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区规划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9-12-11 10:30:50

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基本情况

长寿湖是重庆市最大的湖泊旅游风景区,位于重庆市域中部、主城区东北方向,长寿区、垫江县和涪陵区交界处。长寿湖水域主体位于长寿区境内,水域北部位于垫江县境内,在行政区划上分别跨长寿区长寿湖镇、临封场镇、双龙镇、云集镇和垫江县兴隆镇。长寿湖风景区距离重庆主城区130千米,距离长寿区政府所在地凤城镇28千米。1992年元月3日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长寿湖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7年命名为重庆市新巴蜀十二景之一“长湖浪屿”, 已纳入“魅力重庆一日游”旅游线路,是休闲娱乐、度假避暑及水上运动的理想去处。长寿湖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泊,被称为“西南内海”,形成于1954年动工兴建的狮子滩水力发电站。该电站1957年全部建成发电,为我国“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项目中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长寿湖水库总容量10.27亿立方米,水面面积65平方千米,控制流域面积3020平方千米,调节库容7.48亿立方米。

资源及建设条件评价

自然条件长寿区地质构造属于压应构造形迹,具有闭斜紧闭、向斜开阔和陡倾纵横张裂隙发育的特征。风景区内地貌类型多样,以丘陵、河谷地貌和构造剥蚀地貌为主。

长寿湖风景区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由河流型生态系统演变为湖泊型生态系统,形成了独特的局部气候,主要表现为水体和地形热源效应、谷地效应、冷暖效应和缓冲效应。区内常年平均气温为17.7摄氏度;月平均气温以八月份最高,累年平均气温为28.4摄氏度;以一月份最冷,累计平均气温6.7摄氏度。

长寿湖是龙溪河梯级发电的调节水库。龙溪河分别发源于梁平县境内的东明月山和铁凤山,两个源头会合后,流经垫江县境后在高洞与发源于忠县的沙河合流后始名为龙溪河,流经长寿区十多个镇区后,在长寿区凤城镇注入长江。龙溪河全长170千米,流域面积为3348千米,水面积为5.91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42.47立方米,天然落差为267米,已建成水利发电站6座。长寿区境内为72.8千米,流域面积为580平方千米,河床随着山丘蜿蜒曲折,上游宽阔,下游险峻,多险滩瀑布,平坦处有2-4米的落差。其中长寿湖所在的狮子滩龙溪河段共有30千米,其间有大小石滩落差50余米。

社会经济条件:长寿湖风景区经济结构主要以渔业和特色水果生产为主。渔业是传统的主导产业,湖区每年渔业产量约5000吨,年产值达2000万元,在长寿湖农业生产以及在重庆市日常消费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往年高峰期长寿湖所产鱼数量约占重庆市总消费量的70%。近年来虽有所降低,但仍占重庆市总消费量的45%左右。湖区内有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夏橙生产基地,已形成2平方千米生产规模,年产夏橙达到160万吨。随着旅游业异军突起,风景区经济结构发展较大变化,湖区内污染较为严重的网箱养鱼得以控制,渔业生产规模不断下降,旅游业已逐渐成为风景区内新兴主导产业,并且超过了渔业生产的收入。

空间支撑条件:长寿区是重庆市都市经济圈通往三峡库区的交通枢纽,对外交通条件优越。境内县有公路、水路等主要运输方式。高速公路有渝长、长万、长涪三条,全区公路里程按国、省、县、乡道统计共597.74千米。水路主要指长江,境内流长20.9千米。渝怀铁路将在2005年建成通车。长寿区已基本形成以公路交通为主体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框架,对长寿湖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和对外辐射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支撑条件。

风景区内水资源丰富,供水便利。风景区内现有三个自来水厂,其中长寿湖镇水厂1个,日产水量100吨,设于镇中心中学旁;狮电总厂自备水厂1个,日产水量100吨,设于狮电总厂引水闸旁边;长寿湖渔场自备水厂1个,日产水量2000吨,设于赵云寨。3个水厂水源均采自于长寿湖。水处理方式均采取沉淀,加药方式。风景区内现有居民用水直接以长寿湖地表水加工后饮用。

长寿湖风景区电力资源丰富,不存在电力短缺的问题。风景区内和周边地区共有5个水电站,即长寿湖水电站、上硐水电站、飞龙水电站、六剑滩水电站、平滩水电站。长寿湖电站主要供电线路有狮下线110KV,狮新线110KV,狮云线110KV,狮龙线10KV。上硐电站有供电线路上龙线35KV,上焦线10KV等;长寿湖风景区供电主要由长寿湖电站所出的10KV狮龙线,上硐电厂所出的35KV变电站,飞龙10KV变电站以及狮电总厂长寿湖大坝区内自备的2个变电站供电。

规划依据原则

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9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8);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5);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0);

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1985);

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

建设部《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1993);

建设部《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罚规定》(1994);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2000);

《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

《重庆市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

《长寿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

《长寿区旅游发展规划(2002-2020)》;

《长寿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长寿区区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03-2020)》;

《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

《重庆市水利工程管理条例》;

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

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规划原则

1、生态优先、严格保护原则

优先保护风景区自然山水、生态和景观敏感地区及历史文化传统地区,维护和强化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以及区域原有物种多样性。

2、区域协调、科学发展原则

解决风景区人与资源以及资源各要素之间配置的空间关系与时间进度。协调各景区及村镇面临的环境保护、土地利用、产业布局等矛盾,促进旅游业与农业、渔业等其他产业的良性互动。形成环境互补、产业互动的共同发展格局。

3、合理利用、统筹兼顾原则

统筹城乡用地和空间布局充分挖掘和利用风景区生态景观资源、乡土文化资源和土地空间资源,合理开发景区景点游览项目。

4、弹性递进、永续利用原则

坚持以人和自然和谐为风景区发展主线,通过合理分期、科技和体制创新以弹性递进的方式发展经济,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总体布局

采用“一心三组团”空间布局结构。

1、“一心”:长寿湖主体水域形成的水上娱乐动感景区是风景区核心,是未来发展建设重点。可进行赛龙舟、游艇竞技、水上休闲中心、水中观山等多种水上游赏项目开发和建设。

2、“三组团”:指田园风光景区、林地生态景区和狮子滩人文景观区,根据各自景观资源特色组织开发休闲养生、野外生存、山寨篝火、岛上湖浴、森林浴、农家乐等游赏项目。

水上动感娱乐景区规划总体思路:以水上游赏、体验和娱乐项目为主、沿岸景点观光为辅的核心景区;景区内25度以上的耕地退耕建设风景林,改善植被结构,营造多层次森林群落。长寿湖水上活动区域必须在水源取水点保护区以外。

以水上游赏、体验和娱乐项目为主、沿岸景点观光为辅的核心景观区;并充分。

田园风光景区规划总体思路:规范和引导农家乐,恢复田园风光景观资源,合理组织水上路线,严格限制游赏项目内容和强度。大河流域水面相对小河流域较宽,由于沿岸自然植被和山体景观较好,适宜开发建设为水上漫游区域,合理组织水上路线。严格限制游赏项目的内容和强度,避免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和破坏。加强田园风光部分的景观资源恢复,保持游赏活动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林地生态景区规划总体思路: 活动量和游赏项目的安置必须考虑对水源的保护。该区域的陆上部分作为衔接其他景区的交通过渡区。对原生森林加强保护,在边缘地段组织设置野外宿营、户外狩猎娱乐项目。森林内只适量规划必要的步行游览路线,严格禁止车辆和过多游人进入,避免人为破坏。

狮子滩人文景观区规划总体思路:利用已有长寿湖镇基础设施,合理开发各类景观资源,将其建设成为长寿湖风景区人文景观中心和旅游综合服务基地。由于陆路和水路交通便捷,与其他景区衔接紧密,可重点开发周末及一日游旅游路线,分期、分片滚动开发。不断实现旅游业与服务业等其他产业的有机结合和互动,增加旅游业开发的资金来源。以丰富的自然景观为背景,在保留必要的生态通廊基础上,别墅式建筑分散于其间,形成优雅闲适,开朗明快的狮子滩人文景观区。

环境容量及游客规模

旅游规模与环境容量的关系,其本质是旅游的发展对风景区的需求与风景区本身的承受能力的关系。当旅游规模小于环境容量时,说明风景资源开发不全,尚有发展余地,这时供大于求,有利于风景资源的保护、也有利于接待设施和基础设施的维护;当游人量基本接近环境容量时,景区趋于饱和,此时,应停止开发,使风景区处于平衡状态;当游人量超过环境容量时,说明景区已处于超容量开发状态,这时,求过于供,景区的风景资源及设施将受到破坏,应限制游人量的发展或进一步开辟新景区、新景点、新设施,才能满足需求。

1、面积容量法

面积容量法与风景资源类型、风景资源界面的大小、风景资源内涵以及地形地貌相关。范围越大、风景资源内涵越丰富、地形地貌越有利于开发,则风景容量越大反之就越小。风景容量是一个景区所能达到的最大的环境容量,是不可变的,可以用技术参数来估算。该方法适用于地势较平坦的前区即综合配套区及河滩地带。

计算公式:C = A/a

(C—游览区合理环境容量 A—景区可游面积,除去湿地和周边保护地 a—每人适当游览面积)

可游面积(公顷)=总面积(公顷)×可游比例30%

环境容量(人)=可游面积(公顷)×人均适当游览面积(平方米/人)

2、游线容量法

游线容量法与风景区的道路性质、长度、宽度有关。该方法适合于地势较陡、成线性布局的景点。

计算公式:N = H/A

(N—合理容量 H—游线长度 A—人均游线面积)

线路推算法中区域游人容量取人均单位规模指数5—10平方米/人。

3、生态容量法

生态容量法是规划人员在合理地考虑保护风景资源的情况下,用生态压力指标,制定出的容量。生态容量法的估算受景区本身的地域环境、风景资源内涵,生态指标、规划管理部门对保护景区的要求等因素的影响。生态压力表示景区在生态环境不受到破坏的情况下,所允许的最高游人量规划中取生态压力指标为1.0—2.0人/公顷。

计算公式:O = S × d

(O—生态容量 S—景区可直接游览面积 d—生态压力指标

景区可直接游览面积=景区的总面积 × 50%—70%

(4)卡口容量法

卡口容量法的估算,是在景区规划完成,游览方式和游路组织确定后进行的。卡口容量法受景区的地形地貌,游览方式、游览组织、交通运输工具等的影响,单位以“人次/单位时间”表示。

风景区人口规模为常住人口、职工人数和游人人数之和。如职工人数计入常住人口,则长寿湖风景取总人口为158.79万人;如职工人数不计入常住人口,则风景区总人口为157.31万人。

景点及游线设计

根据长寿湖区现有的景观资源,保留和发展有特色的景点,并利用交通及基础设施进行组织,形成“点点相连,疏密有序”的景点分布格局。

根据长寿湖旅游客源的市场调查研究,目前核心客源主要来自重庆市及周边区县周末休闲度假为主,居民旅游与目的地之间也以直达型为主,都在一个组团或一个单元内获得最佳的旅游体验。未来规划部分主流客源为来自西南片区及全国的游客,根据近期与远期目标,在风景区内设定不同时段的旅游路线,包括一日游、二日游及多日游。对短期旅游路线,可以通过本地旅行社积极宣传加以引导;多日游路线需通过媒体宣传和品牌塑造等信息进行传播。并通过近期和远期的建设,使旅游线路逐渐成熟。

1、旅游路线的培植

形成特色鲜明的以重庆市为客源中心的旅游线路

重庆主城区—长寿区(城市峡谷)—东林寺—长寿湖(包括长寿湖)—重庆主城区(周末休闲度假旅游路线);

重庆市—长寿(长寿湖)—涪陵—武隆—丰都—重庆市;

重庆市—长寿(长寿湖)—涪陵—武隆—南川—万盛—綦江—重庆市;

重庆市—长寿(长寿湖)—涪陵—武隆—彭水—酉阳—贵州(乌江旅游线)。

2、风景区内旅游路线的安排

沿途景物景观—坝上风光—六角亭—周恩来视察长寿雕像群—恐龙化石—观跳石瀑布

沿途景物景观—万寿场—心印岛—心悦岛—同心岛

沿途景物景观—坝上风光—安顺岛—人头山—壶梁、瀛洲、方丈、蓬莱岛、上观湖—同心岛攀岩

沿途景物景观—回龙场—罗山岛运动休闲公园—三台堡—团山堡—大坪岛

植物景观规划

根据长寿湖风景名胜区地域特点及现有植物资源的分布情况,使景区的植被形成水域涵养林系统、城镇景观林系统、自然生态林系统、人工恢复景观林系统、田园生态林系统等五个分区。

1、水源涵养林系统

指为保护库岸生态环境稳定、沿长寿湖水陆交错带而培育的植物群落,包括一部分水生植物。具体分布在长寿湖大小河流域、北部群岛区湖滨地段800-2000米宽不等的地区。同时,结合湖滨景点景观设计需求,在林缘增加色叶及观果景观植物,如红枫、盐肤木、乌桕、银杏、桃树等,以提高水源涵养林的观赏效果,丰富季相变化,形成湖滨亮丽的风景线。水源涵养林系统总面积73.95平方千米。

植被主要以色叶乔灌景观林、水生植被景观林、湿地植被景观丛的形式配置。

2、城镇景观林系统

指以长寿湖镇、邻封镇城镇绿化体系为主,与景区相协调,能反映当地植物文化特色的城镇景观林系统。丰富镇区街景景观,以花灌木为基调树种,使镇区形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景、冬有绿的景观;根据旅游开发及娱乐、休闲的需要,营造自然草地,适当种植乔、灌木,形成开敞的绿色空间。

应避免进行破坏性的建设,以保证整个植被系统的稳定与完整。考虑到原有植被较为单调,缺乏色相和季相变化,可适当作林相改造,丰富植被景观,对局部地段进行植被改造,以满足一定的景观要求。城镇景观林系统总面积约6.01平方千米。

植被以观赏花灌木景观林、疏林乔灌缀花景观林的形式配置。

3、自然生态林系统

指依托原有较好植被区域而形成的自然生态林,主要位于景区东岸丘陵山地的中上部,是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植被的核心部分。该区域主要以保护原有地带性植被结构为主,对于局部地区的单一林相进行改造,体现景区植被的地域性特色。

植被以针阔混交景观林、观果乔灌景观林、常绿乔灌景观林、观赏竹类景观林的形式配置。自然生态林系统总面积12.28平方千米。

4、田园生态林系统

指依托现状较好果林、农田等农用地而形成的农林植被群落,具体分布在景区东岸和西岸的果林、农田。果树主要品种有夏橙、血橙、柚、桃、李等,形成参与、观光、游赏相结合的自助式开放果园。增加技术含量,发展具有现代高新技术和优质品种的风景经济林。结合农业高科技形成展现古今田园风貌特色的区域。田园生态林系统总面积52.67平方千米。

5、人工恢复景观林系统

指位于回龙场、龙河场、乐温场等城镇和大型村庄以及景区边缘地带,由于村民垦殖等原因,植被破坏相对比较严重而需要植被补种的区域。该区域着重于地表植被的恢复,停止一切开山采石、取土活动,实现生态系统的重建。针对废弃场的不同地形类型(如平地型、斜坡型、台地形、绝壁型)采取不同的绿化恢复手段,同时结合植被的景观改造,形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植物景观。人工恢复景观林系统总面积35.31平方千米。

植被主要以观赏乔灌景观林、疏林乔灌缀花景观林的形式配置。

结合长寿湖风景名胜区的乡土树种及植被分区情况,选用以下适合风景区生长的树种。

1、水源涵养林系统:水杉、池杉、合欢、广玉兰、枫杨、雪柳、黄连木、乌桕、及荷花、芦苇、菱莆等水生植物。

2、城镇景观林系统:香樟、刺槐、合欢、广玉兰、紫穗槐、臭椿、合欢、大叶黄杨、雀舌黄杨、小叶女贞、石楠、海桐和各类绣线菊、小檗、夹竹桃、紫薇、杜鹃、云南黄素馨、迎春、金钟、野蔷薇、爬山虎、常春藤、扶芳藤、络石、凌霄、石蒜、石竹、红花酢浆草、萱草、二月兰、常夏石竹、紫露草、金鸡菊、刚竹、淡竹、紫竹、孝顺竹、结缕草、马尼拉、假俭草等树种。

3、自然生态林系统:马尾松、国外松、杉木、侧柏、榆树、青冈栎、梅花、云南黄素馨、迎春、金钟、野蔷薇、毛竹、刚竹、淡竹、狗牙根、假俭草等树种。

4、田园生态林系统:马尾松、侧柏、国外松、银杏、臭椿、合欢、海棠、木槿、夹竹桃、南天竹、紫薇、凌霄、石蒜、石竹、红花酢浆草、常夏石竹、紫露草、地肤、白三叶、金鸡菊、马尼拉、假俭草等树种。

5、人工恢复景观林系统:杉木、枫杨、榆树、青檀、刺槐、臭椿、合欢、黄连木、野蔷薇、结缕草、狗牙根等树种。

保护性规划

生态保护规划的目的是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识别、评估旅游地灾害并尽可能降低灾害给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为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提供前提。旅游活动是建立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的,旅游资源的形成发展和衰败无不与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因此,生态保护规划是风景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规划原则

1、保持和维护风景区内地貌、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维护生态平衡。对生态脆弱地区、沿湖湿地,实施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坡耕地改造等生态重建工程。

2、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动物资源,严格保护其栖息环境,使其在风景区开发过程中能继续生存繁衍。

3、协调保护与开发、生产与旅游的关系,以保护为主,适度开发,保证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以流域或河流集水区为龙头,统筹兼顾,综合治理,使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整体改善。

4、制止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人为消极作用,控制和降低人为负荷。处理好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

5、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是政府管理部门依法保护、建设和管理风景名胜区的重要依据,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指导意义。

保护规划协调措施

1、保护长寿湖大河和小河流域源头水地区,重点集水区域建立缓冲区,保护冲沟、槽地以及潜水汇集地区;

2构筑廊道,根据生物习性和联系在长寿湖沿岸构筑生态廊道,尽量维持水循环系统的完整性;

3增加景观异质性

4引入或恢复栖息地,在环境恢复期望较大生态环境适宜的区域划定栖息地恢复区,引入保护物种,扩大种群,严禁狩猎。

5、建设自动化和信息化的环境动态监测监控网络,对风景名胜区的各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跟踪监控。风景名胜区内的所有开发项目和建设行为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并执行环境管理保护政策。

6、考虑规划的可实施性与管理上的要求

为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规划在生态敏感度评价形成的分区基础上,适当整合分区边界。如在过窄的区域适当加大进深;剔除大片中度敏感区内存在的面积极小的极度敏感区,统一划归中度敏感区;或反之剔除分区内小面积低等级敏感区统一划归为高等级敏感区,以加强保护力度,提高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

总结

长寿湖风景区环境优美,是人们亲近自然的主要场所,合理的总体规划会促进风景区的良性发展,通过本规划,可以了解到风景区规划的主要目的与基本原则。

风景区规划的主要目的

1. 保护景区的生态安全

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多手段模拟和设计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生态适宜性,探讨改善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对策,促进人与环境系统协调、持续发展的规划方法。

风景区规划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是促进景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保护人类健康,提供人类生活居住的良好环境;景区内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进行合理利用,提高经济价值;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完整性。

2. 形成生态旅游环境,打造旅游吸引力

环境景观是风景区的重要旅游资源,好的环境景观赏心悦目,使人有回归大自然的感受。基于良好的生态景观,旅游景区才会有吸引力。一旦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必然影响到景区的景观品质,旅游吸引力也会下降。

3. 避免盲目建设,减少景区经营成本

景区对环境容量和游客容量进行预估,合理投资建设服务设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既可以合理利用景区资源,又不会对景区造成破坏。

风景区规划的原则:

1. 整体性原则

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规划应该遵循整体性原则,既要考虑景区内的自然生态环境,又要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还要考虑景区内外生态环境的交互作用,把生态化的要求贯穿于景区各项规划之中。

2. 协调共生原则

生态规划面对复合生态系统,具有多元化和组成的多样性特点。子系统之间及各生态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制约,直接影响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景区生态规划坚持共生就是要使各个子系统合作共存,互惠互利提高资源利用率;协调指保持系统内部各组分、层次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协调、有序和相对平衡。

3. 高效和谐原则

规划是要建设一个高效和谐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因此生态规划要遵守自然、经济社会三要素原则,自然环境为规划基础,经济发展为目标,人类社会对生态的需求为出发点。

风景区规划案例分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