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与“信达雅”

发布时间:2012-11-16 21:47:02

“目的论”与“信达雅”

中西方两种译论的比较

周锰珍

[摘要]‘旧的论”和“信达雅”分别是中西翻译史上最重要的翻译理论之一。文章通过对这两种翻译理论的异同进

行比较分析来讨论它们各自的特点。‘旧的论”是以日的法则为卞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而严复的“信达雅”是

更倾向抽象的、模糊的、带有一定卞观性的理论。这两种理论在追求忠实性、译文的连贯性和遵守读者适应性等方而有相

似性,但在理论系统性、翻译标准和译者地位等方而却有较人差异。

[关键词]‘旧的论”“信达雅”异同

[作者简介]周锰珍,)’一西民族人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一西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1H 059[文献标识码l}[文章编号11004- 4434(2007)08- 0154- OS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西方出现德国功能派翻译理

论“目的论”( skopos theory),把翻译放在行为理论

和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框架中,摆脱了等值翻译或对

等翻译的束缚,强调译者的目标、翻译的目的以及

译文对读者的影响,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

研究传统,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译

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

领域,赋予了翻译更多的含义。

中国“信达雅”翻译理论是我国启蒙思想家严

复根据翻译实践,于1898年在《天演论·译例言》

里提出的。他认为:“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

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这三字标准简明扼要,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他认为“信”就是“译文意义不倍()原文”;“达”

是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尽译文语言之能事以求原意

明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二者是统一的。

“信,达”做到以后还要讲究语言文字的文学艺术

价值。在严复看来,“信”、“达”、“雅”三者关系密

切,缺一不可。“达”是为了“信”,“雅”是为了

“达”。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对中国翻译界作出

了巨大的贡献,并一直影响和指引着一代代人的翻

译实践。

德国功能派的“目的论”和中国“信达雅”的翻

译理论在翻译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学者对

此进行了不懈的研究,从译介、翻译标准以及应用

等方面做了许多研究工作,但未涉及两者问的比

较。本文通过比较这两种在中西历史上具有代表

意义的翻译理论,对比它们的相似性和相异性来讨

论这两种翻译理论的特点,以期为促进翻译理论研

究和指导翻译实践提供依据。

二、两者的翻译思想

()德国功能派的“目的论’,

“目的论”是德国学者费米尔(H ans J V e}

m eer}1978年在他发表的((@通翻译理论框架》

一书中首次提出的。目的论者根据行为学的理论

指出,翻译是人类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翻译遵循的

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skopos m:“翻译行为所

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 } } } c Pz}}

翻译目的来白翻译活动的发起者(in itiato r}规定的

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幻,包括需要译文的目的、

原文、译文、收受者、使用译文的时问、地点、情形、

交际媒介及译文应有的功能等。费米尔把翻译定

义为“翻译是一种转换,在这种转换中交际性的语

言符号或非语言符号(或两者兼有)从一种语言转

换为另一种语言’,[‘〕‘”川。强调翻译是在两种不同

文化之问进行转换的一种交际行为,而不是纯语言

之问的文字转换。“目的论”的另外两个法则是连

贯性法则(coherence m间和忠实性法则(fide lity

princ}p娜。连贯性法则是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

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即译文必须让接受

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

中有意义。忠实性法则指目标文本与原文本之问

存在的“语际连贯”(intertextual cohemce),二者相

同或相似的程度由翻译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决定。“语际连贯”从属于“语内连贯”,它们都从

属于目的原则。第二代目的论者诺德(Christians

N orzl)对“目的论”进行修正,提出了“功能+忠诚

( loyalty)”的原则。“忠诚”指的是目的语必须与原

作者的意图一致,属于“一种人际范畴,指人与人之

问的社会关系’U II }P125) o忠诚原则限制了某一原文

的译文功能范围,增加了译者与客户之问对翻译任

务的商议,纠正了激进功能主义的倾向,进一步完

善了“目的论”。

()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思想

“信达雅”是1898年严复在其译作幻之演论·

译例言肿提出的“译事三难”。在严复的心目中,

“信”是核心,“达”和“雅”都是手段。“信”有两个

方面,对原作的信和对译文读者的信,严复似乎更

侧重于后者;“达”是通过运用翻译技巧来表达原

作的思想;而“雅”,则是要再现政论文的书面书卷

语的语体特征。现在对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思想

再作具体的了解。首先,“信”是翻译的前提和基

础。所谓“信”是指要忠实于原文。翻译的过程是

正确理解原文和创造性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

的过程,而译者正是沟通原作与译作之问的桥梁。

基于对原作忠实的原则,翻译有从属性的一面,即

在翻译时译文无论是思想内容、感情色彩还是风格

韵味都必须忠实于原作,这是翻译的前提和基础,

如果译作在思想内容、表达方式、感情色彩与原作

相去甚远,那就是不“信”了。其次,“达”是翻译之

目的。严复所说的“达”,不是指我们在翻译中的

表达清楚,语言通畅,是“达旨”(达意)的“达”,也

就是表达原文的宗旨,即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

严复认为,中西语言文化有较大差别,“西文句中名

物字,多随举随释,如中文之旁支,后乃遥接前文,

足意成句。故西文句法,少者二三字,多者数白十

;[2](P1321)。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要对原文形式作

一些必要的调整,否则就会出现一些令人费解的词

语。只有对一些词句或句法进行处理,才能做到语

言通顺。最后,“雅”是翻译之语体选择。“雅”就

是要注意修辞,富有文采。严复认为,“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如果用方言而不用雅言,由于其受地域

制约,则会“行之不远”。他认为要做到“雅”,对语

体选择是汉以前的字法句法。“故信、达而外,求其

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

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

难。n L 21 1322严复认为“雅’,是在信和达的基础上尽可

能追求译文语言本身的古朴典雅,以求传达原文的

“精理微言”。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理论引起了儿

代译学家长期不懈的思考和探索,理论不仅对我国

翻译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价值,同时也为我国翻译

理论的深入探讨提供了广阔的空问。

三、“目的论味口“信达雅”的异同及其影响

()“目的论”和“信达雅”的相似】I

虽然“目的论”与“信达雅”起源于两个不同的

国家和文化环境,它们产生的时代也相差近白年,

但是两者还是有颇多相似之处。

1_“目的论”中的忠实法则与“信达雅”中的

“信”。综观这两种翻译理论,我们发现两者都存在

以原文为依归的批评准则,追求忠实性原则,只在

用词上略有区别而已。“目的论”的忠实法则强调

的是翻译要忠实于原文,这种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

决于翻译目的的要求。诺德“忠诚原则”中,一方

面,它赋予译者根据翻译目的对包括权威文本在内

的原文进行改动的权力,显示出开放、宽容、动态的

翻译观;另一方面,它要求译者对翻译行为参与各

方负起应有的责任,对白己的翻译策略进行说明或

解释,以达成翻译各方的理解和共识,显示出翻译

理论在指导翻译实践时应有的规定性。

而严复提出的“信”是翻译的前提和基础,是

忠实于原文翻译的过程,是正确理解原文和创造性

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而译者正是沟通

原作与译作之问的桥梁。如果译作在思想内容、表

达方式、感情色彩与原作相去甚远,那就是不“信”了。

可见,追求忠实性原则是这两种翻译理论的相似之处。

2“目的论”的连贯法则与“信达雅”中的

“达,,。“目的论’,的连贯规则(coherence mle or irr

tra- textual coherence)指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

性,达到语际连贯,与译语接受者的交际情境连贯

一致,让译语接受者理解。诺德(Christians Norzl)

在连贯法则里强调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联贯”的标

准,即“文本只有被接受者理解并且要让他们理解

才有意义’,f I l ( P32)。可见,“目的论’,强调读者的作

用,强调译文的“可懂性”。

同样,严复“信达雅”中的“达”或“达旨”就是

指采用符合译入语习惯的语言结构形式来传达原

文的意义,它强调的是译文的易懂性,即读者对原

文的理解。严复的“达”强调译文不拘泥于原文字

句的排列次序,而着重在揭示原文的理论精髓,把

原文的意义要旨传达出来,让读者看懂。从严复对

“达”的进一步阐释,可以看出“达”的必要性和重

要性,他认为:

“西文句中名物字,多随举随释,如中

文之旁支,后乃遥接前文,足意成句。故

西文句法,少有二三字,多有数十白言。

假令仿此为译,则恐比不可通,而删削取

径,又恐意义有漏。此在译者将全文神

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白善互备。至

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

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

所以为信也。,,[3]

这段文字指出了西文(英语)的句了结构的特

点即“树型”结构,其说明修饰语就像众多的枝娅

置于句中,使得句了数十或成白字机械地照原文译

出必然使中文不通,译者先要将原文的精神实质融

会贯通,而后下笔才不会损害原意。因此,翻译不

必拘泥于原文的字句的排列次序,而要把原文的要

旨传达出来。

3“目的论”的读者反映论与“信达雅”中的

“雅”。功能主义“目的论”的读者反映论与“信达

雅”中的“雅”体现译者对译作读者、翻译目的的明

确,两者白觉或不白觉地以某些特定的译文收受者

为对象进行翻译这一观点不谋而合。

“目的论”的读者反映论观点认为,作品的意

义是由文本和读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费米尔(H ans

,j V can eer}把译文接收者作为翻译要求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是“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的因素之

一”译语的读者是“有白己特定文化世界知识,期

待和交际需要的译文文本的接受者或听众”,翻译

就是“在译语环境中为译语目的和译语读者而生产

的译语情境中的文本’U }l (Piz}

严复先生当时所说的“雅”主要指的是翻译时

要用古雅的文体,也就是说,一部作品只有在被读

者阅读、理解时,其意义才能得以实现。在19世纪

末,妖演论期之类书的读者对象不是一般的普通

读者,而是在当时社会有话语权的旧文人和旧知识

分了,他们大都厚古薄今,崇尚古文而鄙弃白话。

严复充分考虑了这些人的口味,遂以汉以前之句法

作为翻译语言,以迎合这些“雅”士之口味。严复

顺应了当时的主流诗学,因而使得翻译作品在

“雅”之外形下登上大雅之堂。现在有些人反对

说,如果原文不文雅,译文又怎能文雅?然而,当我

们深入其本质时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严复先生迎合

当时特定的读者对象,为了向当时国内的士大夫阶

层介绍西方学说的一种手段而已,因为如不考虑译

文读者的感受,就没有办法达到期以行远的目的,

这与读者反映论的观点也是一致的。可见,“目的

论”的读者反映论与“信达雅”中的“雅”两者都有

要求译文能为读者所理解接受的共同点。

()“目的论”和“信达雅”的相异’i

尽管这两种翻译理论存在以上相似之处,然

而,功能主义“目的论”论与“信达雅”还是存在较

大的区别。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中西的理论传统、文

化背景和评价者个人的理论意识等不同造成的。

>_理论系统性。翻译目的论和其他学科紧密

结合起来,把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

的框架中,使翻译理论更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

摆脱了等值翻译或对等翻译的束缚,强调译者的目

标、翻译的目的以及译文对读者的影响,打破了以

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使译者更多地关注

译文和译文读者、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因

此形成了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该理论在

引进其他理论学科的同时,明确提出了一些翻译概

念,如著名的三个基本规则:目的规则(sk叩。,

nz 1e)、连贯规则(intratextual nzle or coherence nzle)

和忠实规则(intertextule nzle or fidelity nz娜。还区

别了相关的概念,如语际连贯(intertextual cohe}

二〔e)与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之分,合

适翻译(adequate translatx>n)与对等翻译(equ ivy

lent translatx>n)之分,以及翻译(translation)与翻译

行为(translational actx>n)之分等。可见,该理论是

具有一定科学性、系统性和较强实际操作性的理论

体系,概念明确,不易产生歧义。

而“信达雅”理论相对是一种抽象的、总体概

括的阐述,而且“信达雅”视角较为单一,仅从文学

美学的角度出发,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性较弱。同

时,模糊的概念造成理论的不清晰。白问世以来,

论者对此作了各种不同的理解与解释,有的把

“信”理解为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内容,有的把它理

解为忠实于原作思想内容和言语风格,还有人主张

取消“达、雅”标准。对于“雅”的理解更是众说纷

纭,有的理解为“古雅”,有的理解为“文雅”,有的

理解为“讲究修辞”,有的理解为“风格”,可谓莫衷

一是,不一而足。可见,该理论缺乏对事物进行科

学论证和系统总结,翻译标准更趋于随感式、印象

式,缺乏具体分析,缺少各项参照物,使得理论研究

远不如西方那么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

2翻译标准。“目的论”突破了等值翻译论或

对等翻译论的框框。翻译不再仅仅是文本与文本

之问的对等关系,不再把“信”或“忠实”作为首要

的翻译标准,它的忠实法则是从属于连贯性法则

的。由于目的论是以预期目的来判断译文是否成

功,预期目的又反映译文读者的要求,而读者的要

求又各不相同,所以该理论是更注重翻译要求、译

语读者、译语环境和文化的、以目的法则为主导的

翻译标准多元化的体系。该翻译标准目的性强,具

有一定的操作性且适用范围更广。但是,“信达

雅”中“信”居首位,强调的只不过是儿条抽象的翻

译标准而已,仅局限于翻译作品文学性,并非一套

系统的翻译理论,更不用说是包含一切翻译行为的

理论体系。

3译者的地位。“目的论”充分强调译者的主

观能动性。在“目的论”中,译者是整个翻译活动

中最为重要的参与者和翻译活动最终的实施者,同

时译者还是翻译要求的接受者、原文文本的诊释者

以及译文文本的创作者,译者对原文文本进行理

解,将原文文本的隐含信息表面化,并根据翻译要

求以及对译文接受者期望的设想,决定译文的文本

功能及翻译策略。因而在翻译交际过程中,译者是

独立的,是和原作者平等的交际伙伴,翻译不是机

械的语言转换基础上的复制,而是再创造的过程,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选用的视角和策略,译者的喜

恶和感受决定了译作的面貌。可见,“目的论”是

“以译者为中心”的。

在严复的“信达雅”三字原则中,“信”居首位,

按严复的说法是“意义则不倍原文”,其“基线”是

译著的内容不背离原作,意思是译者在不损害译文

的可读性和接受性的原则下,应该争取译文和原文

的一致或相似。可见,译者充当的正是沟通原作与

译作之问的桥梁。与“目的论”中的译者可以发挥

其主观能动性相比,“信达雅”中译者的作用更多

的是在了解原作者思想基础上考虑白己所发的信

息,主要是向读者传达原作者的意旨,争取译文和

原文的一致或相似。

四、两者比较的现实意义

1_“目的论”的进步性。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

是以目的法则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

系,吸收了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精华,摆

脱了等值翻译或对等翻译的束缚,强调翻译目的、

译文功能、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赋予翻译更多

的含义,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目的论”从三

个方面体现了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

首先,“目的论”突破了对等翻译论的框框,提出了

以目的法则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

翻译标准多元化使功能更贴近实际,因为在现实生

活中,译者所遇到的翻译工作是多种多样的,单一

的翻译标准并不能囊括一切。这显然比“信达雅”

那些抽象的翻译标准更科学,更具有可操作性且适

用范围更广。其次,“目的论”将翻译的焦点由对

原语文本的再现转移到更富挑战性的译语文本的

创作,提升了译者这一翻译主体的主动参与性,推

翻了原文本的“中心”地位,树立了译文和译者的

“中心”地位。最后,相对于传统的语言翻译理论

重视翻译内部研究来说,“目的论”否认翻译是单

纯的语言层面的转换问题,更注重翻译的外部研

究,注重对翻译发起人、译者的目的、翻译具体语境

的设定、译文服务对象的考虑以及译文所处的宏观

语境的研究,尊重社会文化语境的相对性和译文的

具体语境的可理解性,运用相应的翻译策略,以达

到翻译的目的。可见,目的论者更重视翻译活动的

人文性和社会性。

2“信达雅”的贡献与局限性。100多年来严

复的“信达雅”理论对中国的译学研究作出了重大

贡献。他的贡献不仅引起了儿代译学家对我国翻

译理论长期不懈的思考和探索,而且对我国翻译实

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价值。但“信达雅”理论也有一

定局限性。首先,“信达雅”理论是一种抽象的、总

体的、概括的阐述,较少有针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分

析。其理论形态上表现为求简洁而少推理,重知觉

而轻论证,由于缺乏分析,也就缺少各项参照物,使

“信”、“达”、“雅”的程度把握问题停留在一个抽象

的层面上,“信”到何种程度,“达”到何种地步,

“雅”又到什么境界呢,让人实难操作,因而削弱了

评价理论的针对性与准确性,致使理论在实践过程

中的指导作用大打折扣。其次,该理论有一定的模

糊性。关于“信达雅”,严复没有给予明确清晰的

概念解释,他没有从中国语言学中给予精确的定

义,也没有与西方语言学的概念紧密结合,这也许

是“信达雅”在中国的翻译界众说纷纭一个多世纪

的部分原因[4] ( P69- 70)。最后,该理论具有一定的主

观性。“信达雅”理论强调的往往是翻译者和评价

者的主观感觉,希望用翻译者和翻译评价者对于

“信达雅”的直觉和理解作为翻译成功与否的试金

石。可见,笼统的情景造成理论的不精确,模糊的

概念造成理论的不清晰,主观性的想象造成理论的

不稳定,这些都限制了“信达雅”的翻译理论的

作用。

五、结语

本文比较了中西历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两种翻译理论,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功能派

的“目的论”勇于摆脱传统理论的束缚,将目光转

向了语言之外的其他相关因素的研究,强调翻译的

目的、译者的目标以及译文对读者的影响,关注译

文和译文读者、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因而

形成多元、多向度的翻译标准,该理论具有较强的

理论系统性和较强的实际操作性,对中国译学的理

论研究无疑具有很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而对中

国翻译界产生巨大影响的严复的“信达雅”理论相

对抽象、模糊和带有主观性。但是这两种理论在追

求忠实性、译文的连贯和遵守读者适应性方面有相

似性,而在理论系统性、翻译标准和译者地位方面

有较大差异。通过对比分析中西历史上具有代表

意义的翻译理论,希望为促进翻译理论的研究和发

展以及对指导翻译实践有一定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Christiane Nonl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g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 2]严复.严复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f31严复,译著,冯君豪,注解.天演论[Ml.郑州:中州占籍

出版社,1998

4] Y an F Preface to T ian yan hrnA.L T. Chan

BethC en to xy C h inese T rans la tion T henryC].

dam /Philadelphia Benjam my 1901

Tw err

Am ster

[ 5]仲伟合,钟钎.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

1999,(3).

[6〕刘期家.论信达雅的历史发展轨迹【J].四川外语学院

学报,200Q(2).

7]范祥涛.翻译层次性日的的多维描写[ J].外语教学,

200Q(2).

[ 8]范祥涛,刘全福.论翻译选择的日的性【J].中国翻译,

200Q(6).

f9l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

版公司,2004

[10]司显柱.中西翻译观对比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川许钧.译学探索的百年回顾与展望((iK^,信达

严复翻译理论研究》[ J].中国翻译,1999 ,

(4).

[责任编辑:舒生1

“目的论”与“信达雅”

相关推荐