争夺收视率的同时,注重追求节目影响力,这是软实力也是蓝海意识的又一体现。如果说受众注意力可以用收视率这个外显指标来衡量,那么节目影响力的衡量指标则显得更为复杂而多元。其中节目现实观众的忠诚度、潜在受众群体、节目的可延伸性是不容忽视的要素。就拿节目延伸产品来说,相关机构对电视媒体盈利状况进行分析时发现,国内电视业盈利模式普遍单一——90% 以上的电视媒体产业结构中总收入的90% 以上来自广告。国际电视媒体的产业链平均值为六个,境外电视业的基本收入结构是“343”模式——广告收入占总收入的3成;创造性内容的电影、出版及商业占4成;主题公园占3成(魏永刚、张小争、韩晓宁,2010)。在制作一档情感调解类电视谈话节目之初,就应当大胆地设想节目的终极品牌形象,以及由此形象能带动那些能够为节目赢得丰厚利润的下游产业,如图书资料、影视作品、心理诊所、讲座论坛等等。

综上所述,通过市场细分挖掘新的受众群体,精准服务,塑造节目品牌,并努力进行节目品牌延伸是该类节目进行蓝海战略的主要思路。

 ()恪守真人、真事、真情的原则

        观众之所以喜欢真人、真事、真情根本的动因源于人类本性中的窥私欲和猎奇心理。人类生来就具有好奇心,喜欢窥探隐私。弗洛伊德说,每个人潜意识里都有偷窥别人隐私的欲望。([奥地利]弗洛伊德,2005)儿童通过窥探父母隐私来了解自身来历,是一种成长过程中的正常欲求。理论上讲,假如一个人小的时候了解了自己双亲所有隐私,那么他长大以后,对于他人的隐私便不会过分关注;而那些在孩提时其窥探欲求未得到充分满足的人,长大后相对会热衷于窥探别人的隐私。所以,观众在收看情感类电视节目时,首先吸引自己的是真实人物的一个个或大或小隐私,某种程度上,这是孩提时期窥探心理的延续。还有些人窥视别人隐私,是因为自己压抑已久的欲望,或深藏的情感——憎恶或迷恋,当他窥探别人隐私时,往往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欲望和情感投射在他人身上,凭借着想象,发泄自己的欲望,满足自己的情感。心理学者苏晓波曾说:只要人格还没有成熟,人们就还会热衷于窥探别人的隐私;只要还有欲望被深深压抑的人,就会有人挖空心思地揭露别人隐私,借着别人的隐私,宣泄自身的欲望;只要人性还存在着缺陷,窥探隐私的喜好,就永远不会结束。

        尽管如上所述,但情感调解类电视谈话节目所恪守的真人真事应当尽量在尊重隐私的情况下,努力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抓主题,努力从平凡中找亮点,把普通人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纳入自己的选题,从中挖掘有意义、有价值、具代表性的节目资源,让原汁原味的人生百味去吸引观众。所谓真情不仅仅指的是节目中身陷困境中的当事人要展露真情实感,也包括主持人、调解嘉宾、乃至于整个节目组、整个节目风格,都应该充满俯仰天地、悲天悯人的温情,不能像某些选秀节目般一味地追求炫美、猎奇、煽情、刺激,而应当对当事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充满真诚地关心与尊重,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

                                                          (责任编辑:王硕)

注释[Notes]

11中的数据来源于甘肃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于201155日发布的《甘肃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普查登记的对象是指2010111日零时在中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城乡人口是指居住城镇、乡村地域上的人口,城镇、乡村是按2008年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划分的。

2调查问卷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6道单选题主要涉及题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14道多选题,从不同侧面旨在了解女性观众收看调解类电视情感谈话节目的主要心理机制,进而确定该类节目的定位。

 

引用文献[References]

陶许娟,程芸(2012).调解类真人秀谈话节目探析——以《金牌调解》为个案.《新闻世界》,(7),65-66.

[Tao, Xujuan & Cheng, Yun(2012).Mediation Reality TV Talk Show --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Gold Mediation" as a case. News World,(7),65-66.]

王永(2012).情感调解类电视节目的兴盛及冷思考——以湖南电视台8090 节目为例.《新闻世界》,(12),21-22.

[Wang, Yong(2012).Emotional Mediation Programs Prosperity and Cold Thinking -- Based on the 8090 Hunan TV programs for example. News World,(12),21-22.]

肖俊(2014).论社会转型期情感调解类电视节目的创新.《今传媒》,(3),125-126.

[Xiao, Jun(2014).On Innovation of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 Emotional Mediation Programs. Today's Massmedia,(3),125-126.]

肖俊,余艳红(2013a).论社会转型期情感调解类电视节目的受众需求.《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3(6),32-35.

[Xiao, Jun & YU, Yanhong(2013a).On Audience Needs of Emotional Mediation TV Programs in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Journal of Human Mass Media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13(6),32-35.]

肖俊,余艳红(2013b).情感调解类电视节目形态创新研究.《新闻传播》,(12),173.

[Xiao, Jun & YU, Yanhong(2013b).Research on Innovation of TV Emotional Mediation Program Form.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12),173.]

雷蔚真,邓力(2008.电视品牌的策划与创建:《艺术人生》透析报告.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W. Chan Kim& Renee Mauborgne (2005). Blue Ocean Strategy: how to create uncontested market space and make the competition irrelevant.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情感调解类电视谈话节目女性观众的收视需求调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