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丝瓜 评课稿

发布时间:2013-10-14 17:37:38

《神奇的丝瓜》评课稿

上周三我听了唐继红老师的《神奇的丝瓜》一课,课文主要写了作者随意种下的丝瓜竟日益茁壮尽显神奇,令作者惊叹不已,表达作者季羡林泰然、悠然、坦然、怡然的处世态度。丝瓜是普通的植物,作者在这普通中突显了它的神奇,似乎让人觉得丝瓜真的是有思想,有行动的。其实神奇皆由作者的慧眼而来,普通的丝瓜之所以这么神奇都是因为作者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悟人生的结果,这也正是我们大部分学生所缺失的。

说实话,每次听老师的课,我都很有感触。老师是一位综合素质很高且很有敬业精神的教师,绝对是我们青年教师的榜样,她的每一堂示范课都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即使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她仍然一丝不苟地准备着这堂示范课——精美的课件、完美的教案,并且在课堂上,她从未看一眼提前准备好的教学设计,这些都令我叹为观止。

教学过程层次清晰。何时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都安排得很有条理

她的语言干净利落,从不啰嗦,这个特点并不限于这堂课,她上的每一堂课皆是如此,仿佛每一句话都是精心打磨过的,我们这样夸她的时候,她很谦虚地说:“言多必失嘛”。

该堂课,老师注重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课文中,描写丝瓜的三处神奇均由作者的心理活动描写“担心”引出的,老师告诉孩子们这种写法叫做衬托。课堂上,我的耳边一直回响着孩子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师很重视引导孩子们的朗读,自然,朗读成了一种深入品读文本的手段。

另外,老师还注重了背景材料的介绍,让学生对课文的作者有了更多的了解,有学生的学习活动非常有帮助

这堂课的结构和我们现在倡导的课堂改革理念还是相当吻合的,体现了学生的自学、互学,还有启发性的拓展延伸,不仅丝瓜是神奇的,连作者也是神奇的,还对孩子们提出了要求——做一个神奇的自我。如果说这堂课还有改革的余地的话,是否可以让学生再“自主”一些,比如在学习丝瓜的三次神奇之时是否可以这样做呢?教师引导孩子学习第一条丝瓜的神奇,其他两处丝瓜,我们完全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体会它们的神奇。我不知道自己的建议是否合理,如果提得不恰当,希望老师多多包涵。谢谢大家!

                

 

神奇的丝瓜 评课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