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七章古诗鉴赏 - 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专题一掌握关键的读懂诗歌能力讲义

发布时间:2018-04-03 22:13:16

专题一  掌握关键的读懂诗歌能力

[专题微语] 古诗鉴赏,其根本前提就是要读懂诗歌。对于命题者来说,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对读懂诗歌内容的考查,淡化模式化、概念化的鉴赏的考查。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逐步养成读懂诗歌再做题的良好习惯

考场上,究竟怎样才算读懂了一首诗歌呢?一是明白表层意思:能疏通出大意,把握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二是领会深层意思,即能看出写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

考场上,究竟怎样才能读懂呢?读懂的方法有很多,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老老实实、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阅读诗歌文本。

一、标题切入

诗歌的标题相当于诗歌的眼睛,它包含着丰富的信息。读懂诗歌,首先要借助对标题的分析窥见诗中蕴藏的丰富信息。

1.从标题推知写作的具体内容及情感的触发点

2017年高考卷中诗歌标题除浙江卷外,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对诗歌的中心事件作了交代,如全国卷Ⅰ“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全国卷Ⅱ“送子由使契丹,江苏卷秋兴,对诗歌的内容、事件作了明显的提示或概括。像这样的标题很多,如逢入京使”“夜上受降城闻笛等。这类标题,诗人常常会把诗作叙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缘起等内容在题目中向读者作交代。因此,赏析诗歌时抓住题目中交代的主要事件,便可比较容易地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2.从标题探寻诗歌的感情倾向

像下面的标题都可以用来推测诗歌的感情倾向:悯农”“伤田家”“春怨”“书愤”“哭晁卿衡”“怀吴中冯秀才”“桃林夜贺晋公”“汾上惊秋”“望鹦鹉洲悲祢衡。我们要找准凝聚着诗人情感的那个字眼,看其词性、成分、情感特征、内容、涉及对象等。

3.从标题看诗歌的意旨,即诗人写作本诗的目的、意图

2017年全国卷诗题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文字很多,除点明写作缘由外,戏赠二字就点明了白居易写作此诗的目的:戏谑友人,夸耀自己。当然,读完全诗后可知戏言中有真言。如果能抓住标题中像这样点明写作目的的关键词语品读,离真正读懂诗歌就不远了。

4.从标题看诗歌的题材类型

很多标题会反映出一首诗的题材类型,不同题材类型的诗往往有不同的情感内容、不同的写法。

(1)以地名(包括亭、台、堂、馆)为标题

如:隋宫”“金谷园”“乌衣巷”“石头城”“赤壁”“苏武庙”“马嵬坡”“台城”“焚书坑”“西施滩”“江亭”“琴台”“鹿砦”“竹里馆”“黄鹤楼等。

以此为题的诗大多是怀古诗,表达的感情常常是借古讽今、吊古伤今或登临览胜、即景抒怀。

(2)以动植物或事物名为标题

如:”“”“早梅”“孤雁”“”“”“”“流莺”“石灰吟”“海棠”“子规等。

以此为题的诗一般都是咏物诗,多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也有摹写物态、托物寄兴的。如有定语,定语是诗歌立意的重点。

(3)以人物为标题

如:山中寡妇”“里中女”“贫女”“赠妓云英”“蚕妇”“代卖薪女赠诸妓”“西施”“王昭君”“息夫人”“贾生”“渔翁”“剑客等。

这类标题中的人物如果是下层人民,那么该诗多表达对其命运的同情;如果是历史名人,多表达对其的景仰或同情或身世之感。这种类型的诗多为代言体,即诗人代人设词,假托他人的身份、口吻、心理、语气来创作构思,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抒发情志的一类写法。

综上,研究诗歌的题目,分析其包含的信息,对提高诗歌鉴赏的准确性有很大帮助。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着诸多信息,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诗题都具有以上功能,不要让下面这些标题引入歧途。

饮中八仙歌”“丽人行”“李凭箜篌引”“病妇吟,这里的歌、行、引、吟表示诗歌的类型;词牌名昭君怨”“虞美人”“祝英台近”“二郎神”“忆王孙等不反映词作的具体内容;乐府旧题一般只揭示诗歌的题材类型,而不反映诗歌的具体内容,如出塞”“塞下曲”“关山月”“青楼曲等。

边练边悟1 试读下面的诗题,看看能读出哪些重要信息。

(1)早上五盘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的中心事件。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2)采地黄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写人为中心,其人可能是下层百姓,推知可能是表达对其命运的同情。

(3)惜牡丹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咏物诗。情态是

(4)闺意献张水部(又名近试上张水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作目的是献给张水部(可能是考官)闺意是比喻性说法,其真实目的是看自己的作品是否投合考官的心意。

(5)梦江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仅有词牌而无标题的词。

二、细读正文

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结构

1.看诗中景与情的结构布局。

古人云:作诗无他端,只”“二字。我们读诗、赏诗也一样,只要抓住了”“,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在正常情况下,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首、颔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部分;绝句的颈、尾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颈、尾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片是抒情部分。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片之间的过渡(过片)。当然,也有少数诗作是先抒情后写景的。

情景结合不仅要注意其顺序,更要注意情与景之间的关系:

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

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明景衬暗情等。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该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的大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分为两层。前两联为一层,写孤舟夜泊河岸的图景;后两联为一层,抒发自伤漂泊之情。

2.如果是近体诗,尤其注意把握起承转合的结构关系。

近体诗的写作思路一般为:起承转合。理解了这一特点,可以读懂诗的层次脉络、大体内容,甚至可以帮助做一些试题。

(1)“起

在古诗词中,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方式多样。其作用主要有两种: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感情基调;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2)“承

在古诗词中,句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与句自然衔接,是的延伸、拓展。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接、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其主要作用有:承上启下,铺垫下文。

(3)“转

在古诗词中,句在绝句里是第三句,在律诗中指颈联,在词中多指过片。句十分关键,往往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浅入深,从正到反,思路的转换体现诗意的跳宕转折。抓住句特点对解读诗意也很关键。

(4)“合

在古诗词中,是结句,全诗不论写景、抒情、叙事、阐理,句水到渠成,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句的作用一般有三种:呼应开篇或诗题,圆合首尾;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古诗词的方式有很多,但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直笔明接,即直接抒情、言志、阐理;二是曲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手法曲折表达作者的感情,寄托诗歌的主旨。

边练边悟2 阅读下面这首诗,分析其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鉴赏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前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颈联写离情,自然地加以补明。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表面看来,颈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春天树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天树”“日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尾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说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的风格为。颈联为,开始由赞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李白的思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尾联是,是怎样收束全诗的?既然天各一方,自然渴望相见,这是一层;渴望相见,见面干什么?对酌,切磋诗艺,又把首、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是又一层。

3.利用律诗中间两联对仗特点理解诗意,甚至艺术手法。

对仗,就是对偶,只在律诗中称对仗。对仗,从内容角度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正对是指上下句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说明同一个道理。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两个时代的角度抒发人事代谢、怀古伤今之情。反对是指上下两句意义上互为对立。如高適《燕歌行》中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就是把军中战士和将帅的两种生活放置在一起,构成反差,从而抒发忧愤之情。串对是指构成对偶的上下两句在语意上有承接、因果、假设等各种语法关系的一种对偶形式,亦称流水对走马对。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说的是从四川出三峡而北上的行程,前后一贯,又有次序。分清对仗种类,可以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

另外,根据律诗上下句词性相对、结构相同的形式特点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句的意思。

4.抓住尾句尾联,把握题旨。

古诗大都有卒章显志的结构特点,通常在结尾点明题旨。要善于品读尾句尾联。

()语言

其实,古诗难懂不只是因为距离我们时代、生活较远,更在于难懂诗家语。古诗语言高度凝练、跳跃省略,是我们学习的主要障碍。对此需要:

(1)反复咀嚼。古诗言少意丰,对于习惯快餐阅读的考生来说很不习惯,要打破这个习惯,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把每个字放在嘴中嚼三遍,嚼出汁、味来。

(2)捕捉、咀嚼诗歌中主观色彩较浓的词语、句子。

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说。显性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

”“”“”“”“”“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种语言叫情语,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情语有时藏在景语等其他语言之中。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就是情感语言,它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感;如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的”“就是情感语言,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

隐性关键词在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但也至关重要。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语言叫景物语。另有一些典故语,需要通过挖掘典故的本义来探寻作者的用意;含有表达技巧的语言(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需要还原基本义。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等,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隐性关键词。弄清上述隐性词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如同拨开疑云迷雾,能让真相充分显露。

每一首诗都有关键句,这些句子往往透露出作者的感情、感悟、观点态度等,读懂了这些句子也就较容易理解诗词的主旨。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揭示了本诗的主旨。

边练边悟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鉴赏 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满怀深情盼望丈夫归来的思妇形象,充分揭示了她希望落空之后的失望和痛苦心情,表现了词人对不幸妇女的同情。同时也寄寓着词人遭受统治阶级排挤,不受重用的悲凉心情,也是感慨怀才不遇的作品。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首句直出字,千万直贯下句字,并点出原因在于所恨之人远在天涯,满腔怨恨喷薄而出。说而有千万,足见恨之多与无穷,而且显得反复、零乱,大有不胜枚举之概。虽有千头万绪之恨,但恨到极点的事只有一桩,即远在天涯的那个人久不归来。这是对全词的主旨作正面描写。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三、四两句,初读起来很是平淡,仔细玩味却觉得是妙手天成。这两句是从侧面阐述其之深。女主人公既有千万恨,其心里是理所当然的了,更使她难过的却在于有恨无人知是一种无形的心理情绪,是难以把握和捉摸的,而词人却善于借景将它烘托出来:像风掠过水面时荡起的阵阵涟漪,像花儿随风落去时的缤纷缭乱,像悠悠白云在天空摇曳时的飘忽迷离。这样一来,抽象的就变得形象、可感了,使人们能够清晰地体验到它的纷乱、动荡的状态,也增强了词的审美价值。

摇曳碧云斜。夜对山月,昼惜落花,在昼夜交替的黄昏,摇曳是程度不怎么明显的动荡,是轻轻移斜了角度的晃动。此句看似单纯写景,却状出了凝望暮色与碧云的女主人公的百无聊赖之态,说明一天的光阴又在不知不觉中消逝了,不着字而恨极之意已和盘托出。

词中恨极在天涯是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纳兰性德

江南好,城阙尚嵯峨。故物陵前惟石马,遗踪陌上有铜驼。玉树夜深歌。

鉴赏 这一首词是抒写金陵所见,苍凉兴废之情溢于言表。词中之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孝陵,在明清易代之际,孝陵毁于兵火,陵中苑囿里放养的梅花鹿遭到世人肆意的捕杀,断壁残垣,一派萧瑟,只有陵前石马空空伫立,无言无泪黯然神伤。

词中所谓铜驼,本是洛阳之物。当初,汉皇铸造铜驼一对,精工巧细,堪为极品,因此铜驼伫立之处便被称为铜驼街,慢慢成为洛阳城最为繁华的街道。但时移事易,风光变幻,索靖在一个飘摇风雨之夕隐隐然预感到天下将乱,繁华将逝,手抚铜驼长太息:将来再见到你的时候,你该已经被嚣张的荆棘深深埋没了吧?

铜驼以喻兴亡,当初汉家繁华地,遗踪只有旧铜驼。纳兰性德虽是满清新贵,但汉化日深,浸淫日久,对此纵无家山黍离之悲,亦当有几分弹指兴亡之叹。

玉树依然用典,是为南朝陈后主亲手谱制之《玉树后庭花》,淫靡哀婉,世称亡国第一音。不多时,门外楼头,悲恨相续,王国陨落,红颜委顿。那六朝金粉之往事,历历如在目前,历历又重现在不久之前。这,便是兴亡。

试分析该词所表达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该词表达了昔盛今衰、朝代更迭、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哀伤。开头写江南好”“城阙尚嵯峨,仿佛美好、威严的景象呼之欲出,但一个字,一个字,一个字,将一派衰颓之气道出,瞬时收敛了开篇的高峻之象,转而铺开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慨。最后以玉树夜深歌作结,引典入词,更是增添了朝代更迭的哀伤。

三、挖掘暗示信息

诗歌中有许多提示性、暗示性信息,如注释和题干等,这些信息很重要,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

1.作者信息的暗示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方面的信息有的古代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如:陶渊明淡泊名利、诗风恬淡;杜甫忧国忧民、诗风沉郁;李白傲岸不群、诗风潇洒;辛弃疾、陆游、文天祥国难当头,忧心如焚、慷慨悲壮;王维多才多艺,能诗,又精通书画和音乐,决定了他的诗的风格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信奉佛教,决定了他后期对现实的漠不关心;苏轼思想复杂,儒释道三种思想既矛盾,又统一地渗透到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决定他多次被贬仍能表现出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

2.注释的暗示

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有时介绍疑难词语、地名,那是在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思想主旨;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大凡提供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注释的诗,肯定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有关。

边练边悟5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赠花卿[]

杜 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花卿:名敬定,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将,平叛中立过功;后居功自傲,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

鉴赏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

说是语含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实际上指天子所居皇宫;人间,指皇宫之外。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纷纷,于是,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说: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作得恰到好处。

请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诗的写作意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诗赠花卿的目的是给花卿以委婉的讽喻:只应天上有是说花卿僭用天子音乐,不当受之;人间能得几回闻隐含警示之意,意谓这种享受难以长久。

3.题干的暗示

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包括三大要素:指向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要素(解释题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联、哪一句等)。抓住题干的暗示信息可以帮助你进一步读懂诗歌。这也叫借题解文法。如2017年高考浙江卷第19题填空后面的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已告诉考生诗的内容和主旨了。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但常见题材总是有限的。大致有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即事抒怀诗。相同题材的诗歌在表达技巧思想感情上往往有相似、相近、相通之处。平时学习诗歌,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在考场上,完全可以知一类诗,通一首诗,即先从内容入手,尝试根据该诗的内容特色,大致归类到某一题材,再由类及篇推断其使用手法及具体内涵,亦即合理猜想该诗大致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一、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东晋诗人陶渊明开创田园诗派,南北朝诗人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至唐代两者合流,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解读时一定要抓住情景关系加以品析。

首先,把握景物(意象)特征。常见的意象有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其次,领悟诗人融于景物的情感。山水田园诗表达的常见的思想情感有:热爱自然,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闲适自得的心情,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等。另有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等。

最后,了解写景方法。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描写手法有远近高低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反衬等。

边练边悟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这首诗是诗人与友人裴迪相酬为乐之作。接舆:春秋时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这里诗人以接舆比裴迪,以五柳先生自比。

鉴赏 诗的首联和颈联写山水原野的深秋晚景,诗人选择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苍翠的寒山、潺的秋水、渡口的夕阳、墟里的孤烟,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勾勒出一幅和谐幽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田园山水画。但这风景并非单纯的孤立的客观存在,而是画在人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诗的颔联和尾联写诗人与裴迪的闲居之乐。倚杖柴门,临风听蝉,把诗人安逸的神态,超然物外的情致,写得生动形象;醉酒狂歌,则把裴迪的狂士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和景物描写密切结合的。柴门、晚风、暮蝉、五柳,有形无形,有声无声,都是写景。五柳,虽是典故,但对诗人来说,模仿陶渊明,植五柳于柴门之外,这是自然而然的。全诗物我一体,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诗的首联和颈联描写山水原野的深秋晚景,主要采用__________的手法,勾勒出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的山水画。

答案 动静结合 幽静而富有生机(和谐静谧)

(2)结合颔联和尾联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抒发了闲居之乐。颔联,诗人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安逸潇洒。尾联以陶渊明自况,表达了超然物外的情致和闲居的乐趣。表达了对友人的真切情谊。诗人将友人比作接舆,醉酒狂歌,高度赞扬了裴迪的狂士风度。

二、边塞军旅诗

边塞军旅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唐代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適、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赏读这一类诗歌,可以按照以下步骤:

首先,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边塞诗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边塞诗中,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格调高亢,情绪激昂。而同为唐诗,也有较大不同。盛唐时期,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但到了中晚唐时期,边塞诗中虽然仍保持昂扬向上的基调,但其中已不免多少悲壮,多少感伤。

宋代积贫积弱,国力衰颓,面临北方少数民族的强势入侵,统治者却纸醉金迷,不思进取。知识分子的笔下,多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其次,找出有代表性的意象。这些意象(景象),从用品看,主要有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等;从景物看,主要有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从地名和民族名看,主要有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等。抓住这些意象,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鉴赏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推断思想感情。边塞军旅诗表现的思想感情较丰富。或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或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妻子的离恨,或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边塞征战的残酷,或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或惊叹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等。当然,更多边塞诗体现的是一种矛盾的心情: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如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张说的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岑参的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等。

边练边悟2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李益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塞下曲

[]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蕃州部落:指驻守在黄河河套(“黄河曲”)一带的边防部队。结束:戎装打扮。燕歌:戍边将士所唱的《燕歌行》。

李诗鉴赏 唐代边塞诗不乏雄浑之作,然而毕竟以表现征戍生活的艰险和将士思乡的哀怨为多。即使一些著名的豪唱,也不免夹杂危苦之词或悲凉的情绪。而李益这篇塞上之作,感觉便很不同,一下子就会被那天地空阔、人欢马叫的壮丽图景吸引住。它在表现将士生活的满怀豪情和反映西北风光的壮丽动人方面,是比较突出的。

诗中蕃州乃泛指西北边地,蕃州部落则指驻守在黄河河套(“黄河曲”)一带的边防部队。军中将士生活十分艰苦,但又被磨炼得十分坚强骁勇。首句只夸他们能结束,即善于戎装打扮。诗人通过对将士们英姿飒爽的外形描写,示意读者其善战已不言而喻,所以下句写驰猎,不复言而读者自可神会了。

军中驰猎,不比王公们佚游田乐,乃是一种常规的军事训练。将士们乐此不疲,早晚都在操练,做好随时迎敌的准备。朝暮驰猎黄河曲的行动,表现出将士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决胜信念,句中饱含诗人对他们的赞美。

前两句着重刻画人物和人物的精神风貌,后两句则展现人物活动的辽阔背景。西北高原的景色是这样壮丽:天高云淡,大雁群飞,歌声飘荡在广袤的原野上,马群在绿草地撒欢奔跑,是一片生气蓬勃的气象。

征人们唱的燕歌,有人说就是《燕歌行》的曲调。目送远去的飞雁,歌声里诚然有北国战士对家乡的深切怀念。然而,飞鸿望断而燕歌未断,这开怀放歌中,也未尝不包含歌唱者对边地的热爱和自豪情怀。如果说这一点在三句中表现尚不明显,那么读末句就毫无疑义了。

牧马群嘶边草绿。在赞美西北边地景色的诗句中,它几乎可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奇句媲美。风吹草低句是写草原秋色,所以更见苍凉;而牧马群嘶句是写草原之春,所以有油然生意。绿字用得绝佳。因三、四句对结,上曰塞鸿飞,下对以边草绿,可见绿字是作动词用了。它不尽然是一片绿油油的草色,而且写出了离离原上草由枯转荣的变化,暗示春天不知不觉又回到草原上。这与后来脍炙人口的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都以用绿字见胜。在江南,春回大地,是啼鸟唤来的。而塞北的春天,则由马群的欢嘶来迎接的。边草绿牧马群嘶连文,意味尤长;似乎由于马嘶,边草才绿得更为可爱。诗中所表现出的壮美豪情是十分可贵的。

许诗鉴赏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前两句仅用十个字描写了发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战。这次夜战的结果,使得半数左右的战士再没有回来。这种情形是战争年代很普通、也很真实的悲剧。此诗仅用纯客观的叙述,真实地反映了一场战争。表面看来,诗人对此战争未附以感情色彩,但从他描写战争造成的惨重伤亡看,他是十分同情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是不赞成这场战争的。另外,诗人说的是桑乾河而非。倘若是在河的南岸作战,那主要是防守;如今却打到了河的北岸,那就是主动方了。主动出击而被打败,其责任在于攻方的决策者、指挥者。这便给了上层统治者无声的批评。由于许浑生活在中唐时期,唐朝已日益走下坡路,边塞诗多染上了时代的感伤情绪。此诗基调是凄婉、哀伤的。唐代诗人写边塞战争,一般习惯于以,但许浑在这里用了,主要原因是考虑到用在音律方面犯了孤平。从另一方面,将唐王朝比作暴秦,或许也折射出对统治者的不满。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这两句运用以一总万的手法,在成千上万的牺牲者中挑出某一位战士,写在他牺牲的次日早晨有家信寄来,信中告诉他御寒的衣服已经寄出。上半首简单叙述了一次惨重的边塞战争,下半首说战士的家人来信寄冬衣的事。都不是什么特殊的内容,勾勒得也非常简单平实,但这两个场面紧密地安排在一起却产生了强烈的效果:一夜之隔,顿成阴阳之隔。仅仅差了一个晚上,寄给战士的家信,战士再也看不到;信中说御寒衣物也已寄出,可是再没有人收取它了。此时此刻,阵亡的战士其尸骨抛掷在昨夜的战场,再也不需要寒衣,再也不会感受到亲人的眷念之情了,而家人却仍翘首以待,等待他的回信,等待他报以平安,等待他某一天从战场归来……悲剧效果就这样由于结构安排而产生。犹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死亡与等待在同一个时间里交叠,让观者陷入思考,对牺牲者和家属寄予深刻的同情,同时批评了战争的残酷性。

这首诗诗人不发任何议论,而倾向性却从诗人提炼出来的典型事件上自然地流露出来,短小中见深刻。艺术风格显得自然、平淡、质朴。但平淡并不浅露,思想深刻,耐人寻味,又能平中见奇,善作苦语,奇警动人。

(1)这两首《塞下曲》同属盛唐诗歌中的________诗,这一诗派的代表性诗人王翰有一句著名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古来征战几人回?

答案 边塞 醉卧沙场君莫笑

(2)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这两首诗(可简称李诗”“许诗”)的抒情手法和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李诗前两句通过叙事抒情(在叙事中抒情”),后两句借景抒情,借边塞苍凉雄壮的景色——军歌嘹亮,大雁南飞,马群奔驰草原,抒发了戍边将士戍边守关、保家卫国的豪迈情怀。

许诗通篇通过叙事抒情(在叙事中抒情”),将桑乾河北一场夜战,半数将士丧生未归,而次日清晨,亲人犹寄家信,告知御寒衣物已经寄出这两件事加以对比,抒发了诗人对戍边将士及其亲人的深切同情,含蓄地表达了反对战争的主题。

三、怀古咏史诗

怀古咏史诗一般以凭吊古迹、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借以抒发情怀,讽刺时事。诗题中往往含有咏史”“怀古”“览古等字样,有的干脆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从表达方式看,怀古咏史是手段,抒怀讽今是目的。

赏读这一类诗歌,可以按照以下步骤:

第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时代的咏史怀古诗在题材、主题上是有区别的。

(1)初唐咏史怀古诗:以史为鉴,咏写故去朝代的兴亡以告诫当世君主,成为初唐咏史怀古诗的一个重要主题。此类诗作多栝史事,兴寄的成分较少。此外,借史来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也是初唐咏史诗的一大主题。最具代表的是陈子昂的《燕昭王》和《登幽州台歌》。

(2)盛唐咏史怀古诗:盛唐咏史怀古诗寄托了诗人们对功名的热望,表现他们积极进取的热切心态,如王维《西施咏》、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杜甫的咏史诗借咏史抒发自己对社会的感慨,如《蜀相》《八阵图》等。

(3)中唐咏史怀古诗:中唐是咏史怀古诗的繁荣期,不但出现了大量的作家作品,而且总体水平较高。此时的诗歌多吊古伤今,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怀咏,或对历史古迹的凭吊,针砭时弊,寄托怀抱。刘禹锡是此时咏史诗人之冠,《乌衣巷》《西塞山怀古》都堪称传世名作。

(4)晚唐咏史怀古诗:晚唐咏史怀古诗尤为发达,由于政治危机的加剧和末世的逐渐到来,追忆与感伤成为此时咏史怀古诗的主要内容。李商隐与杜牧是晚唐成就最高的两位诗人,李诗主要有《咏史》《楚吟》《过楚宫》《吴宫》《汉宫》《隋宫》《马嵬》等;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题乌江亭》《题木兰庙》《赤壁》等亦是此时名作。

(5)宋代咏史怀古词:咏史怀古也是宋词中的重要内容。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感慨于六朝兴衰,并转入对现实的忧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咏怀周瑜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蕴涵着浓郁的历史沧桑感,在写作上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南宋咏史怀古词多借古说今,抒发北伐抗金的志向,风格慷慨悲壮。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词作将咏史与抒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刘过的《六州歌头》(镇长淮)以扬州的兴衰痛陈金兵的罪行与南宋统治者的偏安思想。

第二,弄清作品涉及的史实、有关历史人物,尤其是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等意象。如: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商女、黍离、燕子等。

第三,了解其结构特点。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第四,猜想其思想感情。

(1)怀古伤今:昔胜今衰,繁华远去,世事沧桑,感慨盛衰无常;物是人非,风景依旧,朱颜已改,感慨时光匆匆。

(2)怀古伤己:表达希望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古人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自己却不能才尽其用,对比之下郁郁寡欢、消极遁世。

(3)借古讽今: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置身其外,站在历史的高度,表达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边练边悟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怀古

杜 牧

上吞巴汉控潇湘,怒似连山静镜光。

魏帝缝囊真戏剧,苻坚投棰更荒唐。

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

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

 魏帝缝囊:魏帝即曹操,此写曹魏将以沙囊填塞长江并借以南侵孙吴。苻坚投棰:前秦苻坚欲伐东晋时,认为把前秦士兵的马鞭子都投到长江里,就能够截断水流。

鉴赏 前两句写西江的气势浩瀚,风光优美。西江的上游能够侵吞巴江、汉水,控制着潇湘。江水一旦潮头涌动,巨大的浪头就仿佛连在一起的山脉一样压迫过来,动人心魄;而江面一旦平静下来,则又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美丽景象,整个江面净静得如同一面反映着天光的镜子。三、四句由景及情,联想到了跟大江有关的兴衰往事。在这条江上,曾有人煞有介事地上书过,说是魏帝曹操正下令缝制口袋好填沙断江,这真是个千古玩笑;无独有偶,当年野心勃勃的前秦苻坚,也曾发出过投鞭断流的大言,再看看淝水之战前秦土崩瓦解的后果,苻坚的断流之说就更加荒唐可笑了。

接下来,诗人再次把眼光放到当下,面对万古时空和千里江流浮想联翩。他看到,千百年来人们在钓鱼的船上一代又一代地歌唱着,比如那篇自先秦起就传唱不衰的《月出》就一直唱到了今天,并将继续传唱下去。有万里之遥的江面上,沙鸥在夕阳的照耀下上下翻飞,同人们一样在千百年来升沉不辍的太阳下生活、传承着。这里,千秋”“万里的前后呼应,使得全诗有了宏伟的气魄和历史的厚重。但是放眼古今和当下景致之后,诗人忽又想起那功成后急流勇退的范蠡,他认为天时、气节随着阴阳二气的矛盾而变化,国势的盛衰也不断在转化。对付敌人要随形势变化制定计策,强盛时应戒骄,衰弱时要争取有利时机,创造有利条件而转弱为强。所以,他经商也是无往而不利。但是,现在又能有几个商人能像他一样拥有超卓的眼光呢?他的遗风遗尘是注定要受到冷落而无比寂寞的,现在江面上吹得大好的顺风,只属于往来忙碌的财奴行商们。

(1)颈联是咏叹长江的绝唱,它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时空角度:千秋指时间久远,万里指空间无边无际。视听结合:表明渔歌不绝于耳,为听觉描写;看见沙鸥在江面飞翔,为视觉描写。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抒发了对宇宙的浩瀚与自然的阔大的景仰,对物是人非、历史无情的感慨,对岁月流逝、人生短暂的伤感。

四、托物言志诗

托物言志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情感,而是运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寓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

赏读这一类诗歌,可以按照以下步骤:

首先,抓住的形象特征。从具体描写物象的诗句入手,从物象的颜色、气味、声音、动作、形态等特征出发,挖掘出物象的个性气质、精神品质等。

其次,理解所寄托的思想情感。一般来说,咏物诗中的寄托往往跟诗人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人生态度、生活作风、价值取向等有关。

再次,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一般来说,从表现手法上是托物言志,从修辞角度看有拟人、比喻,从描写方法上讲有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

边练边悟4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洗竹

王贞白

道院竹繁教略洗,鸣琴酌酒看扶疏。

不图结实来双凤,且要长竿钓巨鱼。

锦箨裁冠添散逸,玉芽修馔称清虚。

有时记得三天事,自向琅节下书。

 洗竹:削去丛竹的繁枝。箨: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比喻光滑美好的竹子。

鉴赏 这首诗托物言志。道院里的竹子繁茂,诗人加以修剪,弹着琴,喝着酒看它枝叶扶疏;诗人不希图借它招来成对的凤凰,却要用它的长竿去钓巨鱼;诗人还用笋上一片一片的皮做成帽子,用嫩笋作为食物;即使是写作也要在那竹林里。全诗处处透露着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以及诗人高雅的品性和高远的情怀。

(1)从题材来看,这是一首__________诗。

答案 咏物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竹子的喜爱之情:诗人洗竹、赏竹、戴竹箨、食竹笋、在竹下写作,所做的事情都与竹有关。表现了诗人高雅的情趣:诗人爱竹成癖,透露出他品性的高雅;诗人不希图竹子招来凤凰,却要用长竹竿钓巨鱼,暗示了他有高远的情怀。

五、羁旅思乡诗

羁旅思乡诗是古典诗歌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读者。古人由于战乱频仍、久戍不归、宦游失意、仕途坎坷等原因,再加上道路崎岖,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此在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孤灯、暮春残秋、日暮鸟归、子规夜啼、杨柳青青、花开花落之际感时触景,引发远人思乡、闺中怀人、思念亲友之情。其标题很有特点,如多含驿”“”“”“”“”“”“”“”“宿”“

”“等能够体现漂泊行旅、客居思乡之意的词语,或有元宵”“寒食”“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古代节日名。阅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意象。意象是鉴赏羁旅思乡诗的最佳突破口,要特别留心四种意象:——“月是故乡明,诗人移情于月,象征人世间的聚散;——“人归落雁后,它是触动诗人乡思的重要媒介;危楼——“独自莫凭栏,古人常因思乡情切而登楼凭栏,借此表现归思;书信——“家书抵万金,书信是用来传递相思之苦的,要领会诗中家信的作用。

2.明情感。这类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羁旅孤凄之愁,恋家怀人之思,怀才不遇之苦,厌战思家之情。

3.晓手法。常见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即事写情(先写所遇之事纷扰,再写故园之思深浓),另外对面落笔”(对写法)、虚实相生手法也值得关注。

边练边悟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望淮山

黄庭坚

风裘雪帽别家林,紫燕黄鹂已夏深。

三釜古人干禄意,一年慈母望归心。

劳生逆旅何休息,病眼看山力不禁。

想见夕阳三径[]里,乱蝉嘶罢柳阴阴。

 三径: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后以三径指归隐者的家园。

(1)首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比,将离家时的装束(风裘雪帽)和现在的景色(紫燕黄鹂)进行对比,表现了时光的流逝,暗含离家已久,思念家乡之意,触景生情,引出下面的人生感慨,也为尾联的写景抒情埋下伏笔。

(2)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隐居的愿望;运用联想和想象(虚写),描写家乡夏日傍晚的景象,表达思乡之情;三径运用蒋诩的典故,表达了隐居的愿望;乱蝉嘶罢柳阴阴以景结情,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隐居的愿望,含蓄蕴藉,余韵悠长。

六、送别怀人诗

送别怀人、抒发离愁别绪是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题材和主题。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阅读这类诗要注意:

首先,要掌握送别怀人诗的结构、写法。一般是即景抒情,开头叙事或写景,然后是抒情表意。就律诗(绝句)而言,首联叙题写意;颔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颈联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颔联、颈联或颠倒并说亦可)尾联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其次,把握诗的常见意象,如杨柳、长亭、短亭、劳劳亭、酒、月、阳关、舟、灞桥等。

再次,掌握诗的情感内容。送别怀人诗表达的情感丰富复杂,一般的情感有: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绪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虽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这类诗常用的手法有: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想象、虚实相生,比喻,衬托、烘托。

边练边悟6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十六还苏州

皇甫冉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皇甫冉:唐代诗人。诗人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姑苏”)到常州(毗陵,唐代常州为毗陵郡)方向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诗人乘船相送。阴虫:蟋蟀。

鉴赏 这首送别短章,写得明白晓畅而又感情深挚,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伤感,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这两句写诗人在秋夜沉沉的晚上,听着阴虫(即蟋蟀)切切的鸣叫声,想到自己明天就要与友人分别,心情异常沉重。

在写法上,这两句真切地写出了送别时那种黯然神伤的环境,通过环境的烘染,把即将离别的愁绪表达得婉转有致。秋夜,点出送别的时间。秋天气氛肃杀,特别是在秋天的晚上,本来就容易勾起对朋友的思念,而偏偏在此时,自己却要送好友离去。此送君三字,字字透出送别时的凄苦之情。沉沉二字,一方面从视觉着笔,写在船上看见四野茫茫,黑夜深深,无边无际,什么也看不清;另一方面写出了诗人的心情相当沉重,可谓一箭双雕。同时,诗人又从听觉着笔,写两岸草丛中蟋蟀的鸣叫,切切的叫声似在相互倾诉,又似在低低饮泣,这悲伤的秋声,使即将离别的人不忍卒闻。这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选取了最能代表秋夜伤怀的景物,交叉描写,虽没有明说送别的愁苦,然而经过环境的渲染,这种愁苦具体形象,伸手可触,真正做到了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这两句诗人以想象中的明天,与此时的秋夜作对比,进一步表达了离情别绪。诗人想,今夜,虽然有离别的愁苦,但毕竟还没有分手,还可以在一起倾心叙谈。而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到明天,当我再在这只船中回望你所在的苏州时,那就见不到你了,唯见到满天的白云。到那时,凄然孤独之情,一定比今晚更深更浓。

这两句看似在写明日的白天,其实仍是在写今晚的秋夜,通过这样别出心裁的安排,更为深刻地表达出秋夜送别的难分难舍。

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中的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是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留恋、孤寂和感伤)

全诗结构巧妙,语虽平淡而意味深长。叠字的运用使诗读来朗朗上口,富于声情美。

(1)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感伤,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寂和惆怅之情。

(2)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中的是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是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留恋、孤寂和感伤)

七、即事抒怀诗

即事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即事诗,一般来说并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亲、送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地称之为即事抒怀诗。鉴赏时应注意:

1.了解诗人写的是什么事。即事抒怀诗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遇到这类作品,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

2.体味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即事抒怀诗不比叙事诗偏重于叙事,其重点在于其抒怀的性质,也就是在诗中诗人不是着重于客观冷静的叙述,而是比较明显地直抒自己的情怀。

3.分析诗人是怎样来抒发情感的。在赏析即事抒怀诗抒怀的特点时,首先要看怀的结合是否高明,其次要领略感怀的艺术技巧。感怀诗,往往是偶有所感时冲口而出的,或者是觥筹交错中仓促挥就的,不像有些诗作那样精雕细琢。但是一些名作凭着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还是彰显出精湛的艺术技巧,赏析时要细细体会。

边练边悟7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

辛弃疾

柳边飞[],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kònɡ):马勒。

鉴赏 上阕前两句描写在山道中夜行的情景:驱马从柳树旁边疾驰而过,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衫就沾湿变重了。这里既表现出山道上柳密露浓,景色优美;也表现出行人心情舒畅,虽觉衣衫湿重,但游兴仍然很高。

三、四句描写在行经河滩旁边时,看到的一幅饶有幽趣的画面: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地眯着眼睛向沙面窥视,它映在沙上的身影也轻轻摇晃,准是在梦中见到鱼虾了吧!看到宿鹭目眯影动,便断定它正在做梦,又因鹭鸟以鱼虾为食,进而断定它梦见了鱼虾,虽是想象之辞,但又合情合理。词人既能极细致地观察又能极深微地体会,因而写得是如此生动、多趣。

下阕前两句描写在行经溪流附近的村庄时看到的一幅更富有诗意的画面:夜深人静,溪山沐浴在疏星明月的清光中;年轻的妇女在溪边浣纱,在月光的照耀下,她那美丽轻盈的身影映在水中和沙上。词人使用的语句极其简淡,却能把环境和人物写得清雅秀洁,风韵悠然。

结尾两句又在前边的画面上绘出了新的情采:宁静的村舍门前忽然响起孩子的哭声,正在溪边浣纱的母亲立即起身往家赶,路上遇见陌生的行人,只羞怯地低头一笑,随即背转身匆匆离去。这真实而自然的描绘,不但给画面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情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村妇女淳朴温良的心性和略带几分羞涩的天真。

此词全篇都是写景,无一句抒情,但又处处融情于景中,寄意言外。从描写月光柳露的文字中,可以感知词人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从描写浣纱妇女的文字中,可以感知词人对淳厚朴实的民情风俗的赞赏。

在风景和人物的具体描写上,此词也具有动静结合、形神兼备的妙处。柳密露浓原是静景,但词人却借露湿征衣的动象来表现,比直写其静态美更觉真实多采。沙滩宿鹭亦在静中,但词人却写其睡中之动态,并写其梦中之幻影,使读者不仅可见其形动,而且可感其神动,因而别生奇趣。词末写浣纱妇女亦能依貌取神,用笑背行人归去的动态美,表现浣纱妇女温良淳朴的情性美,真是栩栩如生,呼之可出。

此词在结构上的特点是外以词人的行程为次序,内以词人的情感为核心。一切景观都从词人眼中看出,心中映出词人从沿途所见的众多景观中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几个片段,略加点染,绘成了一幅情采俱胜的溪山夜景长卷,表现出一种清幽淡远而又生机蓬勃的意境,使人读之宛若身随词人夜行,目睹诸种景观,而获得俯拾即得,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司空图《诗品·自然》)的特殊美感。因此,前后景观虽异,结构却是完整的。

(1)“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写得饶有趣味,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拟人和想象,描摹细腻,生动有趣:看到宿鹭目眯影动,便断定它正在做梦,又因鹭鸟以鱼虾为食,进而断定应该是有鱼虾进入它的梦境,想象合理有趣。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了词人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和淳朴和乐生活的喜爱之情。此词全篇写景,但又处处融情于景。对月光柳露的描写,表现了词人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对浣纱妇女的描写,表现了词人对淳厚朴实的民情风俗的赞赏。

古诗题材类别总结一览表

题材类别

主要手法

情感术语

山水田园诗

借景抒情

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超然物外 厌恶官场

边塞军旅诗

对比衬托

建功立业 从军报国 穷兵黩武 思乡念亲 视死如归 苦闷彷徨

怀古咏史诗

怀古伤今

昔盛今衰 物是人非 盛衰无常 国运衰微 孤独惆怅

借古讽今

昏庸腐朽 奢侈淫逸 缅怀英雄 功业无成 失意绝望

借古抒怀

怀才不遇 报国无门 壮志未酬 志不得伸 壮士暮年

托物言志诗

托物言志

正道直行 坚贞孤傲 高洁超逸 孤傲不群 傲岸不羁 志趣高雅

羁旅思乡诗

虚实结合

日暮思归 望月怀远 羁旅愁思 久戍思乡 孤寂落寞

送别怀人诗

借景抒情

虚实结合

依依不舍 孤独寂寞 怅然若失 诚挚关怀 情深意笃

 即事抒怀诗的手法和情感与上面六种题材诗有交叉,这里不再列出。

1.不那

不奈,即无奈。如:晴烟漠漠柳毵毵(sān sān,柳叶纷披下垂的样子),不那离情酒半酣。(韦庄《古离别》)

2.等闲

(1)平常。如:眼前一尊又长满,心中万事如等闲。(张谓《湖上对酒行》)

(2)随便。如: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

(3)无端,平白地。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又如: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七)]

3.风流

(1)英俊,有才华。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遗风。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风度。如: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4.将

(1)助词,用在动词后,无实义。如: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白居易《长恨歌》)

(2)qiānɡ,意思是。如: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李白《将进酒》)

5.可、可堪

可:有时不作可以讲,而作”“讲,表反问。如: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可堪:岂堪,哪堪。如: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可怜

(1)值得怜悯,哀怜。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2)可惜。如: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3)可叹。如: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杜牧《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

(4)可爱。如: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5)可羡。如: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白居易《长恨歌》)

7.肯

(1)愿,愿意。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2)表示反问,岂肯。如: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杨万里《野菊》)

8.阑干

(1)纵横或横斜的样子。如: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栏杆。如: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其三)]

9.来

语气词,表祈使、劝勉,略等于”“。如: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0.漫

莫,不要。如:六国英雄漫多事,到头徐福是男儿。(罗隐《始皇陵》)

11.那堪

哪能忍受。如: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12.凭

请,请求。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又如: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杜牧《赠猎骑》)

13.其

(1)句中助词,无实义,起调整音节的作用。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2)助词,用在单音节形容词或象声词前,起加强形容、状态的作用。如: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14.却

(1)退,退回。如: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白居易《琵琶行》)

(2)副词,还,再。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15.忍

岂忍,怎忍,不忍心。如: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宋祁《落花》)

16.杀

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如:江东士女无端甚,看杀玉人浑不知。(孙元晏《晋·卫玠》)

17.煞

副词,极,很。如:为别后、相思煞。(柳永《迎春乐》)

18.生

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如: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

19.无端

无因,无缘无故。如:锦瑟无端五十弦。(李商隐《锦瑟》)

20.无赖

(1)调皮可爱。同亡赖。如: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再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

(2)无才,无能。如: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3)撒泼放刁,蛮不讲理。如: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黄宗羲《柳敬亭传》)

(4)无奈。如: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杜甫《绝句漫兴》)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七章古诗鉴赏 - 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专题一掌握关键的读懂诗歌能力讲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