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空气有重量吗教科版

发布时间:2018-08-26 23:03:03

三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空气有重量吗教科版

在区级疑难问题解决的活动中,我校承担解决的是“材料改进的有效性”。自从接到这个任务后,我就开始细细地研究教材和教参。三年级的《空气有重量吗》一课对刚刚接触科学的三年级学生来说,科学思维深度很大,实验操作难度也很大。我们科学教研组的组长饶老师说我们就要向“难题”发起挑战!组里老师在研讨时感到如果跟着教材走,学生会学得很辛苦。因为学生的思维深度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偏要拉着学生走,不仅学生学得苦,老师也教得苦,所以就要寻求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下面是我试教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一、教学材料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在处理用小天平来设计实验这个环节中,科学教研组组长饶老师带领我们仔细琢磨了教材。教材中的设计是用图钉把小木棒钉上,左边挂气球,右边挂笔帽这个简易的小天平。我们觉得这个装置的精确度不够,而且学生比较难操作。气球打完气之后很容易在空中飘来飘去,难控制。一开始我们边思考边尝试着自己动手做一个小天平,可以克服这个问题。于是,饶老师买了很多种不同材质的气球和打气筒,我们几人就在实验室里开始了“探索”。很多的想法都失败了,用针扎气球放气,会爆掉,失败;用材料袋里的薄气球,空气压缩不够多,效果不明显,失败;木棍太轻、太重,都影响到实验效果,失败,失败……就这样在一次次失败的经历中,饶老师找到了现在的这个方案:用pv管代替木棍,铁丝代替图钉,橡皮泥代替笔帽……在后来试教的过程中,我们又发现铁丝很软,容易被学生不小心折弯,影响实验现象,最后饶老师又再次改进了材料,把铁丝换成了钢条,效果很好。

这一课最大的难题---实验材料,被我们克服了。相对于教材中的材料,我觉得饶老师设计的这套装置更适合教学,实验的效果更明显,把学生操作的难度也降低了。所以我觉得老师要朝着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去,在教材不合适时要适时地、大胆地改动教材,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不会遇到实验失败,看不到明显现象这个困难,他们的思维也能跟上来了。

二、情境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借班上课的老师一般都要有个课前跟学生互动的环节,这样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又解除了学生们的紧张气氛。这个环节要符合教学内容,又要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我苦想了很久,也没有灵感。有一天看电视,正好看到“中国达人秀”节目,里面都是一些有特长的达人,把课模拟成一场“科学达人秀”的灵感一下子就来了。现在这个节目很火,小孩子们肯定也有所了解的,所以,我就以“中国达人秀”为话题,在课前和学生们有个交流。在这里,我也设下了伏笔,这节科学课演绎为考验大家是否能成为“科学小达人”秀场,后面的听课老师也都是评委,表现好的小朋友,课后能得到神秘礼物。从三年级孩子们的心理角度上说他们是比较容易被“礼物”吸引的,为了礼物,为了表扬,一定要表现好!

在试教的过程中,这一招还挺管用。学生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了过来,并且想一试身手挑战一下“卖菜阿婆的电子手”,于是我请两个小朋友上台来,掂一掂,比一比物体的轻重,结果如何呢?自然地过渡到裁判员“小天平”的出现。

三、过渡,让学生轻松地从“此岸”到达“彼岸”

在引入空气概念之前,我考虑到三年级的学生可能对空气没有具体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无形的,所以先举例把固体铁块放进气球皮里面,学生能理解铁块有重量,天平倾斜;把液体水放进气球皮里面,学生也能很好的理解,水有重量,所以小天平倾斜;接着出示什么都不加,只是往气球皮里面打足气(空气也是一种物质)再挂回去,小天平会怎样?这个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从有形的东西过渡到无形的东西上;从能触摸到的东西过渡到摸不到的东西上,使学生的思维能顺畅地转移。

在试教时,学生用了一个很好的词汇“小朋友”,加“铁块”这个小朋友;加“水”这个小朋友,这些拟人的词汇,小孩子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于是,我就顺理成章地说最后加了“空气”这个小朋友。学生的语言在这里也得到了老师的肯定,既尊重了学生,又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让学生轻松的从此岸到达了彼岸。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空气有重量吗教科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