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课外知识知识

发布时间:2018-07-01 21:52:18

知识卡片整理

一、

贫寒读书人为寒士、寒人、寒儒。

一寒如此用来比喻贫困潦倒、穷到极点。

寒门、寒舍常用作自己家的谦称。

十载寒窗的意思是古人长期日夜在窗下攻读。

古代御寒的衣服叫“寒衣”,家里捣衣服的石头叫“寒砧(zhēn)”,粗劣的饭食叫“寒斋薄饭”。

古人见面问候起居的客套话叫“寒暄”。

害怕叫“心惊胆寒”;灰心叫“心如寒灰”;人刚死不久叫“尸骨未寒”;死者可称“寒骨”。

二、

人生死大喜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三、

“学士”在古代是一种官职。学士在魏晋时是掌管典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为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也称为翰林学士。

四、

“博士”在古代是一种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五、

跪,今指双膝着地,对于下跪者来说这是一个表达深刻歉意或受到屈辱的动作。古指在坐的时候将身子挺直,臀部离开脚后跟的动作或状态,表示一种庄重或者礼貌。

六、

坐的不同意思:“虚坐”就是还没有开吃,“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恭和礼貌,不然会显得很馋;“食坐”是开始吃,“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一面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七、

揖,这时故事不分尊卑的想建立,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人相见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俗称叩头。

八、

稽(qǐ)首,古代的礼拜,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礼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跪,今指双膝着地,对于下跪者来说这是一个表达深刻歉意或受到屈辱的动作。古指在坐的时候将身子挺直,臀部离开脚后跟的动作或状态,表示一种庄重或者礼貌。

九、

“次”是等第的意思,“座次”是通过座位来体现尊卑的差别于官职的高低。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北面”。 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十、

中国古代五谷有主要两种说法:一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

十一、

古代各种酒器及特征尊,是古代就气得通称,作为专名是一种盛酒器,敞口,高颈,圈足。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

壶,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可装酒,还能装水,故后代用“箪食壶浆”指代犒劳军旅。

爵,古代饮酒器的总称,作为专名是用来温酒的,下有三足,可生火温酒。

角,口呈两尖角形的饮酒器。

觥,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横放的牛角,长方圈足,有盖,多做兽性,常用作罚酒。

十二、

五音:我们现在的简谱是七个音,但在中国古代只有五个音,即宫、商、角、徵、羽。阴阳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是我国早期整体化的美学观,被西方人看作是整个东方音乐的基本形态。

十三、

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文房,即书房。著名有:安徽泾县的宣纸、安徽歙(shè)县的歙墨、广东端州的端砚、浙江吴兴的湖笔。

十四、

六书:古人分析汉字结构及意义而归纳出六中造字的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今人一般认为后两种与造字无关。象形即描摹事物形状的造字法,如“日、月、山、样、马”等,象形字全是独体字。指事是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中、甘、刃”等,指事子夜全市独体字。会意是由两个或多个字合起来表达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如“明、旦、采、休”等。形声字是意符和声符并用的造字法,形声字占汉字的百分之八十左右。转注和假借则很少。如:聪、依、盛。

十五、

汉字的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折、钩、提。“永”这个字就包含了汉字的这八种最基本的笔画。

十六、

阳文和阴文:我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凹下的叫阴文。体现这种技术最明显的就是印章。镌刻成凸形的印章,也就是印章上的文字是阳文。也有将文字镌刻成凹状的,就是阴文。

十七、

阳,指太阳,阴,指月亮。阳也指人间,阴指死后。凸出的、明显的为阳;凸进的、隐藏的为阴。中医里的阳和阴更是两个相对的医学概念。 阴阳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两个基本的概念。

十八、

国家颁布的法令、公文或者其他需要郑重声明的文字,在文末都要盖上印章,表示信用。印章,也称图章,秦统一六国后,皇帝的印章被称作“玺(xǐ)”,官、私所用的军改成“印”。至汉代,官印中始有“章”和“印章”之称。唐以后,皇帝所用印或称“宝”,官、私所用印分别有“记”、“宋记”“关防”、“图章”、“画押”等名称。多以篆书为主,多用于书画题识,逐步成为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品,叫做中国印。印章用材,古代多用铜、银、金、玉琉璃等,后用牙、角、水晶等。

十九、

在古代的作品中经常会提到一个词——“岁寒三友”,“岁寒”指寒冷的季节,“三友”是指松、竹、梅这三种在冬天寒冷天气里依然不谢的植物,中国古代有节气的人常以此自比。松,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常被看做刚正节气的象征 。竹,四季长青,且自成美景,他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事,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

二十、

根据植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品格是古诗文中常用的方法,“花中四君子”就是这样,用梅、竹、兰、菊四种植物来比喻人的高贵品格。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做是谦谦君子的象征。菊,他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他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故历来被用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竹,四季长青,且自成美景,他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事,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

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作品的思想与作者的心意。

二十一、

我们从古书里可以找到一些依据。第一条是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里说:“论语者,孔子答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第二条是宋代刑昺《论语注疏》说:“论者,纶也,轮也,理也,次也,撰也。一次书可以经纶事务,故曰纶也;圆转无穷,故曰轮也;蕴含万里,故曰理也;篇章有序,故曰次也;群贤集定,故曰转也。”

我们再查一下字典会发现在古代汉语中“论”通“抢”,而“抢”的意思即为选择。所以“论语”的意思就是将孔子当年讲话的内容有选择的编写后记录下来

二十二、

通假字,说白了是古人写“别字”大多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通假字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汉字几乎变化,西汉以前又没有一部字典可以作为依据,一般人无法区别正字和别字。因而摇笔为文时,往往不自觉地用了通假字。其次,在唐朝以前,人们的读书方式,全靠手抄,而且往往是先生口授,学生记录。因而经常会遇到仓促不得其字的情况,那么就只有用同音或音近的字代替。这种代替,多半是用常见的同音字来代替生僻的本字。再者,由于受书写工具的限制,书写有时会比较困难,因而常用笔画较简单的同音字去代替笔画较繁的本字。

熟悉古音通假现象,对于阅读古书十分必要。古音通假在古代,特别是周秦时代的古籍中,是极为常见的现象。

二十三、

字典里往往把“茅”解为“茅草”。古代常用旄牛尾绑在竹木杆上用来指挥,

二十四、

古今字,就是古字和今字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示同一意义的两个不同形体的同音字。它是由于文字派生、词义分化等原因形成的。今字出现后,古字并不是就被淘汰,有时仍然使用。而后人在抄写古文时又常常改古字为今字,因此,古文中,古字和今字也就成了通用字。

二十五、

古文中的一个字往往就是一个词,应该单独做一个意义单位来理解。因为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词为主的。所谓单音词,就是一个词只有一个音节,用文字来表示即一个字。

双音词大多是由古汉语的单音词构成的,不能将古文中的单音词与现代汉语中的单音词简单地联系在起来理解,因为古今词义有很大的变化。

二十六、

古汉语虽然以单音词为主,但也存在着不少双音词,大多数是双身叠韵的联绵词。这些双音词是单独的一个表意单位,不能拆开来理解,如果硬是从字面上理解词义,那得到的大多是误解。

二十七、

“冠冕堂皇”与“充耳不闻”

冠冕堂皇这一成语是用来形容庄重的仪容,他起源于古人的着装礼仪。古代中国人分为百姓和贵族两种等级,贵族又可分为士、大夫、诸侯和天子。贵族男子成年即20是需要加“冠”,表示走向社会了。而大夫、诸侯和天子则可以加“冕”,也叫冠冕,就是一个叫做冕的帽子。

戴上冠或冕就有了庄重的仪容,这就是“冠冕堂皇”。

我们经常可以从影视剧里看到帝王头上带着的那种前后有珠子的帽子就是“冕”。“冕”前后下垂的用珠子做成的小帘子叫做“旒”,两侧还各有两个小珠子叫“充耳”,他们各有自己的含义。“旒”表示对不好的事要做到视而不见,“充耳”则表示对不好的话要能“充耳不闻”。

二十八、

古代男子留长发

男子剪短发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中学生守则》还明确规定“男生不留长发”,但古代男子却蓄发不剪,只有犯人才被剃去须发。这与我国古代的“孝文化”关系密切,因为《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清朝时,男人必须按满族人的习惯剃头梳辫,这个发式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过太多了,但我们并不知道这个发式后面有着满族人多么惨痛的文化裂变经历。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首先拿与头有关的头发来做文章,从此文化上改变汉族人的归属。民国初年辛亥革命也革了头发的“命”,从此我国男人开始剪短发。不过有趣的是,外国人也留长发,直到19世纪以后才形成男人留短发女人留长发的习俗,现在英国法官在法庭上还要戴上长长的假发,已是昔日威严。

二十九、

古代朋友的称呼

古人关于交友的称呼有很多。

幼年相交的朋友叫总角交;

不拘年龄大小、辈分高低而结交的朋友叫忘年交;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交;

两家世代有交情的称世交;

贫民百姓相交叫布衣之交;

道同志合、推心置腹的莫逆之交;

结拜为兄弟或姐妹的叫八拜之交;

在逆境中结交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在道义上互相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之交;

友谊不深,仅见面打个招呼的朋友叫点头之交;

友谊很深,不猜不疑的朋友叫至交;

一向彼此敬慕却无缘见面的朋友叫神交。

三十、

句读不可小视

古文原本没有标点,不同的断句产生不同的意义,所以古人非常重视句读。句读是读书的门径,也渐渐成为了一门学问,人们也常利用句读来斗智或做文字游戏。

三十一、

夫妻、岳父、东床称杂谈

古代对妻子的称谓也有很多名目,例如:结发、鸳鸯、伉俪、配偶、伴侣、连理、秦晋、百年之好,等等。其中,结发、鸳鸯说的最平常。古代年少之时结为夫妻,称为结发。所以有“原配夫妻”的指代意思。“鸳鸯”原之兄弟,本为同命鸟,,双栖双宿,所以古人用它来比喻兄弟和睦友好。后用于安阳来比喻夫妻,始于唐人卢照邻。

古代君王经常登临名山绝顶,设坛祭天地山川,册封公侯百官,世称“封禅”。最著名的一次是唐玄宗李隆基封禅泰山,中书令张项做“封禅使”。张项利用手中权力徇私,趁机提拔自己的女婿郑镒,把他由九品升到五品。后来玄宗过问这件事,郑镒支支吾吾,无以言对,旁人说起这是由于当年泰山封禅之力。玄宗才知底细,于是很不高兴,把郑镒降回原九品。人们知道此事,于是就把妻子的父亲称作“泰山”,又因泰山乃五岳之首,于是就有称之为“岳父”,同时又把妻子的母亲称为“岳母”。

“东床”的意思是指女婿,东晋时郗鉴让门人到王导家去物色女婿。门人会来说:“王家少年都不错,但听得消息时,一个个都装出矜持的样子,只有一个年轻人,坦腹东床,只顾吃东西,好像没听到我们说话一样。”郗鉴一听忙说:“这个人正是我要物色的好女婿!”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以后,人们就称女婿为“东床”。

三十二、

古代祭祀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全体为“牲”。用于祭祀主要是牛、羊、猪三牲。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全备,就称为“太牢”。“少牢”只有羊、猪,没有牛。普通老百姓使用家祭,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一般只用猪这一种祭品。

三十三、

古代礼节仪式

古代男子二十成年,须行加冠礼。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再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人加冠三次,分别表示有志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利。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词,并给起一个“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一种成人仪式。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二岁行笄礼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另一方面,男子虽然独立可以成婚,但“父母在,不远游”。所以远游出行,必须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

三十四、

诸多交往礼节

古代会见宾客,一般是正式的公开场合,在客人面前要讲究身份得体和举止谦卑。古人认为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以待”。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通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古代的礼拜。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磕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是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几点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于“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

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

三十五、

古代的讳称:

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佛道徒之死称:涅槃、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

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中考语文课外知识知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